【新课标·备课先锋】第9课 桃花源记 第2课时 课件(共44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9课 桃花源记 第2课时 课件(共44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9:31:22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桃花源记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究作者写作意图,体会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当时社会批评的态度

感知文章整体内容,梳理渔人的基本行踪

品读语言,欣赏桃花源的景美和人情美

文化自信: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激发学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语言运用: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品味作者简练自然的语言风格,培养文言语感。
思维能力:分析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配乐朗读
上节回顾
朗读课文,划分段乱,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以及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
未果的情形。
课文精讲
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
时间
地点
人物及其职业
似真实虚,以实写虚。
这一句交代了哪些信息?
【第一部分(1)】
1.“忘”字表现了什么?
“忘”字写渔人一心捕鱼,没注意路程,暗示其所行已远,也为下文“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0
渔人甚异之
忽逢桃花林
“甚异”与“忽逢”照应,生动地写出了渔人意外遇到桃花林的惊异。同时,也烘托了桃花源绝美的景色,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渔人是怎么样遇见桃花林的?
3.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清清的水,夹岸的桃花林,纷飞的花瓣,野草芳香。简洁的语言写出了花色纯一,花多、花美的景色,突出了桃花林的奇异。
这里的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铺垫。
1.第二段主要写哪些内容?表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桃源的田园风光,
土地富饶,气氛宁静
【第二部分(2、3)】
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这样的景象和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桃源里的人民安居乐业
2.“仿佛”一词妙在哪里?
“仿佛”二字运用得既灵活又贴切,因为山口很小,自然光线不很明亮,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暗弱、洞口若明若暗显得很隐蔽的情状,更符合桃花源五六百年来未被人发现的情理。
21世纪教育网
3.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什么?
“林尽——得一山——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初——复行”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以被发现。
21世纪教育网
4.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欣欣向荣和平等的桃花源。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这也是此文的核心。
5.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6.桃花源人来此地及与世隔绝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暗含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避秦时乱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0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0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
叹惋当今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
叹惋当今外面的人们生活困苦不堪。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0
这句话虽只有12字,但意蕴深厚:渔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见闻遭遇不是文章叙述的重点,故而一笔带过,采用留白的方式,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后半句“皆叹惋”三字,表明桃源中人对渔人所讲现实世界生活遭遇的感叹惋惜,从侧面突出现实世界的黑暗。短短一句话,暗含着对比,暗含着想象,暗含着详略,越体会越有味,意蕴深厚。
8.如何理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的内在意蕴?
9.“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愿与外界世俗中的人交往,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和上文的“绝境”“间隔”,都为渔人后来“迷”而“不复得路”,桃花源不可寻的结局埋下伏笔。
1.第三段主要写什么的内容?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
这一段主要描写渔人与
桃花源人之间的交往
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第三部分(4、5)】
21世纪教育网
2.“处处志之”说明了什么?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处处志之”,暗示渔人有返回之意,渔人违背了桃花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与后文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
21世纪教育网
4.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深入探究
自然环境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社会环境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
社会风气
和睦共处,民风淳朴。
生活状况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幼有序。
精神状态
怡然自乐,自由幸福。
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
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
2.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你怎么评价这一社会理想?
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的。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捕鱼迷路,忽逢桃花林
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生活环境
景色优美
土地肥沃
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
社会风尚
风俗淳朴
和平安宁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理想社会
总结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写作特色
1.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课文第二、三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一、四、五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2.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真实的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写实结合起来。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刘裕篡权的动乱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读者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受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者始终注意结合现实来虚构故事。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地向读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呼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3.悬念迭起,层次分明。
全文仅用300余字,却写出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
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
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
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离开时,桃花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桃花源了吗?“不复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悬念,让人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
文言积累
通假字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其船,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寻向所志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在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鲜美”“无论”,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妻子”今义范围比古义缩小,“交通”“绝境”则是古今词义发生了转移。涉及到这些词,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来分析。古今异义词一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意思和用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记忆。


便舍船,从口入( )
屋舍俨然( )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动词,舍弃,丢下
名词,房屋
动词,做记号
名词,标记
一词多义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复前行,欲穷其林( )
既出,得其船( )
指示代词,那
人称代词,他的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渔人甚异之( )
复前行( )
欲穷其林( )
处处志之( )
未果,寻病终( )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诧异
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头
名词做动词,做记号
名词做动词,实现
词类活用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
文言句式
①(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③(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④(桃花源人)问(渔人)今是何世,(桃花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皆叹惋。
古文在行文过程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语、谓语或宾语),在翻译时,就要先把省略了的内容先补上再翻译出来,这样句子才通顺,才完整,补充的内容一般要用括号括起来,以示区别。
省略句
成语积累
豁然开朗:形容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开阔敞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拓展延申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发了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诗的前两句以写景起笔,选用了“飞桥”“野烟”两个意象,描绘了云烟缭绕、飞桥隐现的画面。
诗的后两句是问询渔人的话,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正是从这问话中虚写的,表达出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心愿。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明知故问,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之感和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无限怅惘之情。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