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黄宗羲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01
02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和三世变迁的感慨。(重点)
03
学习作者从日常琐碎事件中选取典型细节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技巧。(难点)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病逝。
8岁时,母亲周氏去世;
17岁时,奶奶夏氏去世;
18岁时,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20岁时,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
24岁时,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
29岁时,发妻魏氏去世;32岁时,魏氏婢女寒花去世;
33岁时,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35岁时,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
43岁时,长子去世;44岁时,继室王氏去世。
48岁时,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
60岁时,考中三甲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
64岁时,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65岁时,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人生经历
(1506—1571)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其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文学成就
写作背景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7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整体感知
第一章
解 题
项脊轩:
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追念祖先
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言其窄小
如颈背之间,故名。
志:
“记”的意思,它散文的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自号项脊生,寓意自己是归家的脊梁。
读文正音
渗(shèn)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楯(shǔn)
迨(dài)诸父 异爨(cuàn)
老妪(yù) 先妣(bǐ)
呱(gū)呱 阖(hé)门
象笏(hù) 扃(jiōng)牖(yǒu)
殆(dài) 姊(zǐ)
梳理关键
文章写了什么(物 事 人 情)?
一
两
三
四
间书斋
种情感
个女人
件琐事
项脊轩
一喜一悲
先妣、先大母、亡妻
诸父异爨、老妪忆母、追忆大母、回忆亡妻
深入探究
第二章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判断句
古:一丈见方
旧日的,
原来的
南边的
名作状向下
桌子
环顾
昏暗,光线不明
渗漏
朝着
向北:朝着北面
超过
放置
置者:放置的地方
阳光
第一段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修补,修理
名作状,从上面,在前面
开
名作动,砌上矮墙
环绕,围绕
对着
混杂地 状语后置
栏杆
增加光彩胜:美
俯仰,安居、休息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树影摇动的样子
错杂
才 明亮的样子
形作动,摆满
古:不离开
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渗漏,(积聚的)雨水向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放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时间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从上面漏雨。在屋前新开四扇窗户,围着庭院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院我又混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端坐着,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优美舒缓,美丽可爱。
本段详细描写一间老屋——项脊轩。修葺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修葺后有什么特点?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旧南阁子也,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狭小
老旧,破漏(破旧)
阴暗
修葺前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借书满架”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明亮
雅致
安静
修葺后
情感
喜悦、悠闲/恬然自得
沉静、淡泊、勤奋
(景可爱,情可喜,
情景交融)
喜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然而
在此以前
等到
分家
古:到处,处处
名作状向西
超过越过
名作动,吃饭,赴宴
不久后
总共
两次
去世的祖母
名作动
喂奶,哺育
去世的母亲
爱护,对待
数词用作名词,一个整体,一体
形作名,高兴的事,悲伤的事
形作动,有许多
第二段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经常,常常
通“尔”,你的
此,这
内室
向她。为(wèi):向,对。相,偏指一方
结束
到我(这里来),来看我。
你的
整天
像,类似
等到离开的时候
关
奏效,有成效,指考取功名
15岁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过一会儿
来
名作动,上朝
瞻视回顾
先人留下的旧物
放声大哭
宾语前置,
不禁自,不能控制自己
翻译
在此以前,庭院南北中间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不久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 还是想吃东西呢 ’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产生效果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将来你应该(一定)会用到它!”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号哭。
1.“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是文眼,统领着全文。
合作探究
2.本段主要写诸父异爨、老妪忆母、追忆大母三件事,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探究诸父异爨
探究老妪忆母
探究追忆大母
探究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到处都是的门墙代表着兄弟之间的淡漠、隔阂与疏离。
“东犬西吠”透露出的是大家族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矛盾。“客逾庖而宴”表现出家庭生活秩序的混乱。“鸡栖于厅”则暗示大家庭礼制的荒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衰败、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
探究老妪忆母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①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
探究追忆大母
(1) 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对孙儿(作者)怎样的情感?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语气亲切而风趣,既含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高兴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
——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2)孙儿(作者)对祖母又是怎样的情感?
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这“长号”中自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但同时,归有光身上还肩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重担,祖母的殷殷期盼正在于此。祖母已逝,而归有光依旧科场不第,思及祖母,如何不“长号不自禁”!这长号中既饱含着归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叹,光阴流逝之无奈,更包含他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悲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异爨—— 家境没落之悲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思亲之悲,伤逝之痛
令人长号不自禁
自伤身世,始终不遇的愧疚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3.本段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悲情?本段抒情有何特点?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人事变迁、世事沧桑之慨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关窗
凭借
总共
恐怕,可能
能够
被动句,能够不被焚毁
第三段
翻译
项脊轩的东边原来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项脊轩前面经过。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借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第四、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已经 写
指嫁到我家
有时
古:写字
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靠着桌子
修建,修改
那么
又,再
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名作状,亲手
时常
跟,向
众,各,许多
高高挺立
古:没有依靠
翻译
我已经作了这篇文章,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 ”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这之后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从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居住。
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盖一样了。
1.“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作者为何要记叙这一琐事,又有何深意?
“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亲密无间的生活。因此,这一处描写,写出了作者与妻子之间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欢乐生活。
2.爱妻亡故,作者心情自是无限悲凉,从哪些细节能够看出?
“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此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妻子死后生活的百无聊赖、生活境遇的不佳和心情的惨淡,与前文夫妻生活的甜蜜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以景结情,余韵无穷。斯人已去,独留此树,睹物思人,触目伤情,看见了树,就想起那亲爱的人儿,树已亭亭如盖,人却无处寻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主旨提升
第三章
本文抒发了作者哪些独特的“悲”“喜”?
1、喜——清贫之乐,诗意之心(轩中读书、俯啸仰歌、冥然兀坐,独享一份宁静、惬意、雅致)
2、悲——人事变迁、世事沧桑之慨
A、异爨—— 家境没落之悲
B、先妣关切,大母殷切希望——思亲之悲,伤逝之痛
C、读书不效——自伤身世,始终不遇的愧疚
D、怀念亡妻的深挚之情
课堂小结
第四章
内容总结
一篇文章,两度书写,三代亲人。十余年的时间距离却未能阻隔作者情感的贯通。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叙述上作者撷取几许小事,抒情上自“泣”“长号”而始,到望枇杷“亭亭如盖”而终。从有言到无言,从直抒胸臆到托物寄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物在人亡、三世变迁,几多感慨尽在一轩之间。
本文在几百年后仍然能使我们泣下沾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说真话,抒真情。希望同学们明白我们的写作内容不必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只要你用心感受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也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4.感情抒发富有层次。
艺术特色
作 业
1.《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2.归有光29岁时妻子魏氏撒手人寰,30岁续娶了18岁的王氏,之后三年补写了《项脊轩志》中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头矣。”这一结尾。你对归有光的续娶行为有何看法?你是否会质疑他思念亡妻的感情的真挚性?请写300字小短文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