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复习课件(共1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复习课件(共1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07:2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4张PPT)
高考文言实词复习
话说实词
不论是理解文言文内容,还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判断上,因而掌握实词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
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
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
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实 词
指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这些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具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主宾 谓 定 定 定 主宾
文言文:一词多义

什么是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本义
比喻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词义。它和本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引申义
假借义
2
词的本来意义(即这个词最初的那个意义)。
该词在比喻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
一个词借用了另外一个同音字的意义。
一词多义示例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本义
例:独爱菊/秦爱纷奢
引申义
例:楚人爱其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舍不得;吝惜。
④怜悯、怜恤、同情。
③爱护
例:吴广素爱人
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宠爱。
动词,喜爱、爱好。
例: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例:虽爱钱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本义
例:独爱菊/秦爱纷奢
引申义
例:楚人爱其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舍不得;吝惜。
④怜悯、怜恤、同情。
③爱护
例:吴广素爱人
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宠爱。
动词,喜爱、爱好。
例:虽爱钱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例: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一词多义示例
假借义
“薆”的假借字,通“薆”隐藏,遮掩。
⑤名词,恩惠,仁爱
例:古之遗爱也
尊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
例: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一词多义示例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例:爪牙:本意指动物的尖爪和利齿。如“蚓无爪牙之利”。在古代,爪牙指左右、羽翼、助手,属于褒义词,如“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 《汉书·陈汤传》”;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一、字形分析法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有关
禾--
皿--
宀--
贝--
纟--
求--
歹--
月--
目---
兵器
动物
人的行为
五谷
金钱
死亡
器具
丝麻

房舍
毛皮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你能推断出“弄璋”和“弄瓦”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想一想
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古人把璋给男孩子玩。璋:一种玉器;
古人把瓦给女孩子玩。瓦:原始的纺锤。
语境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二、语境分析法(上下文)
  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
三、联想推断法
联想教材
联想成语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联想: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 》
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
C.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
“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故选A。
A
  岁凶,汝(地点)旁诸县多盗
联想: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 )《寡人之于国也》
——年成不好,汝旁边众县盗贼很多。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 殚、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 伦:类
夫晋,何厌之有——贪得无厌。 厌:同“餍”,满足
使弈秋诲二人弈——诲人不倦。 诲:教导、指导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因遗策——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的中某些词的含义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
(更加,越来越)
1.追亡逐北
(败逃者,逃亡的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结构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受)
4.通五经,贯六艺
(贯通)
想一想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四、句式结构推断法
示例: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意义相近,从而推断为小步,半步)
2、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破”与“下”对应,意义相近,攻下)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伐:攻击
夙兴夜寐——夜:晚
避重就轻——避: 避开
欲盖弥彰——盖:掩盖
党:偏袒 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 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早
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就:不躲避 ——接近、趋向
彰:不掩盖 ——彰显
(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句式结构推断法:
通关训练
D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1.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母病笃 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A、《陈情表》祖母刘日病笃/B、《兰亭集序》向之所欣
C、结合语境法/D、《鸿门宴》度我至军中,推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 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 和睦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póu]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是以世称其忠平。……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答案】 A联想法、《出师表》“躬耕于南阳”/ B、组词法、语境法
C、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固请,召有司案图”、语境法
D、语境法: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分析】躬:亲自。
A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③名词、动词作状语;
④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
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使动
意动
籍(登记)吏民,封府库
舍(让...住宿)相如广成传舍
吾从而师(把...当做老师)之
臣活(使...活)之
素善(与...交好)留侯张良
春风又绿(使...变绿)江南岸
渔人甚异(认为...奇怪)之
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锋利的武器)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用心一(专一、专注)也
固知一(把...看做一样)死生为虚诞
状语
为动
能面(当面)刺寡人之过者
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又加少矣
即泣(为...哭泣)之三日
例题
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 “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选B,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译为“对……感到担忧”。(A成为病态,动词;C 患病,动词;D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 )
形容词
使动词
动词
数词
意动词
名词
1、正本清源
2、不毛之地
3、幕天席地
4、救死扶伤
5、祸国殃民
6、是古非今
7、敬而远之
8、拈轻怕重
9、一日千里
10、沉鱼落雁

5
10
7
2
9
4

6
3
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词性和意义的现象(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特点:
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名词活用作动词
规律小结
名+名
所+名
名+代
名+连词+动词
副+名
名+介词结构
能愿动词+名
活用为动词
之、其、尔、汝、我
能、可、欲
而、以、且
一、名词
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②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③藉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名词作动词
称王

登记造册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①置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与妻书》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鱼网
志向
俘虏
捕捉
虏获
立志
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①汝幸而偶我。(《与妻书》)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嫁给
命名
之、其、尔、汝、我
名词用“而、以、且”等与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流涕
向西
名词作动词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②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憎恨
实现
走上前
名词作动词
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②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祝寿
筑舍定居
名词作动词
名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名词作动词
游泳
1、杖汉节牧羊。
2、驴不胜怒,蹄之。
3、寻向所志。
4、二月草已芽。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一狼洞其中。
7、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示例:
拄着,拿着
用脚踢
做标记
发芽
吃饭
打洞
修建坟墓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现代汉语:副词、介词短语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比较)
古代汉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
主语
+
【名词】
+
谓语
活用为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句)
相如〖廷〗叱之
吾得〖兄〗事之
其一〖犬〗坐于前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名词活用为状语
主语
谓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的类型有:
一、表示时间
1、时汉连伐胡。(当时)
2、日侍坐备顾问。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每月、每年”之意。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像……”
三、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船)
3、惠等哭,舆归营。
(用车子)
“用…”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1、童子隅坐而执烛。
(在墙角)
2、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在朝廷上)
“在……”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面署第一
(当面)
2、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从水路、从陆路)
“当……” “用……” “从 ……“
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
3、孔子东游。
(向东)
向……
往……
※注意名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状语的区别。
※名词用作动词,其后面没有其他谓语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则其后面还有其他谓语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例如:又郊败之。
练习:比较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
①合流屈曲而南。(名词用作动词)
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 (名词用作状语)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9、日理万机
名作动 成为记功碑
名作动 成为敌兵
名作动 长腿
名作动 做
名作状 向南、向北
名作状 在风里、在露天
名作状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名作状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
名作状 每天
10、不可理喻
11、未雨绸缪
12、先礼后兵
13、春华秋实
14、风雨同舟
15、耳闻目睹
16、乌合之众
17、蜂拥而至
18、衣冠禽兽
19、道听途说
名作状 用道理
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动用武力
名作动 开花、结果
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名作状 用眼睛、用耳朵
名作动 乘船
名作动 穿衣戴帽
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
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
锦囊妙计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名词活用歌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将军身披坚执锐
以小易大
作宾语
作宾语
作主语
聪明的人
愚蠢的人
坚硬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小的东西
大的东西
二、形容词
1、形容词活用如及物动词,其后带有宾语。(形+宾语)
2、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
为动词。 (形+代)
3、形容词用在名词或副词后面,活用如不及
物动词。 (名、副+形)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位于谓语位
置,且带了宾语。
宾语
交好

1、尔安敢轻吾射?
2、京中有善口技者。
3、敌人远我。
4、稍出近之。
5、似与游者相乐。
6、与先君子善。
示例:
(轻视)
(擅长)
(远离 )
(靠近)
(逗乐)
(交好)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
三、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比较)
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式:
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
晋侯 饮 赵盾
使
主语使宾语具有了某种行为
具体动作是宾语发出的
使动用法(例句)
使
使
项伯杀人,臣 活 之(项伯)
臣请完 璧 归 赵
(秦国)舍 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让相如住在…
使项伯活了下来
使和氏璧完整
使动概念:
主语使宾语具有了某种行为,就是动
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他(它)怎么
样”的意思。
基本结构形式:
【动+宾】=【使】+宾+动
(一 )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规律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3、谨食之,时而献焉。
规律二: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使……活
使…跟从
使……食,喂养
示例: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2、舞幽壑之潜蛟。
3、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4、令诸君知天亡我。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7、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8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回去)
(使……舞动)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让……称王)
(使……复生,使……长肉)
(使……逃跑)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高:使……高,抬高
昂:使……高昂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尊:使……尊贵
⑦富国强兵。
富、强:使……富强;使……富强
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苦、劳、饿:使……劳苦、劳累、饥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生死而肉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齐威王欲将孙膑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肉:使……长肉
王:让……称王
将:任命……为将
臣:使……为臣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历职郎署
夙遭闵凶
则刘病日笃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无以终余年
臣少多疾病
谨拜表以闻
n—状 当面
adj--v 尊敬
n--v做官
n-v生病
n—状 一天天
像狗马一样
忧愁不幸的事
使……知道
使……终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等。
四、意动用法
形式
认为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形态或特征
以…为
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事物
意动用法(例句)
吾从而师     之
吾妻之美 我者
认为

当作
把他当作老师
认为我美
名词
形容词
意动用法: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
结构方式:
【动/形/名+宾】=【以】+宾+【为】+动
翻译形式: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②予怪而问之。
③渔人甚异之。
④贵货而易土。
⑤患志之不立。
小:认为……小
怪:认为……怪
异:认为……奇怪
易:认为……容易
患:以……为忧患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②鱼肉百姓
③孟尝君客我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宾语,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 
宾客:把……当作宾客。
鱼肉:以……为鱼肉
客:把……当作门客
鉴:以……为鉴
亲、子:以……为亲人,为儿子
(一)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答案: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答案: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②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例子
(二)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例子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追亡逐北
主语位置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到这里的人
逃兵
五、动词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出、入:产品、收入
得:收获、心得
作、制:措施、制度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⑧少仲尼之闻
捕:搜捕活动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饮:饮料、汤食
闻:见识
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动词,且具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可判断动词活用为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小练习: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感叹
进:所进入的地方 见:所见到的景象
(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泣:为……哭泣
死国:为国事而死
哀:为……哀悼
哀:为……哀叹
(三)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例如:
1、登高而招
2、执刃而立 弃甲曳兵而走 儿惧,啼告母
《劝学》登高在这里修饰后面的招,表示招手的方式。
六、数词的活用
一、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二、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③二三其德
一:统一(动词)
贰:背离(动词)
一:全、满(形容词)
一:专一(形容词)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1、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2、瓜分豆剖.
3、自高其能.
4、战而不知兵,是鼠斗耳。
5、大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
6、人皆苦之.
7、其勇力不足惮.
8、季文子相宣.
9、曾饭友人处.
10、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综合练习
使动,使——抬高,使——增大
名作状,像瓜一样,像豆一样
意动,认为——高超
名作状,像老鼠一样
使动,让——做将军
意动,以——为苦
使动,让——害怕
名作动,担任国相
名作动,在友人家吃饭
形作动,傲视
高考模拟:
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
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散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周访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译对“妻”字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妻:嫁给。
说明: “妻”为名词用作动词,答案是“嫁给”。此外下列译法也算对:“嫁给……为妻子”、“许给”、“许配给……做妻子”、“给……做妻子”、“送给……做妻子”等。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译文: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称扬,您的功劳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
/别人有点小的长处,很少不自夸。您的功劳这样显赫,却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呢?
译对“鲜”字1分,译对大意给2分。鲜:少。
“鲜”为形容词作状语,意思是“少”。译为“很少”、“极少”、“特别少”也算对。
译为“不少人”算错。译文中没有“少”的意思,算错。译文中直抄“鲜”,未加翻译,也算错。
【考情分析】
在高职高考中,古今异义是一个要求掌握的考点,近几年都没有单独设题,但掌握常见的古今异义知识是必须的,而且在古文阅读中对于疏通文意是大有裨益的。
在2019读”具体要求中的第一点即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而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考查中造成阅读难点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妻子”“地方(千里)”等。因此,掌握本考点是扫清阅读障碍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今异义
【考纲解读】
【知识梳理】
常见古今异义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词义扩大
如:“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的“江”在古时专指长江,而现在则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得更求好女”中的“好”在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二、词义缩小
如:“臭”在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都可指,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的“臭”是气味,按照现在的词义就讲不通。“让”字在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又可表示责备,现在只用前一意义。“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中的“让”就是责备的意思。
三、词义转移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本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献身的人。又如:“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去”的古义是离开(某地)、距离,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与古代的意思正好相反。
四、感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是地位低下的意思,“鄙”是见识浅陋的意思,并无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是个贬义词,指品质恶劣。“爪牙”原指强有力的帮手和武士,是个褒义词,现在则指恶势力的帮凶。
五、说法名称改变
古代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白话中已换了一个说法,只在某些特定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但在成语“目不识丁”“寡不敌众”中还用。
【典例精析】
【例题1】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为之延誉;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司。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调知鄞县,通判舒州文博为相,荐其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风;欧阳修荐为官;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主动朝,召以群牧判官,改度支判官。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其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不安定因素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因以合先王不安定因素政矣。因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舁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好读书,善属文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
C.风俗日以衰败
D.患在不知法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 此题B项中的“故事”是古今异义词,这里可译成“先例”之意。而现在是指有情节、有人物的一些事件。A、C、D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在一致。
【例题2】 (2015年广东高职高考题)(见前)
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使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必歔欷流涕 歔欷:名词作状语
B.子章以兄之子妻之 妻:使动用法
C.杜令王攸诣宣 诣:名词作动词
D.颖然之 然:意动用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中“欷歔”是抽泣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一致,没有名词作状语,B项中“妻”,名词活用作动词“嫁”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它和“子”字都是属于与今义有较大差异的字。C项和现代汉语一样,是“造访、到……去”的意思。
【例题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此处“终日”指“一整天”,与现代汉语一致。B项,此处“学者”是指“求学的人”;今“学者”是指“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C项,此处“举手”指告别时的动作;今“举手”指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D项,此处“山东”指“崤山以东”,今“山东”指山东省。
【同类比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王顾左右而言他
D.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在文中作本义解释为“动物的爪子和牙齿”。B项,在文中解释为“行吏,外交使节”。C项,在文中解释为“身边侍卫人员”,D项,在文中就是指“风和雨”,与现代汉语一致。
【对点训练】
【答案】D 
【试题分析】 D项的“非常”的古义应该解释为“非同寻常”。
【答案】B 
【试题分析】 B项的“夫人”的古义应该解释为“那个人”。
【答案】C 
【试题分析】 C项的“简”的古义应该解释为“选拔、挑选”。
【答案】C 
【试题分析】 C项的“约束”的古义应该解释为“盟约”。
【答案】A 
【试题分析】 A项的“前进”的古义应该解释为“走上去奉献”。
词语 常见古义 例句 出处
除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初一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妻子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感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爪牙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
烈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
响应 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
不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鸿门宴》
6.完成下面的表格
任命,授予官职
可以用来
作祭祀用的牲畜
刚刚开始
妻子和孩子
感动,奋激
地位低,见识浅
整装
勇猛的武士
有节操、有抱负
的男子
像回声一样应和
不超过
非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山东 沛公居山东时。 《鸿门宴》
河北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江 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
以为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季氏将伐颛臾》
交通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可怜 可怜体无比。 《孔雀东南飞》
自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孔雀东南飞》
穷困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离骚》
宣言 (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而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寻常,意外
崤山以东
黄河以北
专指长江
把……当作
交错相通
可爱
自作主张
不得志
扬言
趁着
约束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 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于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
智力 可谓智力孤危。 《六国论》
祖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
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论》
其实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二章》
颜色 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
因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盟约
指出来给……看
到……结局
智谋和力量
祖辈和父辈
旧事,前例
那实际情形
父母兄弟等家里
的亲属
容颜,脸色
因此作
老大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不必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
从而 吾从而师之。 《师说》
学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
无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归宁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项脊轩志》
具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
十一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
行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年纪大
不一定
跟随,而且
求学的人
不必说
女子出嫁
已嫁女子回家省亲
具备形体
十分之一
外交使者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地方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县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送东阳马生序》
便宜biàn yí ①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红楼梦》
②因前言便宜事。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③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三国演义》
寻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
坐 ①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 《晏子使楚》
②遣郭威招诱白承福入居太原城中,以谋叛坐之。 《新编五代史平话》
土地方圆
朝廷
方便,适宜
有利和应该
做的事
根据情况灵活
处理
顷刻,不久
因……犯罪,
触犯法律
定罪,
由……而获罪
通假字




本字


借用之意,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替代本字。
古人在书写时本应该使用的字。
通用之意。
明确概念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在解释通假字时我们一般用“通”来表示,如“A通B”。
“通假”
明确分类
通用字
假借字
古今字
本无其字,同音替代
分组讨论,找出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积累常用通假字
依据字音推断
依据字形推断
巧识通假



①五万兵难卒合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通“猝”,仓促
积累常用通假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②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
课本复习:
士之耽兮,犹可说( )也。
涂( )有饿莩而不知发。
某所,而( )母立于兹 。
王必无人,臣愿奉( )璧往使。
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
通“脱”
通“途”
通“尔”
通“捧”
通“俱”
“颁”,通 “斑”
1、完全相同
依据字音推断

①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要”通“邀”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2、声母相同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项羽本纪》)
“亡”通“无”
“内”通“纳”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韵母相同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通“影”
②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江公皋传》)
“趣”通“促”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是“海”的意思。
②举酒属客
1、增加偏旁
依据字形推断

“属”通“嘱”
“材”代替“才”
② 拜送于庭
“庭”代替“廷”
2、去掉偏旁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绌”通“黜”,罢免,革除
“振”通“赈”,赈济
3、更换偏旁
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随学随练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③坐,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邪?”主人乃寤而请之。(曲突徙薪《汉书·霍光传》)
【注释】①直突:笔直的烟囱。②上行:上座。③功次:功劳的 等级。④录:记住,指邀请。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③坐,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文中的通假字有:
傍——旁 不——否 嘿——默 息——熄 坐——座 乡——向 亡——无 寤——悟
1.(2020·当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迁山阴令,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

随学随练
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    禽:捕捉,擒获,捉拿
B.堪战者裁五千人      裁:仅仅
C.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彻:撤退
D.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  假:借给

解析 A项,“禽”通“擒”捕捉,擒获,捉拿;
B项,“裁”通“才”仅仅;
C项,“彻”通“撤”撤退;
D项,假:授予,给予。

答案 D
(2)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
②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风
①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内,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镇定自若无意思恐惧,激励官吏士兵,趁隙攻破六魏军两座军营。
②(姚泰)于是和敌人勾结,谋划作为内应,将要起事时,事情被发现了,朱然治姚泰的罪,张郃等人不能攻克江陵,于是撤兵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