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内容,了解物候与物候学相关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
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
【教学难点】
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农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鱼跳水,有雨来;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这些农谚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文,跟随作者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农谚导入,让学生对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我国开始组织起比较系统的物候观测。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他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
2.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给读不准的字词注音,理解词语,然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各段内容。
(1)字词正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农谚(yàn) 海棠(táng) 悬殊(xuán shū)
销(xiāo)声匿(nì)迹 草长(zhǎng)莺(yīng)飞
(2)词语解释
次第:指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
花香鸟语:形容景色优美。多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3)概括各段内容
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等。
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等相关知识,拓展视野。借助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梳理文章内容。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通过梳理课文内容,我们知道了这语言指的就是“物候”,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2.探究方法
(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文中关键信息,重点留意段落中心句及设问式语句。
(2)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概括“物候”是什么,力求全面、准确。
(3)举手分享自己的看法。
3.成果展示
预设: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4.活动小结
其实关于“物候”的定义文中有较为明确的表述,但是语言较为零散,需要同学们把有用信息找到并串联起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既然“物候”是由许许多多自然现象组成的,那么你能把文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梳理一下,并说说它们透露了怎样的物候信息吗?
2.探究过程
(1)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一人负责几个段落。
(2)小组成员分别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文中出现的自然现象及其相关物候信息。
(3)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梳理,查漏补缺,组织语言。
(4)选派1位代表分享小组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草木枯荣、虫鸟变迁预示着天气变化、季节更迭。
③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物候现象有年度差异,它对农业生产有着一定影响。
④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物候现象有纬度差异。
⑤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物候现象有经度差异。
⑥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物候现象也有高下差异。
⑦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现象还有古今差异。
4.活动小结
我们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可以通过寻找概括性语句,准确筛选并适当整合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为理清说明顺序做准备。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经过梳理,我们对全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你能看出作者是如何组织行文思路的吗?请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要求在方格中填写四字词语。
描述 作出 阐述
2.探究过程
(1)小组成员分别尝试通过填写表格梳理行文思路。
(2)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梳理,查漏补缺,组织语言。
(3)选派1位代表分享小组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
描述 作出 阐述
本文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活动小结
我们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梳理说明顺序:
(1)把握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内容
(3)划分段落层次
(4)统观行文思路
(5)把握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为理清说明顺序做准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物候,梳理了本文的说明顺序。作者由生活场景出发逐步深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大门。下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去领悟科学探索的妙趣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物候资料,具有科学价值。
纬度越低,物候越早。
吴融:“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山西长治,北纬36度)
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安,北纬34度)
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成都,北纬31度)
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江南,北纬31度)
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北纬24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明确:
(1)在第1-3段中,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在列举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文章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给人以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感受,十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2)第7-10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运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四个标志性词语,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分别为: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这里采用的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同时,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2.课后作业
查阅资料,搜集更多与物候有关的知识,制作自己的“物候知识手册”,与朋友们分享。
设计意图:借助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一定的准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实例,分析说明方法,品味准确又生动的说明语言。
2.积极储备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思考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实例,分析说明方法,品味准确又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积极储备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思考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作者由表及里,深入地为我们介绍了与物候相关的知识。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用到了许多的说明方法,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2.探究过程
(1)小组分工,组内成员分别负责几个自然段,找出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并批注其作用。
(2)组内交流讨论,查漏补缺,完善答案。
(3)选派1位代表,展示小组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1:
说明方法:举例子。
例句: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预设2:
说明方法:作比较。
例句: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鲜明突出地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预设3:
说明方法:列数字。
例句: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作用:科学准确地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预设4:
说明方法:引用。
例句: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用:极具权威性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4.活动小结
一篇好的事理说明文,需要多种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说明方法等知识,体会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对于说明事理的重要作用。
过渡:分析说明方法是从局部感受说明文的语言,那么这篇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呢?
(二)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有的同学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严谨朴素,有的同学却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你支持哪个观点呢?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
2.探究方法
(1)自主朗读课文,从直观感受上说说你认为本文整体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2)小组成员各自在书中勾画出能够支持自己想法的语句并旁批分析。
(3)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明确答案后选出一位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1:
我认为本文的语言是生动活泼的,如:本文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说法生动形象,易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一处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富于形象之中,不可谓不生动形象。
预设2:
我认为本文的语言是严谨朴素的。
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这二处文字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体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这样说明显得严谨克制,语言十分朴素。
4.活动小结
其实严谨朴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并不完全矛盾,它们在本文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可见,采用“生动”还是“平实”的说明语言,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为了分析本文的语言再次反复阅读文章,在阅读中我们不仅掌握了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也领会到作者将平实朴素与生动形象完美融合的语言风格,更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感受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贯穿着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很深刻,富有启发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真正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学会读说明文,并通过学习本课,对科学方法有自己的体会,将来运用到自己的思考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科学之方法与精神
竺可桢
……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1665年已胸有成竹了。可是因为那时地球经纬度测量的错误,以为每度只有60英里。因此他估计地球直径只有3436英里,而地球吸引月亮之力只有每分钟13.9英尺,而非理想上每分钟应有的16英尺,所以他就不敢发表。直等到1682年法国人皮卡德测定地球上一度的距离为69.1英里,使牛顿所估计地球吸月亮之力正与其理想相吻合,他才敢把万有引力的定律公诸于世。所幸近年来教育注重理工,受了科学训练洗礼的人们,已经慢慢地转移风尚。各大学研究院科学作品固希望其多,而尤希望其能精。因唯有这样,才能消灭我们固有的八股习气,亦唯有这样,才能树立真正的科学精神。
批注:科学的方法与精神究竟是什么?我们中国应该怎样迎头赶上其他国家?作者在文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感兴趣的同学课下不妨仔细阅读。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农谚,有些诗歌当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比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请联系课文中的物候学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课后作业
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训练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课上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