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20:3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明白所介绍的事理。
2.学习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并能逐步自主实践。
3.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明白所介绍的事理。
2.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
【教学难点】
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恐龙感到好奇吗?恐龙真的曾经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生活过吗?看起来高大威猛的恐龙又是因为什么在地球上永远消失的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了解更多与恐龙有关的科学知识吧。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对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作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任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是世界知名的科幻文学和科普作家。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2.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给读不准的字词注音,理解词语。
(1)字词正音
臀(tún) 骨骼(gé) 漂移(piāo)
流逝(shì) 褶皱(zhě) 携带(xié)
两栖(qī) 彗星(huì) 潮汐(cháo xī)
劫难(jié) 致密(zhì) 陨石(yǔn)
追溯(sù)
(2)词语解释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等相关知识,拓展视野。借助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过渡:这两篇文章虽然从题目来看好像毫无关联,但是读后我们发现文章都和恐龙有关系,两篇文章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吗?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请同学们分别结合两篇短文做具体分析。
2.探究过程
(1)偶数组同学负责分析第一篇短文,奇数组同学负责分析第二篇短文。
(2)小组成员分别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谈及说明事理的关键语句,尤其关注段首段尾及议论性语句。
(3)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总结,并用简洁的语句进行概括。
(4)选派1位代表分享小组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1:
《恐龙无处不有》这一课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推论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
预设2: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课通过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特性,从而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地球受到了巨大的撞击。
4.活动小结
作者从我们能够看到的现象中一步步深入思考、探究,最终有了巨大的科学发现,这两篇短文为我们呈现了作者进行科学推理的整个过程,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两篇短文说明的问题。
过渡:两篇短文的标题与所说明的问题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抽丝剥茧发现问题的根源的呢?
(二)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2.探究过程
(1)偶数组同学负责分析第一篇短文,奇数组同学负责分析第二篇短文。
(2)小组成员分别默读课文,边读边给文章划分层次,归纳各段大意。
(3)组内交流讨论,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
(4)选派1位代表分享小组探究成果,最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3.成果展示
预设1:
《恐龙无处不有》
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2、3段: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
第4、5段:指出南极的恐龙化石不可能是迁徙的结果。
第6、7段:通过逻辑推理,指出恐龙化石的出现说明了大陆在漂移。
第8-12段:进一步介绍板块理论,说明这一理论解释了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13-15段:再次聚焦远古时期南极的恐龙等生物,确证前文推论的正确性,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思维导图:
恐龙无处不有 各地和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质疑:恐龙如何能在南极生存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 结论: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泛大陆的形成和多次分裂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力证据。
预设2:
《被压扁的沙子》
第1-4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5-17段: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思维导图: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灭绝
火山说 撞击说
金属铱的发现 斯石英的特性
自然界中斯石英的发现
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4.活动小结
理清事理说明文行文思路的方法:
(1)初读,明确说明对象。
(2)再读,梳理关键信息。
(3)思维导图理清关系。
(4)明确文段具体作用。
(5)领悟作者所讲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两篇短文的逻辑顺序,并学习梳理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两篇短文所要说明的问题,梳理了两篇短文的内容,分析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阅读事理说明文的方法,在将来的学习中加以实践。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篇短文的语言,并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学习作者的科学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
火星方式
阿西莫夫
太空船内,介于仅有的两个房间的窄通道上,玛利欧·艾斯特班·理奥兹就站在门口,很不高兴地看着泰德·隆正努力地调整影像控制板。隆先是顺时针方向转了转,再往逆时针方向试了一阵。但影像仍是模糊不清。
理奥兹知道影像模糊的原因,他们已距地球太远了,并且正面向着太阳的方向。不过他认为隆应该不清楚这回事。理奥兹在门口站了会儿后,低头侧身挤入了门口,如同“啵”的一声地拔开瓶塞一般进来厨房。
“接下来又是什么了?”他问道。
“我想我应该可以收到希尔德的演讲。”隆说道。
理奥兹将他的屁股靠在桌架上,从他头上的架上拿起一瓶锥罐牛奶,并施压让瓶口自动弹开。他轻轻地摇着瓶子好让牛奶变得暖些。
“为什么?”他说着说着,将瓶立起并大声地吸着牛奶。
“我必需要听。”
“我认为你在浪费能源。”
……
批注:阿西莫夫不仅是个优秀的科普作家,同样是一位卓越的科幻小说家,这篇小说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来读一读,也可以阅读一些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丰富自己的想象。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是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明确:与大陆漂移理论有联系。
2.课后作业
为“大陆漂移说”或恐龙灭绝的原因查找更多的资料,从多角度充分了解作者所说明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一定的准备。
【板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证明恐龙灭绝应该是受到了巨大的外力撞击,两篇文章抽丝剥茧,用准确而不失风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这节课让我们深入感受这种理趣,并欣赏作者用语的精妙。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两篇短文都是难得的科普佳作,作者在进行说明的时候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两篇文章的语言又富有怎样的特色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加以赏析。
2.探究过程
(1)偶数组同学负责赏析第一篇短文,奇数组同学负责赏析第二篇短文。
(2)小组分工,组内成员分别负责几个自然段,找出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并批注其作用,或勾画出自己认为富有特色的语句,将自己的赏析内容批注在书上相应语句旁边。
(3)组内交流,集思广益,经过讨论后形成小组共识。
(4)选派1位代表,展示小组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1:
《恐龙无处不有》
说明方法: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举例子,真实准确地说明南极也有恐龙化石,恐龙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摹状貌,具体形象地说明大陆漂移对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板块漂移与大陆位置变化的关系。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列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大陆漂移历经时间之久,以及距离现在时间久远。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语言特色:
逻辑性强,准确、简练;同时又有恰当的比方,使文章显得有理有趣,引人入胜。
预设2:
《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方法: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引资料,准确权威地说明金属铱的发现,引出本文的话题——恐龙灭绝的原因。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火山说”。
“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
作诠释,简洁明了地说明二氧化硅是什么,易于读者理解。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作比较,突出地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高温下斯石英会很快变成普通沙子。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举例子、列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语言特色:
严谨、准确;同时加入了许多直白的甚至带有玩笑口吻的解释,使文章显得幽默风趣。
4.活动小结
两篇短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一方面逻辑性强,简明精练,运用概念适切;一方面又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两篇文章准确又不失风趣的语言特色,同时学习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过渡:虽然是科普文章,但是两篇短文却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两篇文章共同诠释了一个道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二)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阅读两篇短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理解。
2.探究方法
(1)自主朗读课文,结合上节课对两篇短文逻辑思路的梳理,自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2)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领会这句话中包含的科学精神。
(3)选出一位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3.成果展示
预设:
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同时成为全篇的逻辑基石。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使遍布全球、“无处不有”的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则从斯石英存在的条件出发,印证了火山喷发无法留下大量斯石英,只有外力撞击才可以,进而证明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造成了恐龙灭绝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
这个论断不仅是全文的起点,而且也是其科学精神的精华所在,值得深入体会。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4.活动小结
科学是建立在客观材料基础上的,在本课的两篇短文中,科学家们正是在搜集了大量确凿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展开研究,揭示事物的奥秘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始终对自然、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勤于观察,善于记录。其次,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文眼,领会作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分析本文的语言,我们领会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同时借助朴实又不失风趣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让我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阅读的享受。同时,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会逐步学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不妨尝试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观察到的某些现象。在思考中,如果能运用本课学到的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那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一个为世间万物而生的人——艾萨克·阿西莫夫礼赞
艾萨克·阿西莫夫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许也堪称是所有时代的科学教育大师。
早年他因创作科幻小说而赢得声誉,然而,他却是以他关于科学事实的著作,尤其是他的科学随笔,让千百万民众接受了科学的熏陶。这些作品对我科学热情的激发,胜过我的任何一个科学老师所为。
我上大学一年级时,主修科目是物理学,但却经历了一场强烈的震撼:教授们无法像阿西莫夫那样使物理学变得条理清晰而又生动有趣。突然间,它变成了繁琐公式和复杂术语混淆在一起的大杂烩,而不是像阿西莫夫在其作品中所做的那样,给出所有科学知识中的相关概念,有序描述人们认识事物的历史进程。
阿西莫夫宠坏了我!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就我的兴趣、需要和品味而言,阿西莫夫的方法比较好。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传授科学知识,对于许多类型的学生来说,都是最为有益的。
在我性格成型的大学时代,大约是在1961年,我给他写过信。我问他,如果将来我要从事科学新闻工作,是否应该先取得一个科学方面的学位。令我惊讶而高兴的是,我立刻收到了一张背面签有“艾萨克·阿西莫夫”大名的明信片,对此作出了肯定的答复,告诉我应该这样做。可我却没有听取他的忠告。
但我仍然继续阅读和学习他的作品。于1960年首次出版的《聪明人科学指南》(中译本名为《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是他用一卷易读的著作来涵盖物理学和生命科学全部领域的一次系统性尝试。这部书极为通俗,并且成为给“聪明的外行”写科学著作的范本。在这部著作中,他广博的知识、从容把握复杂主题的本领,以及以非科学家为读者对象的简洁、清晰的写作能力和信念,像闪耀的灯塔一样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我最喜爱的阿西莫夫作品,是他每个月在《奇幻和科幻杂志》上发表的科学随笔。33年来它们一直出现在这个刊物上。我偶尔才会去找那本杂志,因为大约每隔18个月,道布尔戴出版公司就会出版一本这些科学随笔的新文集,我总是急切地等待着每一本问世。
我喜爱他以一段个人轶闻开始每篇文章的笔法。由此,他的机智和幽默,他对于自己的自负和才智所开的玩笑,他对学习欲望的尊重,他对蓄意忽视科学的人的严词鞑伐,他对理性价值的欣然接纳,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位“好博士”与“高贵的读者”之间的温馨对话。随即,他巧妙地引入手头的话题,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总能一上来就以一种历史观点统领全文。
他天生就是一个说书人,而且是非常有条理的那种人。与教科书不同,他还会讲述科学工作者的故事,描述概念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进,并建构成形。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受教育的方法!
这些文章不只是阐明事实。就像优秀的科幻小说一样,它们也充满了启人心智的想法。以《月球的悲剧》中的主题文章为例。阿西莫夫讲的这个悲剧是,早期的人们看到月亮绕着地球运动(正如太阳、行星和恒星也表现出的那样),受到感官的误导,相信我们是宇宙的中心,这便是影响遗留至今的人类中心说。他质问,如果金星也有一个相同比例尺寸的月亮又会怎样呢?这样一个月亮在地球上或许用肉眼能够看见,人们看到除地球之外,另一个有某些东西绕着它旋转的天体的清晰实例,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历史就有可能明显不同。
与《月球的悲剧》相对应的是《月球的胜利》。在这篇对应的文章中,阿西莫夫思考的问题是:生命体的形成怎样地得益于月球;浅沼湖泽——其水涨水落主要都是因月亮引起的潮汐——可能充当了分子自行组合的场所,分子的自行组合导致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态的形成。也许,在一个行星上要想形成生命体,就必须拥有一个大月球。
1986年,在我们庆祝《怀疑的探索者》创刊10周年之际,阿西莫夫奉献了一篇创新作品,其标题为“持久的边缘”。这篇文章虽然承认,与不确定的科学相比,使人感到舒适宽慰的伪科学更容易产生感染力,然而,文末却也敲响了醒世警钟:在涉及国家和民主问题的事情上,我们决不能让非理性的力量占上风。“我们必须与任何站在边缘人和非理性主义者一方并将国家力量引导至该方的企图作斗争……我们必须战斗到死”。
到阿西莫夫1992年4月6日清晨去世时,他出版的书籍总数超过了460部,而且在迅速向500部攀升。他著作等身,成就显赫,而且,综合其数量、内容、篇幅及多样性,可能是无与伦比的。
艾萨克·阿西莫夫对死亡终结不抱幻想。然而,通过他的著作以及他所影响的活着的人们,他将继续活着,永远永远活着。或许与历史上的其他任何人物相比,他最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为世间万物而生的人。
节选自《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
批注:阿西莫夫是一位极具魅力的作家,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下的时间多多了解他,可以读一读他的作品,也可以读一读他的传记。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你找出来。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都用到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
说明语言:一方面逻辑性强,简明精练,运用概念适切;一方面又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科学精神: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课后作业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训练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课上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