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学案: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07:3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的特点,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具思辨性和善于运用经典文献与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
3.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4.运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各个部分和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
难点:
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此背景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横空出世,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作者简介: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到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党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2001年退休。
(三)字词:
1.字音字形
舆论(yú)
澄清(chéng)
无稽之谈(jī)
枷锁(jiā)
宰割(zǎi)
炮制(páo)
禁锢(gù)
2.词语解释
拨乱反正:治理混乱的局面,使恢复正常。
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
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明意义。
第二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原则,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上都适用,都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
第三部分:主要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的观点。
第四部分:伟大的革命导师都自觉运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来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因此其理论符合实际。
第五部分:主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阐明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
四、学习课文
1.如何理解第3段中“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这句话?
明确: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又会带有主观性,也就是说,人们是在某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具有把理论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点。如果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那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样,实践就起到了检验真理的作用。
2.如何理解第10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并用来指导实践”这句话?
明确:
这句话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来源是实践。即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经过无数次论证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示出其力量,更遑论其他人提出的理论了。此外,这句话还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正确性。正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才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
3.第14段大量引用马列主义经典文献,有什么特点?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
明确:
特点:几乎都是直接引用,而且基本都标明了卷次和页码。
作用:体现权威性、准确性,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4.第17段开头部分为什么说“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
明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是处于发展之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实践也会随着特定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不仅能够及时修正理论可能出现的错误,而且能将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5.如何理解第17段中列宁所说的“不确定”和“确定”?
明确:
“不确定”是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处于一定的发展阶段时,对有些思想和理论还不能完全证实,对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观点也不能完全驳倒。“确定”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的实践终究会驳倒错误的思想和理论。
6.文章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明确:
①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实践论》《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著中的著名论断,有的甚至标上了卷次和页码,以示严谨。这些引用准确、权威,具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文章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提出太阳系学说等科学史上的事实以及革命导师的事例来论证论点,选例典型,说服力强。
③对比论证。“四人帮”种种唯心主义谬论的失败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强大,一反一正,对比鲜明,突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7.本文是如何边破边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
破立结合最典型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部分。
①这部分一开始先以“有的同志担心”引出敌论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接着予以否定并在亮出观点“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后分析说理,并举了“四人帮”的所谓“理论”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破灭的事例。
②接着,文章又用“有的同志说”树起第二个敌论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即认为这不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然后先让步说理后指出我们用来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实践检验了的,是正确的。这样,边破边立、破立结合使文章说理更加充分,让读者既明确了怎样做是正确的,又知道了该怎样避免错误。
8.为什么说本文有很强的针对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明确:
本文写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文中很多语句(或段落)都显示(或暗示)出文章强烈的针对性。
①第一段中就提到“这些年来”“四人帮”把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搞乱了,所以“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这十分清楚地体现了这篇文章的针对性。
②在文中,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一部分,“有的同志担心”“有的同志说”这样的文字把文章的针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部分多次提到的“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也体现了文章的针对性。
③文章最后还提到了为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该怎样做,这同样是文章针对性的体现,也是文章现实意义所在。
9.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
明确: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以江苏学者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文章,被誉为“春风第一枝”,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催生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坚定理想,要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并————,为此奋斗终生。他的一生都充满着斗争精神。从1843年《莱茵报》被查封到1845年避难于布鲁塞尔,现实的困难没有使马克思放弃对真理的探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下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引人深思。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从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同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使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新局面。《共产党宣言》中多次提到斗争,( )。
当近代西方的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使中国的主权遭受严重践踏。1919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希望,带来了方向。李大钊用“阶级斗争”高度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精神。毛泽东后来在对《共产党宣言》进行学习后,也————“阶级斗争”是《共产党宣言》的要义。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正是延续不断的斗争精神,使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矢志不渝 振聋发聩 签订 认为
B.至死不渝 醍醐灌顶 签署 认可
C.矢志不渝 醍醐灌顶 签署 认为
D.至死不渝 振聋发聩 签订 认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斗争的本质是阶级问题,无产阶级若要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必须将斗争坚持到底。
B.阶级问题是斗争的本质,若要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必须将斗争坚持到底。
C.斗争的本质是阶级问题,如果斗争没有坚持到底,无产阶级将无法实现自身的解放。
D.阶级问题是斗争的本质,只要将斗争坚持到底,无产阶级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解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
B.1919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国民不仅带来了希望,而且指明了方向。
C.1919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
D.在1919年,中国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给救亡图存的国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
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矢志不渝:发誓立志,决不改变;至死不渝:到死都不改变。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签署:在重要文件上正式签字。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认可:许可,同意。
2.答案:A 
解析:斗争精神是强调对象,而且和前文联系紧密,所以放前面,排除B、D两项;从表述的合理性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A项“随着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传入中国”滥用介词“随着”,致使主语缺失;B项关联词语序不当;D项“给救亡图存的国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偷换主语。
4.答案:D
解析:D项,“是不是”“应该”,语气委婉;A项,反问句,语气强烈;B项,“无疑”加强语气;C项,双重否定句,语气较为强烈。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