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2、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3、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4、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
1、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知识链接
1、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2、写作背景:《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用大量的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同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3、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 、 和 三大特征。
三、快速浏览课文,梳理课文结构
1、找出文章哪些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新闻事实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其中描写了包身工一天内哪几个场景?
明确:
新闻事实:
背景材料:
课文以 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三个场景:
2、课文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的同时穿插写作哪些内容?穿插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穿插,展示了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我们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滋生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穿插记叙此及其趋势等。
四、课文结构: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 段)记叙包身工 的情况,描述 ; 介绍 ,说明 。
第二部分( - 段)记叙包身工 的情景,描述 ;分析 原因。
第三部分( - 段)记叙包身工 的情景,描述 ,揭露 ,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 - 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思考作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体现在哪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补充知识: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新闻必定是事实,也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事情的真实情况”。而作者评价仅仅表明记者的观点,往往带有主观性。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
思考:
(1)包身工的悲惨生活都反映在哪些方面
(2)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
(3)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
(4)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
3、“芦柴棒”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用是什么?
(2)作用:
2.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明确:
4、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段落,体会其作用
作用:
五、找出你最欣赏或认为最不可思议的词句,品味朗读。
例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明确:
例2、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明确:
例3…‥
六、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本文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
七、《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地震撼。你认为文章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说说你的看法。你认为“包身工”在今天的中国还存在吗?
明确:
八、总结全文 本文特色
1、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2、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3、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
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尤其是对新闻背景的叙述和作者的议论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4、在表现上,多种手法结合。
运用对比、比喻、反语、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恰切而生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九、扩展延伸
请以《现代包身工》为题,写一则调查报告,可以对现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做些调查采访,,在班上交流调查信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