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3.积累作者、文体等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背诵《江雪》。
大家把江雪的每句诗第一个字连起来:千。万。孤。独。这就是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真实心境。
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在永州的十年,他不但创作了像《江雪》这样千古绝唱的诗歌,更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散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小石潭记》,领略他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体会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动人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激趣,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2.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悲愤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本文就为其中之一。
3.情境诵读
欣赏情境课文诵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1)读音检测
怡(yǐ)然不动 为坻(chí)为屿 为堪(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 蒙络摇缀(zhuì) (chù)俶尔远逝
往来翕(xī)忽 犬牙差(cī)互 悄(qiǎo)怆幽邃
(2)重点句节奏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教师可播放跟读版,让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课文,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障碍,通读全文。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课下注释和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
(1)自由朗读全文,圈画不了解、不确定的字词的意思。
(2)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小组讨论确定疑难词语含义。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段的意思,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
3.成果展示
预设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注释:
[篁竹] 竹林。
[如鸣佩环] 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佩、环,都是玉饰。
[心乐之] 心里为之高兴。
[水尤清冽] 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全石以为底]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 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坻] 水中高地。
[嵁] 不平的岩石。
[翠蔓] 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预设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注释:
[可百许头] 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
[若空游无所依] 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
[佁然] 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远逝]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翕忽] 轻快迅疾的样子。
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预设3: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注释: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译文: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预设4: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释:
[凄神寒骨]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悄怆幽邃] 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
[清] 凄清。
译文: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预设5: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吴武陵]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永州。
[龚古] 作者的朋友。
[宗玄] 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 跟随着同去。
[二小生] 两个年轻人。
译文: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教师点拨:本文是作者一行人游览小石潭的游历和见闻,你能从文中找到作者游小石潭留下的痕迹吗?
明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按照由近及远的游览顺序。概括为: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游记线索,形成整体认识,为后续的研读奠定基础。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诵读和文意疏通,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柳宗元一行人循声而动,伐竹取道,潭中凝视,潭边远望,潭上独坐,最后兴尽而归的全过程。柳宗元在此处欣赏了哪些景,触动了怎样的情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课学习内容,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
文言现象
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一些文言现象?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1)古今异义
①闻水声: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②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④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
⑤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⑥不可久居:古义:待,停留;今义:住,居住。
(2)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③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④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⑥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人的心情)凄凉;使(人的骨头)寒冷。
⑦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⑧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3)一词多义
①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久居:动词,可以,能够。
②为:
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坻,为屿:动词,成为。
③环:
如鸣珮环:名词,玉饰。
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
④以: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4)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如鸣珮环:主谓倒装,应为“如珮环鸣”。
卷石底以出:谓语前置,应为“石底卷以出”。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②省略句:
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水”,溪水斗折蛇行。
坐潭上: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省略了主语“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现象与句式,增长文言知识。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
可以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发挥才艺,或唱或画或改写成导游词等。
2.课后作业
(1)基础作业:熟读并背诵全文。
(2)拓展作业:
①整理文章中的文言现象,结合已经学过的课文,进行整合。
②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练习,进行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还记得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吗?
学生借助游踪回忆文本内容。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这无名小潭魅力何在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和柳宗元一起探山访水,看看小石潭的景,感受作者的情。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小石潭的景物有何特点呢?参照这一句式,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2.探究过程
(1)结合上节课对文章文意的疏通,找出小石潭的景物,注意圈画文中的相关语句。
(2)运用上述句式,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3)带着自己的思考,小组内分享交流,形成小组结论,并在班级内分享展示。
3.成果展示
预设1:这是一个曲径通幽的小石潭。
语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教师点拨:作者如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的呢?
明确: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预设2:这是一个水清见底的小石潭。
语句:(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教师点拨:作者如何写出小石潭的清澈的呢?
明确: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水尤清冽”从正面直接写出了小石潭的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写潭中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预设3:这是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
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教师点拨:你是如何感受到小石潭石头的奇特之处呢?
明确: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写小潭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的形状,用“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几个短语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来,令读者能够想见其奇特的状况。
预设4:这是一个树木青葱的小石潭。
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师点拨: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明确: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张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预设5:这是一个群鱼戏水的小石潭。
语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教师点拨:作者在这里是如何将群鱼写的这么精彩的呢?
明确: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游鱼。“佁然”是形容小鱼憨态可掬,纹丝不动;“俶尔”是写小鱼曳尾而去,一闪动就看不见了;“翕忽”是刻画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作者通过定点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
预设6:这是一个曲折崎岖的小石潭。
语句: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教师点拨:作者是如何描绘小石潭的曲折崎岖的呢?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写出了岸势的参差不齐,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活动小结
作为一篇游记,本文在写景时不仅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还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运用修辞,激发想象。多种手法综合运用,成就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对小石潭景物特点的分析,形成整体认识,明确作者写景的不同手法,为后续的情感研读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如此奇美的小石潭,会引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找出表现作者情感迹象的词句。
背景链接: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百姓)”为己任。弱冠之年(20岁)即中进士,入朝为官,想要有所作为。
唐顺宗永贞元年,唐王朝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希望推行一些措施来改变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时局衰落,不料革新失败。一纸诏书改变了他的命运。柳宗元先是被贬为邵州刺史,不到两月,再贬到距京城两千里以外的永州,这一年,他33岁。
改革同僚王伍也被贬谪,后因病郁郁而终;王叔文先是被贬谪,第二年又被赐死。两位同僚的境遇使柳宗元更加感到惊慌忧惧。整整十年,他谪居永州,内心凄凉而孤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当时甚为荒僻。被贬期间,柳宗元年近70岁的老母不幸染病离世。而柳宗元因“其孤有罪,衔哀待刑,不得归奉丧事”,即因为是“戴罪”之身,不能为母守孝。幼女也不幸夭折,年方十岁。内心的忧郁、无奈、悲苦又是何其复杂!
2.探究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能表现作者情感迹象的词句。
(2)结合文章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背景资料,归纳概括作者的心情,感受心情的变化。
(3)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并形成小组结论,在班级内分享,教师相机指导。
3.成果展示
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引起内心之“乐”,于是,兴致勃勃,“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一种愉悦的心情!
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时而动,时而静,“似与游者相乐”,好像故意跟人捉迷藏逗乐一样,“我”完全沉浸其中,得到自然的慰藉,“乐”在其中!
忧: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顺着潭西南而望,水源曲折,幽深不可测,再加小石潭周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心中被贬谪的孤寂、郁闷立刻被触动唤起,无限凄凉尽在心头。
教师点拨:本文既有“乐”又含“忧”,既有同游者数人,却仍感孤寂,觉得“寂寥无人”,这样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1)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孤凄悲凉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孤凄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这种虽有人却似无人的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作者被贬永州,一个荒僻之处,人生理想大受打击,再加上一系列的家庭变故,更是雪上加霜,内心有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4.活动小结
作者因听水声而心生喜悦,继而发现石潭,心旌摇荡,迷醉其间,细赏游鱼,与鱼同乐,其乐为寄情山水之乐,而这种快乐毕竟是短暂的。作者才华卓著却为朝廷抛掷永州这样的荒蛮之地,心中自然长存怀才不遇的志士之悲。小石潭景色秀美却为竹树所囚,闲置荒郊无人欣赏,遭遇凄清,作者和小石潭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明丽的小石潭也蒙上了一层凄清的色彩。心中凄凉、孤寂、悲苦之感顿生,片刻欢愉俱散。
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缘景溯情,深入理解游记中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及其深层原因。
三、课堂小结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我们穿过文字,随着作者一起探山访水,一颗孤独的“心”,巧遇一块孤独的“潭”,成就一篇千古美文。小石潭不大,潭中那一汪清水不多,但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读一遍课文,在文字中触摸柳宗元复杂的情愫。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千古文人山水梦,“仕不得志”便寄情于山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人文字背后那份独特的孤独寂寞与清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拉通,化有形为无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
结合游记的线索,背诵全文。
2.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我们学完《桃花源记》,知道桃花源不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更寄托着陶渊明的理想。结合所学谈一谈,小石潭只是作者描写的一处景物吗?
拓展作业: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钻翎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也可以阅读后世的游记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等,体会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