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导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导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07:5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
重难点:
一、写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三、补充资料
古今异义
与其所以失之者文库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今义:原来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
一词多义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②具告以事(告诉)
③告之于帝(禀告 )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②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③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多么)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
②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 )
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表递进)
④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表顺接 )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③而皆背晋以归梁 相当于“而”,表顺接 盛以锦囊 用,介词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跟,介词
②与尔三矢 给,动词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求、考察
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⑤泣下沾襟 下:掉下
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驱 前:向前
②仓皇东出 东:向东
③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④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②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3)至于誓天断发 使……断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②“……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③无标志式 燕王,吾所立
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 其意气之盛
②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固定句式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难道……吗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梁,吾仇也 B.请其矢,盛以锦囊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告:祭告
负而前驱 负:背着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应:应答
君臣相顾 顾:看
D.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故方其盛也 方:正当,正在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盛衰之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皆背晋以归梁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故方其盛也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莫愁前路无知己
二、填空题
4.给加点字注音
①伶官( ) ②仇雠( ) ③请其矢( ) ④李存勖( )
5.识记字音。
呜呼( ) 契丹( ) 锦囊( )
仇雠( ) 沾襟( ) 逸豫( )
三、小阅读-课内
6.下面对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
7.《伶官传序》推究庄宗得失天下,有很多事例可选,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何特点?为何要这样选材?
8.本文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什么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却又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9.《伶官传序》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效果?
10.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试卷第1页,共3页
2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结合“……,……也”分析,为判断句。
B.正常语序为“请其矢,以锦囊盛”,“以锦囊”为状语,为状语后置句。
C.正常语序为“还矢先王,而以成功告”,“以成功”为状语,为状语后置句。
D.“为”表被动,为被动句。
故选D。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应:响应。
故选C。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结构助词,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以:介词,把/以: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C.两个“方”均为副词,正当……时。
D.莫:不定代词,没有谁/莫:副词,不要。
故选C。
4. líng chóu shǐ xù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注意以下字音:“伶”注意读“líng”,易误读成“lìng”;“雠”注意读“chóu”,易误读成“shuí”;“矢”注意读“shǐ”,易误读成“shī”;“勖”注意读“xù”,易误读成“mào”。
5. 呜呼(wū) 契丹(qì) 锦囊(náng) 仇雠(chóu) 沾襟(jīn) 逸豫(yì yù)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本题中,
“契”不要误读成“qiè”;“雠”字为古体字,需要识记;“逸”字要读成四声;“豫”字拼音为“yù”,“u”上无点。
【点睛】字音积累法:①以点连线法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②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如以“千”(qiān)为声旁的形声字大致有“歼”jiān、“纤”qiàn或xiān、“跹”xiān、“钎”qiān、“迁”qiān等,“歼”“纤”“跹”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几个字就是考查记忆的重点。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文言文主旨能力。
B.“不在于天命”分析错误,文章开篇就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由此可见文中并没否定天命。
故选B。
7.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事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
此处选用这一故事,一者可与《新五代史》中关于庄宗的正史内容构成一种补充和印证关系,避免了将《新五代史》《唐本纪》中关于庄宗得天下的内容再写入本文,造成内容拖沓烦琐;二者该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能够很好地反映庄宗“忧劳兴国”的过程。以这个事件作为本文的主要例证,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也能够更好地为论证中心观点服务。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段落内容、作用的能力。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在叙述这段史事的过程中,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作者于叙事之后,又以两个反诘句回扣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至此,对比论证初步告一段落。
8.①“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使文章显得拖沓。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以,没有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
②作者身为政治家,他修史撰文的目的在于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借鉴,而不在于就史论史,评价历史上的“善善恶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伶人为切入点,借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警示现实,因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发人深思、揭示写作目的的反问,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
第一问: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是因为“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 伶官传》,本文只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序,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所以从文体上看,本文没有必要详写“伶人”。
从写作的目的来看,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以,没有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说,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反问,发人深思、揭示了写作目的,故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9.①例证法。史论一般都要运用例证法,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赐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
②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把握常见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效果如何。
《伶官传序》第一段即提出观点,即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紧随其后就举出庄宗得失天下这一历史事实作为证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如庄宗受其父遗命激励,“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这是其得天下;如庄宗“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这是其失天下。这是例证法,一得一失都与“人事”有关,以此证明观点“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
文章观点“盛衰……”本身就存在“盛”“衰”的对比,而文中在以庄宗为例之时,从“人事”入手,展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先扬后抑,使用对比论证: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这是对比论证。
10.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以及论证手法的能力。
第一段中,由“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可知,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
第二段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晋王在临终时以三矢赐给庄宗,然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第三段中,“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写出了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
在这两段中,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答案第1页,共2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