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文才显名,二十岁为博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触犯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贬谪中,仍不忘国事。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因自责忧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著作主要有政论散文和辞赋两类。政论散文如《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体现了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鲁迅评价其文是“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忧愤难平的情感。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将其与屈原并称,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二、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介绍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论述秦之过失,以为汉王朝统治之借鉴。上篇讨论秦始皇,中篇讨论秦二世胡亥,下篇则论述三世子婴,课文所选是上篇,主要是记载秦始皇,文章以叙为论,先叙后议,文风雄骏宏肆,气势充沛,历来为学者称赞。
帝制时期,在新的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及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们都会关注到“兴亡之际”的历史现象与教训,同样,贾谊也关注到了这一点。春秋战国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也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西汉初年的政局形势,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意思是把火放在柴堆下面,而人睡在上面,火未烧起来就自以为很安全,其实危机四伏。此时,贾谊看到人民很需要修养生息,因此,他借“过秦”以“规汉”,借古讽今,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
有关史料
《过秦论》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卬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卬,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卬而袭夺其其后又经十余年,魏国方才将西河之地献与秦国。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首次合纵在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纵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
(3)伏尸百万
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记·秦本纪》皆有已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史记·六国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10万以下不计)。
(4)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也是成功的,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四、文本整理(一)辨识字音:
崤函( ) 膏腴( ) 合从( )缔交 陈轸( ) 逡( )巡
亡矢遗镞( ) 黔( )首 隳( )名城 销锋镝( ) 猗( )顿
瓮( )牖( )绳枢 蹑( )足 锄櫌( )棘矜( )
良将劲弩( ) 铦( )于钩戟( )长铩( ) 度( )长絜( )大
(二)翻译加点字和划线句子:
过( )秦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 )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 )立法度,务( )耕织,修守战之具,外( )连衡而斗( )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 )取西河之外。
②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 )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 )敌,九国之师,逡巡( )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③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 )长策( )而御(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 )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句式: ),以弱( )天下之民。然后践( )华为城,因( )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 )守要害之处,信臣( )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 )千里,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 )之子,氓隶( )之人,而迁徙之徒( )也;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 )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 )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 )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句式: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 )之众,非抗( )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 )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 )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
五、课后巩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乙)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下列加点词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函谷: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
B.山东:战国、秦汉时指泰山以东地区;战国时除秦外,韩、赵、魏、齐、楚、燕等国都在泰山以东,故称“山东之国”。
C.八州:是指雍州以外的其他八个州。相传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秦居雍州。
D.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3.下面对(甲)(乙)两个语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起势雄健,涵盖无穷,看似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为下文作铺垫。从“兀”到“出”,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B.杜牧写《阿房宫赋》,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过秦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目的也是给统治者提供改革政治的借鉴。
C.两文多用铺排手法,如《过秦论》中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D.杜牧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六国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优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在两则文段中,杜牧和贾谊分别指出了秦灭亡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节选) 贾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
C.追亡逐北 北:北方。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2..面对同一史实,贾谊的《过秦论》与苏洵的《六国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都是借古讽今,被后人誉为“史论双璧”。
(1)《六国论》中开头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相关证据,请概括这些证据。
(2)《六国论》第四段中作者从六国方面进行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而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了相关事例,请概括这些事例。
(3)关于六国“尊贤重士”,两文的说法是否有矛盾?
3.结合两文所提供的材料,请比较两文在论证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过秦论》预习案答案
一、辨识字音:
崤函(xiáo) 膏腴(yú) 合从(zòng)缔交 陈轸(zhěn)
逡(qūn)巡 亡矢遗镞(zú) 黔(qián)首 隳(huī)名城
销锋镝(dí) 瓮(wèng)牖(yǒu)绳枢 猗(yī)顿
蹑(niè)足 锄櫌(yōu)棘矜(qín) 良将劲弩(nǔ)
铦(xiān)于钩戟(jǐ)长铩(sh) 度(duó)长絜(xié)大
二、挖空答案:
过(动词,指出过失)秦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像席子卷,像包裹包,像袋子装;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吞并各国的野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对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对外)连衡而斗(使……争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表修饰)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削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采取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衡策略。离,使……离散),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属,类。这些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这些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这些人)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击)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击)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而不敢进。秦无亡(失去)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败兵),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盾牌);因利乘便(趁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举起)长策(马鞭子)而御(驾驭,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执敲扑(刑具)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低着头,在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官吏处理)。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边疆上的屏障),却(击退,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各学派的著作),以愚黔首(百姓);隳(毁坏)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销毁兵器),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可靠的大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缉查盘问)。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地势),金城(坚固的城池)千里,子孙帝王(名作动,称王称帝)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然陈涉瓮牖绳枢(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轴)之子,氓隶(下层人民)之人,而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也;才能不及中人(平常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插足,参加。出身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田野)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举)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山东(崤山以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谪戍(迁谪戍边)之众,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先前)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1.A. 钩心斗角,文中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B.精英,文中指金玉珍宝,今指出类拔萃的人;
C. 气候,文中指天气,今指一个地方一个季度的整体气候;
D.功业,文中指功勋和事业,与今天相同。故选D。
2.B.“指泰山以东地区”“都在泰山以东”错。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崤山以东地区;战国时除秦外,韩、赵、魏、齐、楚、燕等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称“山东之国”。故选B。
3.B项,分析不当,错在“目的也是给统治者提供改革政治的借鉴”这个地方。《过秦论》的旨意在于告诉汉文帝应该施行“仁政”,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利民政策,而不是提供“改革政治的借鉴”。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函谷举,被动句式;可怜,可惜。
(2)得分点:区区,小小的;致,发展;序,给……排次序;朝,使……朝见。
5.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可知,杜牧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爱惜百姓。由“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贾谊指出秦灭亡的原因:不施行仁义。
如果认为相同,就指出两者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不爱惜百姓。
如果认为不同,就从文中找到更加具体和直接的原因,如杜牧认为“秦爱纷奢”,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
(1)①非战不善: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②弊在赂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贾谊的《过秦论》写到六国礼贤奇才的事例:①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②四君子宽厚爱人、尊贤重士。
(3)不矛盾。六国情形各异,因两文的立意角度不同,所选史料的角度也不同。《过秦论》选文意在突出秦国的强大,因此作者强调六国中尊贤重士的典型,渲染六国士人团队的强大,从而反衬秦国更加强大;而《六国论》意在强调六国赂秦的危害,因此假设六国用赂秦之地之心来尊贤重士,是想从反面来论述六国赂秦的不作为、不可为。
3.①《过秦论》寓议于叙,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则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②《过秦论》语言铺排夸张,辞采飞扬,气势磅礴,具有赋文色彩;而《六国论》语言朴实冷峻,老辣雄健,寓情于理,有战国纵横家的笔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