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文言文备考基础知识及答题技巧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文言文备考基础知识及答题技巧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10: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备考基础知识及答题技巧
一、预备知识
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
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
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其他高频词汇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
(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 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回
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
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
“擒”)。
120常见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
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
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1)虚实意识:
例: 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蔽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你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
(3)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平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1)而
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2)何
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3)乎
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4)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5)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
(6)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7)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8)所
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9)为
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
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
介词①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②表比较,“比";③被动,"被”。
(15)与
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
①副词:表判断,“就是”
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
“却 “但是 “倒是'
(17)者
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
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
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
样)。
评价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
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
(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
(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
(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
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常见古今异义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1)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2)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3)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4)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5)凭空添加,无中生有;(6)强加因果关系。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a.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b.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
宾语。
c.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d,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e,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赋分点】
a.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b.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
句)。
c.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
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三、备查知识
【备查知识一】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2)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
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
(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
(2)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一】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
雄。)
2.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
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
语。
4.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5.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
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三】常见固定句式
1.表示疑问
①何以…… (凭什么…… )②何所…… (所……是什么 )
③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 (把……怎样呢 )⑤孰与…… (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 (难道.....吗 )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②何……为 ……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 (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 (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 )
⑥安……哉(乎) (哪里……呢 )⑦不亦……乎 (不是……吗 )
⑧….…非….….欤 (……不是……吗 )⑨宁……耶 (哪里……呢 )(10)顾……哉 (难道……吗 )(11)独……哉 (难道……吗 )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 (该不……吧 ))
③其……欤 (不是……吗 )(兼表反问)④庶几……欤 (或许……吧 )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呢 )
③其…… 其…… (是……呢 还是……呢 )
6.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虽然:虽然如此;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
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名和字是古人的一种称谓。在日常交往中,上对下,长对幼,一般称名不称字) 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 (句式:状语后置句) ,闻古今成败,辄(总是,常常另:①于是,就 ②专擅,独断专行) 能语 (说出) 其要(关键,要害) 。嘉祐二年,试(于)礼部 (状语后置句)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欧阳修惊喜(感到惊喜) ,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皇帝主持) 中乙科。后以书(名帖)见(谒见)修,修语(告诉) 梅圣俞曰:“吾当(应当)避(避让)此人出一头地(使……出一头地)。” 洵卒,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光禄丞。既(之后)除丧(守丧期满,脱除丧服) ,还朝,以(凭借……身份)判官告院(任职) 。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评论)其不便。新政日( 一天天地)下(推行),轼于其间,每(常常)因(凭借)法以便(使……便利) 民,民赖(依靠)以安(得到安宁)。徙(被调任)知密州。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行手实法,不时(按时) 施行者以违制(诏令)论(论罪)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诏令)之坐(因犯……罪或错误 又:入罪,定罪 另:①跪坐 ②座位 ③因为 ④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若(如果)自(出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这)擅(擅自)造律(制定法令)也(句式:判断句)。”提举官惊曰:“公姑(暂且)徐(慢慢推行)之(代手实法) 。”未几(不久) ,朝廷知法害民,罢(取消) 之。
元佑元年,轼以(凭借……身份) 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银印红绶) ,迁(升任) 中书舍人,三年,权知(代掌某官职,暂代官职。权:①秤,秤锤 ②权势,权利 ③权变,灵 活 ④权且,暂且)礼部贡举,会(恰逢)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苦(极,甚,十分) 寒,士坐庭中噤(因冷而哆嗦 另:①闭口不说话 ②关闭 ) 未能言(说话) ,轼宽(放宽)其禁约,使(之)得(能够)尽(使……充分发挥) 技,巡铺(宋代贡院内设巡铺所,纠察举人应试时是否遵守场规、有无舞弊情事。另:防盗防火的哨所) 内侍每(常常另:①每一,每个 ②每次,每逢 ③虽然)摧辱(侮辱) 举子,且持(抓住)暖昧(模糊)单词(单一言辞),诬(诬陷)以为(把……作为)罪(罪状) ,轼尽奏逐(驱逐)之(代巡辅) 。
四年,积(多次)以(因为) 论事,为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 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者所恨 (为……所,被动句) 。轼恐不见(表被动另:①放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译作“我” ,宾语前置②通“现”,出现)容(被动句) ,请外(外调) ,拜(授予)龙图阁学士、知(主持,担任知州) 杭州。既(……以后) 至杭,大旱,饥疫并(同时)作(发生) 。轼请于(向) 朝,免本路(宋代行政区划) 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文书) ,易(换) 米以 (来) 救饥者。明年(第二年)春,又减价粜(tiào 卖。另:籴 d í ,买) 常平米,多作(制作,煮)饘(zhān,稠)粥药剂,遣使挟(带着)医分坊(城中的住宅区) 治病,活(救活) 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 (判断句) ,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póu聚集另:①减少 ②bāo 衣襟宽大)羡(剩余,有余另:①希望得到,羡慕②超过 引泛滥③ yàn 延请,邀请 ④yán 通“埏,墓道”)缗 (mín 成串的铜钱) 得二千(句式:定语后置句),复发(打开)橐(tuó一种口袋,又用口袋装) 中黄金五十两(句式:定语后置句),以(用来)作(建造,修建) 病坊(治病场所),稍(逐渐,渐渐地 另:①小,引稍微,略微 ②稍食:官吏的俸禄 ③通“梢”,树枝的末端)畜(“蓄”,积蓄)钱粮待(防备)之。
徽宗立,更(经过,经历 另:①改变②抵偿 ③gèng 另,另外 引:再 如:更上一层楼 ④更加 ⑤夜里 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三大赦,遂提举(提拔,荐举 另:①提而举之 ② 掌管)玉局观,复(恢复) 朝奉郎。轼自(从)元佑以来,未尝以岁(每年)课(考核。另外:①试验, ②督促 又学习或教授 ③征收又赋税。岁课:①汉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 官吏的考试。②一年的赋税。③一年的劳绩 )乞(请求)迁(升迁),故(所以)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 (学习)父洵为(写)文,既而(不久)得之(写文章的本领)于天(天赋)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即使)嬉笑怒骂之辞(言辞,文辞),皆可书(写)而诵之。其体(他的文章)浑涵(博大深沉)光芒(光辉灿烂),雄视(称雄)百代,有文章以来,盖(大概)亦鲜(xiǎn 少 另:①鲜鱼,活鱼,引新鲜,新宰杀的②夭折,早死 ③ xiàn 献) 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答案】B 殿试的主持者应为皇帝
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答案】C“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有误,原文是“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不是苏轼减免的,而是上奏皇上减免的。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译文: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粜”“挟”“坊”“活”各1分,句意1分)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少了。(“浑涵”,“雄视”,“盖”,“鲜”各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