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苏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苏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8 17:3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年级学科 九年级语文 主备教师 审核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 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 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3、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重点 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难点 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预习方案: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注音和含义。(课本下面没有解释的,自主解决)3、试理解课文大意。(一)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二)合作研讨组内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三)展示讲解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四)朗读展示你能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吗?(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五)当堂检测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人称“ ”孟子主张施行“ ”,以统一天下。《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 》《 》《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a.舜发于畎亩之中( )(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d.法家拂士( )e.曾益( ) f.百里奚(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3、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 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入则无法将拂士。 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二、三段。5、疏通课文大意后,你能看出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六、课堂反思(学文言文,你有什么思考,请写在下面吧!)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2、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5、作者为什么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不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呢?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二)合作研讨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三、当堂检测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1)曾益其所不能 同 (2)衡于虑 同 (3)无法家拂士 同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 5、你还知道哪些人物的事例或故事能说明本文阐述的道理?试将给大家听。下面可以写上故事的大概提纲,帮你更好的讲故事。6、讨论题A.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对此,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能举例最好)。B.有同学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没有什么“忧患”来让我锻炼,所以我成不了才也应该。你的看法呢?四、课后反思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笔记本上。
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独立完成练习册
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