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21:13: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3《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
一 、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娉婷(pīng) 亵渎 (dú) 强聒不舍(guō) 矫揉造作 (jiǎo)
B. 宽宥(yoǔ) 发窘 (ji ng) 孜孜不倦 (zī ) 锲而不舍 (qiè)
C. 喑哑(yīn) 恪守(gè) 自惭形秽( huì ) 度德量力(duó)
D. 诘难(jié) 矗立(zhù) 味同嚼蜡 (ji o) 拈轻怕重(ni 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孜孜不倦 馨竹难书 相得益彰 附庸风雅
B. 断章取义 娇揉造作 形销骨立 如雷贯耳
C. 佝偻提携 取义成仁 千钧之力 朝朝暮暮
D. 置之不理 锐不可当 信手拈来 战战兢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B.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C.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D.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悄无声息的气候。
4.下面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预防和制止欺凌行为不再发生。
B.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广泛引起网友关注。
C. 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D. 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长时间看电视和手机造成的。
5.下列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2013年4月,贵阳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可行性报告获得国家批复。”一句的主干是:报告获得批复
B.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我国神舟十号飞船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是一个单句
D. “受苦,虽然有时痛彻心扉,却能刺激我们神志清明,性灵觉醒。”是一个递进复句
二 、语言表达
6.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请自选话题,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展示你的读书成果。(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④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有改动)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3)文章第④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面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下列各题。
退步与向前
王也
①唐朝布袋和尚《插秧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是从现实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
②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每个人的成长也是在进步,当人们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时,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不可。如果是非达到不可的,能停下来甚至退下来想想,就可以另辟蹊径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如自唐朝始的科举,多少学子为此而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熬成白头?因此出现了范进中举而精神失常的情况,更多的是像孔乙己一样的心不如愿,贫困潦倒。但是,也有不少学子知难而退,却取得非凡成就。
③作家刘诚龙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给人看,问是否熟悉这些人名。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结果,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第二份名单耳熟能详。谜底最后揭晓: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人,全是当时的落第举子!
④想当年,第一份名单上的人多么显赫啊!但由于在官场上的打磨,以致状元郎归于平庸,湮没无闻。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名落孙山,与高官厚禄无缘。但是,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有的成为思想家,有的成为文学家,有的成为农民领袖,有的成为一代枭雄,声名鹊起,载入史册。
⑤不少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农人插秧,一步步倒退,退到最后,秧便插好了,看起来是退步,实则是向前。船舶前行,双桨却往后划动;箭拉得越往后,射出的距离就越远……
⑥不少青年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更有不少到处碰壁还执迷不悟。我们要鼓励勇往直前,也要劝告毫无进展的人及时认清方向转型,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电视剧《潜伏》中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退,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进。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开篇引用唐朝布袋和尚的诗有何作用?
(3)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4)比较第②段画线处的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为什么?
原句:何必非去挤独木桥不可?
改句:不必非去挤独木桥。
(5)某校初三学生小明阅读了本文之后,联系到季羡林的《成功》一文中的一段,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两段文字所持观点不同?”请你阅读以下链接文字,回答他的问题。
链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节选自季羡林《成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宽宥”中的“宥”的正确读音是“yòu”。
C.有误,“恪守”中的“恪”的正确读音是“kè”。
D.有误,“矗立”中的“矗”正确读音是“chù”。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常见易错字的读音。解答此题要注意声母和韵母,区别形似字和多音字。
字音、字形题是必考题型,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做一个细心的人,多积累,注意区别多音字、形似字,如“矫揉造作固、天骄、娇气”。
2.【答案】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A.有误,“馨竹难书”的“馨”应为“罄”;
B.有误,“娇揉造作”的“娇”应为“矫”;
C.正确,“佝偻提携”的“佝”应为“伛”;
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符合句意,成语使用正确;
B: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符合句意,成语使用正确;
C:屡见不鲜: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符合句意,成语使用正确;
D: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不符合句意,成语使用不正确。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A项,不合逻辑,把“不再”改为“再次”。故A有语病。
B项,语序不当,“引起网友”与“广泛”互换。故B有语病。
C项,无语病。
D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故D有语病。
故选C。
5.【答案】D;
【解析】A.知识判断正确。
B.知识判断正确。
C.知识判断正确。
D.从“虽然”“却”中可以看出,这应该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提取句子的主干、句子的类型、复句的类型和修辞手法。在语文学习中,要把握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夸张等;句子分类有单句和复句;复句关系有并列、因果、转折、选择、递进等;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语等)等知识学通学懂,做到心中有概念,见到会判断,平时会运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做到灵活运用。本题的易错点是D项,要能根据关联词来判断复句的类型。
6.【答案】示例: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题属综合读写题,解答此题,要弄清写作出发点,写作要求,如本题要求谈论读书收获,自选话题,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字。 示例: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7.【答案】(1)①甚,过分;解,了解、理解。“甚解”在这里指咬文嚼字地阅读。②停顿、不灵活。“滞”在这里指读书时遇到难题一直死抠。
(2)提出问题,先提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引出下文对此问题的分析。
(3)举例论证。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论证读书时不能死读,必须活读,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4)示例1:我喜欢朱熹的读书法。理由:朱熹告诉我们: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不要颠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我觉得这样的读书法能扎扎实实地积累知识。
示例2:我喜欢陶渊明的读书法。理由:读书需要认真,但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要领会书中内容的精神实质,不能断章取义,不必拘泥局部,而要明了整体。
这篇文章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然后开始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举列宁、诸葛亮的例子,告诉读者读书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词语释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过分;解,了解、理解。“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的意思是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暂时放过,不需要一直死抠。滞,停顿、不灵活。
(2)此题主要考查语段的作用。议论文的结构通常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1段就起着“提出问题”的作用,该段先提出人们对“不求甚解”通常的观点,然后指出对“不求甚解”不能盲目反对,从而引出下文的分析。
(3)此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4段举“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证明的是“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举伟人的事例,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4)此题主要考查拓展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无论喜欢哪种读书法,只要说出的理由合情合理即可,赞同朱熹读书法的可围绕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来阐述理由,赞同陶渊明读书法的可围绕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来阐述理由。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
作用: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8.【答案】(1)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n
(2)引出本文的论题:退步与向前存在着辩证关系。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n
(3)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以清朝科举状元不为人所知,落地举子却为人耳熟能详为例,并进行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不少学子知难而退,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却取得非凡成就的道理。论证具体,富有说服力。\n
(4)原句更好。原句是反问句,语气更强烈,突出强调了在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时,应该停下来甚至退下来想想,就可以另辟蹊径寻找更加 适合自己的道路,改句是陈述句,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语气强烈。\n
(5)示例:小明,你好!其实这两段文字观点并不相悖。链接材料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勤奋,而选文作者认为青年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如果到处碰壁、毫无进展,不能执迷不悟,应及时调整自己,退后一步,换一个思路,换一种做法,也许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当然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仍需要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两者论证的角度不同。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退步与向前”,结合首尾和文章内容,可知结尾处总结出了中心论点“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据此解答即可。\n
(2)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解答时需要从内容和结构连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在于写出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看位置,开头的作用往往是引出中心论点(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是事例,还可以充当论证论点的论据。\n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这段举了大量例子,是举例论证,将两类人进行对比,是对比论证;然后按照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模式解答即可。\n
(4)本题考查了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因为原句是反问句,改句是陈述句,所以需要解答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反问句与陈述句相比,作用在于强调XX感情,结合原文具体内容分析解答即可。\n
(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材料含义的理解,需要注意有称呼,有态度,有理由,言之成理即可。文章阐述的是及时认清方向转型,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材料强调的是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所以两者并不相悖;据此解答即可。
第 页,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