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明代一位医药学家常年在各地实地观察、采集各种药物,还收集了大量药方,最终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这位医药学家是( )
A.徐光启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霞客
2.如图是小明制作的古代科技著作资料卡片。据此判断,卡片中的著作是( )
作者:宋应星 内容:记载了明朝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 地位: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3.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资治通鉴》
4.明朝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他有四重,其中被称为紫禁城的是( )
A.外城 B.内城
C.皇城 D.宫城
5.明代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黄帝内经》
6.1420年,北京城基本建成。其中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它的主要设计者是 ( )
A.李春 B.毕昇 C.沈括 D.蒯祥
7.(历史解释)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止鼓楼、钟楼,并将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布局。材料表明 ( )
A.北京城宫城以南为尊位 B.鼓楼、钟楼是核心建筑
C.地域特点影响建筑风格 D.建筑群呈现政治特点
8.(历史解释)《三国志》中说曹操“广贤纳士,善用人才,施行仁政于民”,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 )
A.历史小说与史书基本一样
B.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C.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D.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
9.(历史解释)明朝后期的文学作品中,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反映出 ( )
A.明朝后期开始实行民主制度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传入中国
C.传统思想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D.八股取士政策加强思想控制
10、.明朝中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11.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 )
A.《伤寒杂病论》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12.明朝后期出现的“农业百科全书”,其作者是( )
A.贾思勰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13.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水利方法
B.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4.明朝中期修筑长城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蒙古骑兵南下 B.巩固北部边防
C.阻绝边境走私贸易 D.维护边境安定
15.2011年6月,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工程启动仪式,长约7.8千米的北京中轴线现存的主要文物建筑包括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永定门(复建)、天坛、鼓楼、钟楼等。将一系列重要宫殿都建在中轴线上是因为( )
A.便于设计建造 B.体现皇权至上
C.城市布局严谨 D.工匠随意修建
16.某校文学长廊中悬挂着以下一组图片,他们取材于( )
舌战群儒 蒋干盗书 单刀赴会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二、非选择题
17、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写成《伤寒杂病论》—— 。
(2)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
(3)发明活字印刷术—— 。
(4)编写出《本草纲目》—— 。
(5)编写出《天工开物》——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建都北京,保留了城市中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北京城的传统中轴线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上人工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前人组织空间的智慧,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摘编自穆益文《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今与昔》
材料二 明朝长城地带“田野日辟,商费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在中国历史上,长城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防线,又是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线;既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与经济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京城传统中轴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城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城、明长城修建的共同特点。
19、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读材料一,敦煌莫高窟造像体现了中华文化与哪一宗教文化的融合?徐光启等人主要学习了西方哪些学科门类的先进知识?
(2)读材料二,崔致远的作品主要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哪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宋代哪位发明家的成就为古腾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对于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5BBCDC 6-10DDDCA 11-16CDAABA
(1)张仲景。(2)祖冲之。(3)毕昇。(4)李时珍。(5)宋应星。
18、7.(1)前朝城市格局奠定的基础;自然环境因素;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有利于防御;促进民族交融;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3)规模宏大;继承和创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等等。
19、(1)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学科门类:数学(几何);天文学(历法)。
(2)思想:儒家思想。 发明家:毕昇。
(3)启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