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洛阳市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A)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书法,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是书法理论界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书法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根源和审美鉴赏等。
人们普遍注意到,书法的审美根源同汉字有关,汉字的形体结构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也注意到笔、墨、纸对于书法美的产生的重大意义。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我们认为,书法艺术归根到底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审美心理的物质显现。书法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是因为它对人具有审美价值。因此,书法艺术的真正审美根源,只能到书法主体的心灵中去寻找。只有抓住主体的心理这一根本,我们才可以真正揭开书法美的奥秘。
从主体心理的角度来探讨书法美的根源的,古代有“书如其人”说。此说主张书法是人的精神意气或情感意绪的表现,书法美是一种人格美。人们之所以欣赏书法艺术,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从中可以观照自已的精神意气或情感意绪。汉代扬雄提出“书为心画”说;六朝盛行“书品”如“人品”说;宋代欧阳修主张“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清代刘熙载更提出:“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如其人”。书如其人说把书法同人的心理联系起来,把书法作品的“个性”同书法家的个性联系起来,试图从主体的角度说明书法的审美根源,这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是,问题在于:书为什么如其人呢?书如其人又如其侍么呢?如其“情”?如其“心”?如其“形”?为什么相对说来抽象的线条符号会对人具有审美意义呢?我们说,绘画对人有审美意义,是因为它以其具体的、具象的、确定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人的生活、人的心理。而书法并不创造具体的、具象的、确定的艺术形象,它为什么仍能引起人的美感呢?我们应当去深探书法的线条对于人的心理的审美意义,应当从书法线条与人的心理的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只有从审美客体(书法线条)对于审美主体(人)的价值这一关系上,才能找到书法艺术的审美根源。
我们认为,书法的形体结构同人的生理、心理结构有一种“同形同构”关系。也就是
说,客体的形体结构正好成为主体的相应的生理、心理结构的真实表象,生理与心理历程
与书法的线条结构在结构的形式方面是相同的。正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同形”,
书法才成为人的审美欣赏对象。
当然,我们说的“同形同构”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书法的线条同人的生
理和心理结构有完全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更不是说每一个字,每一幅字都去同人的生
理和心理结构“对号入座”。我们只是说,这种对应关系是或多或少的,是部分的对应或相
似。然而,正是书法线条与人的这种或多或少的、部分的对应因素,才使人们在意识中联
想到自身,从线条中发现隐约的自我,从线条与自我的对应中看出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关
系——线条对于人来说具有观照意义这一关系,即审美关系。不过这种审美关系并不只
是简单归结为生理或心理属性,它还有更深刻的历史根源。
(摘编自王一川《中国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
1.下列关于书法美的根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讨中国书法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的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根源和审美鉴赏等。
B.汉字具有的象形、会意等的形体结构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人们普遍注意到,书法的审美根源同汉字有关。
C.作者认为,书法艺术的真正审美根源,只能到书法主体的心灵中去寻找。只有抓住主体的心理这一根本,我们才可以真正揭开书法美的奥秘。
D.人们之所以欣赏书法艺术,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从中可以观照自己的精神意气或情感意绪,从线条中发现隐约的自我,这都是“对号入座”的结果。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艺术的真正审美根源,只能到人(书法主体)的心灵中去寻找,这是因为书法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就在于它对人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B.书法与人的“同形同构”关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意味着书法的线条同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C.汉字本身以及书写汉字使用的笔、墨和纸等等,对于书法美的产生都有作用,但从本质上说,书法艺术是由人创造的,是人的审美心理的物质显现。
D.古代有“书如其人”的说法,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精神意气或情感意绪的表现,这种观点试图从主体的角度说明书法的审美根源,是有一定价值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的扬雄、宋代的欧阳修和清代的刘熙载等人的主张都把书法作品的“个性”同书法家的个性联系起来,这是有一定价值的。
B.人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时候,能够从书法艺术中观照自己的精神意气或情感意绪。
C.书法何以能引起人的美感?书法艺术的根源在哪里?只要从审美客体对于审美主体(人)的价值关系上来考察就能找到答案。
D.所谓的“同形同构”关系,指的就是客体(书法)的形体结构正好成为主体(人)的相应的生理、心理结构的真实表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谱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洎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筐,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妻孥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以至于多藏润屋,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馁,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
遂率子弟,入酒房,环酿瓮,箕踞仰面,长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舍吾所好,何以送老?”遂揭瓮酦醅,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 过:拜访,探访
B.自居守洛川洎布衣家 洎:到,至。
C.凡人之性鲜得中 鲜:少。
D.或讥之,不应 讥:讥讽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醉吟先生放情自娱的一组是(3分)
①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②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③寻水望山,率情便去 ④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 ⑤好博弈,一掷数万 ⑥遂揭瓮酸醅,又饮数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醉吟先生的姓名、籍贯、官职不详,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后退居洛城,他的居处虽小,但池、竹、木、台等一一具备,先生在这里安逸地生活着。
B.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友招待先生时都会先打开酒坛,然后打开诗箧,一面喝酒,一面吟诗,到酣畅淋漓时,先生便会抚琴弹奏《秋思》曲。
C.先生的家人都担心他饮酒过度,他以“好利、好博弈、好药”三种事情来劝慰家人,认为自己纵情予饮酒赋诗之间,的确是放纵了些,但并不损害什么。
D.先生带着孩子们进入酒房后,感叹自己品行不及古人却比古人幸运,认为自己别无他求的,不能舍弃喜好,否则将无法终老,表现他疏放自得,恬然自适的性格。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5分)
(2)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以至于多藏润屋,贾祸危身,奈吾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孤 雁
高 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
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
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
不共凫鷖宿,蒹葭夜夜寒。
【注】①凫鷖(yī):野鸭、水鸥。
8.这首诗前三联是如何表现题目意蕴的,请具体分析。(6分)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 ,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2)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玉户帘中卷不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漠漠水田飞白鹭,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5)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7) ,多于九土之城郭; ,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阿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3分)
河 豚 子
王任叔
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着算盘。
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来了一篮的河豚子,悄悄地拿着向家中走来。
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够作租(指交租税),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
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
这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当一家人见到他拿来了一篮东西的时候。
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
“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呵!让我们吃哟!”
这么样的情景,真使他心伤泪落的了!
“吃!”他低低地答一声后,无限的恐怖!为孩子生命的恐怖,一齐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嘱咐妻子把河豚子煮熟来吃,自己托故外出一趟。他并不是自己不愿死,不吃河豚子,不过他不忍见到一家人临死的惨状,所以暂时且为避开。
已过了午了,还不见他回来。孩子却早已绕着母亲要吃了。这同甘共苦的妻子,对于丈夫是非常敬爱。任何东西断不肯先给孩子尝吃的。
日车已驾到斜西,河豚子,还依然煮着。他归来了,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他想象中一家尸体枕藉的惨状,真使他归来的力也衰了。
然而预备好的刀下舍生的决心,鼓起了他的勇气。早已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在门外闪动着,过后,一阵欢迎归来的声音也听到了。
“怎么还没死呢?”他想。
“爸爸!我们是等你来一同吃呀!”
“哦!”他知道了。
一桌上争争抢抢地吃着。久不得到鱼味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
吃好后,他到床上安安稳稳地睡着,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地挨饿。
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可见他以前没有这种食河豚可致人死的“常识”,他是在别人的诱导下起了毒死全家人的念头。
B.一家人见他拿了一篮东西,孩子们感受到“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而手舞足蹈起来,看着这一切,他“心伤泪落”犹豫了。
C.“他归来了,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这里“足踏云上”的绝不是轻快的步子,更不是轻松、放松的心情,只可能是虚脱,是无力。
D.“一桌上争争抢抢地吃着。久不得到鱼味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这“争争抢抢”“感到鲜甜”的“一家人”里,自然也包括“他”。
E.俗语说:“虎毒不食子。”一个人到了下决心要毒死自己家人孩子的时候,要不是出于人性的残暴,那一定有更可怕的东西逼迫他。
(2)小说中主人公“他”的处境和心境是怎么样的?请结合小说分条列举。(6分)
(3)小说不足千字,却“尺幅千里”,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达到了如此效果?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分)
(4)这篇小说叙事极其简练,行文多有“空白”,为什么要打乱正常的叙事过程插入第三段内容,这样是否显得有些突兀、不协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这次毕业十年班级聚会上,大家欢聚一堂,谈笑自若,忆及上高中时的点点滴滴,往事便一一呈现在脑海中,清晰如昨。
B.李密在《陈情表》中声情并茂地向晋武帝诉说了自己进退两难的苦衷和想要奉养祖母的私情,并最终靠诚挚的孝心打动了晋武帝。
C.礼让也要有一定的限度,人家大老远从老家赶来为你带来点土特产,只是来看看你,又没有别的意思,你再不收下就有点却之不恭了。
D.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不怕做的事小,长期坚持,就会集腋成裘,用“微志愿”推动“微文明”,进而汇聚“大文明”,这便是我们青年志愿者应有的理念。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英超文化传播协会宣布将扩大与中国教育部合作的培训交流项目,争取到2016年,使参加足球教练和裁判培训项目的中国学员人数达到120万。
B.俄罗斯国家杜马近日通过一项法案,未来将对过境俄罗斯的外国游客实行72小时免签制度,中国游客被列入首批享受免签权利的国家名单。
C.在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省市,可作为试点建立国家级自由贸易区,以开放促改革,推进这些地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管理制度创新。
D.很多单位虽然知道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把这些并没有落到实处,以致出现大的火灾时,缺乏应急机制,损失惨重。
1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迄今所有的探索和研究表明,我们赖以 、繁衍的地球,才是人类最好的天堂和最舒适的伊甸园,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她。
②小说、戏剧、影视,当今各种文艺门类似乎都特别青睐孔子,这充分 了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和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信仰。
③新近竣工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如一枚硕大的朱红色篆字中国印,沉静地矗立在黄浦江畔, 出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A.栖息 昭示 凸显 B.生息 展示 凸显
C.栖息 展示 凸现 D.生息 昭示 凸现
15.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一回中“美髯公”“汉寿侯”都指谁?“千里走单骑”去哪儿?干什么呢?
16.下面是韦庄词《谒金门》,画线的词句勾勒了一幅“春雨初霁图”,请用散文化的句子描摹这幅画的内容。要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50字左右。(6分)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仟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尽大泽和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霭的冷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摘自余光中诗歌《夸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