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脑脊液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大部分由血浆在侧脑室的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脑脊液中含有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化合物,下列物质在脑脊液中都存在的是( )
A.、、氨基酸 B.血红蛋白、尿素、
C.抗体、水解酶、 D.胃蛋白酶、血浆蛋白、雌激素
2.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兴奋性神经元,在、、、、五处安有灵敏电流计。在箭头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B.若箭头处为、的中点,则、处的电流计同时发生偏转
C.兴奋传到时,处膜对的通透性大大增加
D.兴奋由传到的过程中,会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化
3.吸烟、不健康的饮食、肥胖、缺乏适量运动等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脑卒中患者往往突然出现脸部、手臂及腿部麻木等症状,随后身体一侧上下肢都不能运动,个别脑卒中患者即使出院后也会出现尿失禁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机体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均是反射弧
B.身体一侧上下肢不能运动,可能是大脑第一运动区某部位出现了障碍
C.脑卒中患者出现尿失禁,说明脊髓中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不能控制排尿反射
D.脑卒中患者能正常完成膝跳反射,说明脊髓中控制膝跳的低级中枢没有出现障碍
4.下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表示物质。下列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
A.①为甲状腺,②为神经细胞,为甲状腺激素
B.①为小肠黏膜,②为胰腺,为促胰液素
C.①为神经元,②为肌肉细胞,为神经递质
D.①为下丘脑,②为甲状腺细胞,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其中时刻的环境温度开始升高,时刻的环境温度开始降低。此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时间段,环境温度升高导致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B.时间段,体温相对稳定,但机体的产热量减少
C.时间段,体温相对稳定,但机体的散热量增加
D.时间段,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6.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免疫监视功能不足时,人体可能会有肿瘤发生
B.当监视功能增强时,人体不会感染病毒
C.当监视功能正常时,能识别并消除癌细胞
D.免疫监视功能依赖于细胞免疫等实现
7.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将病原体消化,病原体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为多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 II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 II复合体,进而抗原-MHC II复合体移动到细胞表面,呈递给辅助性细胞并与之结合,启动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性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B.巨噬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后,再将其摄取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细胞
C.辅助性细胞受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抗原-MHC II复合体被呈递给辅助性细胞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8.某实验小组在黑暗条件下用外源生长素处理胚芽鞘的背光侧,测定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至背光侧进行了极性运输
B.低浓度生长素促进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而高浓度则抑制其生长
C.胚芽鞘背光侧弯曲程度最大时外源生长素处理浓度小于
D.胚芽鞘去除尖端后,再进行完全相同的处理,点往右侧移动
9.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转录
B.幼苗中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调控,并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C.温度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且植物分布呈现出地域性由温度决定
D.平衡石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10.下表中诗句或谚语与生物学现象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诗句或谚语 生物学现象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捕食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物质循环
C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植物的向光性
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种内竞争
11.长苞铁杉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长苞铁杉针阔混交林,面积约。研究者欲对该地区进行长苞铁杉种群密度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使用目测估计法对长苞铁杉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B.设计样方时,可以适当增大样方的面积
C.计数时压在样方边界线上的植株都需记录
D.没有生长长苞铁杉的区域不必设置样方
12.羊草是利于草原生态恢复的优势乡土草种。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中的羊草的种群数量进行多年调查,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并获得曲线如图所示。其中种群数量始终保持增长的时间段是( )
A. B. C. D.
13.某生态学家用大草履虫进行实验,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段,大草履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段,大草履虫种群的死亡率逐渐增大
C.与段相比,段大草履虫种内竞争更剧烈
D.若改善培养条件,不会改变大草履虫种群的值
14.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无关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15.水葫芦根部的气泡可以吸引并收集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被许多地方用来净化水质,然而水葫芦繁殖能力极强,可以在很短时间覆盖大片水面。在研究水葫芦时,既需要研究种群水平的问题,也需要研究群落水平的问题。下列研究中,与另外三项研究不是同一个水平的研究的是( )
A.水葫芦和其他的水生植物之间竞争阳光等
B.水葫芦繁殖能力极强,出生率逐渐提高
C.水葫芦大量繁殖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
D.水葫芦大量繁殖导致水域发生演替
16.菟丝子的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缠绕于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下列各类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与菟丝子和所缠绕的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相同的是( )
A.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B.红尾鸲和鹟均捕食飞虫
C.根瘤菌和大豆 D.非洲狮猎取羚羊
17.下图表示某处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
B.阶段I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结构较为简单
C.阶段I与阶段II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II的生物多样性高,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强
18.为调查某大型湖泊中鸟类的多样性,科研人员将湖中水鸟划分为4种类型,每个类型包括多种鸟类,并对它们的觅食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类型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食物是影响水鸟种群数量发展的密度制约因素
B.与类型间水鸟相比,类型内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大
C.进入严冬,湖泊结冰可能会导致水鸟间的竞争增大
D.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提高类型间水鸟的相互竞争
1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能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只处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固定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20.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
B.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2个营养级
C.若猫头鹰获取,则至少需要消耗绿色植物
D.在该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只有田鼠、鸟类和昆虫
21.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大气中的碳主要是,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组成生物群落。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是生产者,是分解者
B.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的形式存在
C.大气中的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土壤中某些难以分解的物质在中的含量可能比在中的要高
22.“无废弃物农业”集合了我国古代农民的经验和智慧,使得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桑基鱼塘”是运用“无废弃物农业”创造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需要人的干预
B.蚕沙所含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蚕同化的能量
C.塘泥中的有机物可被桑树直接吸收利用实现“肥桑”
D.鱼塘中不同的鱼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3.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会保持相对稳定
C.加快物质循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都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收支平衡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高、抵抗力稳定性低
24.“农基鱼塘”是一种水陆相互作用、基塘多层次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系统,融农田、种植、禽畜饲养和淡水养殖为一体,其模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基鱼塘”生态农业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农作物等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
B.“农基鱼塘”中养殖多种动物,最终会使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C.粪便、农作物的废弃物可被分解者转化为肥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循环等原理
D.“农基鱼塘”生态农业系统能够调节田间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B.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来确定消耗标准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D.“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9分)科研人员对某地植物甲种群进行调查,绘制了、两个植物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沿树林边缘生长,呈带状分布,在调查种群的种群密度时,适用的取样方法是_____________。据图分析,种群和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种群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
(3)某个年份虫灾爆发导致植物甲和其他动植物大量死亡,虫灾发生后,该地区发生了_____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8分)研究发现,一个人在紧张时,身体会产生较多的“压力激素”(主要成分是皮质醇)。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等,会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它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人体健康。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压力激素”可以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的分解和_____________的转化等途径升高血糖。血糖浓度过高时,正常机体的_____________细胞会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
(2)压力激素的分泌调节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进行,健康人体内“压力激素”含量升高会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从而使该激素下降至正常水平,该过程体现了激素的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3)多巴胺是下丘脑和垂体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当多巴胺传递到突触后膜时,会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兴奋,此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
28.(11分)为研究赤霉素()和乙烯()对植物初生根的影响,某科研小组用水稻做了以下实验:将水稻种子均分为四组,进行处理后,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定各组初生根长度。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其主要作用除了促进果实成熟外,还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
(2)据图1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稻初生根生长方面,赤霉素起到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乙烯与赤霉素的作用相互_____________(填“协同”或“抗衡”)。
(3)进一步研究发现,乙烯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依赖两种信号蛋白和,为进一步探究乙烯和赤霉素的相关作用,科研小组用水稻和基因突变体做了相应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图2实验结果对乙烯能够抑制水稻初生根的生长,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赤霉素具有_____________的作用,而乙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抑制水稻初生根的生长。
29.(11分)树线是划分高山景观类型的重要生态过渡带。树线是指高海拔山地天然森林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为高山灌丛和草甸,树线以下分布的是以乔木为主的森林,如图1所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之上的植被厚度增加,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当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植物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回答下列问题:
(1)树线之上和树线之下的植物群落明显不同,这种植被的分层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填“垂直”或“水平”)结构,主要受_____________(填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区分高山灌丛、草甸、乔木群落的首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冰雪融化加快,导致高山树线海拔高度__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在该过程中,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填“减少”或“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及以上信息分析,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指数会对树线上升幅度产生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1分)某湖泊因长期排入生活污水,出现了严重的水华现象,水体发黑发臭,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环保部门向该湖泊中引入一些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后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湖泊草鱼的能量流动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污水排入湖泊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产生大量的、,引起_________,暴发水华。在修复该湖泊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因为较慢的流入速率有利于污水中的有机物_________,从而被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充分吸收。
(2)湖泊中的浮游生物、苦草等沉水植物、螺蛳等底栖动物占据不同空间,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填“水平”或“垂直”)结构。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表示_________的能量,表示_________的能量。草鱼固定的能量不能100%地流向野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D 6.B 7.C 8.D 9.C 10.D
11.B 12.A 13.D 14.B 15.B 16.A 17.C 18.D 19.A 20.C
21.B 22.D 23.B 24.B 25.A
26.(1)等距取样法(1分) 衰退型(1分) 增长型(1分)
(2)出生率和死亡率(2分)
(3)次生(2分) 虫灾过后,该地区保留了土壤条件、各种动植物及其繁殖体等(2分)
27.(1)肝糖原(1分) 非糖物质向糖类(1分) 胰岛(1分)
(2)抑制(2分) 负反馈(和分级)(1分)
(3)(特异性)受体(1分) 由负变正(1分)
28.(1)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2分) 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2分)
(2)植物激素的种类(1分) 促进(2分) 抗衡(1分)
(3)促进水稻初生根生长(1分) 促进水稻细胞中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使水稻细胞中赤霉素的含量降低(2分)
29.(1)水平(1分) 温度(1分)
(2)物种组成(1分)
(3)上升(1分) 增多(2分) 树线海拔高度上升,乔木增多,群落空间结构更加复杂,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或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增多)(2分)
(4)植被厚度越大,种子落于此地越难以萌发,树线上升幅度越小;反之,上升幅度就大(3分)
30.(1)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2分)被彻底分解成无机物(2分)
(2)垂直(1分)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分)
(3)草鱼同化(1分) 草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1分) 草鱼同化的能量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散失,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未被利用(答出2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