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开学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问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知
孔子是最早有意识地以《诗经》为教材的人。《诗经》本名是《诗》。汉代董仲舒把《诗》奉为
经典,此后便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后人把它列为“五经”之首。直到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废
部
止读经”,两千多年间,《诗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教材,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孔子
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孔子看来,《诗经》、礼、乐是弟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诗经》是弟子学习道德知识和提
长
高道德修养的开始阶段。孔子的诗教借助音乐启迪和陶治人的情感,使人气质高雅,提高道德
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这种道德教化形式,是和诗乐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的。《孝经》里有“战战
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句是断取《小雅·小旻》末章拿来教人谨滇、恐失孝道的名言。
像这样直接用《诗经》教人修养自己德行的例子在《学而》《八佾《子罕》等篇都能见到;《论语》中
都
直接引用《诗经》说明修身养性进行道德教化的篇章有七章。
《诗经》还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孔子对《诗经》的审美功能有很深刻的理解,他总结为“诗可以
高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大意是“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首先是《诗经》引起
人们的审美感觉,感染人情,激发人的志气,振奋人的精神,从而最终达到美育的效果;然后通过
“观”来考察社会和执政的得失,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先秦有“观风俗,知得失”;再有“群居相切相
磋”,在相互切磋中引发感悟,交流感情,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最后的“怨”是讽喻社会或者是
表达不满情绪。因此说“诗教”是双向的,诗教是人心灵的净化器,纯洁的心灵是人和谐发展的
基础。
孔子在诗教的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史记》曾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
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由此可以看
出,孔子在诗歌教学中,主张配乐吟诵,而且他还亲自把诗谱成乐曲,在教学中“弦歌”而诵,诗的
内容通过美妙动听的“雅言”来表现,使学生不但受到思想的启迪,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和艺术
的熏陶。
孔子还运用或引用《诗经》中的句子,采用谈话问答的方式来教育弟子。《韩诗外传集释》第
十六章,就记述了孔子引证《诗经》的“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
我愿兮”的诗句,用谈话问答法,教诲子路“取束帛以赠先生”。孔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师生轻
松、平等的关系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性情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陶冶。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311B.高二开学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否定《诗经》存在的价值”于文无据,原文是“直到1912年民国临
时政府‘废止读经”,并没有说人们开始普遍否定《诗经》存在的价值。B项,表述逻辑错误,“弟子完成道德
修养的三个阶段”是“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感,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的结果。D项,原文是
“孔子在培养人才时不会只从贵族子弟中选取学生”,并没有说“孔子若重从平民中选取学生,很少收纳贵族
子弟”)
2.D(“荀子更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于文无据)
3.A(B项的意思是传述先王之道而不自我创作,笃信并爱好古圣先贤之道。这句话表现出了孔子对于传统文
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C项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
叛道了。D项的意思是不爱学习而专好思考,这样即使能懂得一些知识也不会太多:注重学习而忽视修身,
这样即使能获得渊博的学识也不会尊贵。D项这句话说明学习贵在能结合修养身心来进行,这样才能相得
益彰。这三项都不能体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A项的意思是一个人把《诗》三百篇读得很熟,
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跟人交涉。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
在反对死读《诗经》,倡导活学活用,体现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故选A项)
4.文章首先论述了《诗经的历史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观点,即孔子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具
有深刻影响,(1分)然后从德育和美育两个方面阐述了孔子诗教思想的重要影响,(1分)接着又着重论述了
孔子诗教与乐教结合、谈话问答法的两种诗教方法,(1分)最后重申观点,强调诗教对人全面和谐的发展有
着不可小觑的作用。(1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孔子对来到自己门下受教的人一视同仁,因此孔子门下来往的人就庞杂,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主张。(1分)孔子对想来的学生不拒绝,对想走的学生也不阻止,具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1分)②
孟子强调学生应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1分)③荀子强调了教师的
尊严,认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如果学生说话时不称道老师那就是反叛:教学时不称道老师那就是背离。
(1分)(意思答对即可)
6.B(“这表明蚕婆婆对儿子带来的蚕苗充满疑惑”错误,表明蚕婆婆的惊喜)
7.B(“暗中指向儿子不孝的事实”错误,属过度解读)
8.①情节上,实现了突转,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②人物上,突出了蚕婆婆在城市中生活的不适应,使人
物的形象更加丰满。③主旨上,通过蚕婆婆把自己锁在门外的情节,暗示出农业文明遭遇现代文明所引发的
冲突与尷尬,投射出生活在“美丽新世界”里的现代人的空洞与孤独。(每点2分)
9.①蚕,象征着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在城市里的蚕婆婆本人。②新时代大厦二十九楼,象征着现代
文明和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自由的東缚。③断桥镇,象征着与城市生活相对的农村生活。④门,象征
着接纳与畅通,关闭的门象征蚕婆婆被城市排斥。(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10.B(原文标点: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11,C(“吾以是狂而不信也”与“低眉信手续续弹”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前者意为“真实”,后者意为“随意”)
12.C(“自己的理论”应是“庄子的理论”;“肯定”应是“否定”)
13.(1)先生立为天子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可我还占着这个位置,我自觉心里不安。(得分点:“治”“尸”“缺然”各
1分,句意1分)
(2)难道只是形体方面有聋、肓等缺陷吗?那智慧方面也有这些缺陷。(得分点:“岂”“形骸”“知”各1分,句
意1分)
14.①尧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自己不会为了虚名去治理天下;②天下很大,但大多对于自己没有意义;③自己不
会代替尧去干本不属于自己该干的事。(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大阳月亮出来了,可火把却不熄灭,它要想发光,不也太难了吗!合时宜的而下来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3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