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开学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问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如
网络文学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据统计,国内上网的
约5000万网民中,21岁到40岁的占85%。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
的青年作家,以及90年代出生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生活化的审美、奇观化的叙事、
啟
极致的情感体验、时空场景的拼接糅杂、反宏大叙事的平民视角、模式化的创作风格、游牧式的
盗猎与改写、反传统权威的个人体验与个人英雄主义、注重平面体验的消费与狂欢、对经典与传
长
统的反讽挪揄、流畅直白的口语式表达、文本的未完成性(连载)及超长文本等构成了网络小说
多面向的内容特征。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
区
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
大体而言,网络文学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相抗衡,许多
都
作品还相当幼稚。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
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跨入电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依旧如空气般,
阁
存在却透明。鲁迅文学奖上网络文学全军覆没;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的新变化是:网络小说可参评,但必须已经落地出书,且出全。按照这一规则,还未收尾的热门
阳
某网络小说未能入选,这部书代表了一系列拥有大批读者的网络流行小说被推荐,曾被网友寄
予厚望。参评作品中,仅有两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入固。
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
民都可以张贴上去的评论,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几乎所有的重要
文艺现象,在网上都有大量的或短或长的“批评”。但这些评论多数在论坛上不经任何编辑地
张贴,随感式、谩骂式的批评较为常见。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院式、学理式的
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
家投身其中,对这一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
著作权问题是关系到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难点。1999年王蒙、毕淑敏、风轻扬等六位作家
状告某网站侵权,引起文艺界和网络界广泛关注,判决结果引起争议。六位著名作家状告某网
站未经许可将他们享有完全著作权的文学作品登载到网上,法院判决六作家胜诉。法院判决指
出,作品上网是作品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作品的数字化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
创性,作品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并不影响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因此,被告未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3-311A·高一开学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D(A项“网络文学本质上就是青年人的文学”说法错误,原文是“网络文学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B
项“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如空气般重要”说法错误,原文是“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依旧如空气般,存
在却透明”,“如空气般”是不怎么重要的意思,从后文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相比的内容也可看出。C项“让正
能量转化为大流量”说法错误,原文是“让大流量转化为正能量”)
2.B(采用的是例证法)
3.C(根据文意,反映当代中国的素材不包括传统文化)
4.①网站未经许可将作品登载到网上,侵害了作家对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作家胜诉的结果对
网上著作权保护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②过度保护网上版权会阻碍国内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文网
络信息资源还处于匮乏的阶段,现有作品的数字化也是促进中国科技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每点
2分)
5.①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家投身网络文学,对“批评”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②需要网
络自觉尊重他人著作权。③需要网络文学作家更多关注作品所传达的“三观”,对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
弘扬时代精神的历史使命。④需要网络文学作家到人民群众中去,切身感受时代的脉搏,写出精品力作。⑤
需要网络文学作家以青少年的成长和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始终关心读者的感受,心怀敬畏之心。(每点1分,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6.C(“并不欢迎”错,老婆婆是因为失去儿子而厌恶老头子这种财迷心窍的行为)
7.B(“表明了大家对老头儿的充分信任”错,从文中来看,更多是因为忙碌)
8.①不顾危险,“你们”毫不犹像冲进倒塌的房屋,救出老头儿:②不计前嫌,“你们”用新床单、工作服盖住老头
儿,送他去医院:③以德报怨,“你们”慷慨解囊,凑钱给老头儿治病。(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
给分)
9.①老头儿与老婆婆的对比,反衬出老头儿的唯利是图;②老头儿受伤前后的对比,表现出他内心受到触动,思
想发生了根本改变:③老头儿与乘客的对比,衬托出乘客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美好品德。(每点2分,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
唯患其不就也。)
11.C[A、B两项表述正确。C项,两个“法”都作名词,译为“法律,法制”。D项,第一个“盖”字表推测,译为“大
概”;第二个“盖”字是发语词,不译(还有一种说法:表假设,译为“如果”)]
12.D(王安石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国强民富)
13.(1)王安石与周敦顾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以至于废寝忘食。
(2)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
[第(1)小题的关键点:“语”译为“交谈”;“退”译为“回家、回去”;“精思”译为“深人地思考”。第(2)小题的关
键点:“因”译为“依靠”;“生”本义是“产生”,引申为“创造”;“费”译为“消费,耗费”。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
大意1分]
14.“万言书”的内容包括效法先王(改革法度)、为天下理财:(1分)提拔优秀人才;(1分)革除因循守旧的弊端
等。(1分)
【参考译文】
仁宗嘉枯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
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吹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王安石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
官之职。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中请考取馆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3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