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10:04: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蒹 葭
(芦苇)
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
12 《诗经》二首
第 一 课 时
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蒹葭( ) 溯洄( )
白露未xī( ) 水之湄( )
道阻且跻( ) 水中坻( )
水之涘( ) 水中沚( )
(一)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zhǐ
jiān jiā
sù huí

méi

chí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例句说一说
《蒹葭》语言形式上有什么重要的特点?
有什么作用?
是《蒹葭》语言形式上
的重要特点。
增强诗歌的 、
,形成了一种 的美,
深化 ,渲染 ,强化 ,
突出 。
重章叠句
作用:
重章叠句
节奏感
音乐感
回环往复
意境
气氛
情感
主题
《蒹葭》运用重章叠句,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
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
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全诗有韵味,有美感。
演唱《蒹葭》
二、朗读古诗,疏通诗意
苍苍、萋萋:
茂盛的样子。
伊人: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游:
顺流而下。
阻:
艰险。
宛在水中央:
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晞:

涘:
水边。
湄: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
(路)高而陡。
右:
向右迂曲。
采采: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沚:
水中的小块陆地。
未已: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干。
(一)注释
溯洄, 。洄, 。从, 。
逆流而上
逆流
跟随、追寻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青翠茂盛,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心中所爱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心中所爱的人,在水草相接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且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芦苇茂盛鲜明,清晨露水依然没干。
我那心中所爱的人,她站在对岸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似在水中小块陆地。
三、研读古诗,探讨交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以景起兴,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出
主人公所思不见的惆怅心情。
B.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
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大胆而热烈地传达出主人公执着而细
腻的思想感情,十分动人。
C.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
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
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D.这首诗虽然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
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但从诗的内容看,它情感韵味更
加浓重。
B
《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句子是:
“ , ”;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 ”
2.诗句默写
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四、课后达标
1.背诵《蒹葭》
蒹 葭
(芦苇)
第 二 课 时
12 《诗经》二首
一、复习检测
1.背诵《蒹葭》
①左右流之
道阻且右
②左右采之
蒹葭采采
3.古今异义
道阻且长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方位词,右边。
向右迂曲。

茂盛鲜明的样子。
艰险(动词作形容词)。
阻挡,阻碍。
二、探讨交流,鉴赏诗歌
开篇用 起兴,交代了 、环境,描绘了一幅
萧瑟冷寂的秋景图,渲染了 、惆怅的气氛。借景抒情,
表明主人公的愁绪。
“ , ”“ , ”
“ , ”三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 的
推移变化。用秋天凄清悲凉的环境 主人公内心的失意惆怅。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岸边秋景
时令
凄凉
时间
烘托
表现手法:
2.《蒹葭》采用 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 ,
三四句点明主题: 。五至八
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
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3.每章开头均以景 ,利用 、 、 等景物
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
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重章叠句

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
起兴
芦苇
霜露
秋水
5.从 到 ,从 到 ,地点的变化,写出
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
“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上游
下游
此岸
彼岸
4.“ ”到“ ”再到“ ”的
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三、研读诗歌,拓展延伸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
明写 的推移,暗写 ;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复渲染
的艰难,突显了主人公对“伊人”思念极深、
追求不舍的感情。
1.思考:《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
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其身影却无处不在。“在
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
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写 ,象征着

时间
主人公对“伊人”追寻时间之长
追寻过程
地点的转换
伊人的踪迹缥缈难寻,身影无处不在
2.《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①内容上都属于《诗经》中的 ,都是当时
的 ;②都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
寓意;③都大量使用 的表现手法,反复咏唱;④都
使用双声叠韵词,富于 美。
民歌
国风
重章叠句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
着地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声韵
《蒹葭》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 的
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 和 。
不同点:
可望而不可即
惆怅
伤感
3.《蒹葭》中的景物描写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诗中描绘了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
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与伊人见面的惆怅心
情,主人公这种惆怅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来
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起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4.《蒹葭》一诗中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正是这种
“距离产生美感”,使得全诗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在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找出同样的例子吗?
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示例:
②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蒹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
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诗人
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
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
可望而不可即。
【小结】
《蒹葭》叙写了主人公在岸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
和求而不得的怅然若失。
【课文主旨】
1.准确并熟练地朗读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3.背诵注释,能口头翻译古诗。
四、课后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