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15:58: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孕育(yùn) 连翘(qiáo) 萌发(méng) 销声匿迹(nì)
B. 繁衍(yǎn) 差异 (chā) 两栖(qī) 风雪载途(zài)
C. 遗骸(hái) 追溯(shuò) 翩然(piān) 五彩斑斓(lán)
D. 褶皱(zhě) 归咎(jiù) 纬度(wěi) 天衣无缝(fèng)
2.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翻来复去 器宇轩昂 鹤立鸡群 忧郁消沉 B. 成群结队 美其名曰 文质彬彬 困惑不解
C.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粗制乱造 藏污纳诟 D. 暗然失色 不可名状 美不胜收 微不足道
3.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 抒情 比喻 拟人 B. 证明 拟人 比喻
C. 叙述 拟人 比喻 D. 描写 对偶 拟人
4. 本课《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 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 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 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二、语言表达
5. 下列文字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_____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它为物候。
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三、现代文阅读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丝路织锦青玄
①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结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并沿用至今。从这条中西汇通的著名通道之命名可见,丝织品是当时中国沿途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织锦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物品之一。
②织锦的织法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织锦的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③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早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后来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不少此类织锦。随着中原的丝织品大量流入新疆及西域地区,当地的织法技术得以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④公元四五世纪以后,丝绸之路日渐繁盛,西方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开始影响中原丝织品,越来越多的具有西方元素的纹样和图案开始出现在织锦和刺绣上。有可能是内地工匠看到了或是从他人的描述中听闻了胡化织物的需求,主动设计了一些可能为西域所接受的甚至是带有西域纺织品特点的织锦,再将其送上了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西域一带日渐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并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总之,羊、鸟、麂、象、狮子等各种动物图案 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新月纹样。以及深目隆鼻的胡凡骑射、饮酒形象等!,都在西北地区出土的中国织物上有所体现。
⑤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图案,团花纹样和善草纹样开始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中国丝织图案的一大转折,可以说,在胡风的影响下,西城的动物纹样与中原的花卉线条完美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丝绸斜纹经锦的新样。
⑥初唐时期,联洙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除了沿途丝路可见,西安地区也有出土。与此同时,联珠纹样的形式开始;样化,常常与其他的装饰性纹样组合形成新的纹样,常见的有两圈联珠的组合卷云与联珠的配合、联珠 -花蕾的配合,盛唐之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取代代了联珠纹样“并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图案样。联珠团花”幻多变的饱满女晶腻,层次也更丰富 斑展成宝花纹样,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陵阳公样”’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结果。
⑦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积淀了胡化风格的丝蜩文物戒妙:主要是擐韩,少量为缔、墟和批靖。邵一方方虽残旧却仍艳丽的抿锦上所表现的胡化风格,或强烈最瘫静,或模糊或清晰,默默
沉淀,摧眼夺目 仿佛讲述着车为凡扣的历蔓细节,也再班向世人表明 塞上驼铃、太蘸孤烟妁鲑辆之路,不仅但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重是中西文化最向汇流的遣琏,
(1) 从织法上看,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2) 细读第⑥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的特点。
(3) 第②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______ 。
A.丝绸之路是二条以长安为起点,直到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
B.中原丝织品上的西方元素纹样和图案是西域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影响盼结皋。
C.丝绸之路沿选出土的丝绸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 少量为绮、缓和刺绣一
D.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它促进丁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7. 阅读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⑥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⑦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 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______ 。
(2) 文中第⑦句中的“这个道理”是指 ______ 。
(3) 选文在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正常情况(第②句)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却细细道来,且举例加以说明,这是不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答】
ABD.正确;
C.错误,“追溯”的“溯”应读“sù”;
故选C。
2.【答案】B
【解析】A.“翻来复去”应写作“翻来覆去”;
B.正确;
C.“粗制乱造”应写作“粗制滥造”,“藏污纳诟”应写作“藏污纳垢”;
D.“暗然失色”应写作“黯然失色”。
故选:B。
3.【答案】D
【解析】阅读所给的句子,其描写了立春过后大自然的景色,是描写的表达方式。“苏醒”一词赋予自然以人的运用,是拟人的修辞,“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又形成对偶;
故选:D。
4.【答案】D
【解析】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根据课文内容就可知本课从现象分析原因,再指出研究意义。故选:D。
5.【答案】③⑤①④②
【解析】通读语段,讲述的是有关物候的知识。首句是③,引出物候的话题。其次是⑤,追溯我国古代物候的起源。再次是①,具体列举农谚作为古代物候知识的例证。然后是④,写物候到近代发展为物候学。最后是②,写物候学的内容和作用。
答案:
③⑤①④②。
6.【答案】
(1)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联珠纹锦。
(2)中国花卉与西来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新图样;图案饱满,轮廓细腻,层次丰富。
(3)内容上总领下文。引出对织锦织法和纹样发展变化的说明;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由幽之路引出的织锦,开启下文对织讳的详细介绍。
(4)D
7.【答案】
(1)先总后分,由一般到特殊。
(2)山腰处于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3)不是。因为正常情况大家都比较熟悉,且有切身体验,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大家比较陌生,为了让读者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所以细细道来。
选段主要介绍了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8.【答案】【小题1】作比较
【小题2】打比方
【小题3】举例子
【小题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为作比较。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为打比方。
(3)“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为举例子。
(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为 举例子;“早开20天”“早10天”为列数字;“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作比较。
答案:
(1)作比较
(2)打比方
(3)举例子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