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苏俄建立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
政策
苏联模
式形成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91
第一个五年计划
温故知新
1945
雅尔塔会议
1947
美苏冷战
1955
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俄国建立了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根据地图,指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东欧8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6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拉丁美洲:
古巴
1.从一国到多国
面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1.从一国到多国
为团结社会主义力量,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采取了哪些措施?
1947年
1947年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
的
反击
经互会旗帜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要求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保持一致。
1949年,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实质:按照苏联模式对东欧各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是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
2.推广苏联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1953—1957年,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3.中美关系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恶化,60年代末,双方在边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中苏两国关系完全破裂。
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促使中国走上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3.中美关系发展
1953年斯大林逝世,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从苏联模式的弊端出发,你认为苏联应该如何改革?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是谁直接杀死了——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垦荒达人——赫鲁晓夫
勋章狂魔——勃列日涅夫
精神小伙——戈尔巴乔夫
号犯罪嫌疑人:
号犯罪嫌疑人:
号犯罪嫌疑人:
阅读教材P84-P85,概括三个人改革的内容以及侧重点。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赫鲁晓夫个人档案
1953年上台,1964年政变后离任
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前,曾是一名 优秀的钳工
爱好:种玉米
1、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1)政治上: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
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其严重后果进行批判。
时间:
会议:
内容:
会后举措:
苏联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
内容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2)经济上
①农业:
c、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a、发动垦荒运动
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1、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收益甚大,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350万公顷,赫鲁晓夫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增加七倍。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最终彻底破产。
广种玉米宣传画
苏联政治笑话
科学家联名要求赫鲁晓夫去领导一个癌症治疗所。
赫鲁晓夫推脱道:“谢谢同志们的支持,但我对癌症一窍不通啊。”
科学家们纷纷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您只
要应用一下您在农业问题上的经验就好了!
您一负责,粮食就全不见了!”
(2)经济上
②工业:
内容: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1、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苏联第一个核电站开始发电
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东方一号宇宙飞船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有什么影响?
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
推到斯大林像
“赫鲁晓夫改乱了苏联”
凶手不是赫鲁晓夫
偏差
垦荒达人 赫鲁晓夫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个人档案
1964年发动政变,迫使赫鲁晓夫“退休”
在位18年,执政年限仅次于斯大林
爱好:颁发勋章,领勋章。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改革措施:
经济上: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战略核武器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2、改革结果:
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重工业居世界首位,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落后;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3、改革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僵了苏联”
畸形
勋章狂魔 勃列日涅夫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凶手不是勃列日涅夫
我觉得我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苏联
戈尔巴乔夫个人档案
稳扎稳打,于1985年上台
退休后成为必胜客、路易威登代言人。
爱好:出书。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改革措施
(1)经济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结果失败
苏联人民排队购物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书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改革措施
(2)政治改革: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结果
使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强。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3、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最成功的“失败者”!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1、东欧剧变
(2)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东欧之剧变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1989年11月9日,拆除柏林墙
德国统一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二为一
东欧之剧变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即“八一九”事件。
2、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权力移交叶利钦。
首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
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
苏联解体的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结合材料和所学,你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1、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
(直接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这个词汇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的影响:对世界格局:对美国: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对欧洲: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
但它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
①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②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也要警惕西方“和平演变”的阴谋……
课堂小结
苏联改革的背景:苏联模式弊端展现
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冲击苏联模式,未根本解决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使苏联局势加剧恶化
苏联解体: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东欧、亚洲、拉美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增强社会主义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欧的推广:强制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
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试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D
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
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具
体是指( )
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
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C
巩固练习
3.“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那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对于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
①苏联模式失败 ②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挫折
③两极格局结束 ④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