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导学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导学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4-03-29 21:51:24

文档简介

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4光和颜色(二)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知道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3、通过实验,学会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学习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学习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一、课前预学
1、牛顿1666年所做的“光的色散现象”实验现象为:

2、单色光是指 。如 。
3、复色光是指 。如 。
4、三原色是指 、 、 三种色光。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呈现的五彩缤纷的画面,就是有 而成的。颜料的三原色是 、 、 。
5、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该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www.中考资源网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决定。www.中考资源网白色物体反射 ;黑色物体吸收 。www.中考资源网
6、 和 都属于不可见光。www.中考资源网红外线常用于 上,紫
外线杀死 常被人们用来 。www.中考资源网还能使 发光,可以用
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 。
二、课中导学
1、完成p65页“透明物体的颜色”活动。
2、为什么窗玻璃看上去一般是透明的?
3、商场里买的衣服,回到家一看可能会与你在商场中看到的颜色不一样。那是为什么?
4、谈谈你对红外线的认识。
5、谈谈你对紫外线的认识。
三、课后延学
1.今年5月17日中午,我市部分市民看到了太阳周围出现—个七彩“光环”,如图所示,这就是“日晕”。这种天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阳光通过无数小冰晶后发生了色散,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 、蓝、靛、紫的顺 序依次排列,说明了阳光是 (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2.在无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3.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红色的花是因为 ( )
A.花发出的光是红色的 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C.花发出的光是白色的 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7.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充满魔幻色彩的外层膜结构建筑,博得许多世界行家的好评。
问题:“水立方的外膜用什么颜色更节能?”某探究小组考虑“水立方”馆内光线和夏天的室温。他们做了几组实验。
试验一: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先后用不同颜色的膜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透明物体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色
膜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由上表可以得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
实验二:用不同颜色的膜材料ETFE做大棚实验。
大棚外膜颜色 蓝色 无色 紫色
一天中棚外的最高温度 36oC 36oC 36oC
一天中棚内的最高温度 38oC 50oC 30oC
光的通过量 90% 98%C 50%
(2)综合上述信息,你认为膜的颜色用 色更好。
(第1题图)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5光的反射和折射(二)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独立分析概括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探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虚像概念的建立
一、课前预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看见的像实际上并没有发出光,因此这样的像称为_____。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___________性,因此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4.凸面镜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的应用:____________。
凹面镜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的应用:____________。
二、课中导学
1.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P70页“探究平面镜成像”活动
2. 前面我们学了反射定律,知道光照在物体上会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那么蜡烛发出的光照到平面镜上也会发生反射,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画这张光路图。如果我们把眼睛放在反射光线经过的范围内,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就会进入人的眼睛。由于人们习惯上是按照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判断物体位置的,所以感觉光线好象是从镜后射来的。我们就把反射光线向反方向(镜后)延长,这些反向延长线在镜后交于一点S’,这一点就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所成的像。
(1)作出光源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根据物体AB及其像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三、课后延学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物体小 B、平面镜成的像是光透过镜子而形成的
C、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D、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时,成的像就越小
2.在2千米深的海洋上空5千米处有一架飞机飞过,
该飞机在海中的像到海面的距离是 千米。
3.一人速度V走近直立的平面镜,则像相对镜面的速度是 ,若人站立不动,
直立的平面镜以速度V离开人,则人的像的速度为 。
4.如图所示,落地平而镜高0.8米。身高1.5米的姚安美同学站在镜前却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她回想起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就
(选填“适当后退一段距离”或“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当她看到了自己全身像时,此像的大小与她本人相比应该是 (选填“大”、“小”或“一样大”)
5.(2008柳州)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 观察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的像(选填“能”、“不能”)。
(2)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表明,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A
B
B
A
A
B
C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5光的反射和折射(三)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4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学习难点:光的折射成像
一、课前预学
1. 光的折射: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一部分光在水面发生 返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则进入水中,并 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的现象叫_________。
2. 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同一     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   ;折射角  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    入射角;折射角随着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www.中考资源网(在折射时,光路是    的)www.中考资源网。
3.从上方看水中的物体,我们感到物体的位置要比实际的位置_____,从水中看岸边物体时,我们感到物体的位置要比实际的位置_____。
二、课中导学
1.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P72页“光的折射”活动。
2.如图所示,入射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界面上,反射线与折射线恰成直角,则入射角为__________ ,折射角为 __________。
3.小明从河边走过,看到河水中有白云、树木、房屋、鱼、水草等。
其中属于虚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光的折射而形成
的有__________。
4. 解释海市蜃楼的形成。
三、课后延学
1.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由水面处 ,在河岸上看水中的鱼,比实际鱼的位置 一些,潜入水中的人看岸上的小树,比实际的 一些,它们都是因为 。
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
 A.平面镜成像 B.小孔成像 C.水中的倒影 D.水中的石块
3.光从水里斜射到空气中时,则 ( )
 A.只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既发生反射又反射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只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 ( )
 A.变高了的树的虚像
 B.变低了的树的虚像
 C.变高了的树的实像
 D.变低了的树的实像
5.渔民叉鱼时,为了能叉到鱼,应使鱼叉对准 ( )
 A.所看到的鱼
 B.所看到的鱼的下方
 C.所看到的鱼的上方
6. 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下面哪个图中的情形?( )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1感觉世界(二)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嗅觉的形成过程及嗅觉的特点
2、让学生知道味蕾的结构特点,及味觉的形成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舌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区
学习重点:嗅觉的形成和特点、舌对味觉的敏感区
学习难点:舌不同区域味觉敏感区的实验探究过程
一、课前预学
1、鼻和嗅觉。
(1)环境中蛋糕的化学物质扩散到 ,当人呼吸时,这些化学物质进入
, 接受香味的刺激产生信息,通过 将此信息传到大脑,经过 分析信息后形成嗅觉。
(2)嗅觉特点:(1)
(2)
(3)
(4)
(3)嗅觉作用:不仅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味,还能够帮助人们 。
2、舌和味觉。
(1)舌具有 觉功能,可以感知 、 、 、 、 等各种味道。
(2)舌的表面布有许多小凸点,内藏 ,内有许多 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当食物进入口腔时,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 中,刺激 ,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 传到脑部,经脑部分析我们就感知到食物的味道了。
(3)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 )→( )→( )→大脑(参见书本图味蕾的结构)
(4)味觉感受器对 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5)人在感冒时。嗅觉灵敏度会 ,味觉的灵敏度也会 。
二、课中导学
1.小组交流“嗅觉”是如何形成的。
2. 我们如何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
3.小组交流“味觉”是如何形成的。
4. 人在感冒的时候, 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_ _ (填“正常”或“不正常”),这说明 。
三、课后延学
1.品酒师都不嗜酒,酒鬼都于不了这个职业.这是因为 ( )
A.减少刺激,要保护味觉灵敏 B.酒鬼误事
C.酒鬼贪吃 D.酒鬼品行不端正
2.当你闭上眼,嗅柠檬同时吃苹果,会产生 ( )
A、苹果味 B柠檬味 C、无味 D、苹果与柠檬混合的味道
3.味觉感受器味蕾主要感受 ( )
A.不溶于水的固态物质的刺激
B.有气味气体的刺激
C.溶于水的液态物质的刺激
D.干燥化学物质的刺激
4.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出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 说明理由。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这说明了 。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6透镜和视觉(一)
课类:新授 课 时 1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4月 日
教学目标:1、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2、应用凸透镜成像特点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习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1.透镜可分为两类:   (中间 边缘 )www.中考资源网和   (中间 边 缘 )www.中考资源网。www.中考资源网2.凸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具有     作用。www.中考资源网平行于主轴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会后聚  ,这点称为   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    。www.中考资源网凸透镜有一对 焦点。www.中考资源网3.凹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具有     作用。www.中考资源网平行于主光轴入射的光线 经凹透镜会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方向延长线交于   ,这一点称为    。www.中考资源网凹透镜有一对   焦点。4.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用f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 ,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 ,用v表示。 www.中考资源网二、课中导学1. 比较生活中的这些透镜。侧面形状厚薄分布老花镜片或放大镜近视眼镜片2.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3.画出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路线)。4.如何确定一块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呢?5.在深林里迷路了,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三、课后延学1. 如下图所示的a、b、c、d四个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c为凸透镜 B.a为凸透镜,d为凹透镜 C.b、 c为凹透镜 D.b为凹透镜,c为凸透镜2.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3.如图,各“方框”中都有一个光学器件,这个光学器件使射入“方框”的光线方向在射出时发生了改变,请根据两条不同光线射人和射出“方框”时的方向,把适当的光学器件放入框中,并完成光路。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3耳和听觉(一)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
2、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学习重点: 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听觉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 听觉的形成
课前预学
耳是人的 器官,认真读图“耳的结构”可知,外耳包括 、 。
中耳包括 、 和 。内耳包括 、 、 。
听觉形成: 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 ,使
其产生 ,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 振动,听小骨把 放
大后传人 。当声音传到耳蜗,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 ,听觉感受
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了听觉。
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损,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的状况叫做 。
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还有 的功能,因为内耳中有感受 的感受器。
课中导学
1.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耳廓
外耳道
中耳 鼓膜
鼓室
咽鼓管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出门旅行,最烦人的是晕车了。不但自己不能享受旅行的乐趣,还连累同行的旅伴,为什么会晕车、晕船、晕机呢?
巨大的声响会对耳朵造成伤害,甚至引起耳聋。当遇到声响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说明你这样做的原因。
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5、我们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
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1)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道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的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断定猜测②是 。
课后延学
1、人的听觉产生于 ( )
A.听觉感受器 B.耳蜗 C.听觉中枢 D.鼓膜
2、用手掌托住耳廓后边,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这说明耳廓能够( )
A.产生声波 B.传递声波 C.收集声波 D.感受声波
3、看书打瞌睡,头部下垂时会立即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是( )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耳蜗 C.半规管和耳蜗 D.前庭和半规管
4、当你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和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
A.耳蜗和前庭 B.前庭和半规管 C.半规管和鼓膜 D.鼓膜和听小骨
5、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耳廓→外耳道→ →听小骨→ 内的听觉感受器→ →大脑的 。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6透镜和视觉(二)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4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其物距、像距变化,像距变化的规律。
2、认识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条件。
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知道物距、像距的变化规律
一、课前预学
1.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首先要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蜡烛、______、______,然后调节它们的______,使它们的位置大致在同一___ ___。
2.实像由 光线会聚而成,能在 上呈现的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 相交而成,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3.放大镜是一种焦距较小的 。它就是利用 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     、     的     像。
4.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拍摄时,应使物体距离镜头在       ,胶卷上可以成     、     的     像。
二、课中导学
1. (1)你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看到的是字的 立、 (放大/缩小/等大)的像。凸透镜是不是只能成放大的像?
(2)拿起放大镜,观察离你较远的同学,看到的像是 立、 (放大/缩小/等大)的。
小结:凸透镜既能成 的像,也能成 的像,它的成像性质明显比平面镜复杂和丰富。
2. 师生共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建立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
①实验器材:
②实验步骤:
③怎样安装实验仪器:
④怎样才能得清晰的像:
(4)进行实验,获取数据:本次实验中所用凸透镜f= 10cm,则2f= cm。
(5)完成书本P77页记录表2-6。
(6)由上表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ν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实像
u>2f
f <u<2f
u=2f
三、课后延学
1.凸透镜不能形成 ( )
A.正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2.在下列现象中,人眼看到物体实像的是( )
A.用放大镜看邮票上的图案 B.在崖上看水中的鱼
C.在平面镜中看自己的像 D.看电影
3.在用光具座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e各点,如图所示,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1)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2)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3)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远;
(4)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近;
(5)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点,屏上不会出现像。
4.请在下图画出物体AB的像A'B'的大概位置。注:要能正确反映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6透镜和视觉(三)
课类:新授 课 时 3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4月 日
教学目标:1、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教学重点:眼球的构造和功能,视觉的形成教学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透镜原理解释眼球的原理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 ,大部分都藏在 的 内,只露出很小的一部分,这样有利于保护 。眼睛前有眼睑,可 ,以防止 ,具有 的功能。2.光线通过角膜、房水、 和玻璃体,在 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 。3.眼球中心的黑洞叫瞳孔,它周围是一圈有颜色的 ,其作用是 ,可以控制 的大小。晚上,从黑暗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瞳孔将变 。4.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也是视网膜上唯一没有任何感光细胞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 。5.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 或晶状体曲度 ,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 使物像模糊不清,可以配 做的眼镜来矫正。6.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 或晶状体弹性变 ,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 使物像模糊不清,可以配 做的眼镜来矫正。二、课中导学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大脑中80%的信息都是来自眼睛,你仔细观察过自己的眼睛吗? ①通过观察,眼睛的结构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②观察虹膜和瞳孔,当较强光线的时候,瞳孔是怎样变化的?2.眼睛的构造——好象一架照相机。主要构造:________和________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光会聚在_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像,再通过它上的________传输给大脑,________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看近处物体,它________使晶状体变________;看远处物体时,它________,使晶状体变________。3.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凸透镜还有哪些用途(1)投影仪 成像特点: (2)显微镜成像特点: 4.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5、晶状体是如何调节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呢?三、课后延学1.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实像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晶状体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2. 眼球的折光系统由( )A.角膜、虹膜、瞳孔和晶状体组成 B.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C.角膜、瞳孔、房水、晶状体组成 D.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3.眼球内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 ) A.晶状体 B.房水 C.玻璃体 D.瞳孔4.右面是眼球结构简图:(1)图中A是__________眼的结构;B是__________眼的结构;C是 __________眼的结构。(2)远处物体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____方的眼,称近视眼,可配带( )__________透镜纠正。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桐乡市南日初中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1感觉世界(一)
课类:新授 课 时 1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3月 日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2、 让学生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教学重点: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教学难点:形成感觉的部位在大脑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1.人的感觉。(1)人体具有多种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 ,如声音、气味、灯光、温度等,传入神经中枢,产生不同的感觉。(2)人有 、 、 、 、 等感觉,分别由感官 、 、 、 及 感受。2.皮肤的感觉功能。(1) 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 、 和 等多种感觉功能。 (2)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3)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 的。 (4) 冷、热觉:感觉环境 的变化。 (5)皮肤的其他功能,如防止 、 、 等。二、课中导学1、完成课本43页活动并思考人有哪些感觉分别是用哪个器官去感受的。“纯净的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做出这样的描述涉及到的感觉有哪些?人类的各种感受器官为什么能感受各种刺激?4、感受器:是感受器官的一部分,是游离的神经末梢能产生兴奋的部分,它属于哪一个层次?(回忆人体的结构层次)5、如果某人丧失了对冷热的感觉能力,这将对他(她)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三、课后延学(评价)1、盲人通常用指尖触摸盲文,原因是指尖分布着丰富的 神经末梢。2、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具有最大保护意义的是…… ( ) A.冷觉 B.热觉 C.触觉 D.痛觉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 ( ) A.手臂 B.手心 C.手背 D.指尖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传递刺激的器官 B.感受器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C.皮肤中存在各种感受器,能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 D. 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感觉的器官5.今天天气很冷,我们感受气温主要是靠-------------------------------------(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冷热觉6.感觉的产生是在----------------------------------------------------------------- ( ) (A)大脑皮层 (B)感觉器官 (C)感受器 (D)小脑皮层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皮肤感受器的是-------------------------------------------( )A、味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C、冷觉感受器 D、痛觉感受器9. 50年前在法国有一个人的鼻子在保险公司保了100万美元,须知当时的“百万富翁”就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这个人可能是 ( )A.警察 B.法官 C.调酒师 D.调香师 课外阅读狗的嗅觉和听觉灵敏度很高。 狗的嗅觉灵敏度要超过人的1 200倍。狗的鼻道长而大,能辨别空气中多种微细气味,有的狗甚至能嗅出精密仪器也不能测出的细微气味。狗听觉也非常灵敏,比人的听觉灵敏度要高16倍,可听出主人的脚步声,甚至还能听到人们没有觉察的声音。狗虽有灵敏的嗅觉,但它的嗅觉记忆却较差,嗅觉记忆一般只能保持6周左右。狗的记忆力特强,对曾和它密切接触过的人似乎是终身不忘;对居住过的地方也长期不会忘却。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4光和颜色(一)
课类:新授 课 时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3月 日
教学目标: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教学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教学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 1.我们把正在发光的物体叫 ,如: 、 、 等。2.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 。www.中考资源网3.光的传播情况可用 表示。光线是一条 的直线,其中直线表示 ,箭头表示 。4.小孔成像现象说明 。www.中考资源网5.光的传播不需要借助 ,它可在 中传播,并且传播的速度最快,为 米/秒。www.中考资源网光在其它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要慢些。www.中考资源网6.光年是指 ,因此它 一个时间单位(填“是”或“不是”)www.中考资源网。www.中考资源网1光年= 千米。www.中考资源网7.天文学上常用光年来计量 之间的距离。二、课中导学1.在晚上,我们能凭借月光看清近处的物体,月光是月亮发出的吗? 2.在 ①正在放映的电影银幕 ②正在放映电视的电视机屏幕 ③光彩夺目的夜明珠④点燃的油灯 ⑤闪亮的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3.体育课上,老师一声“向前看齐”,队伍很快就排直了,只要每位同学前面的一位同学如果挡住了前面所有的同学,队伍就站直了,这可以用 来解释 。4. (1)试解释做操时,为什么站在后面的同学能听到前面同学的说话声,但看不到说话的人的脸? (2)例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解释 5. 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外筒尺寸:横截面积64cm2,长40cm,其底面开有一圆形小孔。内筒直径比外筒略小,其底面用薄白纸制成,眼镜可套在内筒外口,直接观察屏(白纸)上的蜡烛的像。小孔直接可改变,内筒可前后移动,其实验过程及结论如下:①保持物距(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像距(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改变小孔直径:当孔径很大时,观察到屏上出现 。②当孔径逐渐变小时,观察到屏上形成 ,其大小变化情况 。③继续减小小孔直径: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观察到屏上出现 。④ (选填“能”或“不能”)通过改变小孔的大小使屏上的像大一些。请提出你的建议: 。三、课后延学1. 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的照射常会看到树阴下的地面上有许多光斑,这些光斑的形状是 ( )A.树叶的形状 B.各种形状 C.圆形的 D.树枝形状2.在表演皮影戏的时候,演员只要在屏幕和灯光之间抖动连在皮影身上的棍,屏幕上就能出现生动精彩的场面,皮影和屏幕上的影的动作完全一致,可谓形影不离。这其中所涉及的光学知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光速 D.以上三种说法都错误3.小孔成像实验,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 像比物大 B像和物等大 C 像比物大 D 三种情况都有可能4.我国丰富形象的语言中其实蕴含很多科学知识,如“井底之蛙,所见甚小”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蕴含的科学知识是 5.短距离赛跑时,计时员应见到发令枪冒烟就计时还是听到枪声才计时?为什么?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1感觉世界(二)
课类:新授 课 时 2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3月 日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嗅觉的形成过程及嗅觉的特点2、让学生知道味蕾的结构特点,及味觉的形成过程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舌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区教学重点:嗅觉的形成和特点、舌对味觉的敏感区教学难点:舌不同区域味觉敏感区的实验探究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1、鼻和嗅觉。(1)环境中蛋糕的化学物质扩散到 ,当人呼吸时,这些化学物质进入 , 接受香味的刺激产生信息,通过 将此信息传到大脑,经过 分析信息后形成嗅觉。(2)嗅觉特点:(1) (2) (3) (4) (3)嗅觉作用:不仅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味,还能够帮助人们 。2、舌和味觉。 (1)舌具有 觉功能,可以感知 、 、 、 、 等各种味道。(2)舌的表面布有许多小凸点,内藏 ,内有许多 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当食物进入口腔时,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 中,刺激 ,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 传到脑部,经脑部分析我们就感知到食物的味道了。(3)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 )→( )→( )→大脑(参见书本图味蕾的结构) (4)味觉感受器对 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5)人在感冒时。嗅觉灵敏度会 ,味觉的灵敏度也会 。二、课中导学1.小组交流“嗅觉”是如何形成的。2. 我们如何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3.小组交流“味觉”是如何形成的。4. 人在感冒的时候, 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_ _ (填“正常”或“不正常”),这说明 。三、课后延学1.品酒师都不嗜酒,酒鬼都于不了这个职业.这是因为 ( ) A.减少刺激,要保护味觉灵敏 B.酒鬼误事 C.酒鬼贪吃 D.酒鬼品行不端正2.当你闭上眼,嗅柠檬同时吃苹果,会产生 ( ) A、苹果味 B柠檬味 C、无味 D、苹果与柠檬混合的味道3.味觉感受器味蕾主要感受 ( ) A.不溶于水的固态物质的刺激 B.有气味气体的刺激C.溶于水的液态物质的刺激 D.干燥化学物质的刺激4.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出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 说明理由。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这说明了 。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4光和颜色(一)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学习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学习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一、课前预学
1.我们把正在发光的物体叫 ,如: 、 、 等。
2.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 。www.中考资源网
3.光的传播情况可用 表示。光线是一条 的直线,其中直线表示
,箭头表示 。
4.小孔成像现象说明 。www.中考资源网
5.光的传播不需要借助 ,它可在 中传播,并且传播的速度最快,
为 米/秒。www.中考资源网光在其它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要慢些。www.中考资源网
6.光年是指 ,因此它 一个时间单位(填“是”或“不是”)www.中考资源网。www.中考资源网1光年= 千米。www.中考资源网
7.天文学上常用光年来计量 之间的距离。
二、课中导学
1.在晚上,我们能凭借月光看清近处的物体,月光是月亮发出的吗?
2.在 ①正在放映的电影银幕 ②正在放映电视的电视机屏幕 ③光彩夺目的夜明珠④点燃的油灯 ⑤闪亮的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3.体育课上,老师一声“向前看齐”,队伍很快就排直了,只要每位同学前面的一位同学如果挡住了前面所有的同学,队伍就站直了,这可以用
来解释 。
4. (1)试解释做操时,为什么站在后面的同学能听到前面同学的说话声,但看不到说话的人的脸?
(2)例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解释
5. 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外筒尺寸:
横截面积64cm2,长40cm,其底面开有一圆形小孔。内筒直径比外筒略小,其底面用薄白纸制成,眼镜可套在内筒外口,直接观察屏(白纸)上的蜡烛的像。小孔直接可改变,内筒可前后移动,其实验过程及结论如下:
①保持物距(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像距(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改变小孔直径:当孔径很大时,观察到屏上出现 。
②当孔径逐渐变小时,观察到屏上形成 ,其大小变化情况 。
③继续减小小孔直径: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观察到屏上出现 。④ (选填“能”或“不能”)通过改变小孔的大小使屏上的像大一些。请提出你的建议: 。
三、课后延学
1. 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的照射常会看到树阴下的地面上有许多光斑,这些光斑的形状是 ( )
A.树叶的形状 B.各种形状 C.圆形的 D.树枝形状
2.在表演皮影戏的时候,演员只要在屏幕和灯光之间抖动连在皮影身上的棍,屏幕上就能出现生动精彩的场面,皮影和屏幕上的影的动作完全一致,可谓形影不离。这其中所涉及的光学知识是 ( )
A.光的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光速 D.以上三种说法都错误
3.小孔成像实验,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
A 像比物小 B像和物等大 C 像比物大 D 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我国丰富形象的语言中其实蕴含很多科学知识,如“井底之蛙,所见甚小”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蕴含的科学知识是
5.短距离赛跑时,计时员应见到发令枪冒烟就计时还是听到枪声才计时?为什么?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5光的反射和折射(三)
课类:新授 课 时 3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4月 日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光的折射成像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 1. 光的折射: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一部分光在水面发生 返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则进入水中,并 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的现象叫_________。2. 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     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   ;折射角  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    入射角;折射角随着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www.中考资源网(在折射时,光路是    的)www.中考资源网。 3.从上方看水中的物体,我们感到物体的位置要比实际的位置_____,从水中看岸边物体时,我们感到物体的位置要比实际的位置_____。二、课中导学1.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P72页“光的折射”活动。2.如图所示,入射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界面上,反射线与折射线恰成直角,则入射角为__________ ,折射角为 __________。3.小明从河边走过,看到河水中有白云、树木、房屋、鱼、水草等。 其中属于虚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光的折射而形成 的有__________。4. 解释海市蜃楼的形成。三、课后延学1.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由水面处 ,在河岸上看水中的鱼,比实际鱼的位置 一些,潜入水中的人看岸上的小树,比实际的 一些,它们都是因为 。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 A.平面镜成像 B.小孔成像 C.水中的倒影 D.水中的石块3.光从水里斜射到空气中时,则 ( ) A.只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既发生反射又反射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只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4.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 ( ) A.变高了的树的虚像 B.变低了的树的虚像 C.变高了的树的实像 D.变低了的树的实像5.渔民叉鱼时,为了能叉到鱼,应使鱼叉对准 ( ) A.所看到的鱼  B.所看到的鱼的下方 C.所看到的鱼的上方6. 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下面哪个图中的情形?( )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3耳和听觉(二)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
问题的方法。
3、了解噪声的来源,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途径,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的三要素
学习难点: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课前预学
叫音调, 叫响度。我们常常将音调、响度
和 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音调有高有低,音调的高低由 决定,频率越 ,音调越 ;
频率的单位是 ,简称 。
4.人的发生频率范围是 ,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叫超声波, 叫次声波。
5.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还跟 有关。
6.声音强弱的单位是 ,符号为 。
7.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的能使我们感觉轻松愉快,这是 ;而有些则使我们烦躁不
安,那是 。
课中导学
1、实验探究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用塑料尺在木梳齿上滑动,改变滑动速度,听到声音的差别
(2)按课文P54图2-22方案进行,回答书本相关提问;
(3)实验结论:
一只蜜蜂飞过耳边时,我们能听到它飞翔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却
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3、实验探究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将橡皮筋套在书本两端,两端各垫上一只铅笔,用手在橡皮筋中间轻轻向一边拉动到一厘米的距离,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和你听到的声音。重复上面的实验,将橡皮筋拉开更大的距离,比较一下响度。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小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大
声音响度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每天早上隔壁幼儿园的广播,实在吵得我们没法安静学习,怎么才能减少这种噪声对我们的影响呢?
课后延学
1、当你自己在嚼松脆的饼干时,会感到咀嚼的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旁逝的人却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 D.饼干太脆了
2、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 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 过程中减弱噪声。
3、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是指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 ,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 ,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 的响度大, 音调高。
4、新买的瓷碗常要敲一下,判断是否破损,这是因为 ,使用“声控门锁”时。须先输入自己的声音程序,才能使用,是应用了声音特性中的 。
5、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时,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 , 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坏被洗的物体,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波更加 ;外科医生利用 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6、噪声是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居民噪声。请你分别举出一个实例,工业噪声: ,交通噪声: 。
上图所示的是摩托车引擎后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采用 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
内容:2.1感觉世界(一)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 让学生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学习重点: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学习难点:形成感觉的部位在大脑
一、课前预学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 ,如声音、气味、灯光、温度等,传入神经中枢,产生不同的感觉。
(2)人有 、 、 、 、 等感觉,分别由感官 、 、 、 及 感受。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 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 、 和
等多种感觉功能。
(2)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3)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 的。
(4) 冷、热觉:感觉环境 的变化。
(5)皮肤的其他功能,如防止 、 、 等。
二、课中导学
1、完成课本43页活动并思考人有哪些感觉分别是用哪个器官去感受的。
“纯净的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做出这样
的描述涉及到的感觉有哪些?
人类的各种感受器官为什么能感受各种刺激?
4、感受器:是感受器官的一部分,是游离的神经末梢能产生兴奋的部分,它属于哪一个层次?(回忆人体的结构层次)
5、如果某人丧失了对冷热的感觉能力,这将对他(她)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三、课后延学
1、盲人通常用指尖触摸盲文,原因是指尖分布着丰富的 神经末梢。
2、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具有最大保护意义的是…………… ( )
A.冷觉 B.热觉 C.触觉 D.痛觉
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 ( )
A.手臂 B.手心 C.手背 D.指尖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传递刺激的器官
B.感受器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
C.皮肤中存在各种感受器,能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
D. 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感觉的器官
5.今天天气很冷,我们感受气温主要是靠-------------------------------------( )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冷热觉
6.感觉的产生是在------------------------------------------------------------------ ( )
(A)大脑皮层 (B)感觉器官 (C)感受器 (D)小脑皮层
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 )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皮肤感受器的是-------------------------------------------( )
A、味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冷觉感受器 D、痛觉感受器
9. 50年前在法国有一个人的鼻子在保险公司保了100万美元,须知当时的“百万富翁”
就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这个人可能是 ( )
A.警察 B.法官 C.调酒师 D.调香师
课外阅读
狗的嗅觉和听觉灵敏度很高。 狗的嗅觉灵敏度要超过人的1 200倍。狗的鼻道长而大,能辨别空气中多种微细气味,有的狗甚至能嗅出精密仪器也不能测出的细微气味。狗听觉也非常灵敏,比人的听觉灵敏度要高16倍,可听出主人的脚步声,甚至还能听到人们没有觉察的声音。狗虽有灵敏的嗅觉,但它的嗅觉记忆却较差,嗅觉记忆一般只能保持6周左右。狗的记忆力特强,对曾和它密切接触过的人似乎是终身不忘;对居住过的地方也长期不会忘却。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类:新授 课 时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3月 日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2、知道声音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学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教学难点: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演示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到哪里,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请根据书本P49页上的活动(声音的产生)自行在家完成。(并将结果记录在书本上)通过上面的活动,你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你还能举出更多能够发声的物体吗?2.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 。 、 、 、都可以作为声源。2)科学上我们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 。声音能够在 、 和 中传播,这些都是介质。注意:声音无法在 中传播。3)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 的方式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 。4)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 。5)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吗? 。声音在15℃的空气中每秒的传播距离是 。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 0.6米。二、课中导学1.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2.小组合作实验完成P50页“在水中敲击的铁块”活动。3.小组讨论完成P50页“声音在空气中传播”。4.科幻电影中,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5.小组合作实验完成P51页“水面波”和“声音传播的形式”活动。三、课后延学1.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2.关于声音,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敲锣是靠锤子的振动发声的 B 气体传播声音比液体传播要慢C 振动停止,声音也立即消失 D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在敲响大古钟时,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C.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4.在25摄氏度的环境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最快的是( )A.空气 B.水 C.松木 D.铁5.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A.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B.温度越低,声速越快C.温度与声速快慢无关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6.实验表明,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来,(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梅苗苗速度距离为340米)那么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障碍物离人至少为( ) A、340米 B、170米 C、34米 D、17米7.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否像我们在地球那样交流?为什么?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交流的?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8.如右图所示,把一敲响的音叉与一悬挂的泡沫小球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________ ___,大量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5光的反射和折射(一)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会描述光的反射现象,能说出反射现象中的各个名称:反射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2、能说出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会区别漫反射、镜面反射。确认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
学习重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学习难点:光的反射定律
一、课前预学
1. 光遇到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__________.反射时光的传播方向________改变。
2.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__________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 如图所示:
射到反射面的光线(AO)叫___________。 N
被反射出去的光线(OB)叫 _ _ 。 A B
经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是_____, O
它是条辅助线,通常用虚线表示(ON)
入射角:______跟_____的夹角 ∠AON 反射角:_______与_____的夹角 ∠BON
4.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____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_______;反射角___________入射角。
5.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________反射和___________反射。镜面反射将平行光反射后_______________射出,而漫反射将平行光线反射后_____________向。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_______________。
6.光路具有____________性。
二、课中导学
1.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
筒的光正对着平面照射,如图所示,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2.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P68页“光的反射”活动
3.小明利用光具盘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让一束白光从左边斜射到平面镜上,多次改变光的入射方向,测得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 20° 30° 40° 50°
反射角 20° 30° 40° 50°
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作图题(画出缺少部分)
三、课后延学
1、一束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25°,则入射角为__________,反射角为__________。欲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为直角,则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应为 。
2、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反射角的大小为 。入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
3、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增大5,则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增大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增大 。
4、一束光线照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光线向下与水平方向成30°角,在入射线不变时,转动镜面使反射光线竖直向上,入射线与镜面间成______角。
5.黑板用久了会产生“反光”现象,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 的缘故。
6、小明要用平面镜将一束太阳光反射到竖井中(如右图所示),请在图上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度数.
拓展与提高
1.(1)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入射光线如左图所示,请依次画出经两个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2)在右图中的方框内画上合适的光学元件,并将光路图补充完整。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6透镜和视觉(三)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4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学习重点:眼球的构造和功能,视觉的形成
学习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透镜原理解释放大镜、照相机、眼球的原理
一、课前预学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 ,大部分都藏在 的 内,只露出很小的一部分,这样有利于保护 。眼睛前有眼睑,可 ,以防止 ,具有 的功能。
2.光线通过角膜、房水、 和玻璃体,在 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 。
3.眼球中心的黑洞叫瞳孔,它周围是一圈有颜色的 ,其作用是 ,可以控制 的大小。晚上,从黑暗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瞳孔将变 。
4.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也是视网膜上唯一没有任何感光细胞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 。
5.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 或晶状体曲度 ,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 使物像模糊不清,可以配 做的眼镜来矫正。
6.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 或晶状体弹性变 ,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 使物像模糊不清,可以配 做的眼镜来矫正。
二、课中导学
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大脑中80%的信息都是来自眼睛,你仔细观察过自己的眼睛吗?
①通过观察,眼睛的结构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②观察虹膜和瞳孔,当较强光线的时候,瞳孔是怎样变化的?
2.眼睛的构造——好象一架照相机。
主要构造:________和________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光会聚在_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像,再通过它上的________传输给大脑,________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看近处物体,它________使晶状体变________;看远处物体时,它________,使晶状体变________。
3.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凸透镜还有哪些用途
(1)投影仪
成像特点:
(2)显微镜
成像特点:
4.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5、晶状体是如何调节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呢?
三、课后延学
1.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实像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晶状体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2. 眼球的折光系统由( )
A.角膜、虹膜、瞳孔和晶状体组成 B.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C.角膜、瞳孔、房水、晶状体组成 D.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3.眼球内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 )
A.晶状体 B.房水 C.玻璃体 D.瞳孔
4.右面是眼球结构简图:
(1)图中A是__________眼的结构;B是__________眼的结构;
C是 __________眼的结构。
(2)远处物体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____方的眼,称近视
眼,可配带( )__________透镜纠正。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3耳和听觉(一)
课类:新授 课 时 1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3月 日
教学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2、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听觉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听觉的形成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耳是人的 器官,认真读图“耳的结构”可知,外耳包括 、 。中耳包括 、 和 。内耳包括 、 、 。听觉形成: 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 ,使其产生 ,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 振动,听小骨把 放大后传人 。当声音传到耳蜗,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 ,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了听觉。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损,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的状况叫做 。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还有 的功能,因为内耳中有感受 的感受器。二、课中导学1.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功能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半规管前庭耳蜗出门旅行,最烦人的是晕车了。不但自己不能享受旅行的乐趣,还连累同行的旅伴,为什么会晕车、晕船、晕机呢?巨大的声响会对耳朵造成伤害,甚至引起耳聋。当遇到声响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说明你这样做的原因。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5、我们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 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1)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道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的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结果如下: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断定猜测②是 。三、课后延学1、人的听觉产生于 ( )A.听觉感受器 B.耳蜗 C.听觉中枢 D.鼓膜2、用手掌托住耳廓后边,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这说明耳廓能够( ) A.产生声波 B.传递声波 C.收集声波 D.感受声波3、看书打瞌睡,头部下垂时会立即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是(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耳蜗 C.半规管和耳蜗 D.前庭和半规管4、当你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和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A.耳蜗和前庭 B.前庭和半规管 C.半规管和鼓膜 D.鼓膜和听小骨5、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耳廓→外耳道→ →听小骨→ 内的听觉感受器→ →大脑的 。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校训:新鲜生活每一天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6透镜和视觉(一)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4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成像特点解释照相机、放大镜。
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一、课前预学
1.透镜可分为两类:   (中间 边缘 )www.中考资源网和   (中间 边缘 )www.中考资源网。www.中考资源网
2.凸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具有     作用。www.中考资源网平行于主轴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会后聚  ,
这点称为   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    。www.中考资源网凸透镜有一对 焦点。www.中考资源网
3.凹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具有     作用。www.中考资源网平行于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凹透镜会发
散,这些发散光线的方向延长线交于   ,这一点称为    。www.中考资源网凹透镜有一对
   焦点。
4.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用f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 ,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 ,用v表示。 www.中考资源网
二、课中导学
1. 比较生活中的这些透镜。
侧面形状 厚薄分布
老花镜片或放大镜
近视眼镜片
2.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3.画出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路线)。
4.如何确定一块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呢?
5.在深林里迷路了,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
三、课后延学
1. 如下图所示的a、b、c、d四个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c为凸透镜
B.a为凸透镜,d为凹透镜
C.b、 c为凹透镜
D.b为凹透镜,c为凸透镜
2.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3.如图,各“方框”中都有一个光学器件,这个光学器件使射入“方框”的光线方向在射出时发生了改变,请根据两条不同光线射人和射出“方框”时的方向,把适当的光学器件放入框中,并完成光路。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6透镜和视觉(二)
课类:新授 课 时 2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4月 日
教学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其物距、像距变化,像距变化的规律。2、认识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条件。 教学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难点:知道物距、像距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1.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首先要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蜡烛、______、______,然后调节它们的______,使它们的位置大致在同一___ ___。2.实像由 光线会聚而成,能在 上呈现的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 相交而成,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3.放大镜是一种焦距较小的 。它就是利用 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     、     的     像。4.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拍摄时,应使物体距离镜头在       ,胶卷上可以成     、    的     像。二、课中导学1. (1)你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看到的是字的 立、 (放大/缩小/等大)的像。凸透镜是不是只能成放大的像?(2)拿起放大镜,观察离你较远的同学,看到的像是 立、 (放大/缩小/等大)的。小结:凸透镜既能成 的像,也能成 的像,它的成像性质明显比平面镜复杂和丰富。2. 师生共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建立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①实验器材:②实验步骤:③怎样安装实验仪器:④怎样才能得清晰的像:(4)进行实验,获取数据:本次实验中所用凸透镜f= 10cm,则2f= cm。(5)完成书本P77页记录表2-6。(6)由上表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ν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实像u>2ff <u<2fu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初中导学案
内容: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类:新授 时间:2014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2、知道声音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学习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
学习难点: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演示
一、课前预学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到哪里,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请根据书本P49页上的活动(声音的产生)自行在家完成。(并将结果记录在书本上)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你还能举出更多能够发声的物体吗?
2.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 。
、 、 、都可以作为声源。
2)科学上我们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 。声音能够在 、
和 中传播,这些都是介质。注意:声音无法在 中传播。
3)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 的方式向远处传播。我们
把它叫 。
4)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 。
5)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吗? 。声音在15℃的空气中每秒的传播距离是 。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 0.6米。
二、课中导学
1.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
2.小组合作实验完成P50页“在水中敲击的铁块”活动。
3.小组讨论完成P50页“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4.科幻电影中,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
5.小组合作实验完成P51页“水面波”和“声音传播的形式”活动。
三、课后延学
1.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
2.关于声音,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敲锣是靠锤子的振动发声的 B 气体传播声音比液体传播要慢
C 振动停止,声音也立即消失 D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在敲响大古钟时,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4.在25摄氏度的环境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最快的是( )
A.空气 B.水 C.松木 D.铁
5.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
A.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B.温度越低,声速越快
C.温度与声速快慢无关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6.实验表明,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来,(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梅苗苗速度距离为340米)那么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障碍物离人至少为( )
A、340米 B、170米 C、34米 D、17米
7.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否像我们在地球那样交流?为什么?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交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右图所示,把一敲响的音叉与一悬挂的泡沫小球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________ ___,大量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5光的反射和折射(二)
课类:新授 课 时 2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3月 日
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3、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独立分析概括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探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虚像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1.平面镜成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看见的像实际上并没有发出光,因此这样的像称为_____。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___________性,因此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4.凸面镜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的应用:____________。凹面镜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的应用:____________。二、课中导学1.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P70页“探究平面镜成像”活动2. 前面我们学了反射定律,知道光照在物体上会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那么蜡烛发出的光照到平面镜上也会发生反射,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画这张光路图。如果我们把眼睛放在反射光线经过的范围内,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就会进入人的眼睛。由于人们习惯上是按照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判断物体位置的,所以感觉光线好象是从镜后射来的。我们就把反射光线向反方向(镜后)延长,这些反向延长线在镜后交于一点S’,这一点就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所成的像。(1)作出光源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2)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根据物体AB及其像作出平面镜的位置三、课后延学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物体小 B、平面镜成的像是光透过镜子而形成的 C、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D、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时,成的像就越小2.在2千米深的海洋上空5千米处有一架飞机飞过, 该飞机在海中的像到海面的距离是 千米。3.一人速度V走近直立的平面镜,则像相对镜面的速度是 ,若人站立不动,直立的平面镜以速度V离开人,则人的像的速度为 。4.如图所示,落地平而镜高0.8米。身高1.5米的姚安美同学站在镜前却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她回想起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就 (选填“适当后退一段距离”或“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当她看到了自己全身像时,此像的大小与她本人相比应该是 (选填“大”、“小”或“一样大”)5.(2008柳州)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 观察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的像(选填“能”、“不能”)。(2)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实验表明,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
A
B
B
A
A
B
C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3耳和听觉(二)
课类:新授 课 时 2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3月 日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2、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了解噪声的来源,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途径,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声音的三要素教学难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 叫音调, 叫响度。我们常常将 音调、响度和 称为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音调有高有低,音调的高低由 决定,频率越 ,音调 越 ;频率的单位是 ,简称 。4.人的发生频率范围是 ,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叫超声波, 叫次声波。5.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还跟 有关。6.声音强弱的单位是 ,符号为 。7.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的能使我们感觉轻松愉快,这是 ;而有些则使我们烦躁不安,那是 。二、课中导学1、实验探究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用塑料尺在木梳齿上滑动,改变滑动速度,听到声音的差别 (2)按课文P54图2-22方案进行,回答书本相关提问; (3)实验结论: 一只蜜蜂飞过耳边时,我们能听到它飞翔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却 听不见,这是为什么?3、实验探究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将橡皮筋套在书本两端,两端各垫上一只铅笔,用手在橡皮筋中间轻轻向一边拉动到一厘米的距离,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和你听到的声音。重复上面的实验,将橡皮筋拉开更大的距离,比较一下响度。橡皮筋的振动幅度小橡皮筋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响度结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每天早上隔壁幼儿园的广播,实在吵得我们没法安静学习,怎么才能减少这种噪声对我们的影响呢?三、课后延学1、当你自己在嚼松脆的饼干时,会感到咀嚼的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旁逝的人却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D.饼干太脆了2、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 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 过程中减弱噪声。3、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是指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 ,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 ,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 的响度大, 音调高。4、新买的瓷碗常要敲一下,判断是否破损,这是因为 ,使用“声控门锁”时。须先输入自己的声音程序,才能使用,是应用了声音特性中的 。5、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时,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 , 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坏被洗的物体,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波更加 ;外科医生利用 除去人体内的结石。6、噪声是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居民噪声。请你分别举出一个实例,工业噪声: ,交通噪声: 。 上图所示的是摩托车引擎后安装的消声 器的结构图,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采用 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4光和颜色(二)
课类:新授 课 时 2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3月 日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2、知道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3、通过实验,学会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教学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1、牛顿1666年所做的“光的色散现象”实验现象为: 。2、单色光是指 。如 。3、复色光是指 。如 。4、三原色是指 、 、 三种色光。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呈现的五彩缤纷的画面,就是有 而成的。颜料的三原色是 、 、 。5、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该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www.中考资源网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决定。www.中考资源网白色物体反射 ;黑色物体吸收 。www.中考资源网6、 和 都属于不可见光。www.中考资源网红外线常用于 上, 紫外线杀死 常被人们用来 。www.中考资源网还能使 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 。二、课中导学1、完成p65页“透明物体的颜色”活动。2、为什么窗玻璃看上去一般是透明的?3、商场里买的衣服,回到家一看可能会与你在商场中看到的颜色不一样。那是为什么?4、谈谈你对红外线的认识。5、谈谈你对紫外线的认识。三、课后延学1.今年5月17日中午,我市部分市民看到了太阳周围出现—个七彩“光环”,如图所示,这就是“日晕”。这种天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阳光通过无数小冰晶后发生了色散,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 、蓝、靛、紫的顺 序依次排列,说明了阳光是 (填“单色光”或“复色光”)。2.在无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3.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红色的花是因为 ( )A.花发出的光是红色的 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C.花发出的光是白色的 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7.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充满魔幻色彩的外层膜结构建筑,博得许多世界行家的好评。 问题:“水立方的外膜用什么颜色更节能?”某探究小组考虑“水立方”馆内光线和夏天的室温。他们做了几组实验。
试验一: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先后用不同颜色的膜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透明物体颜色照射光的颜色绿色红色红色绿色白色膜的颜色绿色红色蓝色红色黄色观察到的颜色绿色红色黑色黑色黄色(1)由上表可以得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实验二:用不同颜色的膜材料ETFE做大棚实验。大棚外膜颜色蓝色无色紫色一天中棚外的最高温度36oC36oC36oC一天中棚内的最高温度38oC50oC30oC光的通过量90%98%C50%(2)综合上述信息,你认为膜的颜色用 色更好。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
(第1题图)桐乡市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教案)
学科:科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2.5光的反射和折射(一)
课类:新授 课 时 1 主备: 钱敏达 审核:程玲玲 时间:2014年3月 日
教学目标:会描述光的反射现象,能说出反射现象中的各个名称:反射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2、能说出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会区别漫反射、镜面反射。确认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过程一、课前预学1. 光遇到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_______.反射时光的传播方_______改变。2.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_______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 如图所示: 射到反射面的光线(AO)叫___________。 N 被反射出去的光线(OB)叫 _ _ 。 A B经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是_____, O它是条辅助线,通常用虚线表示(ON)入射角:______跟_____的夹角 ∠AON 反射角:_______与_____的夹角 ∠BON 4.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____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_______;反射角___________入射角。5.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________反射和___________反射。镜面反射将平行光反射后_______________射出,而漫反射将平行光线反射后_____________向。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_______________。6.光路具有____________性。二、课中导学1.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照射,如图所示,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2.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P68页“光的反射”活动3.小明利用光具盘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让一束白光从左边斜射到平面镜上,多次改变光的入射方向,测得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1234入射角20°30°40°50°反射角20°30°40°50°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作图题(画出缺少部分)三、课后延学1、一束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25°,则入射角为__________,反射角为__________。欲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为直角,则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应为 。2、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反射角的大小为 。入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3、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增大5,则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增大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增大 。4、一束光线照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光线向下与水平方向成30°角,在入射线不变时,转动镜面使反射光线竖直向上,入射线与镜面间成______角。 5.黑板用久了会产生“反光”现象,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 的缘故。6、小明要用平面镜将一束太阳光反射到竖井中(如右图所示),请在图上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度数.拓展与提高1.(1)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入射光线如左图所示,请依次画出经两个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2)在右图中的方框内画上合适的光学元件,并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教师活动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