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剥削 削弱 削皮 瘦削
B.间断 间隔 间谍 挑拨离间
C.铺户 铺张 商铺 铺路
D.吆喝 喝水 喝彩 大喝一声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鞭炮 眨眼 截然 点然 间断
B.浪漫 奈何 热情 惊异 染缸
C.猜想 肿胀 筷子 总之 解饰
D.感觉 沸腾 何况 批此 资格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盈盈一水间(形容饱满)
B.春城无处不飞花(指春天的京城)
C.迢迢牵牛星(遥远)
D.中庭地白树栖鸦(即庭中,庭院中)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达的意思与其他三个词语不同的一项是( )
A.运动会百米赛跑时,小明跑得可真快,转眼就到达了终点。
B.冬季易发流感,请同学们做好预防措施,呼吸之间都有可能会传染。
C.这种新兴的事物只是昙花一现,时间会将它淘汰。
D.这学期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转瞬之间就要毕业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鲜红的对联映衬着大红灯笼,处处都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B.他站在讲台上,装腔作势地学老师讲课,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C.这个收纳盒不大,正好用来装这些零七八碎儿。
D.这伙凶残的歹徒已经身陷绝境,他们别无他求,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
6.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比喻)
B.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夸张)
C.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反问)
D.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排比)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写的,他的作品还有《猫》和《草原》。
B.沈从文是我国著名作家,他写过小说《边城》。
C.《寒食》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韩翃。
D.舒乙是老舍先生的儿子,他也写过《北京的春节》。
二、填空题
8.同音字组词。
pào ( )兵 ( )菜 ( )影 花( )
là ( )椒 ( )月 ( )烛 热( )
dàn ( )水 鸡( ) 元( ) ( )是
9.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 )七八碎 ( )然不同 优哉( )哉
( )灯结彩 哄( )大笑 能歌善( )
(1)这只小牛___________地在河边吃草,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
(2)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场上处处_______,到处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3)人生就像一座山,站在山脚与山顶的感觉是___________的。你如果想要获得登上巅峰的快乐,就应当加倍努力。
(4)画线的词语是“ABCB”式的,这样的词语我还能写出一个来:___________。
(5)从以上词语中选择一个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内容我知道。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为了说明北京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用了一句俗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
(2)《寒食》一诗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的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1.按要求完成练习。
(1)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们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2.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找出一个过渡句,画上“ ”。它在文中起 的作用。
14.“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叙性文本阅读
家徽
国有国徽,校又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得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
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自此以后,我家门环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他父亲兄弟们要保管好“鱼”,牢记这件事。
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16.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 )——放贼——送鱼——( )
17.祖父把贼放走的原因最恰当的是( )
A.贼人躲在水缸里,已经湿淋淋了,祖父不忍心。
B.家里的大米比较多,少一袋没有关系。
C.祖父希望贼人不要干伤天害理的勾当,多卖鱼过日子。
D.战乱频繁的年代,宽容的祖父猜想贼也是遇到了困境,希望他改过自新,好好生活。
18.关于文中“祖父感到不安”的原因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担心贼人另有企图,还想偷粮。
B.卖鱼是小本生意,十几条鱼不是小钱,担心对那户家人造成负担。
C.卖鱼是小本营生,祖父担心那户人家被他们吃倒闭关门。
D.没有足够的钱去付那十几条鱼。
19.文中“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的原因是( )
A.安慰那贼人,希望不违亡人遗愿。
B.鱼的图案画的精美,是我们的家徽,值得收藏。
C.鱼代表曾经发生的偷盗事件,让后代铭记防盗窃。
D.让父亲兄弟们记住这个故事,学会宽以待人,知恩图报。
20.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从细节描写中,分析说说被发现后,贼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本分析祖父的人物形象。(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理解。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2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 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 ②顾反为汝杀彘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4.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
(2)遂烹彘也 遂 ( )
2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27.习作。
题目:我最想过的节日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考查多音字。
A项剥削、削弱 、瘦削都读xuē,削皮读xiāo。
B项都读 jiàn
C项铺户、商铺读pù,铺张、铺路读pū。
D项吆喝读he,喝水读hē, 喝彩读hè,大喝一声读hè。
2.B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
A选项,有误,点然——点燃:(动)使燃烧,点着。
B选项,正确。
C选项,有误,解饰——解释:(动)分析说明;讲明某事的含义、原因、理由等。
D选项,有误,批此——彼此:(代)那个和这个,两方面。
3.A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 有误。该句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句意: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一说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B 正确。该句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句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C 正确。该句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句意:看那遥远、明亮的牵牛星。迢迢:遥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D 正确。该句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句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4.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辨析。
A选项,转眼:(动)形容极其短暂的时间。在本句中是说时间过得真快。
B选项,呼吸之间: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在本句中是说在很短的时间里。
C选项,昙花一现:现比喻事物像昙花那样一出现很快就消失。 本句中是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D选项,转瞬之间:非常短暂的一瞬间。 本句中是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故答案为:B。
5.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A选项,万象更新:指一切事物都改变了面貌,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句中形容大红灯笼显示出的气象,运用恰当。
B选项,哄堂大笑:(形)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句中形容他装腔作势地学老师讲课来逗同学,运用恰当。
C选项,零七八碎儿:零碎而杂乱。 句中用来形容收纳盒里收的东西,运用恰当。
D选项,别无他求:除了这个要求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要求。句中是形容此时身陷绝境的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用“别无他法”,故运用不恰当。
6.B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A选项,“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中把“腊八粥”比作了“农业产品展览会”,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判断正确。
B选项,“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中“脱”字把花生人格化,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不是夸张,判断错误。
C选项,“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采用了反问的手法。判断正确。
D选项,“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中的“不要……不要……不要……”可知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判断正确。
7.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根据积累可知,A、B、D说法三项正确,C项说法不正确,《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8. 炮 泡 泡 炮 辣 腊 蜡 辣 淡 蛋 旦 但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同音字。
同音字,音同形不同,义也不同,完成时要结合题目中已知的语素,结合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完成。
读“pào”的字有:泡、炮等;
炮兵:以火炮为基本装备,用火力进行战斗的兵种。
泡菜:把洋白菜、萝卜等放在加了盐、酒、花椒等的凉开水里泡制成的一种带酸味的菜。
泡影:比喻落空的事情或破灭的希望。
花炮:烟花和爆竹.
读“là”的字有:腊、辣、蜡、剌等;
辣椒:为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
腊月:农历十二月。
蜡烛:用蜡或油脂制成的烛,多用于照明、喜庆或祭祀典礼。
热辣:比喻言语、文辞尖锐而富有刺激性。
读“dàn”的字有:但、担、淡、旦、蛋、诞等;
淡水:含盐分极少的水。
鸡蛋:是母鸡所产的卵。
元旦:公历新年的第一天。
但是:表示转折的语气。
9. 零 截 游 张 堂 舞 优哉游哉 张灯结彩 截然不同 应有尽有 他的想法刚说出来就招来了人们的哄堂大笑。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补全、选词填空和词语的仿写及造句。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能歌善舞:很会唱歌,还善于跳舞。
(1)结合词义,可知,形容小牛在河边吃草的样子,可选:悠哉游哉。
(2)结合词义,可知,形容国庆时的广场,可选:张灯结彩。
(3)结合词义,可知,形容人们站在山脚和山顶时的感受,应选:截然不同。
(4)仿写“ABCB”式的词语,如:讨价还价。
(5)任选一个词语,根据其意思来造句,只要语句通顺即可。如:能歌善舞:小丽能歌善舞,做文娱委员正合适。
10. 腊七腊八 冻死寒鸦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理解和诗句的识记能力。
(1)《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根据课文第1自然段中“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最寒冷的时候”可知,文中引用的俗语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意思到了腊七腊八,就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能把耐寒的寒鸦儿冻死。
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可知,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略写的有小年(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九。这样写详略得当,突出了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体现出了北京人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
(2)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全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11. 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他吃三碗半,妈妈就吃两碗半。 提到腊八粥,谁都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对转述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转述句需要将句子中的人称进行改写,比如说句子中的“你”是与对方沟通交流时所用的人称,则应为“妈妈”。除此以外,转述句是不需要用“引号”去引用所说的话的,因此要删去“引号”,并且将“冒号”改为“逗号”,进行叙述,那么正确的句子应为: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他吃三碗半,妈妈就吃两碗半。
(2)本题考查句式转换,意思不变。
首先将否定词“不是”改为肯定词“都是”,然后将疑问助词“呢”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即可。
改为:提到腊八粥,谁都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3)本题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④问号改为句号。
改为: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12.①买杂拌儿;②买爆竹;③买各种玩意儿。 13.孩子们忙乱,大人们紧张。 承上启下 14.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15.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们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选文第一自然段可知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儿。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第三件事是买玩意儿。
13.本题考查过渡句及其作用。
过渡句即承上启下的句子,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选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是写孩子们的活动。第二自然段是大人们要做的事情。选文中“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就是过渡句。
14.本题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零七八碎儿”出现在“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这句中。这些零七八碎儿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具体写“大人们也忙乱”的内容在选文第二自然段,在过渡句的后面,即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们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6. 捉贼 刻鱼 17.D 18.B 19.D 20.这句话从贼的神态和动作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贼当时恐惧的心理、冷的程度和视粮食如生命的情状。“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了贼人的极度恐慌和不知所措;“攥”表示用手紧紧抓着,表现了这袋米对贼人的重要性,即使再害怕和紧张的时候也不愿放弃。 21.祖父是个宽容的人,他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
祖父是个经验老道、细心睿智的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可知,第三段写祖父捉住入室的贼;第四、五、六段写祖父放走进入家中的贼;第七、八段写被放走的贼给我家送鱼;第九段写祖父在家门口刻鱼,不让送鱼。由此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捉贼一放贼一送鱼一刻鱼。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五段通过祖父对盗贼说的话“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可知,祖父想帮贼,不止在生活上,还给他指出谋生的路子,所以祖父把贼放走的最恰当原因是:战乱频繁的年代,宽容的祖父猜想贼也是遇到了困境,希望他改过自新,好好生活。所以选 D 。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通过文中第九自然段“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可知,祖父担心人家生活因送鱼受到影响,毕竟卖鱼是小本生意,十几条鱼不是小钱,担心对那户家人造成负担。所以此题选 B 。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九自然段,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他父亲兄弟们要保管好“鱼”,牢记这件事。可知门上的鱼是代替真鱼,是祖父为了让贼的儿子既能完成贼的遗愿,又不再每天上门送鱼想出的办法。让父辈们记住就是让他们记住这是贼为了感谢祖父当年的帮助,做出的回报。所以“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的原因是让父亲兄弟们记住这个故事,学会宽以待人,知恩图报。所以选 D 。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通过句子分析人物心理。
文中父亲发现盗贼后,“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看出搜索贼的动静之大。贼人被发现后,对贼人的描写是“面无人色、浑身颤抖”这里,“面无人色”是面部神态,“浑身颤抖”是动作描写,这里通过面部与神态描写,可以形象的看出贼人由于害怕和寒冷导致浑身颤抖、面无人色,衬托出了贼人的害怕与紧张。贼人被找到后,没有扔下米袋,而是“擎着水缸木盖,攥着一布袋大米”“攥”是个动词,握住的意思,这里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贼人即使被找到,也并不想交出米袋,怕别人拿走而紧紧的握住。体现出米袋对他的重要性,即使是恐惧害怕的也并不愿意放弃。
2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阅读文本可知,祖父已经知道贼藏干水缸中,却故意放走他,还资助他一些钱,由此可见祖父的宽容、善良;
当祖父得知贼的儿子送鱼后,以刻鱼的方法婉拒,表现了祖父的不贪心;
祖父是个经验老道、细心睿智的人。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
让后代“保管好这条‘鱼’”,是在教育后代要善良、宽容、不贪心,表现了祖父善于教育子孙。自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22.C 23.D 24. 阻止 于是,就 25. 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26.曾子有必要杀彘。因为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详解】译文:曾先生的妻子上菜市场买东西,他儿子就在后面撒娇。孩子妈说:“你在家好好呆着,等我回来了把咱家猪杀了给你做红烧肉吃。”孩子他妈从菜市场回来后,曾先生就想逮家里的猪杀掉,他老婆说:“我就是哄哄小孩子,骗他的罢了。”曾先生说:“小孩子是不能骗的。小孩子不太有自己的想法,于是看着听着自己的爸妈做事然后跟着学,听从父母的说教。你现在欺骗了他啊。母亲欺骗孩子,那么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了,我们可不能这样教育小孩啊……”于是把猪做成了红烧肉。
27.例文:
我最想过的节日
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大街上热闹非凡,到处灯红酒绿。每家店几乎挂满了熏得油黑的腊肉、香肠,摊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琳琅满目地商品,看着眼睛发光,真不知从哪里下手。
春节的烟花很美。只见从一个方形纸箱里“嗖”地冲出一个两个手指粗的光点,向空中冲去,“砰”地一声,无数个红色的小光点被炸出几米之外,形成一个规律的圆形,然后随着天上的繁星消失在黑夜中。接着又“嗖”“嗖“嗖”地飞出几个黄、蓝、红色的烟花,最后只听那“砰”的一声光芒四射,如同天上的仙女把无数花絮向人间倾洒,花絮还未落地就悄悄消失了。五彩缤纷的颜色,为漆黑的夜幕增添了几分颜色,让天空也有绚烂的一面。春节几乎都能看见这样的景色。
过春节还不止这些。让我喜欢春节的原因,当然是那最诱人、最温暖、最让人过目不忘、最有价值、最激动人心的——红包啊!每次给长辈们拜年,他们都会伸出慈祥的大手,手心中间有一个大红包,每一包都是长辈们暖暖的心意。重要的不是红包,而是红包里面满满的压岁钱啦!过年时,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数钱一张鲜红的一百,接第二张,第三张,第四……越数越兴奋,越数越开心。每年的日积月累,渐渐自己变成了小富翁,自己的小钱包满满当当的,真不忍心用。
真想天天都过春节啊!
【详解】本题考学生的习作能力。
本题为命题作文,要求以“我最想过的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说明自己喜欢这个节日的原因,将自己对节日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开头:可简单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还可以介绍这个节日的来历。
中间:要把节日中富有特色的习俗介绍出来,将节日中自己难忘的事情记叙下来,说说自己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通过文章的记叙,表明自己喜欢这个节日的理由。
结尾:总结全文,表明自己对节日的喜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