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必考题检测卷-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是哪一项?( )
A.昼夜(zhòu) 稚子(zhì) B.樱桃(yīn) 巍峨(é)
C.蚂蚱(mà) 点缀(zhuì) D.倭寇(wō) 眷恋(juàn)
2.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碧波万顷的大海 B.风光旖旎的莱芒湖
C.巍峨雄奇的高山 D.无边无垠的燕园
3.下列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夸张)
B.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比喻)
C.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排比)
D.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反问)
4.“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解释说明 B.意思递进 C.意思转折 D.声音延长
5.季羡林在《月是故乡明》中追忆了童年往事,以下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天数星星→坑边看明月→梦到重叠的双月→古柳下摇知了
B.夏天数星星→古柳下摇知了→坑边看明月→梦到重叠的双月
C.坑边看明月→梦到重叠的双月→夏天数星星→古柳下摇知了
D.梦到重叠的双月→古柳下摇知了→坑边看明月→夏天数星星
6.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不正确的是哪一句?( )
A.昼出耘田夜绩麻 绩麻:把麻搓成线。
B.也傍桑阴学种瓜 傍:陪伴 阴:树阴
C.山衔落日浸寒漪 漪:水中的波纹。
D.短笛无腔信口吹 信口:随口
7.《梅花魂》中外祖父以梅花来赞扬有气节的中国人,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
A.借景抒情 B.以小见大 C.借物喻人 D.借物喻理
二、填空题
8.读拼音,写词语。
zhòu yè( ) ɡēnɡ yún( ) sānɡ shù( )
zhī xiǎo( ) mà zhà( ) yīnɡ táo( )
bànɡ ké( ) gē cǎo( ) shuān zhe( ) kěn yǎo( )
9.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共_____( ) _____( )
害_____( ) _____( )
委_____( ) _____( )
10.补全本单元出现的四字词语,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风( )雪( ) ②( )天( )地 ③( )书( )画
④( )然大( ) ⑤烟波( )( ) ⑥( )头( )节
(1)第一行中的每个词语中,填入的两个字的意思______(相近 相反)。
(2)很多带“然”字的词语通常表示“……的样子”,由此可以猜测词语④中画“____”部分的意思是________的样子;“悠困的样子”可以用“_____”来表示。
11.写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
(2)这不是一样的吗?( )
(3)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
(4)可是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祖父的草帽了。( )
12.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村晚》这首诗中,表现了乡间牧童放牧时悠闲自得的诗句是“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2)《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3)《梅花魂》中的“魂”指的是___________,“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文中主要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情。
三、语言表达
13.口语交际。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故事书,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王萌:我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____。我先____,再____,然后____。
李海:我童年时做过一件傻事——____。
高攀:我童年时有过发现——____。
14.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的作者是宋朝的范成大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用加点的关联词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根据提示仿写句子)
山里一团漆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在怎样的境遇里,( )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16.这段话表明外祖父希望“我”成为像梅花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7.对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的品格。
B.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给大自然增添了秀美。
C.赞美梅花的同时,也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畏强暴、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
18.“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画横线的句子中“秉性”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文段内容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中华民族有许多像这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物。请把下列人物与其对应的事迹用线连起来。
阅读
春天放纸鸢
夜幕降临,漫步在乡间道路上,除了春风扑面有种柔和的感觉之外,忽而传来阵阵熟悉的风筝萌芦声,那“嗡嗡”的声音,不由得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在我十二三岁时,每到春李,父亲总要扎个风筝去放飞,供我们赏玩。父亲( ) 风筝时,左邻右舍好多人帮着( )竹篾(miè)、打面糊、糊纸等。风筝准备就绪,还是那批人帮忙( )着风筝到田野里,拉绳的和( ) 风筝尾巴的就配合我父亲放风筝,一旦风飞到了空中,个个看了心里都甜滋滋的。
后来,父亲见到别人的风筝上挂着葫芦,在空中嗡嗡作响,几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于是,他也制作风筝葫芦。他先弄来几个干燥的瓠(hù)瓜,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二吧;然后,用一块圆形木块盖住截口,同时用松香封住接合处,以免涵气;最后在木块中间雕出一个倾斜的口子,这样,风筝葫芦就算制作完成了。在风力的作用下,那葫芦就发出“嗡嗡”的响声,挂在风筝上,老远就能听到时高时低的风筝萌芦声。
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开始时,我只是用麦秸秆和旧报纸,制作简单的小风筝。后来,我又萌发了制作大风筝的念头。同伴们见我要制作大风筝了,个个鼎力支持,跟在我后面溜溜转。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了空中,我和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从那以后,每到春天大风时节,我就有制作和放风筝的习惯。
我在同伴中是放风筝的高手,贪玩的小伙伴都很听我的话,否我们放风时就不带他去。
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
21.“手舞足蹈”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_。
22.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提 托 扎 劈
23.读短文,选择答案。
(1)下列对制作风筝胡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作风筝葫芦的原料是瓠瓜。
B.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一。
C.用一块圆形木块盖住截口,同时用松香封住接合处,以免漏气。
D.最后在木块中间雕出一个倾斜的口子。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很自私,谁要是不听话,就不带他去放风筝。
B.写出了“我”和小伙伴很贪玩,也写出“我”的淘气与天真。
C.写出了“我”在小伙伴心中的地位,“我”常用放风筝来威胁小伙伴,让他们听话。
D写出了“我”对那时的任性感到后悔和自责。
(3)“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这句话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统领下文
24.“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这句话中“美好”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请写写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5.书面表达
习作。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的记忆会伴随我们一生。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请你选取其中的一件事,写成一篇习作。
要求:1.题目自拟,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突出这件事的难忘之处。
2.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识记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B樱(yīn)——yīng
2.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
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燕园是北京大学校园的别称。北京大学校本部坐落在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北大校园在“九大园林”的基础上建造的。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镇东北部,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由于这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外有西山可借,内有泉水可引,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同时又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的“赐园”。北京大学于一九五二年迁此园后,充分利用了这些古典园林基础,保持传统,适当改造,适应了内外园林区的风貌,营建了园林化校园环境.北大校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园林的秀丽特色,可谓集江南山水园林精神之大成而自成一格。
燕园是北京大学校园。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燕园不能用无边无垠来形容。
3.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手法。
A 本句陈述了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是一个陈述句,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B 本句描写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赋予了花人的行为特点,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C 本句以复合句式写出了“花园明晃晃”的,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D 本句由“这……是……吗?”句式可知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写出了洁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
故正确的一项是:D。
4.A
【详解】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有:表示解释说明;表示意思的转折及话题转换;表示意思的递进;用于标明语句间的因果关系,破折号前是果,后是因;表声音的延长、中断或停顿;表示分项列举或列举后的省略 ;用于副标题前。
本题破折号后面的句子“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是对“手绢”的补充说明,补充手绢的样子的描写。故选A。
5.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课文的理解识记。
《月是故乡明》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月”为线索,通过讲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
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童年生活: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簿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6.B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A正确。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绩麻:把麻搓成线。
B不正确。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傍:靠近。阴:树荫。
C正确。山衔落日浸寒漪: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漪:水中的波纹。
D正确。短笛无腔信口吹: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信口:随口。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文章写作手法的掌握。
本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念之情。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的爱国心,表达了外祖父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8. 昼夜 耕耘 桑树 知晓 蚂蚱 樱桃 蚌壳 割草 拴着 啃咬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昼”“樱”“拴”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9. 供 提供 洪 洪水 割 割草 豁 豁达 倭 倭瓜 萎 萎缩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给字加新的偏旁组成新字,平时要注意对相同偏旁的汉字的积累。加偏旁要注意不要写生僻字,简单容易辨识和组词的字即可。组词时要注意根据字形进行合理的组词,不要写错别字。
10. 欺 压 顶 立 能 善 恍 悟 浩 渺 低 折 相近 忽然醒悟 悠然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补充词语时,首先回顾本单元中出现的词语,然后准确填写。
风欺雪压:字面意思形容风雪非常大,自然条件艰苦。
顶天立地:意思是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形象雄伟高大,气概非凡。
能书善画:擅长书法(写文章)又擅长画画,形容多才多艺。
恍然大悟:意思是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
烟波浩渺:指水波渺茫,像烟雾笼罩。
低头折节:意思是丧失气节,屈服于他人。
11. 比喻 反问 排比 夸张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每句话的内容进行分析。
(1)本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把蜜蜂比作小毛球。
(2)本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反问,反问以问句结尾,在原句中暗含答案。
(3)本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排比即相同的句式三句及其以上。
(4)本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12. 牧童归去横牛背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精神 眷恋 挚爱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的默写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对学过的文章内容都要及时回顾,要背诵的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默写。
(1)本句诗出自雷震的《村晚》
(2)本句诗出自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3)本题考查的是课文《梅花魂》
13. 捉鱼 选好一条小水沟,把两头筑上坝 用盆把里面的水排干 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捉鱼了 捉蜜蜂,被蜜蜂在手上蜇了一个大包,疼死我了 下大雨前蚂蚁就会搬家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组织、表述能力以及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力。解答时,需要紧扣题干所呈现的现象和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再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体验与积累作答。题干要求对每个人的童年的故事进行一个补写,结合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作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王萌:抓鱼选好一条小水沟,把两头筑上坝用盆把里面的水排干就可以轻松地抓鱼了李海:抓蜜蜂,被蜜蜂在手上蛰了一个大包,疼死我了。高攀:只要下大雨,蚂蚁就会搬家(答案不唯一)
14.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的作者是宋朝的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是宋朝的范成大写的。 校园里有绿树红花,小鸟啁啾,还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林荫小路,景色无疑是美好的。 小花猫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出去玩,就出去玩。若都不愿意,就是躺在太阳下,晒晒太阳,也没人说它。 黑得伸手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到周围的环境,人都无法在山路上行走。
【详解】本题考查按要求改写句子。
(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本题属于前后矛盾,将“的作者”和“写的”去掉一个即可。
(2)本题考查用关联词造句。
句中的“有……还有……”是一个表达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例如: 我的书包里有文具盒和语数课本,还有一幅送给妈妈的画。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分析例句使用了“……愿意……,就……”的句式,仿写时也要用此句式。
例如:柳树愿意长一片树叶,就长一片树叶,愿意散放一个柳絮,就散放一个柳絮。若都不愿意,就是一片树叶也不长,一个柳絮也不散放,也没有人问它。
(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分析例句:将太阳的光芒从不同的情景进行描写,因此在仿写的时候要从不同情景来描写山里的漆黑。
例如:山里一团漆黑,黑得看不到一丝亮光,黑得分不清水和路,人在路上都会摔跟头。
15.不管 不管 都 无论 总 16. 有品格 有灵魂 有骨气 17.C 18.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钱学森 黄继光 19.“秉性”是性格的意思,在本句指梅花傲雪凌寒的精神,更深一层来说就是指中华民族不惧磨难、不畏欺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20.
【解析】15.本题考查关联词。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句子“他们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和“从来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条件关系,用表示条件的关联词“不管……不管……都……”
句子“在怎样的境遇里”和“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两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需要用表示条件的关联词“无论 ……总……”
1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句中“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所以外祖父希望“我”成为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
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选段中不仅仅是赞美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的秉性,更是借梅花作比喻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畏强暴、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选C
1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文中“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可知,“他们”指的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又有骨气的人。
这样的人物有:董存瑞、刘胡兰等。
1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中“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可知句子中的“秉性”是“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20.本题考查知识扩展能力。
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指的是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
岳飞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期岳飞日后能够为国竭尽忠诚。这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典故之一,常用以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精忠报国是对岳飞的评价。
邓世昌,1894年九月十七日中日黄海大战时,任致远舰管带。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遇日本鱼雷,与全舰宪兵一同牺牲。
虎门销烟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此次战争时签订的。
21.欢蹦乱跳 22.扎 劈 提 托 23. B B B 24.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21.本题考查近义词。
“手舞足蹈”的意思是双手舞动,两脚跳跃,形容高兴到了极点。近义词有兴高采烈、欢蹦乱跳、欢欣鼓舞。
22.本题考查动词的搭配。
提:指用手拿着有环、柄或绳套的东西。在本文中是提着风筝。
托:用手掌或器物承举。在本文中是托着风筝尾巴。
扎:捆,缠束。在本文中是父亲扎风筝。
劈: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在本文中是劈竹篾。
23.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与分析。
(1)由课文第三自然段可知父亲制作风筝的过程是:他先弄来几个干燥的瓠瓜,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二吧;然后,用一块圆形木块盖住截口,同时用松香封住接合处,以免涵气;最后在木块中间雕出一个倾斜的口子,这样,风筝葫芦就算制作完成了。
B项理解错误,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二。
(2)“我在同伴中是放风筝的高手,贪玩的小伙伴都很听我的话,否我们放风时就不带他去。”这句话写出了“我”和小伙伴很贪玩,也写出“我”的淘气与天真。
(3)“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父亲是如何制作风筝。也引出下文,“我”是如何制作风筝的。
24.本题考查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写出了童年时父亲为“我”扎风筝,以及“我”自己制作风筝的过程,都是自己美好的回忆,“美好”是美好的又难以忘记的意思,这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5.范文:
难忘的童年趣事
每当我想起“美术”这两个字时,便想起画石头画的趣事。那是前几周,美术老师给我们布置的家庭作业——画石头画。
中午放学,我匆忙回到家中做石头画。我吃完午饭后,就兴高采烈地去采石头了。
我来到院子里,准备找块石头。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石头。这时,我来到假山下,发现这里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石头。我准备去拿时,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这里的石头虽然多,但是都是小区公共的,我不能随便说拿就拿呀!于是,我来到保安叔叔的工作室,给保安叔叔说了许多好话,保安叔叔这才答应让拿一块。我高兴的来到假山下的小水池,水池全用石头砌成的。虽然水不深,但冬天里水池的水还是很冰凉。我把手伸进冰凉的水中,摸呀摸呀,发现水池里的石头全都固定在水池里,很少有松动的。我的手在冰冷的水中冻地没有一点感觉了,鞋子这时也湿透,脏了。虽然很冷,但我现在的心还是很热的,在我不懈努力下,我摸到了一块大石头,我把这块大石头抱回家时已是满头大汗。可回家一看,石头不说重量了,就是体积书包也装不下。不行,必须换一个,于是,我又费尽全身力气把它放回了原地,重新找了一个大小合适的。
我回到家,把石头在水管前使劲搓洗,洗完凉干后,就开始做画了。我画的是一只小兔,先拿铅笔在上面描出轮廓,在画画时,我先画了小兔的两只耳朵,然后画眼睛、鼻子,最后画小兔身上的花纹,最后涂色,画终于画好!
虽然鞋子弄脏了,裤子湿了,脸也成了“花猫脸”,但看着漂亮的石头画,我觉得心里无比高兴,因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次的石头画。
【详解】本题为自命题作文。
要求以“童年”为主题写一写自己的童年。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想想童年中的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择最难忘或最想和大家分享地去写。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
写作构思: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
正文: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突出这件事的难忘之处。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