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2 11:0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4.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难点)
学习目标
(1)“两弹”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最初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两弹”现即指:一弹是指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核弹
导弹
人造卫星
(2)“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3)本科研组主要人员:钱学森、邓稼先等
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
后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那时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了。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
(3)本科研组主要人员:钱学森、邓稼先等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钱学森
在中国核武器史上永远少不了一个人的存在——邓稼先
2.“ 两弹一星”诞生的背景
3.目的:加强国防力量
4.面临的困难:没钱、没人、没技术没基础、没援助、环境恶劣
珍宝岛事件
烤土豆、睡帐篷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①美国的核威胁、核讹诈一直存在
②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免受核战争的威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最终消灭核武器。
①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②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③1966年,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④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⑤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世界第五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5.研制“两弹一星”的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国名 美国 前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右起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
科技发展规划
863”计划
科教兴国
艰苦的工作条件
①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
6.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②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7.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
“两弹一星”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2.1992年9月中央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等;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杨利伟
神舟七号翟志刚
天宫一号
(二)漫步太空
1、研究方向:载人航天工程
3、本科研组主要人员:杨利伟、翟志刚
4.成就:①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杨利伟
景海鹏
翟志刚
刘洋
王亚平
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
2013年神十与天宫一号对接
④.天吻:2016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
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
航天精神: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二)漫步太空
1.杂交水稻
(3)结果: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4)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时间:20世纪70年代。
(2)培育者: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籼型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袁隆平所获奖项和荣誉
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二)屠呦呦——青蒿素
1.概况: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结果: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药学奖。
3.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瑞典国王
为屠呦呦颁奖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严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是一种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据统计约有20亿人口生活在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其死亡率极高。
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第一个问鼎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青蒿素
(二)屠呦呦——青蒿素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②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前提,综合国力的增强。
2.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鼓励科技创新,培养创新精神。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1.文化发展方针
(1)时间:
(2)人物:
(3)内容:
(4)意义:
1956年
毛泽东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毛泽东
毛泽东题词
“双百”方针
茶馆老舍
电影英雄儿女
青春之歌杨沫
(4)文化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面貌
(二)改革开放后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电影
《大决战》
大型舞剧
《丝路花雨》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国家制定恰当的方针政策;
顺应经济全球化,积极融入世界。
科学家、文学家的不懈努力;
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
小组讨论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这是谁说的?我们从科学家邓稼先、袁隆平身上学到了什么?
(1)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不退缩;
(2)善于创新,勇于创新;
(3)淡泊名利;
(4)不甘落后的强烈竞争意识和科学献身精神;
(5)团结合作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
国防
科技文化成就
农业
医学
文化
两弹一星
原子弹1964 氢弹1967 东方红1号 1970
钱学森 邓稼先
载人航天
神舟一号 1999(无人)
神州五号 2003年10月 杨利伟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 翟志刚
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
青蒿素
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课堂小结
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2.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
A.1964年 B.1970年 C.1999年 D.2000年
当堂达标
B
C
3.近年来,华为、中兴、航天科工、中芯国际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领跑“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使中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 A )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C.努力维护周边地区安全 D.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4.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方面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C )
A.科教兴国 B.普及义务教育 C.“双百”方针 D.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6.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奖项,现在已成为学术界个人最高荣誉,也是威信最高的国际性大奖。2012年,我国就有一位文学大师获得此奖,他是( C )
A.余秋雨 B.屠呦呦 C.莫言 D.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