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整个地球是由板块构成的。 B.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 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D.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 )
A.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
B. 金刚石和斯石英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恢复原貌的趋势。
C.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D. 斯石英的原子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 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 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 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 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4. 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
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都是不解之谜。
A. 举例子 B. 排比 C. 打比方 D. 作诠释
5. 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是( )
A. 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作比较)
B. 内廷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列数字)
C.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举例子)
D. 太和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殿堂。(列数字)
二、语言表达
6. 指出下面各句采用的说明方法。
①一立方英寸“斯石英”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重得多。______
②“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______
③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深藏故宫里的古老“3D 打印”技术
①紫禁城(今故宫博物院)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紫禁城是皇帝执政和生活的场所,其各建筑的修造,是要经过皇帝事先批准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皇帝批准建造一座宫殿之前,是需要审核它们的实物模型的。这种实物模型,就是烫样。
②烫样,也称“烫胎合牌样”“合牌样”,之所以被称为“烫样”,其主要原因在于有的部位在制作时需要熨烫成型。古建筑烫样一般用纸张、秫秸、油蜡、木头等材料加工而成,制作工具包括簇刀、剪刀、毛笔、蜡板、水胶、烙铁等。紫禁城古建筑烫样最开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间工匠制作。在清代,出现了制作烫样御用皇家机构,即样式房。
③
④紫禁城古建筑烫样的直观性,表现在直接给皇帝展示拟建造建筑的三维效果,这种效果全面而又丰富,实现宫殿建筑形象性和具体性的完美结合。由于一般建筑平面图无法使皇帝获得建筑造型、内外空间、构造做法等准确信息,因而需要制作烫样来展示拟施工模型的效果,且烫样是根据建筑的设计情况制作,并标注有详细尺寸,因而又具有科学性。向皇帝展示拟建造建筑的大样,可显示出建筑的整体外观、内部构造、装修样式、彩画做法、细部尺寸等内容,以便皇帝做出修改、定夺决策。
⑤制作好的烫样非常灵活,各个构件之间互不影响,彼此有所联系又各自独立,其屋定、柱子、门窗甚至内部陈设的桌椅、几案、床榻等每一个小部件都是活动的,从里到外将建筑结构和形态表现得十分明确。
⑥烫样具有简易性。烫样的制作不需要依赖复杂的建模技术、高科技的辅助设备或大量的资金即可实现。此外,工匠会在不同的建筑构件表面,贴上含有设计者姓名、建筑名称、控制尺寸、施工要点等信息的标签。制作好的烫样,皇帝认可之后,样式房方可依据烫样绘制施工设计画样,编制做法说明,支取工料银两,进而招商承修,开工建设。上述模型制作所需材料造价低廉,加工简单,实物效果好,易于在实际工程中指导施工。
⑦烫样技术纠正了紫禁城古建筑工匠“纯经验”的传统错误观念,说明我国古代建筑工匠不仅具有建筑施工技艺,而且具有立体模型表达能力,有助于今天的人们全面了解、掌握我国古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过程的建筑理论、设计方法、科学技术等信息。
⑧烫样技术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建筑“见物不见人”的弊病。一般人认为紫禁城古建筑是建筑工匠的技艺成就,却往往
对它们的设计者姓名、设计理念等信息一无所知。烫样模型给人以较为清晰的信息,便于人们了解、研究建筑实物的来源,并作为古建筑设计、修缮、研究参考的依据。
⑨故宫博物院现藏烫样 80 余件,其内容涵盖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等处的实物模型。它们是研究紫禁城建筑修缮或复建的重要参考依据,更是研究紫禁城历史、古代科学和技术的直观资料。烫样作为建筑营建情况的最可靠记录,还有助于从材料、尺寸、样式、工艺等角度全面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技艺。因此,紫禁城古建筑的烫样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科学性,亦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的技艺。
(选自 2019 年12 月13 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对烫样进行了介绍。
(2)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与现代 3D 打印技术生成的模型等相比,紫禁城古建筑烫样尽管在模型尺寸的精确性方面较弱,但有着直观性、灵活性和简易性等特点。
(3) 阅读第⑧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般人认为紫禁城古建筑是建筑工匠的技艺成就,却往往对于它们的设计者姓名、设计理念等信息一无所知。
8. 阅读《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作者: 王元红 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 基 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 一 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______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______ 。
(2)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点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加点词语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尾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四、
9.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该句运用了 ______说明方法。
10. 《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______。
11. 《恐龙无处不在》第五段的作用是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有误,根据课文中“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知“整个地球是由板块构成的”表述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2.【答案】C
【解析】根据文中“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可知,“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要结合词语的意思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意进行辨析。整体阅读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排除其他选项,③句根据句意是“可以”,锁定AB,②句根据句意,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争论是持续不断的,从未停止过,所以是“一直”。
故选:B。
4.【答案】A
【解析】根据“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故选:A。
5.【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此句是举例子,没有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故选:B。
6.【答案】作比较 举例子 打比方、列数字
【解析】①作比较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列数字
7.【答案】
(1)①烫样的定义;②烫样的特点;③烫样的作用。
(2)画线句子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烫样与现代 3D 打印技术生成的模型进行比较,突出了烫样具有直观性、灵活性与简易性三大突出的特点。
(3)“往往”表示范围,指“通常情况下”,以此说明在很多情况下们对建筑的设计者姓名、设计理念都是一无所知的,但不代表全部如此。“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8.【答案】作比较;纳木错湖水上涨了很多;C
(1)作比较;纳木错湖水上涨了很多.
(2)①全球变暖②冻土融化③蒸发减少;
(3)C
(4)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可以从小事做起,我们每天上班上学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做到绿色出行;拒绝使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将垃圾分类.
本文①~②段,由纳木错民众的猜测,引出本文说明的对象;③~⑩段,具体分析纳木错湖水的上涨原因; 段,总结全文,强调气候变化是导致纳木错湖水上涨的主要原因,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重大.
9.【答案】打比方
【解析】由“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可判断,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答案:
打比方
10.【答案】大陆漂移假说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恐龙无处不在》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答案:
大陆漂移假说
11.【答案】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运用设问过渡,引出下文
【解析】《恐龙无处不在》一文的第五段很简短,内容是: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根据前后文内容的理解,可以看出前一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后一句“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下文的内容。这一段作者主要是运用设问过渡,引出下文。
答案:
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运用设问过渡,引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