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2- 2.3 群落主要类型和演替 同步检测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杭州期末)某群落内部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该群落属于( )
A.热带雨林群落 B.北方针叶林群落
C.热带草原群落 D.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热带雨林群落、北方针叶林群落、热带草原群落、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四个群落类型中,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因此其基因库最丰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2.(2020高二上·安徽月考)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动物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群落研究的范畴
B.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氧气的垂直分布等决定
C.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的差异是群落形成水平结构的原因
D.随着群落演替的不断进行,群落的优势物种也随之发生变化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某动物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研究的范畴,A错误;
B、水生群落的层次性除了由温度决定外,还应由光的穿透性、氧气等因素决定,B正确;
C、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C正确;
D、生物种类多,群落的结构就越复杂,随着群落演替的不断进行,种群的优势物种也随之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群落水平研究的主要是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等;种群主要研究的是数量特征。
3.(2022高二上·深圳期末)陆地生物群落包括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有关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
B.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完全不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
C.在生物群落中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A错误;
B、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部分也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者生存,故在生物群落中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C正确;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但有些物种之间也存在生态位的重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4.(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森林、草原、荒漠和冻原四种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B.荒漠生态系统中空气干燥、降水量少,分解者分解作用弱
C.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冻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森林生态系统,A正确;
B、荒漠生态系统微生物少,空气干燥、降水量少,气候条件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故分解者分解作用弱,B正确;
C、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简单,故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C正确;
D、冻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气候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故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冻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5.(2022高二上·宣城期末)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的适应性的是( )
A.林下草本植物在乔木落叶期间迅速生长、开花、结果
B.干旱地区的陆生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扎的较深
C.群落中某缺少食物的动物,身体瘦小、生长缓慢
D.森林中生活的动物善攀缘,草原上生活的动物善奔跑
【答案】C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林下草本植物也需要适宜的光照,但是其竞争能力弱于乔木,乔木落叶期间,照射到林下的阳光充足,草本植物会利用这段时间迅速生长、开花、结果,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水分较少,陆生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扎的较深,有利与其吸收地下水分,这是陆生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B不符合题意;
C、群落中某动物缺少食物,导致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其身体瘦小、生长缓慢,这与生物的适应性无关,C符合题意;
D、森林中多为高大的乔木,其中生活的动物善攀缘,草原地势平坦,其中生活的动物善奔跑,都是生物的适应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水分、温度、光照等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6.(2022高二上·深圳期末)政府对青龙山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对平台及平地采用“整体覆土+撒播草籽+种植灌木”等手段进行绿化,斜坡采取挂网客土喷播进行复绿,使青龙山披上了绿妆,鸟类及其他物种也越来越丰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青龙山不同地段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青龙山生态修复进行的演替与弃耕农田的演替类型相同
C.可以预测青龙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不同
D.采矿产生的大石坑和深水塘,使群落偏离了自然演替的方向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青龙山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青龙山生态修复前后发生了次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也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C、可以预测青龙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不同,C正确;
D、人类活动造成青龙山产生大的石坑和深水塘,导致群落演替偏离了自然演替的方向,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7.(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是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演替
C.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改变了河水中的植物群落
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多年的旧墙壁为苔藓的生存提供了生长的环境,但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的过程是自然进行的,不是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A错误;
BCD、披荆斩棘地开出一条道路、化工厂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以及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人类活动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都属于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C、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
2、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8.(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灵长类动物
B.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的植物适合生活在草原上
C.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乔木不能在草原上生长
D.落叶阔叶林中的林下植物和热带雨林中的林下植物传粉方式不同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灵长类动物营树栖和攀缘生活,森林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A正确;
B、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的植物能抵御干旱,适合生活在草原上,B正确;
C、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不能耐旱的乔木一般不能在草原上生长,但是在稀树干草原上,生长着伞形树冠状乔木,C错误;
D、落叶阔叶林中的林下植物多数是风媒花,而热带雨林中的林下植物多为虫媒花,二者的传粉方式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9.(2021高二上·长春期末)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下列关于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动物以树栖攀援生物为主
B.非洲草原上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C.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
D.苔原植被种类稀少,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热带雨林中有大量的乔木、灌木,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动物以树栖攀援生物为主,A不符合题意;
B.非洲草原上干旱,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可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B不符合题意;
C.荒漠动物一般在旱季进入夏眠,雨季来临复苏,C符合题意;
D.苔原植被种类稀少,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荒漠生物群落: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
2.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灌木,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树栖和攀援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10.(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
B.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C.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少,树冠通常不大,稀疏,一般有大型的叶片,A错误;
B、湿地生物群落中有水生生物,也有鸟类等陆生生物,B正确;
C、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便于传播,C正确;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便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11.(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演替进程通常都非常缓慢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也可以发生
C.森林发生大火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群落的次生演替进程有时会比较快,如地震引起的群落演替,火烧后的森林引起的群落演替,A错误;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如冰川泥、沙丘等,B正确;
C、森林大火后仍保留部分繁殖体,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及差异: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2.(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种群密度的大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年龄组成通过出生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C.海洋面积广阔,其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多,可以随意捕捞
D.群落演替是具有一定方向、有序渐进的过程,不会改变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依据种群密度的大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
B、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B错误;
C、海洋面积广阔,其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多,要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但不可以随意捕捞,C错误;
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有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2)群落演替的特征:
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13.(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山顶与山脚植被的分布不同属于种群的垂直结构
C.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最大种群数量
D.弃耕的农田只要时间足够长都能逐渐演替成森林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山顶与山脚植被分布不同,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C错误;
D、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只要条件适宜,经过足够长的时间都会演替成森林,如果是在恶劣的条件下,则不会演替成森林,弃耕的农田经长时间演替,不一定能演替成森林,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影响因素有空间、食物、栖息空间等。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3.群落演替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其中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裸岩上发生的生物演替是初生演替,比如裸岩上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发生在植被遭受破坏的环境中的演替,但土壤中保留有了植物种子或孢子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例如弃耕农田的演替。
14.(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湿地生物群落中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A正确;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便于传播,B正确;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少,树冠通常不大,稀疏,一般有大型的叶片,C错误;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便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群落类型是指使用某种共同特征对植物群落进行的划分,所得出的某种等级或群落的抽象类别。通俗的分类有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雨林,温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沼泽等。物种丰富度决定群落结构复杂度,草原、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和荒漠比较,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最大,荒漠物种丰富度最小。
15.(2021高二上·云县期末)某弃耕农田40年间植物种类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物种数量 第1年 第4年 第15年 第25年 第40年
植物类别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对表中灌木和乔木数量的统计应采用样方法
B.灌木和乔木的出现,对草本植物的生存是不利的
C.上述农田弃耕后,其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在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的第1年,该群落中具有垂直结构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对于植物的种群数量调查通常采用样方法,灌木和乔木均为植物,因此,其数量的统计应采用样方法,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随着灌木和乔木的出现,草本植物的种类在增加,因此可推测灌木和乔木的出现,可能为更多的阴生草本植物提供生存环境,B错误;
C、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40年间的已经演替至乔木阶段,C正确;
D、在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的第1年,尽管均为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中也有对阳光要求不同以及高矮不同的种类存在,但该群落中依然具有垂直结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6.(2021高二上·榆树期末)在新形成的火山岛上最先能成功地生长的生物是( )
A.松 B.地衣 C.绿藻 D.苔藓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地衣被列为植物界的开路先锋,他会分泌地衣酸来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成为土壤,为其它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地衣对很多不良环境有超高的抵抗力,比如高温、干旱、严寒等等;因此,地衣可以生长在很多植物无法生长的地方,最先能成功生长于新形成的火山岛上,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地衣被列为植物界的开路先锋,他会分泌地衣酸来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成为土壤,为其它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
17.(2021高二上·黑龙江期末)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首先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而次生演替大约要经历的阶段为:①干涸池塘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初生演替: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一般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地演替;一般过程: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8.(2020高二上·武汉月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灾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各种植被)是基石,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该林区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
C.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阳光较少
D.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灾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食物网,A错误;
B、火烧迹地发生的演替是从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①(草本灌木阶段)相比,③(针阔混交林)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
C、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阳光较少,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C正确;
D、阔叶树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快,火灾后补栽阔叶乔木树种,可加快氮磷循环,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林区发生中度火灾后进行的是次生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般过程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从图中可以看出乔木物种数在0-40年增加,40-100年内是在减少,100年后相对稳定,而草木和灌木物种数0-100年内在减少,100年后相对稳定。
二、综合题
19.(2022高二上·湖南月考)为研究植物群落多样性下降对地下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某地发生过火灾的岛屿按照面积分为大、中、小三组,面积越小的岛屿距末次火灾年限越长。
(1)岛屿不同区域常常分布着不同的 ,常呈 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2)大、中、小三组岛屿可以代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环境,这种演替属于 ,演替速度 ,其原因是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 、 、 等。
(3)为了调查岛屿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通常需要采用 的方法采集土壤,采用 法和 法采集小动物。对体型较大、物种数量有限的物种,用 法统计样本中物种丰富度。
【答案】(1)种群;镶嵌
(2)次生演替;快;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与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或人类活动)
(3)取样器取样;诱虫器采集;简易采集;记名计算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1)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群落的物种组成使群落的重要的特征,因此岛屿不同区域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常常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2)大、中、小三组岛屿可以代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环境,这体现的使次生演替,因为没有从没有土壤环境中起始;这种演替速度往往较快,因为在这些环境中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往往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与迁出以及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当然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在进行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时,由于土壤动物个体微小,且活动能力强,因而不适于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通常需要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然后采用诱虫器采集和简易采集法采集小动物,对于需要制作标本的小动物可直接放在70%的酒精溶液中,对体型较大、物种数量有限的物种,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本中物种丰富度,对于数量无限的小动物可采用预先设计好的多度等级采用目测估计法进行估测。
【分析】1、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使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取样地点的确定要有典型性(或代表性)。
20.(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某地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过后,该森林公园成为一片焦土。几年后,这里已经蔚然成林了。某科研小组对该森林公园中甲、乙两个种群进行了相关调查,其数量变化Nt+1/Nt,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该森林公园群落进行的演替属于 演替。在森林公园的重建过程中,人为因素对该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2)第t3年之后,种群甲的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在调查期间,种群乙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
(3)该森林公园群落自下而上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的优势是 。
【答案】(1)次生;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使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大、结构复杂化的方向演替
(2)J;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3)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分析题意可知,该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使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片焦土,土壤条件保留,从焦土逐渐演替成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在森林公园的重建过程中,人为因素对该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能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使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大、结构复杂化的方向演替。
(2)据图可知,第t3年之后,Nt+1/Nt的比值一直是大于1的某个数值,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说明种群数量是呈现J型增长。在调查期间,t1时,Nt+1/Nt的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在增长,t2时,Nt+1/Nt的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在下降,t3时,Nt+1/Nt的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稳定不变,因此在此期间,种群乙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3)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该森林公园群落自下而上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的优势是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3、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1.(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婺源县城北郊,北起秋口镇秋口水电站,南至县城星江大桥,主要包括星江干流(饶河二大干流之一的乐安河上游)及其周边滩涂,总面积346.6公顷,湿地面积为320.6公顷,全部为天然湿地。公园内湿地生物多样,经初步统计有维管植物203种,野生脊椎动物40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7种,并在月亮湾保护区发现全国最大的蓝冠噪鹛野生种群。
(1)深秋时节鸳鸯、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候鸟成群结对来此越冬,次年清明节前后飞回北方,影响该地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种群特征是 ,用 方法调查蓝冠噪鹛的种群密度。
(2)随着季节的更迭,河水有涨有落,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物群落的这种变化属于 演替。
(3)下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 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 (增加、减少)。
(4)在“浮游藻类(a)→小鱼(b)→中华秋沙鸭(c)”(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这一食物链中,小鱼粪便中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字母表示为 ,缩短食物链 (可以/不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5)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 ,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标记重捕法
(2)次生
(3)10;C;减少
(4)分解者;b/a×100%(或b/a);不可以
(5)年龄组成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由题意分析可知,影响该地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种群特征是迁入率和迁出率;蓝冠噪鹛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应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随着季节的更迭,河水有涨有落,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于起点不为零,因此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3)图甲曲线所示种群在4~10年中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低点。第8年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故与图乙中的C衰退型相对应。8~10年间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仍然在减少。
(4)在“浮游藻类(a) →小鱼 (b) →中华秋沙鸭 (c)”(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 这一食物链中,小鱼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00%,该食物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b/a ×100%,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5)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是在调整年龄组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4、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ⅹ100%。
22.(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图是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请分析作答:
(1)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 ,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 。
(3)该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决定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而决定动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4)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 (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与禁牧使得该山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变快”或“变慢"),这说明人类活动 。
(5)若干年后发现该群落出现了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种群,调查该物种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
个体数 3 5 4
①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 。
②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原因是 。
【答案】(1)物种组成
(2)次生演替;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光照;食物条件
(4)提前;变快;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
(5)0.16株/m2;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其中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正因为退耕地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其演替速度才较快。
(3)该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植物主要竞争阳光,因此决定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而动物主要竞争食物,因此决定动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
(4)如果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会加快自然演替的速度,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提前。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与禁牧可以帮助群落重建,使演替速度加快,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
(5)①根据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计算各样方的种群数量平均值,即(3+5+4)÷3=4(株),即边长5米的正方形样方中平均有4株山毛榉,则种群密度为4÷25=0.16(株/m2)。
②由种群密度计算结果可见,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因为样方选取数目太少、面积太小,导致在所取样方中山毛榉数量少。对此可以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目,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3.(2020高二上·农安期中)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图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非优势植物
0~1 马唐草 —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豚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硬木林(栎) 山核桃
(1)该地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填“快”或“慢”),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
(2)一般来讲,与草原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3)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 阶段或稀疏的 阶段。
【答案】(1)快;慢
(2)复杂;针叶林的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草本植物;灌木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从表格中看出,1-3年完成草本植物的演替,而5-150年完成木本植物(硬木林)的演替,所以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快,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慢。
(2)由于针叶林比较高大,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3)半干旱地区缺少水分,所以群落演替发展到草本植物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分析】提醒: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1 / 1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2- 2.3 群落主要类型和演替 同步检测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杭州期末)某群落内部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该群落属于( )
A.热带雨林群落 B.北方针叶林群落
C.热带草原群落 D.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
2.(2020高二上·安徽月考)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动物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群落研究的范畴
B.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氧气的垂直分布等决定
C.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的差异是群落形成水平结构的原因
D.随着群落演替的不断进行,群落的优势物种也随之发生变化
3.(2022高二上·深圳期末)陆地生物群落包括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有关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
B.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完全不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
C.在生物群落中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4.(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森林、草原、荒漠和冻原四种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B.荒漠生态系统中空气干燥、降水量少,分解者分解作用弱
C.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冻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5.(2022高二上·宣城期末)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的适应性的是( )
A.林下草本植物在乔木落叶期间迅速生长、开花、结果
B.干旱地区的陆生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扎的较深
C.群落中某缺少食物的动物,身体瘦小、生长缓慢
D.森林中生活的动物善攀缘,草原上生活的动物善奔跑
6.(2022高二上·深圳期末)政府对青龙山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对平台及平地采用“整体覆土+撒播草籽+种植灌木”等手段进行绿化,斜坡采取挂网客土喷播进行复绿,使青龙山披上了绿妆,鸟类及其他物种也越来越丰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青龙山不同地段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青龙山生态修复进行的演替与弃耕农田的演替类型相同
C.可以预测青龙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不同
D.采矿产生的大石坑和深水塘,使群落偏离了自然演替的方向
7.(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是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演替
C.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改变了河水中的植物群落
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8.(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灵长类动物
B.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的植物适合生活在草原上
C.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乔木不能在草原上生长
D.落叶阔叶林中的林下植物和热带雨林中的林下植物传粉方式不同
9.(2021高二上·长春期末)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下列关于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动物以树栖攀援生物为主
B.非洲草原上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C.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
D.苔原植被种类稀少,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10.(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
B.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C.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11.(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演替进程通常都非常缓慢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也可以发生
C.森林发生大火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12.(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种群密度的大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年龄组成通过出生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C.海洋面积广阔,其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多,可以随意捕捞
D.群落演替是具有一定方向、有序渐进的过程,不会改变
13.(2021高二上·龙江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山顶与山脚植被的分布不同属于种群的垂直结构
C.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最大种群数量
D.弃耕的农田只要时间足够长都能逐渐演替成森林
14.(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15.(2021高二上·云县期末)某弃耕农田40年间植物种类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物种数量 第1年 第4年 第15年 第25年 第40年
植物类别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对表中灌木和乔木数量的统计应采用样方法
B.灌木和乔木的出现,对草本植物的生存是不利的
C.上述农田弃耕后,其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在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的第1年,该群落中具有垂直结构
16.(2021高二上·榆树期末)在新形成的火山岛上最先能成功地生长的生物是( )
A.松 B.地衣 C.绿藻 D.苔藓
17.(2021高二上·黑龙江期末)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18.(2020高二上·武汉月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灾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各种植被)是基石,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该林区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
C.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阳光较少
D.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灾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
二、综合题
19.(2022高二上·湖南月考)为研究植物群落多样性下降对地下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某地发生过火灾的岛屿按照面积分为大、中、小三组,面积越小的岛屿距末次火灾年限越长。
(1)岛屿不同区域常常分布着不同的 ,常呈 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2)大、中、小三组岛屿可以代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环境,这种演替属于 ,演替速度 ,其原因是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 、 、 等。
(3)为了调查岛屿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通常需要采用 的方法采集土壤,采用 法和 法采集小动物。对体型较大、物种数量有限的物种,用 法统计样本中物种丰富度。
20.(2021高二上·白山期末)某地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过后,该森林公园成为一片焦土。几年后,这里已经蔚然成林了。某科研小组对该森林公园中甲、乙两个种群进行了相关调查,其数量变化Nt+1/Nt,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该森林公园群落进行的演替属于 演替。在森林公园的重建过程中,人为因素对该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2)第t3年之后,种群甲的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在调查期间,种群乙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
(3)该森林公园群落自下而上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的优势是 。
21.(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婺源县城北郊,北起秋口镇秋口水电站,南至县城星江大桥,主要包括星江干流(饶河二大干流之一的乐安河上游)及其周边滩涂,总面积346.6公顷,湿地面积为320.6公顷,全部为天然湿地。公园内湿地生物多样,经初步统计有维管植物203种,野生脊椎动物40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7种,并在月亮湾保护区发现全国最大的蓝冠噪鹛野生种群。
(1)深秋时节鸳鸯、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候鸟成群结对来此越冬,次年清明节前后飞回北方,影响该地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种群特征是 ,用 方法调查蓝冠噪鹛的种群密度。
(2)随着季节的更迭,河水有涨有落,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物群落的这种变化属于 演替。
(3)下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 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 (增加、减少)。
(4)在“浮游藻类(a)→小鱼(b)→中华秋沙鸭(c)”(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这一食物链中,小鱼粪便中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字母表示为 ,缩短食物链 (可以/不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5)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 ,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22.(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图是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请分析作答:
(1)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 ,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 。
(3)该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决定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而决定动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4)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 (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与禁牧使得该山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变快”或“变慢"),这说明人类活动 。
(5)若干年后发现该群落出现了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种群,调查该物种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
个体数 3 5 4
①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 。
②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原因是 。
23.(2020高二上·农安期中)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图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非优势植物
0~1 马唐草 —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豚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硬木林(栎) 山核桃
(1)该地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填“快”或“慢”),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
(2)一般来讲,与草原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3)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 阶段或稀疏的 阶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热带雨林群落、北方针叶林群落、热带草原群落、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四个群落类型中,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因此其基因库最丰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2.【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某动物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研究的范畴,A错误;
B、水生群落的层次性除了由温度决定外,还应由光的穿透性、氧气等因素决定,B正确;
C、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C正确;
D、生物种类多,群落的结构就越复杂,随着群落演替的不断进行,种群的优势物种也随之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群落水平研究的主要是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等;种群主要研究的是数量特征。
3.【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A错误;
B、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部分也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者生存,故在生物群落中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C正确;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但有些物种之间也存在生态位的重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4.【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森林生态系统,A正确;
B、荒漠生态系统微生物少,空气干燥、降水量少,气候条件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故分解者分解作用弱,B正确;
C、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简单,故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C正确;
D、冻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气候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故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冻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5.【答案】C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林下草本植物也需要适宜的光照,但是其竞争能力弱于乔木,乔木落叶期间,照射到林下的阳光充足,草本植物会利用这段时间迅速生长、开花、结果,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水分较少,陆生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扎的较深,有利与其吸收地下水分,这是陆生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B不符合题意;
C、群落中某动物缺少食物,导致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其身体瘦小、生长缓慢,这与生物的适应性无关,C符合题意;
D、森林中多为高大的乔木,其中生活的动物善攀缘,草原地势平坦,其中生活的动物善奔跑,都是生物的适应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水分、温度、光照等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6.【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青龙山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青龙山生态修复前后发生了次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也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C、可以预测青龙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不同,C正确;
D、人类活动造成青龙山产生大的石坑和深水塘,导致群落演替偏离了自然演替的方向,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7.【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多年的旧墙壁为苔藓的生存提供了生长的环境,但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的过程是自然进行的,不是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A错误;
BCD、披荆斩棘地开出一条道路、化工厂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以及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人类活动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都属于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C、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
2、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8.【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灵长类动物营树栖和攀缘生活,森林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A正确;
B、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的植物能抵御干旱,适合生活在草原上,B正确;
C、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不能耐旱的乔木一般不能在草原上生长,但是在稀树干草原上,生长着伞形树冠状乔木,C错误;
D、落叶阔叶林中的林下植物多数是风媒花,而热带雨林中的林下植物多为虫媒花,二者的传粉方式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9.【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热带雨林中有大量的乔木、灌木,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动物以树栖攀援生物为主,A不符合题意;
B.非洲草原上干旱,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可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B不符合题意;
C.荒漠动物一般在旱季进入夏眠,雨季来临复苏,C符合题意;
D.苔原植被种类稀少,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荒漠生物群落: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
2.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灌木,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树栖和攀援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10.【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少,树冠通常不大,稀疏,一般有大型的叶片,A错误;
B、湿地生物群落中有水生生物,也有鸟类等陆生生物,B正确;
C、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便于传播,C正确;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便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11.【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群落的次生演替进程有时会比较快,如地震引起的群落演替,火烧后的森林引起的群落演替,A错误;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如冰川泥、沙丘等,B正确;
C、森林大火后仍保留部分繁殖体,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及差异: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2.【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依据种群密度的大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
B、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B错误;
C、海洋面积广阔,其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多,要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但不可以随意捕捞,C错误;
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有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2)群落演替的特征:
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13.【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山顶与山脚植被分布不同,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C错误;
D、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只要条件适宜,经过足够长的时间都会演替成森林,如果是在恶劣的条件下,则不会演替成森林,弃耕的农田经长时间演替,不一定能演替成森林,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影响因素有空间、食物、栖息空间等。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3.群落演替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其中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裸岩上发生的生物演替是初生演替,比如裸岩上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发生在植被遭受破坏的环境中的演替,但土壤中保留有了植物种子或孢子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例如弃耕农田的演替。
14.【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湿地生物群落中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A正确;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便于传播,B正确;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少,树冠通常不大,稀疏,一般有大型的叶片,C错误;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便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群落类型是指使用某种共同特征对植物群落进行的划分,所得出的某种等级或群落的抽象类别。通俗的分类有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雨林,温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沼泽等。物种丰富度决定群落结构复杂度,草原、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和荒漠比较,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最大,荒漠物种丰富度最小。
15.【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对于植物的种群数量调查通常采用样方法,灌木和乔木均为植物,因此,其数量的统计应采用样方法,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随着灌木和乔木的出现,草本植物的种类在增加,因此可推测灌木和乔木的出现,可能为更多的阴生草本植物提供生存环境,B错误;
C、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40年间的已经演替至乔木阶段,C正确;
D、在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的第1年,尽管均为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中也有对阳光要求不同以及高矮不同的种类存在,但该群落中依然具有垂直结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6.【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地衣被列为植物界的开路先锋,他会分泌地衣酸来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成为土壤,为其它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地衣对很多不良环境有超高的抵抗力,比如高温、干旱、严寒等等;因此,地衣可以生长在很多植物无法生长的地方,最先能成功生长于新形成的火山岛上,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地衣被列为植物界的开路先锋,他会分泌地衣酸来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成为土壤,为其它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
17.【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首先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而次生演替大约要经历的阶段为:①干涸池塘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初生演替: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一般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地演替;一般过程: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8.【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食物网,A错误;
B、火烧迹地发生的演替是从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①(草本灌木阶段)相比,③(针阔混交林)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
C、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阳光较少,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C正确;
D、阔叶树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快,火灾后补栽阔叶乔木树种,可加快氮磷循环,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林区发生中度火灾后进行的是次生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般过程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从图中可以看出乔木物种数在0-40年增加,40-100年内是在减少,100年后相对稳定,而草木和灌木物种数0-100年内在减少,100年后相对稳定。
19.【答案】(1)种群;镶嵌
(2)次生演替;快;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与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或人类活动)
(3)取样器取样;诱虫器采集;简易采集;记名计算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1)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群落的物种组成使群落的重要的特征,因此岛屿不同区域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常常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2)大、中、小三组岛屿可以代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环境,这体现的使次生演替,因为没有从没有土壤环境中起始;这种演替速度往往较快,因为在这些环境中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往往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与迁出以及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当然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在进行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时,由于土壤动物个体微小,且活动能力强,因而不适于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通常需要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然后采用诱虫器采集和简易采集法采集小动物,对于需要制作标本的小动物可直接放在70%的酒精溶液中,对体型较大、物种数量有限的物种,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本中物种丰富度,对于数量无限的小动物可采用预先设计好的多度等级采用目测估计法进行估测。
【分析】1、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使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取样地点的确定要有典型性(或代表性)。
20.【答案】(1)次生;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使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大、结构复杂化的方向演替
(2)J;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3)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分析题意可知,该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使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片焦土,土壤条件保留,从焦土逐渐演替成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在森林公园的重建过程中,人为因素对该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能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使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大、结构复杂化的方向演替。
(2)据图可知,第t3年之后,Nt+1/Nt的比值一直是大于1的某个数值,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说明种群数量是呈现J型增长。在调查期间,t1时,Nt+1/Nt的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在增长,t2时,Nt+1/Nt的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在下降,t3时,Nt+1/Nt的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稳定不变,因此在此期间,种群乙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3)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该森林公园群落自下而上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的优势是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3、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1.【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标记重捕法
(2)次生
(3)10;C;减少
(4)分解者;b/a×100%(或b/a);不可以
(5)年龄组成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由题意分析可知,影响该地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种群特征是迁入率和迁出率;蓝冠噪鹛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应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随着季节的更迭,河水有涨有落,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于起点不为零,因此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3)图甲曲线所示种群在4~10年中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低点。第8年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故与图乙中的C衰退型相对应。8~10年间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仍然在减少。
(4)在“浮游藻类(a) →小鱼 (b) →中华秋沙鸭 (c)”(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 这一食物链中,小鱼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00%,该食物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b/a ×100%,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5)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是在调整年龄组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4、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ⅹ100%。
22.【答案】(1)物种组成
(2)次生演替;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光照;食物条件
(4)提前;变快;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
(5)0.16株/m2;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其中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正因为退耕地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其演替速度才较快。
(3)该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植物主要竞争阳光,因此决定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而动物主要竞争食物,因此决定动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
(4)如果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会加快自然演替的速度,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提前。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与禁牧可以帮助群落重建,使演替速度加快,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
(5)①根据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计算各样方的种群数量平均值,即(3+5+4)÷3=4(株),即边长5米的正方形样方中平均有4株山毛榉,则种群密度为4÷25=0.16(株/m2)。
②由种群密度计算结果可见,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因为样方选取数目太少、面积太小,导致在所取样方中山毛榉数量少。对此可以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目,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3.【答案】(1)快;慢
(2)复杂;针叶林的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草本植物;灌木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从表格中看出,1-3年完成草本植物的演替,而5-150年完成木本植物(硬木林)的演替,所以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快,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慢。
(2)由于针叶林比较高大,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3)半干旱地区缺少水分,所以群落演替发展到草本植物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分析】提醒: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