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2023届高三诗歌微专题之必背课外篇目训练
语文小灶 20230214
返回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小山: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一说小山是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贴绣:苏绣中的一种工艺。
罗襦(rú):丝绸短袄。襦,短上衣。
金鹧(zhè)鸪(gū):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菩 萨 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 萨 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闪露出时明时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飘过一缕青云,乌黑的鬓发掠过她的脸庞。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插花时前镜对着后镜,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似欲飞动;那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双,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
全篇内容是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而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 过程。结构亦循此次序作直线型之描叙,极清晰明了。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菩 萨 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的“小山”指的是“小山眉”,唐代女子好画“小山眉”,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
B.词的第二句分别用“云”“雪”比喻香腮和鬓发,并以“欲度”状写鬓发的态势,把两种静态的物象贯串起来,将美人的绰约韵致写得栩栩如生。
C.三四两句的动作描写既照应了前两句中眉残鬓乱的肖像描写,又通过“懒”字和“迟”字,写出了主人公慵懒无绪之心情。
D.末两句写思妇所着之衣服,暗示了女主人公生活条件之优裕,反衬出内心之空虚寂寞,而成双的鹧鸪也反衬出女主人公的孤寂可怜。
2、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与背景材料进行赏析。(6分)
2、①词中刻画了一个因无人赏爱而感到寂寞孤独,娇柔慵懒、自怜自赏的闺中思妇的形象。(2分)
②词的上阕写思妇的容貌:脸蛋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眉毛细长而弯曲,可见出少妇容颜之美;“懒”字与“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打扮毫无兴致,表现出她无人赏爱的苦闷。下阕写妆成后照镜自赏,无意中看到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鹧鸪,以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出她的孤独寂寞。(2分)
③思妇形象是作者怀才不遇生活的真实写照,既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之心,也抒发了自己内心无人赏识的孤独寂寞之情。(2分)
菩 萨 蛮
温庭筠
小山重( )金明灭,( )云欲度香( )雪。( )起画( )眉,弄妆( )洗迟。
( )花前后( ),花面交相( )。新贴( )( )( ),双双金( )( )。
易错字挖空训练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眉喻为山,将鬓喻为云,将腮喻为雪,刻画了一位容貌美丽的宫中妇女的形象。
2.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宫中女子梳妆打扮的描写,写出了女子体态的娇柔和行动的慵懒。
3.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宫中女子服饰的华贵,同时也对前文写女子山眉深蹙、梦起迟妆作的原因作了交代。
4.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中女子照镜贴花的细节,再化用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写出了女子容颜之美。
情境理解默写
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3.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4.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宋代〕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其中一路追隆裕太后,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民众深受金兵之害。47年后,任职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②行人:指因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
3.(1)下列诗句与词中“中间多少行人泪”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现实的一项是(3分)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分析“山深闻鹧鸪”和“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两句中“深”字的不同表达效果。(4分)
(2)“可怜”可惜的意思。一词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沦丧的痛惜(1分),以及渴望收复中原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1分)。
(3)“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2分)。“城春草木深”中“深”字写出经历安史之乱的长安城杂草丛生的荒芜,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境默写当堂练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的词句是: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的词句是: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渲染了黄昏江边让人惆怅的氛围,表现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贺新郎:词牌名。 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乳燕飞》《贺新凉)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余为变格。
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国脉:国家的命脉。 长缨:长带子。
戎主:敌人的首领。 尺度:标准。
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联句:两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谓联句。
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
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
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
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
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fù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tuò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fù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tuò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老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刘克庄(1187-1269) 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蒲田一带)人,南宋著名的江湖诗人和辛派词人的重要作家。以荫入仕,淳祐六年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任建阳县令时,曾因作《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得罪权贵,废置十年。
刘克庄所写诗词多感时事之作,渴望收复中原,振兴国力,反对妥协苟安。词风粗豪肆放,慷慨激越,有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
代表作有《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直州》、《沁园春·梦浮若》、《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等。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别调》。
作者介绍
蒙古军自从于公元1235年开始南侵后,以后几年每年都要派军南下掳掠。南宋军民对蒙古军的入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战争互有胜负。公元1243年(宋理宗淳祐三年),蒙古军攻四川,破大安军。淳祐四年五月,蒙古军又围攻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由吴文德率水陆军增援解围。词人刘克庄不断听到这边境告警的消息,感到国势危殆,他希望当权者广招人才和英雄豪杰,共赴国难挽救危亡,写下了《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写作背景
诵读诗歌
译文:国家的命脉,已微细得像一根丝缕。请问,捆人的长绳何时才能到我手里,把敌人的首领捆起来。人间并不是没有英雄好汉,只是朝廷上没有放宽用人的标准。你看当年的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眺望中原,揽镜自照,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听说蒙古军不断南侵,形势危急,边境上敌军围攻城池的冲车云梯,在不断地飞舞。你不要认为,蒙古军说投鞭能过长江是吹牛。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即使有坚固险要如铁铸成的城,四周围着灌满沸水的护城河,要是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忠心耿耿的英勇将领固守,那也没有用处。赶快像汉代的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吧!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简析: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
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国脉:国家的命脉。
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戎主:敌人的首领。
译文: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
1.缕: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形容国家形势的危急。
2.国脉微如缕:运用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
3.反问句式: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词人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赏析】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赏析】
韩五:韩世忠,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因其排行第五,故称之。人呼为泼韩五。
译文: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谁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
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的感慨。
韩五句:韩世忠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
情感: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
谷城公:据《史记·留侯世家》载,谷城公是授张良以兵书的老人,他对张良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因此后世称之为谷城公或黄石公。
骊山母:骊山老母,传说中的仙人。《太平广记·骊山姥》引《集仙传》载李筌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为说《阴符》之义。”
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宋末年,韩世忠统帅部队在这一带屡次挫败金兵。
译文: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
作者频频使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感染力,而且乐观自信。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赏析】
典故
思想情感
长缨(王终军典)
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自信,也慨叹自己报国无门(不知何时才能一展才干,实现抱负)。
韩世忠典
(典中典:张良典、李筌典)
呼吁朝廷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上片运用了哪些典故?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手法】
上片先指出国家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然后提出世间并不是没有可以力挽狂澜的人才,朝廷应该不拘一格选用贤才的主张。
最后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
小结1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棋柝:化用韩愈与李正封联句:“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灯明夜观棋,月暗秋城柝。”
联句:两人或几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称之为联句。
登楼揽镜:上楼照镜。语出杜甫《江上》诗:“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暗指容颜憔悴衰老。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
少时 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
叹而今 句: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痛惜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赏析】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赏析】
冲梯:攻城用的冲车和云梯。
译文: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
北风:喻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冲梯 句: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由此可见。
投鞭:典出《晋书》,苻坚进攻东晋时曾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虚语:不可能实现的话。
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此指长江天险。
一贤能制难:语出《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安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制难:解除危难。
张许:张巡和许远,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译文: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
连用典故:警告统治者要重视敌人。
讽劝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而要重用人才。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赏析】
快投笔,莫题柱。
投笔:取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题柱: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译文: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末两句: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这两句,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赏析】
棋柝联句
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典故
登楼揽镜
苻坚典
张巡、许远典
班超投笔
相如题柱
追忆自己青年时期的军旅生活,表达对从军报国的渴望。
感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怀才不遇的悲愤。
警告统治者要重视敌人。
讽劝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而要重用人才。
激励爱国志士投笔从戎,不要只是追求功名利禄。
思想情感
【手法】
下片抚今追昔,先感叹自己虽有报国之志,但已年老无为,然后指出在敌人强大、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
最后激励爱国志士,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小结2
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这首词作于词人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垂暮之年却志在千里,其高尚的情操与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词的风格明朗,脉络清晰,然而在论述的过程中也过分地强调了“一贤制难”的个人作用,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这一点在解读的时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总结全词
“忧边”为全篇行文的中心,是爱国之士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的深切忧虑。它不是对金而是对元,因为此时迅速崛起的蒙古族,已经给周边的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威胁,数十年间它相继灭亡了西夏和金,接着开始逐步南侵,并最终形成了对南宋王朝大包围的战略态势。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对时局的忧心忡忡及想要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间的爱国热情。
主旨概括
诵读诗歌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
1.贺新郎:词牌名。 又名《金缕歌》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余为变格。
2.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3.国脉:国家的命脉。4.长缨:长带子。
5.戎主:敌人的首领。6.尺度:标准。
7.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8.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9.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10.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11.联句:两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谓联句。
12.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
13.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
14.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
15.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
16.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17.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
18.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诵读诗歌
译文:国家的命脉,已微细得像一根丝缕。请问,捆人的长绳何时才能到我手里,把敌人的首领捆起来。人间并不是没有英雄好汉,只是朝廷上没有放宽用人的标准。你看当年的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眺望中原,揽镜自照,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听说蒙古军不断南侵,形势危急,边境上敌军围攻城池的冲车云梯,在不断地飞舞。你不要认为,蒙古军说投鞭能过长江是吹牛。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即使有坚固险要如铁铸成的城,四周围着灌满沸水的护城河,要是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忠心耿耿的英勇将领固守,那也没有用处。赶快像汉代的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吧!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简析: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
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贺新郎 刘克庄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结句绾合全篇,提出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词人与王实之共勉,句短气促,极富鼓舞力量。
B. 全词紧扣“忧边”二字抒情言志,洋溢着济世救国激情,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
C. 上片写到韩世忠出身行伍,虽无名师和仙人来相助,但却能谈笑中指挥大军,终成抗金名将。
D. “北风”是典型的景物描写,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5. 词人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对此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4. D “‘北风’是典型的景物描写”错,“闻说北风吹面急”意思是“听说边境上疾风扑面”,既然说是“闻说(听说)”,即为虚景,是虚写,是借北风吹面,写蒙古兵进逼边境,来势汹汹, 故并不是典型景物。
5. 本词提出任人唯贤的观点。①设问。以“未必”二字起句,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举韩世忠的例子作答,提醒注意,引发读者思考。②用典。借用韩世忠的典故,希望朝廷能够放宽尺度,提拔人才, 让有识之士有用武之地。③对比、反问。把张巡、许远等人才与“金汤”等自然条件进行对 比,借反问语气强调任人唯贤的重要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④表达方式多样。在写景、抒情手法之外,夹以叙事、说理,于诗中发表议论,直接表达作者任人唯贤的观点。
苏 幕 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燎(liáo):烧。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沉,古时作沈。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挺出水面。举,擎起。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苏 幕 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拟人描摹鸟儿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的神态,为全词莫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
B.“水面清圆”两句写出了荷叶的饱满圆润与荷花的错落有致,“举”字凸显了荷之亭亭玉立,形神兼备。
C.上阕先写在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D.这首词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情感,有一种淡雅素洁、明丽自然的风格。
7.古典诗词多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艺术境界,本词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请简要分析。(6分)
7.①词的上阕描绘了雨后初晴的荷塘景象,“久作长安旅”交代了羁旅在外的处境,这是实写;②“五月渔郎相忆否”从对方着笔,把自己的思绪引向故乡,以“小楫轻舟”的梦境作结,这是虚写;③词人将眼前之景与回忆中故乡的景象联系起来,虚实相生,营造出了清新明丽、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A(“为全词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错)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qīng yù wǎn):词牌名。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古代妇女元宵节前后插戴在头上的剪彩而成的应时饰物。
雪柳:原意为一种植物,此处指古代妇女于元宵节插戴的饰物。
黄金缕:头饰上的金丝绦。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暗淡;零落。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下阕,专门写人。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片描写了元旦之夜的盛况。
B.“更吹落,星如雨”写了满天的星星被风吹落,像雨一般纷纷洒下。
C.“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表达了词人对满城观灯仕女的爱慕之情。
D.词人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抒发了自甘淡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9.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在夜空中闪闪发光,每位游女都像是夜空中的精灵,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久久不散。(6分)
D
9.揣摩全词的内容和意境,将“笑语盈盈暗香去”扩写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念奴娇·过洞庭 宋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惧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海: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海:一作“岭表”。 孤光:指月光。
肝肺:一作“肝胆”。冰雪: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纯洁。
萧骚:稀疏。萧骚一作“萧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沧浪一作“沧溟”。
挹(yì):舀。挹一作“吸”。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念奴娇·过洞庭 宋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惧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平静清澈的湖面像白玉磨成的镜子,像美玉铺成的田地,有三万顷那么宽阔,湖上只漂浮着我的一叶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应思量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光本就照耀陪伴,自己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洁。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念奴娇·过洞庭 宋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惧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说地点与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B.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回顾岭表一年。
C. “肝胆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阕“表里俱澄澈”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D. 诗人最后作主人,请天地万物做客人,想象瑰丽;敲击船沿,仰天长啸,豪情满怀。
11. 请比较本词与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谈谈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点。(6分)
10. B (“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说法错误,应该是同时巧妙引出下阕抒情。故选B。)
11. ①两首都用了即景抒怀的手法,以月写人。②张词以“素月分辉”“孤光自照”,“表里澄澈”,象征诗人的高洁忠贞;曹诗以月比人,“明明如月”以月的皎洁比喻贤人能士的高尚品德和非凡能力,抒发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