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定风波
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3、掌握、运用诗词鉴赏的两种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全词,并背诵全词。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湖北)。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
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反复诵读 :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2、把握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读 出 情 感 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轻重音的处理。无论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调降调都是为体悟情感服务。要读出词句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合作交流】
1、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目标检测】
背诵并默写全词
高一语文 必修四 主备 :贺美玲 审核:罗志辉 使用时期:2012年 月 日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运用鉴赏诗词的两种方法去鉴赏词
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自主学习】
一、悟:鉴赏诗词的两种方法
1、披文以入情:从语言和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2、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的主题。
【知识链接】
苏轼一生遭遇坎坷,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一生: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湖北)。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广东),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
【合作交流】:
一、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 请说明理由。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参考答案: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在。 “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参考答案:“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快。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任”见出作者自若、自信的襟怀。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参考答案: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答案: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
二、对这首词,现代人有以下看法:
夏承焘: 苏轼认为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幻想
“也无风雨也无晴”
胡云冀: 词里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你的看法是什么?
观点+分析(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具体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目标检测】
1、小结思想内容
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体现作者藐视政治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胸襟。
2、表达方式:
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
3、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虚实结合:“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者的人生遭遇。
4、风 格:
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5、抒情主人公形象:
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
课件12张PPT。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苏轼
沙湖:在黄冈东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芒鞋:草鞋。
竹杖草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料峭春风:带几分寒意的东风。
「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睛,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睛之笔。「已而遂睛」,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睛,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高中语文 第6课《定风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生活场景导入。
天气越来越热,下雨的次数越来越多,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
……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波》。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3、并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苏轼是怎样面对的?体现出怎样的性情?
大部分同学可能认为雨势比较大,因为可以听到风穿过树林,雨打击树叶的声音,还有前面序里也提到同行皆狼狈。不过有可能有同学从三月七日和料峭春风的角度出发认为雨势小,如果像夏天的狂风暴雨刮的人站都站不住,怎么可能徐行呢?一般都解读为是风急雨骤,因为这样更容易突出苏轼淡定、超脱的形象,其实我觉得有点脱离实际。可以引导学生从“莫听”二字入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苏轼喝没喝酒,为何喝酒?此词是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状态。“斜照”有没有深刻的含义?
苏轼爱喝酒,他的诗也可以为证,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欢饮达旦”“把酒问青天”到《赤壁赋》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从《临江仙 夜归临皋》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到《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一尊还酹江月”,可以看出,酒是苏轼生活中的一样必需品,甚至经常喝醉,但他的醉和一般人的酩酊大醉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这正是他豁达性格的体现,所以说此词并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前面的“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同样这的“斜照”也是既指自然界中阳光也指生活中的希望和顺境。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
明确:这是涉及到诗词中“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6、“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五、把握形象,再赏《定风波》:
1、尝试背诵并思考: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超然物外
镇定自若
不惧风雨
潇洒闲适
旷达乐观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六、写作手法:
1、以小见大。
2、虚实结合。
七、归纳主旨: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这就是《定风波》,这就是苏轼。
八、当堂训练: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九、结语: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请你再读读她的文字吧!
尝试写一段文字,可以是赏析,也可以是感悟……
欣赏张格的作文《归去 归去》
归去 归去
张格
看多了太多穿越小说,也会整天想象着回到有苏轼的那个朝代。与他相遇,做他的红颜,倾听他的豪情与豁达,呼吸着和他一样的空气,如果有那么一天的话,我希望我用十年的时光去换,可否?
如果能和他相遇,我想陪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夜饮醉归,站在他身后和他一起批判痛恨,如果全世界背叛了你,好吧,我会陪你背叛全世界。
如果能和他相遇,带我去那片青翠可爱的橘子林好吗,“橘暗荷枯一夜霜,新芭绿林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后来,你们都不懂我为什么那么爱吃橘子,只因他爱橘子的香气,字字句句,满眼都是橘子,满心都是他。
如果能和他相遇,我想陪他坐在亭子里看月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只要能在他寂寞的时候,给他披上一件衣衫,或者给他续上一杯热茶,即使他心里看不见我,只要能给他一丝温暖,足矣足矣。
如果能和他相遇,在碧水青山间,在弄堂小巷前,在轻舟蓝天下。傍晚,是谁奏起了恒伊的《三弄》,乐曲动人却惊断了绿纱窗帘里离人的幽梦。新月如钩,愁烟布满江水上空。将要离去又不忍离去,明天会有落花和飞絮。望着他的背影,心疼着他的落寞,我会在这一直等他,等他走来,坚坚定定地抓紧他的手,我们就这样一直到老好不好。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想念他的一袭青衫,飘扬的味道,寂寥的眸子里,满是心酸,我知道他看透了,滚滚红尘,淋漓烟火,被他轻扬嘴角,一一瓦解。世间恐怕也没有第二个男子,如他这般,看淡一切。
秋风徐徐,湖上落雨潇潇。痴情的他还在为自己已故的爱人种松树,每一棵,都是一丝思念。如果她是他眼中的一滴泪,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哭,纵然有那么多不舍,那就让它随风归去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多想像这样做他的心头爱,牵肠思。
一个人的日子里,一壶清酒,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
修身以儒,他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养生以道,他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治心以佛,他以佛家的智慧调整心态。
他潇洒如春风细雨,青天白云,不致碍于物欲,不羁绊于得失,一袭青衣,竹杖芒鞋,笑对官场得失,坐看鸡虫争斗。
他自然如雪映梅花,水流石上,率性闲适,自成风流。一支竹管笔,指点山河,评论古今,干净优雅,韵致高迈。
但,更让千古士子倾倒的,是他豪迈中的多情,潇洒中的温柔,飘逸中的细腻。
苏轼,是苏轼的天赋成就了自己,笑傲江湖,淡对人生。
苏轼,更是蜀中山川风物孕育的奇子,胸襟如海,眼界超迈。
在梦中,先生沐风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十、作业:
默写这首词。
板书:
定风波
苏轼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高中语文 第6课《定风波》阅读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4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1.选自《东坡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2.沙湖道在黄州东南三十里,苏轼曾买田其间。在去沙湖的道中遇雨,下雨衣湿,道路泥泞,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心情被雨打乱。只有苏轼不在乎,不久天晴,苏轼在这种遭遇中写了这首词。????精华点评:????苏轼之词,写的不只是情趣,还有关人生的哲学思想。这是苏词令人注目的成就。????第一句就表现了哲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自然界有风雨,人生同样有风有雨,都需要一种定力和持守,如儒家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不会改变自己的品格修养。????但是,“不淫、不移、不屈”之外该选择什么呢?如果只站在那里挨打,自认不在乎,那只能算是阿Q精神。阿Q精神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谓的修养,差别在哪里?一是马虎,一是超脱。所以苏轼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要走的路我依然要走下去。????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刹那间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定力和持守,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这首小词写眼前景、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鉴赏练习:????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