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宋词的风格流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关于苏轼
生平: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学习过程:
基础巩固(A级)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
2.判断下面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
二、深层理解(B级)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三、问答题(C级)(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四、课外阅读(D级)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4分)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六、作业布置
背诵:
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
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词也不例外。他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一起头二句,是词人登高眺远,面对长江的感受。江水不停地东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自然使人不可能不想起过去那些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因而与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样永远保留在后人记忆里的英雄们。当然,这些人是属于过去的了,就像沙砾被波浪所淘汰了一样。但是不是他留下的历史遗产也被“淘尽”了呢?那可不是的。“风流人物”的肉体虽已属于过去,而他们的事功却是不会磨灭的,它属于现在,也属于将来。这两句,江山、人物合写,不但风格雄浑、苍凉,而且中含暗转,似塞实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否则,我们一看,“风流人物”都被“浪淘尽”了,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还有什么下文呢?
正因为暗中有此一转,所以才可由泛泛的对于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未写作战之人,先写作战之地,因为是游其地而思其人的。江、汉一带,地名赤壁的有好几处。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那一场对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大战,事实上发生在今湖北武昌境内,而不在黄州。博学如苏轼,当然不会不知道。但既然已经产生了那次战争是在黄州赤壁进行的传说,而他又是游赏这一古迹而不是来考证其真伪的,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个在游赏中并非十分重要的问题了。其地虽非那一次大战的战场,但也发生过战争,尚有旧时营垒,所以用“人道是”三字,以表示认为这里是“三国周郎赤壁”者,不过是传闻而已。“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
这首词在内容上,表现了作者用世与避世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间的矛盾,这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既然没有机会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就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之下,故作达观。所以它在赞赏江山、人物之余,最后仍然不免趋于消极。但总的说来,最后这一点消极情绪,却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所以读者还是可以从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成分。
在艺术上,这首词也有它的独特成就。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将不同的、乃至于对立的事物、思想、情调有机地融合在一个整体中,而毫无痕迹。这里面有当前的景物与古代人事的融合,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达观、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融合,有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的融合。而描写手段则虚实互用,变幻莫测,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实的地方虚写;“遥想公瑾当年”,是虚的地方实写。有“人道是”三字,则其下化实为虚,对黄州赤壁并非当日战场作了暗示。有“遥想”二字,则其下虽所咏并非原来的战场,而且还掺入了虚构的细节,仍然使人读去有历史的真实感。
《定风波》导学案
高一语文 编写人:巩义六中 胡金朋 审核人:杨保卿
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从生活小事中提炼哲理的方法。
3、反复诵读,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词的内容。学习词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学习过程:
给画线的字注音(A级)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二.划出朗读节奏(A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基础理解(B级)
1.下列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
A大江东去
B千古风流人物
C回首向来萧瑟处
D同行皆狼狈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B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温暖
C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D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3.填写下列各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 ,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周瑜的句子:小乔初嫁了, 。 ,谈笑间, 。
(3) ,谁怕? 。
(4) ,归去, 。
四.理解题(C级)
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2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②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
五.拓展练习(D级)
通过两首词的学习,大家一定对苏轼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请写一篇小作文:我眼中的苏轼
定风波赏析 词开头的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风雨来临时,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边并没有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个避雨场所。事实也是这样,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狈”。可是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不但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他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是“不妨”。“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苏轼在风雨之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种表现是何等地与众不同!极富于浪漫色彩,通过这句,就把苏轼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突现出来了。 “芒鞋”是草鞋,可见作者这次出外郊游是一身野服打扮,他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苏轼看来这种打扮比起穿了官服骑着马要强得多,这里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在上片结束时,作者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它画龙点睛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无非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当然,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
?下片中,自然界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换头后的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从“吹酒醒”三字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带有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处境艰险、内心苦闷,因此借酒浇愁就成了常事,有时竟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紧接着来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它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社会上政局犹如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回首向来萧瑟处”,这里的“萧瑟处”,是指作者刚才遇雨的地方。天气的突然放晴,引起了作者“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兴趣,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现在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呢。全词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束。这样结束,初看似乎不太好理解,但仔细一琢磨就会感到这样写实在太好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对此究竟应作怎样的理解呢?有的解释是这样的:“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地幻想着‘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解释当然也不失为一家之言,但似乎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所表现的情绪,以及苏轼其人一贯的气质并不太吻合。看来还不如作这样的解释为好:“回去,对我来说既没有晴天也没有雨天。”也即无所谓晴天、雨天。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说来都是无所谓的。这样就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前后呼应的,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从而作者的个性也就表现得更鲜明了。
?总之,这首《定风波》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给人们以多方面的联想,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
苏轼词两首
参考答案(一)
1.D
2.AC
3. A(×) B(√) C(√) D(√)
4.D
5. D
三.(1)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2)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地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四1、(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2)“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参考答案(二):
一.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
1.D
2.B
3.略
四.
1、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
2、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
3、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
4、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五.略
课件21张PPT。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诗:文:词:书法: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苏轼的一生却是饱经磨难坎坷的一生。
苏轼21岁时进京并且在第二年和他的弟弟一起考中
进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请求外调。后来因为
“乌台诗案”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写此
文时的苏轼已经是四十七岁了。
在黄州时的苏轼思想已经成熟,一方面对自己的处
境表现得很乐观,另一方面又不放弃对美好人生的
追求。
旧党执政后,他又被召回京师。后来新党得势,他
又被贬职外放。[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时作者在政治上处境不得意,与弟弟分别又已六年不相聚了,心情抑郁,可想而知。可是词中虽抒遗世独立的幻想却留恋人生,感伤离别而处于达观,反映出作者开朗豁达的思想境界。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崩云),惊涛拍(裂)岸,卷起(溅起)千堆雪(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guān qiáng lǔ
纶 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
lèi
还酹江月。上片写景
引出怀古内容豪放词派:以词言志,意境开阔“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
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
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
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
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气势磅礴的场面。作者为何要把周瑜放在这样的景色中呢?景物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作者有那么多的英雄可以怀念,却为何只怀念周瑜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呢?周瑜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爱情美满:美女配英雄事业有成:少年遇英主风流人物1、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只做了团练副史 只是个闲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24岁为东吴中郎将,统帅东吴水军。2、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3、爱情
苏轼中年丧妻,对亡妻深深地思念;
周瑜少年得娇妻,爱情美满幸福。作者怀古思今,抒发了什么感情?年岁渐老,功业未就,
有志报国,壮志难酬。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间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
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
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
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
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
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小结:本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
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洗
练,形象生动。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英
雄业绩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施
展抱负的感慨,但感慨难掩其雄心。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
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D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
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
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诗
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
孙权及曹操。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
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
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
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
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C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
《武陵春》)
1.这首词中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风住”二字暗示在此之前曾是风吹雨打,
落花瓢零,诗人不能出门,心情格外苦闷。
B.“尘香”和“花已尽”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花已落尽,化为尘土,只有尘土还有点香味。
C.“日晚”是“日高”的意思,太阳老高了方起床,
懒于梳理,心情还是不好。
D.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是说:外界事物是这样
(风住尘香花已尽),人的性情也不好(日晚倦
梳头),样样事情都罢休了。D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两句有了波澜,
与前面的“泪先流”相比,“春尚好”“泛轻舟”有了一
点喜色,感情稍稍上扬。
B.“轻舟”又为下文的“愁重”作了铺垫和烘托,“只
恐双溪“两句是在铺垫之后的一个猛跌,使感情显得
无比深沉。
C.“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把抽象的概念“愁”写得具
体形象,"载不动"又有夸张的手法。
D.这首词与作者的另一首词(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
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表
达的都是贵妇人的闲愁。D高中语文《第6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知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3、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4、背诵本词?教学重点: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教学方法:讲解法和讨论法?教学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豪放词特点铁骨铮铮的硬汉,阳刚之美婉约词特点闲情逸致的小资情调,阴柔之美
怀古词是作者亲临古迹,引起对古人古事的怀念而发为吟咏,偏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写、环境气氛的烘托,和抚今追昔的感叹。怀古词景物与感情相融合,历史感与现实感相融合。
二、作者介绍
三、范读正音??
一读,名家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读完后教师强调读音。?四、研读课文,把握全词内容?1、再读课文,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明确: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明确:?①、大江、浊浪、乱石、惊涛、?千堆雪;
②开头两句是诗人登高眺远,江水不停地东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如同不断流逝的时光, 淹没了古代 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渐渐销声匿迹,不复有当年的 光彩,真正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又有几个呢?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周瑜就是一个。这几句为下文赞美周瑜做了准备。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古人注重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我们也经常听到“一字师”的故事。炼字是高考的一个考点,经常考到的就是动词、形容词。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摹情态;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寥寥数笔便 勾画了赤壁的雄奇壮丽的景象,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学生讨论)?明确: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战功卓著?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这“笑”里饱含着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也带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周瑜————苏轼?年龄:?34?岁???? ?47?岁?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于是,千古风流,一时豪杰,以及小 乔出嫁的周瑜一下子都退居于陪衬的地位,而“我”则被突出了,赞美周瑜的“雄姿英发”,原来是为了对比自己的“早生华发”。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联系以前学过的《赤壁赋》。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其中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苏轼在《水调歌头》里说想要乘风飞向明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前赤壁赋》里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五、课堂小结
词中所写的壮丽的山川、古代的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洒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意境。
六、三读
本词是豪放派开山力作,意境壮阔,气势宏大,赤壁奇景部分应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奔腾,怀念英雄人物部分应读得慷慨激昂,最后的感慨抒怀应读得洒脱旷达。
七、拓展??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八、布置作业:苏轼,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