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
回忆你所知道的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赠汪伦李 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柳 永雨霖铃词出现于唐、五代时期豪放派婉约派(写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以写闺情、离愁为主)苏轼 、辛弃疾柳永、李清照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与兄三复、三接并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宋仁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相关知识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辛弃疾《鹤冲天》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柳永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各
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怎样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这个千古名句?
自主探讨 离别环境离别场面此去行程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离别难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凄切悲凉难分难舍惆怅伤感融情入景(实)(虚)上阕:“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今宵酒醒此去经年杨柳晓风残月好景虚设风情难言酒醒伤情惨不成欢过 渡伤离别 清秋节因情造景情景交融下阕: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呢? 典型意象:
酒、柳、月、风酒“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愁象征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谐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留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象征离愁月《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悲凉寓意“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怎样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千古名句?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
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
一幅鲜明的画面。名句欣赏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2.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
——“酒醒”之后
小结: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
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
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
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
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
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
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
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
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看看我们高一8班的词人咯! 如梦令
李春雄
十里长亭梁祝,
想时朝念至暮。
七夕会鹊桥,情长流水瀑布。
断不?断不?
此情可待归路。
如梦令回顾往昔幕幕,
无语泪下如瀑。
送君至长亭,他日相见何处?
切勿!切勿!
举杯难以消苦。
何艳媚今天作业:1、背诵这首词;2、自选意象,写一首离别词,
不要超过20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我同意“关键”之说;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直面高考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重点)?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难点)??【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
1、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3、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用心体会词中主人公情感。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
4、词的上阕写:
词的下阕写:
【合作探究】?
(一)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答:?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答:
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答:?
(二)、?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达标反馈】1、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2、背诵全词
【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 第五课《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的: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作品,使之产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教学法、由果推因法、联想想象图画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介绍词牌的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而古时词是配乐的,曲调哀伤的旋律必然导致内容上的迎合。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
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师生互都,上下句相接,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我极力赞成这种 方式,一方面教师带动学生朗读的感情,另一方面新奇有趣,活跃气氛。)
(五)探究赏析:
1、由果推因,提纲挈领:
提问:本词的主题是离别,如果让我们来写一个分别得片段的话,大家主要从哪些角度来表达分别时的不舍之情?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景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注:此处可简略举例,使学生更清晰。
2、联系课文,详细分析:
提问:我们看作者都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大家在文章中找一找相对应的部分,我们先找景物描写:
师生共同找出:
(1)景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杨柳岸,晓风残月。
引导:用第一处做例子,分析景物特征:
提问:这是一个名句,那么这个景物描写到底都给了我们什么信息呢?
明确:
表层分析: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营造了一种伤感、惆怅、萧索的意境,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词语表现。指出意象对构建意境的作用。
写出了季节,时间,地点,事件。
深入探究:
(综合整个意象,展开联想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寒蝉——听觉,晚——视觉,骤雨——微凉的感觉,触觉。
秋天的一个傍晚,刚下过一场暴雨,天色昏暗,空气微寒,地上一片泥泞,早已被秋风吹落的枯枝败叶与泥水混合一处,路边荒草离离,远行人面对这长亭的方向,思绪难平,树上的蝉儿仿佛也能感受到离人的苦痛,发出了凄切哀婉的鸣叫。一幅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如果说前面的是凭语感得知的话,那么现在学生才是真切的感受到那份深切的离愁。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要离别啊,正是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的运用。
引导:让学生用另外两处尝试训练
明确: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说明此处乃虚写,明确写景的虚实手法运用。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提问: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去去,是去了又去,走了又走。有动感,也说明路途遥远。千里,指出遥远。烟波,指出迷茫,正印此时心态,前途渺茫。暮霭沉沉,说明天色昏沉,前途黯淡。楚天,指出所去之所。阔,非天高海阔,而是天高地远,倍感孤寂。
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将不忍分离之情强化。
杨柳岸,晓风残月
联系上句,今宵酒醒何处?说明又是虚写,强化虚实手法。
指出酒醒之时,人已远去,柳,是一个意像,点明离愁。楚地杨柳,虽然依依,但难解愁绪,联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大有以乐衬哀之意。
晓风微寒,牵动思绪,顿生孤寂之感,触动心底凉意。
望月可思乡怀人,而月残以示人缺。
“风月”连用,此处更显悲绪,此后不问风与月。
种种情怀,因情寄景。一抒不忍分别之意。
(2)、动作、神态、语言:
找一同学找出:
执手
提问:为什么是执手而不是拥抱或其他亲热的举动?
a) 当时的礼法制度不允许过于亲热。
b) 执手含蓄而更有韵味。
c) 执手更有诗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有深意。
提问: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你怎么看待?
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更加传神的写出了两情脉脉,难分难舍的感情。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我们想起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时多说一句话都破坏了美好的氛围。故而作者如此处理,更加传神。
(3)、心理:
共同讨论找出: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以及上文提到的虚写部分,再一次强化虚实手法。
明确:
无绪,是没有情绪,无精打采。点出离恨。与后文的“催发”运用,制造矛盾,激化情感,突出离愁。
众多的设想,是一种心理描写,在人未离开之前,如此反复的虚写,想象离开的场面,分手后的无味,估计,不更说明不舍分别吗?
(4)、名句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抒情方式和前面不同,此处直接抒情,又引入景物,激发情感,达到完美的情景交融效果。又上片的抒情铺垫,到此处很自然的爆发,即不落痕迹的转入下片,又使情感提升。
(5)解答疑问:
例:文章中为何要用到“兰舟”,很女性化,不适合柳永乘坐?
答:①我们换个此好不好,先极端一点,“破船”。不好,一下子没有美感了,整篇文章也受影响。唯美是作者写作追求的一个方面。
②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使文章更有文学性。
(六)、师生再次诵读诗歌,体味意境。
教师小结: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
将本词改变成一片现代散文,发挥你的想象,注意对情感的把握,使用3种以上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