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3 课《马说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相马(xiàng) 骈死(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不饱(shí)
B.兹土(zī) 郁郁(yù) 屠狗者(tú) 董邵南(shào)
C.呜呼(wū) 马厩(jiù) 无马邪(xié) 荆轲(kē)
D.祗(zhǐ) 槽枥(lì) 不外见(xiàn) 韩愈(yù)
2.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粟:粮食) 才美不外见(才:才能)
B.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认识)
C.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与:和) 夫以子之不遇时(子:你)
D.吾因子有所感矣(感:感触) 为我谢曰(谢:致意)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
C.策之不/以其道 D.食之/不能/尽其材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有千里之能”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马之千里者
C.执策而临之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6.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B.策之不以其道
C.然后有千里马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7.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8.下列(关于《马说》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9.《马说》采用“ ”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伯乐”指 ;“千里马”指 ;“食马者” 。
10.《马说》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二、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②厉:磨练。③掾属:下属的官。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⑤猥:众多。⑥叨秽:贪污腐败。⑦简札:指奏章。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⑩塞:消弭,平息。
(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以其境过清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13.拓展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②其真无马邪 其:
暗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三、综合运用
14.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15.《马说》托物寓意,抨击了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马说;通假字
【解析】【分析】 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C 无马邪yé,语气助词,通“耶”。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特别注意通假异读字的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2.【答案】C
【知识点】马说;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C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与:随着) 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3.【答案】D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马说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正确划分节奏应为,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
C策之/不以其道。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4.【答案】A
【知识点】马说;通假字
【解析】【分析】“通假”是指某字与另一字相通,或假借某一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有时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A没有通假字 B 食,通“饲”,饲养,喂养。 C"食"通"饲"、"见"通"现" D"邪"通"耶"。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通假字的掌握能力,平时注意积累识记。
5.【答案】D
【知识点】马说;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含义。
A项,“之”是代词,指千里马。
B项,“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
C项,“之”是代词,指千里马。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题干中的“之”也是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6.【答案】C
【知识点】马说;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B、D三项中划线的词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A项,“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的意思。
B项,“策”,古义,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今义,政策、决策、计策等。
C项,“然后”,古今义都是“连词,这样以后”的意思。
D项,“奴隶”,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含义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7.【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翻译。其中B项中“见”同“现”指表现。而不是“外人看见”。全句可翻译为: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故答案为:B
【点评】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其实就是对重要词语的翻译,比如B中“才美”或者“见”如果不理解,则全盘皆输。
8.【答案】B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马说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B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识别千里马”,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食不饱,力不足”是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9.【答案】托物寓意;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人才;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马说;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写作技巧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三要理解文本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此题根据文本内容可知: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故答案为:托物寓意;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人才;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点评】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
10.【答案】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马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的理解。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结合文章内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故答案为: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
【点评】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要做到整体感知。
11.【答案】(1)埋没;怎么;通“饲”,喂养;名“马鞭子”
(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知识点】马说;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这里要特别注意“食”通“饲”,喂养。“策”是“马鞭子”。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这里应注意的关键词有“策、道、食”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阅读文本由“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可知,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相比,伯乐更重要。
(4)此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审清题意要求对“千里马”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埋没;怎么;通“饲”,喂养;名词,“马鞭子”
(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点评】在解答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12.【答案】(1)B
(2)C
(3)①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②认同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
【知识点】马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例句的意思是: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以是因为的意思。和B中的意思一样,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必须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C是皇帝下诏并非主动。说法错误。
(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要注意“及”“举”“岂”等词的翻译。
故答案为:(1)B;(2)C;(3)①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②认同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
【点评】“以”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平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以”作介词主要有以下五种用法: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表示带领,率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作连词有三种用法: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相当于“而”,但不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因果。
【附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
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范滂回答说:“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是不会玷污上奏的文书的。只是近来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先劾奏那些急迫的,那些还没有调查清楚的。再重新检查核对。我听说农夫除去田里的野草,农作物一定长得又好又茂盛;忠臣除却朝廷里的*人,国家的政治就会因此清明。如果我的话有不一致的地方,我甘愿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尚书不能驳难他。
建宁二年,大范围的诛杀党人。诏令下达,紧急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关闭传舍的房门,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到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县令郭揖大惊失色,自解官印,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说:“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范滂说:“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生死都得所。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忍受的情,不要增加伤感悲伤。”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回头对他的儿子说:“我想让你去做恶,但是恶是不能做。想让你为善,但是我没有做恶。(为善却得到现在的下场)”行路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范滂就义时年三十三岁。
13.【答案】(1)用马鞭驱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C
(3)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策”在这里为动词,用马鞭驱打;“其”表示诘问语气,无实际意义。“闻”听说;“以”为一词多义,这里指用。
(2)一词多义的辨析。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意为“但是”。其中A项“而”表示顺承关系;B项的“而”表示并列关系;C项的“而”表示转 折关系;D项的“而”表示顺承关系。
(3)翻译的时候注意重点词语,如“祗”,“奴隶人”,“骈死 死”,“且”,“况”。
(4)不同之处可以从两匹马的最后结局方面去回答。
故答案为:⑴用马鞭驱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⑵ C
⑶ 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⑷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⑴在翻译重点字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比如”策“文中就有名词”马鞭“和动词”用马鞭子驱打两个意义。
⑵“而”字用法较多,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具体分析,不可死记硬背。
⑶翻译句子在弄明白重要词语之后,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将整个句子通顺地表达出来。
⑷本题看似问两匹马命运的不同,其实是对两篇文章的理解的考查,只有整体理解了文章,才能概括两匹马的不同之处。
【参考译文】
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回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14.【答案】(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知识点】文化特色;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明确观点,做到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切忌空洞无物,言不由衷。
(2)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语句通顺即可。如: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不一致的,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据此分析即可。
(4)根据文本内容,“怀才不遇”可对“仕途失意”,“思伯乐”可对“作《马说》”。
故答案为:(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拓展能力,属于主观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理解大意,然后根据内容和理解进行解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点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即可。
(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15.【答案】“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马说;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阅读文章第三段,这一节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结合这一内容,可知作者主张要以“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的态度来正确地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故答案为:“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点评】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要结合作者的自身经历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3 课《马说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相马(xiàng) 骈死(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不饱(shí)
B.兹土(zī) 郁郁(yù) 屠狗者(tú) 董邵南(shào)
C.呜呼(wū) 马厩(jiù) 无马邪(xié) 荆轲(kē)
D.祗(zhǐ) 槽枥(lì) 不外见(xiàn) 韩愈(yù)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马说;通假字
【解析】【分析】 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C 无马邪yé,语气助词,通“耶”。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特别注意通假异读字的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2.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粟:粮食) 才美不外见(才:才能)
B.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认识)
C.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与:和) 夫以子之不遇时(子:你)
D.吾因子有所感矣(感:感触) 为我谢曰(谢:致意)
【答案】C
【知识点】马说;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C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与:随着) 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
C.策之不/以其道 D.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案】D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马说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正确划分节奏应为,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
C策之/不以其道。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A
【知识点】马说;通假字
【解析】【分析】“通假”是指某字与另一字相通,或假借某一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有时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A没有通假字 B 食,通“饲”,饲养,喂养。 C"食"通"饲"、"见"通"现" D"邪"通"耶"。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通假字的掌握能力,平时注意积累识记。
5.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有千里之能”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马之千里者
C.执策而临之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答案】D
【知识点】马说;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含义。
A项,“之”是代词,指千里马。
B项,“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
C项,“之”是代词,指千里马。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题干中的“之”也是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6.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B.策之不以其道
C.然后有千里马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答案】C
【知识点】马说;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B、D三项中划线的词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A项,“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的意思。
B项,“策”,古义,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今义,政策、决策、计策等。
C项,“然后”,古今义都是“连词,这样以后”的意思。
D项,“奴隶”,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含义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7.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翻译。其中B项中“见”同“现”指表现。而不是“外人看见”。全句可翻译为: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故答案为:B
【点评】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其实就是对重要词语的翻译,比如B中“才美”或者“见”如果不理解,则全盘皆输。
8.下列(关于《马说》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答案】B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马说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B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识别千里马”,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食不饱,力不足”是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9.《马说》采用“ ”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伯乐”指 ;“千里马”指 ;“食马者” 。
【答案】托物寓意;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人才;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马说;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写作技巧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三要理解文本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此题根据文本内容可知: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故答案为:托物寓意;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人才;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点评】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
10.《马说》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答案】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马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的理解。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结合文章内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故答案为: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
【点评】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要做到整体感知。
二、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埋没;怎么;通“饲”,喂养;名“马鞭子”
(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知识点】马说;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这里要特别注意“食”通“饲”,喂养。“策”是“马鞭子”。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这里应注意的关键词有“策、道、食”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阅读文本由“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可知,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相比,伯乐更重要。
(4)此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审清题意要求对“千里马”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埋没;怎么;通“饲”,喂养;名词,“马鞭子”
(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点评】在解答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现象,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②厉:磨练。③掾属:下属的官。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⑤猥:众多。⑥叨秽:贪污腐败。⑦简札:指奏章。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⑩塞:消弭,平息。
(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以其境过清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答案】(1)B
(2)C
(3)①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②认同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
【知识点】马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例句的意思是: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以是因为的意思。和B中的意思一样,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必须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C是皇帝下诏并非主动。说法错误。
(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要注意“及”“举”“岂”等词的翻译。
故答案为:(1)B;(2)C;(3)①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②认同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
【点评】“以”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平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以”作介词主要有以下五种用法: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表示带领,率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作连词有三种用法: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相当于“而”,但不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因果。
【附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
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范滂回答说:“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是不会玷污上奏的文书的。只是近来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先劾奏那些急迫的,那些还没有调查清楚的。再重新检查核对。我听说农夫除去田里的野草,农作物一定长得又好又茂盛;忠臣除却朝廷里的*人,国家的政治就会因此清明。如果我的话有不一致的地方,我甘愿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尚书不能驳难他。
建宁二年,大范围的诛杀党人。诏令下达,紧急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关闭传舍的房门,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到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县令郭揖大惊失色,自解官印,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说:“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范滂说:“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生死都得所。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忍受的情,不要增加伤感悲伤。”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回头对他的儿子说:“我想让你去做恶,但是恶是不能做。想让你为善,但是我没有做恶。(为善却得到现在的下场)”行路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范滂就义时年三十三岁。
13.拓展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②其真无马邪 其:
暗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1)用马鞭驱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C
(3)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策”在这里为动词,用马鞭驱打;“其”表示诘问语气,无实际意义。“闻”听说;“以”为一词多义,这里指用。
(2)一词多义的辨析。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意为“但是”。其中A项“而”表示顺承关系;B项的“而”表示并列关系;C项的“而”表示转 折关系;D项的“而”表示顺承关系。
(3)翻译的时候注意重点词语,如“祗”,“奴隶人”,“骈死 死”,“且”,“况”。
(4)不同之处可以从两匹马的最后结局方面去回答。
故答案为:⑴用马鞭驱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⑵ C
⑶ 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⑷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⑴在翻译重点字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比如”策“文中就有名词”马鞭“和动词”用马鞭子驱打两个意义。
⑵“而”字用法较多,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具体分析,不可死记硬背。
⑶翻译句子在弄明白重要词语之后,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将整个句子通顺地表达出来。
⑷本题看似问两匹马命运的不同,其实是对两篇文章的理解的考查,只有整体理解了文章,才能概括两匹马的不同之处。
【参考译文】
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回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三、综合运用
14.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答案】(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知识点】文化特色;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明确观点,做到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切忌空洞无物,言不由衷。
(2)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语句通顺即可。如: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不一致的,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据此分析即可。
(4)根据文本内容,“怀才不遇”可对“仕途失意”,“思伯乐”可对“作《马说》”。
故答案为:(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拓展能力,属于主观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理解大意,然后根据内容和理解进行解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点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即可。
(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15.《马说》托物寓意,抨击了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答案】“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马说;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阅读文章第三段,这一节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结合这一内容,可知作者主张要以“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的态度来正确地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故答案为:“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点评】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要结合作者的自身经历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