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6 课《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6 课《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5 08:24:2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6 课《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案牍之劳形(指官府文书) 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B.有龙则灵(灵气) 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C.孔子云(说) 惟吾德馨(香气)
D.斯是陋室(这) 阅金经(金色的书)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A:正确;
B:“灵”解释为“神异”;
C:“馨”解释为“德行美好”;
D:“金经”指“佛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濯清涟/而不妖 B.可爱者/甚蕃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同予者/何人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BD.正确。
C. 错误;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沾染;故断句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B.因往晓之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宋之丁氏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代词,代指杞人;
C: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4.下列句中加点的“益”与“香远益清”中的“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
【答案】C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香远益清”中的“益”意思是“更加”。
A项,好处;
B项,增加;
C项,更加;
D项,有益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唯命是从
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蒙辞以军中多务
【答案】C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C项中的“则”都是“连词,就”;A项中的“是”分别是“动词,表判断”“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B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D项中的“以”分别是“连词,来,用来”“介词,用,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B.不蔓不枝
C.苔痕上阶绿 D.无丝竹之乱耳
【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D项中的“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7.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答案】B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陋室铭
【解析】【分析】A、C、D三项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正确。B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因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8.文学常识填空。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爱莲说》选自   卷三,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著有   等。
【答案】(1)《刘禹锡集》;唐代;刘禹锡
(2)《周敦颐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太极图说》《通书》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⑴ 《陋室铭》选自 《刘禹锡集》,作者是唐代(朝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⑵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故答案为:⑴《刘禹锡集》;唐代;刘禹锡
⑵《周敦颐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太极图说》《通书》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9.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从   、风度气质、   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   、   、   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   和   ,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生长环境;体形香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正衬;反衬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衬托;反衬
【解析】【分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生长环境,“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写莲的体形香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莲花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从“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说菊花是隐逸者,牡丹是富贵者,莲花是君子。
(3)这篇短文作者通过描写莲,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趋炎附势,追名追利的庸俗世风的鄙弃,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而菊花比喻隐逸者,属于正衬。牡丹比喻富贵者,属于反衬。
故答案为:⑴生长环境;体形香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⑶正衬 反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10.默写填空。
(1)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2)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3)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   。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
(5)文中点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的句子是:   ,   。
【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原文的理解,用原文的语句作答即可。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淤 、濯 、 亵 ,”
故答案为:⑴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⑵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⑶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⑷ 莲 , 花之君子者也 ⑸ 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④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⑤焉。
(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砥砺:磨炼,锻炼。⑤庭实: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欣赏。
11.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三处停顿。.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则思中立不倚者    
②故君子人多树之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莲,花之君子者也/故君子人多树之
B.何陋之有/竹似贤,何哉
C.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D.濯清涟而不妖/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15.比较分析[甲][乙]两文,完成下 面的表格。
  爱莲说 养竹记
物的特征 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竹性直 竹节贞
对应君子的品质        、正直 端庄雅致 正直无私    
两文共同的表现手法    
主旨     表达了作者对君子贤者高贵德行的仰慕和追求
【答案】11.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虛受者
12.倚靠;种植
13.C
14.①(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靠近赏玩它啊。
②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15.洁身自好;刚正不阿;坚定不移;托物言志;以莲自喻,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
故答案为: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虛受者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1)句意为: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倚靠别人。倚:倚靠。(2)句意为:人大都喜欢种竹。树:种植。
故答案为:倚靠;种植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代词,竹子
B. 什么 /为什么
C.介词,用来
D.连词,表转折/表修饰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为: 亭亭:耸立的样子。可:可以。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
本:根本。建:培植。不拔:坚定不移。
故答案为: ①(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靠近赏玩它啊。
②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通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自己要像莲一样做一个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行高洁的君子。 乙文则通过“竹似贤“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督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尘名行、夷险-致者", 表达自己要做一个像竹子一样的有着高贵德行的贤者。
故答案为:洁身自好;刚正不阿;坚定不移;托物言志;以莲自喻,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选自《晋书》
[注]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惟吾德馨(   )
②何陋之有(   )
③常丐食诵《诗》(   )
④其妻患之(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8.[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
19.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答案】16.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宾语前置的标志;乞讨;以……为患,为……而担忧
17.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8.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19.安贫乐道。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文章的异同。注意题干的要求比较的角度。
[参考译文]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贮存,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①句意为: 只是我品德好
②句意为: 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句意为: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
④句意为: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
故答案为:
1、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2、宾语前置的标志
3、乞讨
4、以……为患,为……而担忧
17.本题考查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为: 乱 , 劳 ,使动用法,使----混乱,使---劳累; 弥 ,更加; 遂 ,最终;
故答案为: 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 [甲]文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方面描写陋室的 。乙文 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故答案为: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1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依据“ 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也 ”可知, 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相同与不同之处。
故答案为: 安贫乐道。
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三、综合运用
20.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即“诗中有画”。请从下面描写荷花的诗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要求:①紧扣诗句;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③运用一种修辞;④50字左右。
(1)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答案】(1)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一般明净的荷花,宛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
(2)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片片荷叶中,仿佛只有一种颜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语言生动
【解析】【分析】(1)。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十里荷花、月亮,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荷叶、荷花、采莲少女,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故答案为:⑴ 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一般明净的荷花,宛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
⑵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片片荷叶中,仿佛只有一种颜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1.读《爱莲说》,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   。
②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   ,   。
③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爱莲说
【解析】【分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掌握情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6 课《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案牍之劳形(指官府文书) 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B.有龙则灵(灵气) 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C.孔子云(说) 惟吾德馨(香气)
D.斯是陋室(这) 阅金经(金色的书)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濯清涟/而不妖 B.可爱者/甚蕃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同予者/何人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B.因往晓之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宋之丁氏
4.下列句中加点的“益”与“香远益清”中的“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唯命是从
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蒙辞以军中多务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B.不蔓不枝
C.苔痕上阶绿 D.无丝竹之乱耳
7.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8.文学常识填空。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爱莲说》选自   卷三,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著有   等。
9.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从   、风度气质、   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   、   、   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   和   ,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0.默写填空。
(1)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2)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3)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   。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
(5)文中点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的句子是:   ,   。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④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⑤焉。
(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砥砺:磨炼,锻炼。⑤庭实: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欣赏。
11.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三处停顿。.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则思中立不倚者    
②故君子人多树之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莲,花之君子者也/故君子人多树之
B.何陋之有/竹似贤,何哉
C.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D.濯清涟而不妖/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15.比较分析[甲][乙]两文,完成下 面的表格。
  爱莲说 养竹记
物的特征 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竹性直 竹节贞
对应君子的品质        、正直 端庄雅致 正直无私    
两文共同的表现手法    
主旨     表达了作者对君子贤者高贵德行的仰慕和追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选自《晋书》
[注]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惟吾德馨(   )
②何陋之有(   )
③常丐食诵《诗》(   )
④其妻患之(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8.[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
19.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三、综合运用
20.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即“诗中有画”。请从下面描写荷花的诗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要求:①紧扣诗句;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③运用一种修辞;④50字左右。
(1)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21.读《爱莲说》,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   。
②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   ,   。
③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A:正确;
B:“灵”解释为“神异”;
C:“馨”解释为“德行美好”;
D:“金经”指“佛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2.【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BD.正确。
C. 错误;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沾染;故断句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代词,代指杞人;
C: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4.【答案】C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香远益清”中的“益”意思是“更加”。
A项,好处;
B项,增加;
C项,更加;
D项,有益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5.【答案】C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C项中的“则”都是“连词,就”;A项中的“是”分别是“动词,表判断”“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B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D项中的“以”分别是“连词,来,用来”“介词,用,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6.【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D项中的“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7.【答案】B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陋室铭
【解析】【分析】A、C、D三项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正确。B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因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8.【答案】(1)《刘禹锡集》;唐代;刘禹锡
(2)《周敦颐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太极图说》《通书》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⑴ 《陋室铭》选自 《刘禹锡集》,作者是唐代(朝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⑵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故答案为:⑴《刘禹锡集》;唐代;刘禹锡
⑵《周敦颐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太极图说》《通书》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9.【答案】(1)生长环境;体形香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正衬;反衬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衬托;反衬
【解析】【分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生长环境,“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写莲的体形香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莲花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从“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说菊花是隐逸者,牡丹是富贵者,莲花是君子。
(3)这篇短文作者通过描写莲,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趋炎附势,追名追利的庸俗世风的鄙弃,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而菊花比喻隐逸者,属于正衬。牡丹比喻富贵者,属于反衬。
故答案为:⑴生长环境;体形香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⑶正衬 反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10.【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原文的理解,用原文的语句作答即可。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淤 、濯 、 亵 ,”
故答案为:⑴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⑵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⑶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⑷ 莲 , 花之君子者也 ⑸ 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答案】11.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虛受者
12.倚靠;种植
13.C
14.①(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靠近赏玩它啊。
②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15.洁身自好;刚正不阿;坚定不移;托物言志;以莲自喻,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
故答案为: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虛受者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1)句意为: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倚靠别人。倚:倚靠。(2)句意为:人大都喜欢种竹。树:种植。
故答案为:倚靠;种植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代词,竹子
B. 什么 /为什么
C.介词,用来
D.连词,表转折/表修饰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为: 亭亭:耸立的样子。可:可以。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
本:根本。建:培植。不拔:坚定不移。
故答案为: ①(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靠近赏玩它啊。
②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通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自己要像莲一样做一个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行高洁的君子。 乙文则通过“竹似贤“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督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尘名行、夷险-致者", 表达自己要做一个像竹子一样的有着高贵德行的贤者。
故答案为:洁身自好;刚正不阿;坚定不移;托物言志;以莲自喻,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答案】16.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宾语前置的标志;乞讨;以……为患,为……而担忧
17.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8.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19.安贫乐道。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文章的异同。注意题干的要求比较的角度。
[参考译文]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贮存,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①句意为: 只是我品德好
②句意为: 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句意为: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
④句意为: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
故答案为:
1、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2、宾语前置的标志
3、乞讨
4、以……为患,为……而担忧
17.本题考查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为: 乱 , 劳 ,使动用法,使----混乱,使---劳累; 弥 ,更加; 遂 ,最终;
故答案为: 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 [甲]文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方面描写陋室的 。乙文 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故答案为: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1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依据“ 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也 ”可知, 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相同与不同之处。
故答案为: 安贫乐道。
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20.【答案】(1)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一般明净的荷花,宛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
(2)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片片荷叶中,仿佛只有一种颜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语言生动
【解析】【分析】(1)。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十里荷花、月亮,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荷叶、荷花、采莲少女,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故答案为:⑴ 看那月光下的十里荷塘,绿波荡漾,一朵朵月色一般明净的荷花,宛如星星般在碧波中一闪一闪。
⑵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片片荷叶中,仿佛只有一种颜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1.【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爱莲说
【解析】【分析】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掌握情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