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55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55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12:2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第551期)
晨读素材篇
诗词欣赏 | 病起书怀 (陆游)
【原文】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注释】
病起:病愈。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
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
忘忧:忘却忧虑。
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纱帽帽沿都已宽松,不受重用只好客居在与之相隔万里的成都江边。
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赏析】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起句两句“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三四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五六句“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广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最后两句“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写作指导篇
作文指导 | 材料作文思辨话题——“大与小”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中的一些事,有时候于你是小事而于别人是大事;该放下时不妨当成小事,该拿起时不妨当成大事。生活中,常常是一些小事成就了大事,常常是一些凡人小事特别值得我们惦记。
请围绕“小事与大事”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本题属于思辨性作文。思辨即思考与辨析。就作文而言,思辨性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避免因片面而陷入线性思维和“二元对立”的泥潭。近年来,高考作文大都十分重视思辨,理性思辨能力将是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考点,锤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将是高考备考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本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导语和材料叙述,以此设置作文情境;二是写作指令,提示作文话题:“小事与大事”;三是常规性写作要求和相关提示。审题立意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立足特定语境,直击材料内核。“生活中的一些事,有时候于你是小事而于别人是大事”强调:“小事不小!”“要学会换位思考”;“该放下时不妨当成小事,该拿起时不妨当成大事”强调:“拿得起,放得下;“生活中,常常是一些小事成就了大事”强调:“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小事不可忽视”“小处不可随便”;“常常是一些凡人小事特别值得我们惦记”强调:“关注关爱普通人、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做事要严谨细致,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有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民生无小事”“老百姓的事就是大事”等。
第二步:厘清逻辑关系,把握立意重心。话题“小事与大事”有三个关键词:“小事”“与”“大事”,考生写作的关键在于强调“小事”与“大事”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本题的写作情境,要重点强调“小事”对“大事”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在突出“小事”的重要性的时候,必须将“小事”置身于成就或毁灭“大事”的宏大背景之下,切忌单就“小事”谈小事,而对忽视“小事”产生的恶劣影响避而不谈;切忌将写作的重心放在“大事”之上,而忽视“小人物”和“小事节”所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步: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
(1)名言联想: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④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⑤小不忍则乱大谋。⑥天下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⑧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2)成语联想:①小题大做。②小惩大诫。③秤砣虽小压千斤。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⑤小隙沉舟。⑥顾小失大。⑦江海不逆小流。⑧治无小而乱无大。
(3)典故联想:①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的: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②王献之用院里的十八缸水磨墨、洗笔、洗砚,刻苦练习写字,经过十多年的勤学苦练,终成了一位草隶清峻、绝众超美的大书法家。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今绍兴兰亭景区,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相传碑上的“鹅池”二字,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手笔,“鹅”字苍劲有力,“池”字清秀端正,一上一下,相得益彰。③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第四步:明体辨格,各领风骚。擅长记叙、描写和抒情的学生,可构思写人叙事的散文或小小说,通过所见所闻,最后画龙点睛,凸显“小”决定“大”的主题即可;长于议论的学生,可从个人、集体和国家的视角,阐述“小细节”成就“大辉煌”、“小事情”彰显“大格局”、“小疏忽”带来“大隐患”和“大灾难”,再以待人接物“举轻若重”、面对名利得失“举重若轻”作为思辨,则可登堂入室,赢得青睐。
【精选范文】
小事成就大事 细节决定成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由此可见,小事成就大事,大的成就往往离不开细节的加持;一些凡人小事和生活点滴,往往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就个人而言,我们應该做好每一件小事,扣好人生的“每一颗扣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我们都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形象地告诉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我们都不能大而化之!倘若跳水小将全红婵不是每天上千次地重复训练,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又哪来东京奥运会上“三跳满分”的奇迹?倘若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不注重每一个小细节,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严防死守每一个小关卡,北斗又怎会如期组网,覆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撑起为中国人导航的瑰丽梦想?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更应注重每一个小细节,从小事做起,朝着远方,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就集体而言,每一次成功的超越,都离不开每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个体。
正因为华为注重调动每一个基层员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华为5G才能取得技术突破,引领时代风潮,在5G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正因为华为注重每一个编码的创新求变,“鸿蒙系统”才得以破茧成蝶让世界惊艳;正因为EDG战队注重每一个技术死角,突破每一个战术难关,才能有机会逆风翻盘,成就一段电竞传奇。由此可见,没有每一个平凡个体的加倍努力,就没有一个集体所向披靡的战斗力;没有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就不可能铸就一个集体的辉煌战绩。
就国家和民族而言,倘若没有每一个平凡“小我”的奋发有为,没有千千万万个小集体的披荆斩棘、凝心聚力,就不可能迎来一个大国的逆势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失去了最可靠的保障和坚实的根基。作为一个庞大的集体,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平凡普通的个体。正因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执政情怀,中国共产党人才创造了用40年让7亿多人成功脱贫的世界奇迹。正因为伟大的祖国不放弃每一个“小我”,中国号的巨轮才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小细节展现大情怀,小事情成就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考察时,走进山区农民家里去坐一坐,顺手揭开百姓家的锅盖看一看……这些看似寻常的小细节,却体现了总书记心系百姓的大情怀;疫情期间,我国驻外使馆无偿为华人华侨提供口罩的平凡小事,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华人华侨的体贴与关怀。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世界因细节而增光添彩。
开卷有益篇
微时评:让“城市吸尘器”更好地扮倩城市
  2月14日,山西一名68岁环卫工人因劝阻奶茶店员工乱扔垃圾被殴打得满脸是血,右眼肿胀,鼻梁破裂而住院治疗。环卫工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却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引发不少网友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愤怒。呼吁:尊重、理解、文明。
  一身工作服、一辆三轮车、一把铁锹、一把扫帚、一个垃圾袋,成为一名基层环卫工人的标配;清扫大街小巷的垃圾,穿梭在车流中捡拾果皮纸屑,清理下水道……是环卫工人的真实工作写照;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希望人们都能文明投放垃圾,是他们的强烈愿望。山西68岁环卫工人被打一事,不仅给当地城市文明创建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给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众所周知,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地工作,一年365天风雨无阻,为人们守护一方“净土”,在扮倩城市、服务市民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被誉为“城市吸尘器”“城市美容师”“马路天使”。风吹日晒、寒来暑往,在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无数环卫工人都在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为城市文明建设增砖加瓦。正是千千万万的环卫工在平凡而朴实的岗位上挥洒汗水,才换来了千家万户在清洁舒适环境中的幸福生活。
  然而,山西68岁环卫工人被打一事,只是环卫工所受委屈的一个缩影。经常有人在他们刚清扫过的地方随手扔垃圾,刚扫干净的路面上,转眼间多了还没掐灭的烟头;准备拾起慢车道上的废纸,一辆电动车突然从旁边疾驰而过;垃圾桶明明就在不远处,有些人还是把手中的杂物随手向路边一扔……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普遍存在,环卫工也只能是无奈的摇头。最寒心的是,每当他们去劝阻时,经常会遭遇冷眼相待、冷嘲热讽、高声谩骂甚至是拳脚相加。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卫工人这个群体,致敬他们的辛勤付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世界卫生组织还将每年10月26日定为“世界环卫工日”,我国有的省份也设立了“环卫工人节”。对于环卫工这一弱势群体来说,公共关注的迅速跟进是对他们的心灵抚慰和道义支持,而“不随手扔垃圾”则更为实在的行动。每个市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任何维护环境卫生的行为,不论大小,都是对环卫工群体最好的褒奖。不乱扔垃圾,保持捡拾垃圾的好习惯,以实际行动为城市环境建设做一份贡献,是我们对环卫工人的最好礼赞。这是对环卫劳动成果的尊重,是整个城市文明水平提高的彰显。
  应该指出的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实效措施为这一弱势群体提供权益保障,才是维护环卫工合法权益的“硬核”力量。做着最脏最苦的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微薄的收入与他们的奉献之多更是不成比例。环卫工是弱势群体,却不是可欺负的群体,他们背后站着正义力量,站着威严法律。政府部门要强化环卫工人群体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努力改善环卫工人工作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从制度层面强化保障;环卫部门、城市监管和公安机关要联合行动,依法依规零容忍打击欺辱打骂环卫工的霸凌行为,依法维护环卫工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关注“城市美容师”,关注“马路天使”,让“城市吸尘器”更好地服务人民和城市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共同责任。
拓展训练篇
绝代勇将张自忠
张秋铧
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
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
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
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
“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
B.小说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
C.“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既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的决心,也暗示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
D.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6分)
3.小说中,中日两国军人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C
2.①治军严明。如惩治侵吞士兵存款的营长②关爱士兵。如深夜给士兵盖被子,常拿钱和物品给受伤的士兵③忍辱负重。如留守北平,背负汉奸骂名④英勇无畏。如指挥军队抗日,视死如归⑤爱国抗敌。心系国难,多次表达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决心。(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3.不同:①叙述角度不同。张自忠将军的副官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日军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②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而日军的叙述着重于表现张自忠将军临死前的威严眼光和高大身躯。(4分,一点2分。答其它方面,合理的可酌情给分)
作用:①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敌我两方叙述同一情节,增加故事的可信度。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敌我两方的叙述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2分,一点1分。答其它作用,合理的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