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699期)
文学知识篇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方法(二)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下雨天出门远行
沈婧懿
多年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
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就坐在光秃秃的床板上拨弄着他的木吉他,用自己很欣赏的嗓音动情地自弹自唱了一首Five hunDreD miles,然后背上吉他,拖着行李箱出门了。
天在下雨,让原本就显得有些悲壮的远行更添了一份凄凉。他没打伞,远游的游子不需要这些,他的行囊尽可能地轻便,能扔的东西他一件也没留下。他就这样走在大街上,头也不回。
雨不大,缠绵如丝,像是故土在对他恳切地挽留,轻轻柔柔飘落在他的头发上,于发梢积出细小的雨珠连成网,将他的薄外套淋得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痕迹。天阴阴的,压下来,世界晦暗。透过这迷离的雨雾,他恍惚看到路上的行人向他迎面走来,汇成浩荡的人潮,或者说,是他感到自己正孤独地在人潮中逆流而行。
“我要去哪里?”他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个问题,但他马上清醒过来,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多么诱人的字眼,那里春风十里,鲜花遍地,阳光从枝叶间斑驳落下,湖面静若碧玉。那里到处回旋着传说中的天籁,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就种植在人们的房前屋后。
彼时正是十一月,冬寒料峭。他站在公交车站台上,缩着脖子,手插口袋,望着坑坑洼洼的马路,内心茫然。雨越下越大,雨珠一串串沿着站台的棚檐滴落下来,形成一片雨帘,将他包围在里面。跳跃的雨滴跌入积水成洼的路面,了无痕迹。水不动就死了,死了的水会变臭变脏,失去鲜活的灵魂。
破旧的公交车终于摇摇晃晃地来了。门打开的那一刻,他真想扭头回去。车上乌泱泱地挤满了人,污浊的空气冲出车门,巨浪一般朝他扑面而来,天地间雨的清新与惆怅顿时消失全无。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在司机不耐烦的催促声中上了车。的确,像这样的雨天,这样坑洼不平的马路,错过了这班车,谁知道下一班什么时候再来,有没有下一班都是个问号。
车上真挤,人贴人,到处挤得严严实实。他背着吉他,拖着行李箱,硬着头皮使劲往里面挤去,车上的人勉强闪开身,为他攒出一条缝。他艰难地裹挟在乘客当中,动弹不得。在这密不透风的小匣子一般的空间里,各种人身上散出的气味和发动机的汽油味混合在一起,闷得他喘不过气来,胃里翻江倒海。顿时,他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什么时候受过这委屈呀?
诗和远方连影子都未瞧见,生活已给了他当头棒喝。
耳边的喧杂与吵嚷络绎不绝,不同形状的脸庞在他眼前晃来晃去,晃得他一阵晕眩。他拧转脸,透过人缝瞅着车外一闪而过的城市。车外,雨还在下。车窗上的雨越积越多,由细细密密的小颗聚集成大颗,从玻璃窗上艰涩地滚落,像一个人哀怨的泪水。他看得出了神,觉得这场雨应该下在马孔多。
我要去哪里啊?他又一次问自己。
哦,要去远方,要去寻找向往已久的诗意生活,他再一次提醒自己。他是怀着这种憧憬出门的。可车上这些人呢?他们为什么要上这辆车?他们也是去追求诗和远方吗?
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年迈的老人背着蛇皮袋,颤颤巍巍地佝偻着身躯。魁梧的大叔倚在座位旁玩手机,几个中年妇女叽叽喳喳地聊个不停,时髦女郎的电话响了又响……他从狭窄的缝隙里望过去,一时间分不清是自己上错了车还是他们搞错了目的地。
车一站一停,有人上,也有人下。离终点站越近,人就越少,车里的空间有了松动。年轻妈妈在一个空出来的座位上坐下,把孩子放在自己膝上。有青年人给年迈的老者让了座,老人坐下后把巨大的蛇皮袋紧紧地抱在里。中年妇女要下车了,彼此依依不舍地道别,约定“下次再聚”,这使得车里一下子安静了不少。那个魁梧的大叔呢?他没留意,依然一心扑在手机上。
就这样,公交拖着一车截然不同的人,到达了它的终点站。车门开了,冷飕飕的雨丝向他袭来,他背着吉他拖着行李跳下车,顿感浑身轻松。
火车站的大楼巍然矗立在眼前,尽管是下雨天,人群依然如翻涌的浪潮持续不断地奔向它。他愣愣地看着,火车站的胃口可真大,似乎能吞下全世界的旅行者,而来来往往的列车,就像这巨兽缓缓蠕动的肠道。他忍不住扭头望身后的公交车,犹如一个被遗弃的玩具,刚刚吐出那个背着蛇皮袋的老人,然后缓缓关上车门,一瘸一拐地驶出他的视线。他似乎看见,多年以后回到故乡的自己,大约也是这个模样,背着把旧吉他,步履蹒跚,眼光浑浊。
雨仍是下个不停。
视线愈渐模糊。他打了个寒战,忽地听见心里有个声音在说话:“别傻了,十一月的马孔多下雨很正常。”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比公交车更拥挤的人群,更错综复杂的世界。他顿时醒悟,所谓的诗和远方,从来就是这样。
他整了整行李,迎着风雨向火车站走去。多年以后,当他想起那个独自出门远行的阴雨绵绵的下午,总会像回想起一句箴言那样在心里念叨,十一月的马孔多本来就会下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1期)
【注】马孔多的雨: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描写的原始小镇,每年十一月,雨量很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从家到车站一段短促行程的见闻感想作为叙述的主体,叙写了年轻主人公独自背起行囊寻找“诗和远方”的旅程。
B.小说描写了公交车上的乘客,虽和主人公同坐一趟车,但年龄、性别、身份不同,心境和对未来的预设更有很大的差异。
C.小说通过“我”的经历思考,用了插叙的手法,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忧伤距离,也喻示了“诗和远方”绝非遥不可及。
D.小说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不带有过于强烈的感彩,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方式,使得小说的文字意蕴有了无限的可能。
2.文中画线句子“水不动就死了,死了的水会变臭变脏,失去鲜活的灵魂。”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3.有人说,本文完全置小说的叙事“成规”于不顾。请分析本文叙事上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用了插叙的手法”错误,应是倒叙。本文开篇明显受《百年孤独》的影响,“多年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这是倒叙说法。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2.①水只有流动、跳跃起来,才鲜活、有生机;②这是主人公看到雨景后的心理感悟,年轻人如果困守一方,将变得平庸、无活力;③坚定了主人公去寻找“诗和远方”的青春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结合“雨越下越大,雨珠一串串沿着站台的棚檐滴落下来,形成一片雨帘,将他包围在里面。跳跃的雨滴跌入积水成洼的路面,了无痕迹”分析,这句话是主人公看到积水成洼的路面后的心理感受,跳跃的雨滴跌入路面的水洼中,就了无痕迹了,说明水只有动起来,才有生机,不会失去鲜活的灵魂等。②此处是青年人看完雨景后的心理感悟,由雨滴联想到青年人,青年人也不能窝在一个地方,困守一方,就会失去活力,慢慢地失去鲜活的灵魂,变得平庸等。③结合“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诗和远方,多么诱人的字眼”等分析,如果青年人困守一方,会失去活力,变得平庸等。那么,青年人不能窝在一地,需要走出去,追寻“诗和远方”的青春梦想。
3.①小说的叙事语言带有诗和散文的特色,惆怅、忧伤,富有青春气息。②小说采取倒叙方式,以主人公从家到车站一段短促行程的见闻感想作为叙述的主体,站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兼顾过去与未来,造成一种时间的回环,让小说有着无限的叙事空间。③小说借细腻的心理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带有意识流特色。④小说中“雨”的描写贯穿始终,推动情节发展,有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叙述特点的能力。
①结合“雨不大,缠绵如丝,像是故土对他恳切地挽留,轻轻柔柔飘落在他的头发上,于发梢积出细小的雨珠连成网,将他的薄外套淋得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痕迹”“诗和远方,多么诱人的字眼,那里春风十里,鲜花遍地,阳光从枝叶间斑驳落下,湖面静若碧玉。那里到处回旋着传说中的天籁,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就种植在人们的房前屋后”等分析,文中运用大量的富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带有诗和散文的特色,写青年人追寻“诗和远方”,富有青春气息。在追寻的路上,青年人有犹豫、迟疑、彷徨、忧伤等。
②结合“多年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然后背上吉他,拖着行李箱出门了”“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他站在公交车站台上”“破旧的公交车终于摇摇晃晃地来了”“最终在司机不耐烦的催促声中上了车”“公交拖着一车截然不同的人,到达了它的终点站”“他整了整行李,迎着风雨向火车站走去。多年以后,当他想起那个独自出门远行的阴雨绵绵的下午,总会像回想起一句箴言那样在心里念叨,十一月的马孔多本来就会下雨”等分析,小说采取倒叙方式,先写“多年以后……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然后写那天下午主人公的经历,从家到车站一段行程的见闻感想作为叙述的主体。主人公下车之后,站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兼顾过去与未来。最后“多年以后,当他想起那……想起一句箴言那样在心里念叨”,这样的叙述方式让小说有着无限的叙事空间。
③结合“‘我要去哪里?’他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个问题,但他马上清醒过来,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水不动就死了,死了的水会变臭变脏,失去鲜活的灵魂”“他犹豫了好一会儿”“他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什么时候受过这委屈呀”“我要去哪里啊?他又一次问自己”“要去远方,要去寻找向往已久的诗意生活,他再一次提醒自己”“他顿时醒悟,所谓的诗和远方,从来就是这样”等分析,文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写主人公“我要去哪里”,然后明确“去寻找诗和远方”,还有“犹豫”,感到“委屈”,再次提醒自己“寻找向往已久的诗意生活”,最后的“顿悟”等,借心理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带有意识流特色。
④结合“天在下雨,让原本就显得有些悲壮的远行更添了一份凄凉”“雨越下越大,雨珠一串串沿着站台的棚檐滴落下来”“车窗上的雨越积越多”“雨仍是下个不停”等分析,小说中“雨”的描写贯穿始终,从下雨开始,雨一直没有停下,雨引发主人公思考,下雨带来的一些影响,象征着追寻“诗和远方”遇到的一些情况等,都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 | 读懂费孝通,读懂中国和中国人
【人物素材】
112年前的今天,苏州府吴江县诞生了一位后来蜚声中外的大先生——费孝通。
作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极其重视教育。他14岁就开始发表文章,18岁高中毕业,怀抱着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理想,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
然而,面对当时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社会现状,接受了先进思想的他毅然弃医从文,于1930年转入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
【生平经历】
1938年,留学英国的费孝通撰写并发表了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他也因此在1981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毕业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学系,开展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为我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
身体力行深入农村搞实地调查,东奔西走进行田野考察,是费孝通的工作常态。他三访温州、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人家是少壮东南走,我是老马西北行。哪儿穷,就到哪里去,越是穷的地方越是要去。”
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是费孝通毕生的追求。他立足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对家庭、生育和种族延续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后发表了《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著作,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他走遍中国西北、西南、东北的广大地区,穿行于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在中原经济协作区、京九铁路沿线地区奔波,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又放眼全局,为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一生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作为清王朝结束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费孝通一直接受系统的西式教育,但他却说:“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在他心中从未泯灭。
晚年,费孝通用了16个字总结自己毕生的理想与追求:“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
112年后的今天,吴江松陵公园中费孝通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生坚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作品介绍】
作为费孝通先生的成名作,《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他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的一个村庄——开弦弓村进行调查研究,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及其功能。
他的另一部著作《生育制度》则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家庭,以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考察生育制度,论述了与种族延续相关的一整套活动体系。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最知名的社会学著作,多年来深受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一致推崇,并于2020年被列入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指导书目。该书着重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结构性分析,为了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探讨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性别分工等重要议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费孝通先生在这三部著作中的经典名句,沿着费老的思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时移世易,但费孝通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经典语句】
01
中国社会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3、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4、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5、人们住在一起,或相互为邻这个事实,产生了对政治、经济、宗教及娱乐等各种组织的需要。
6、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
7、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此外,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8、人为了个人生活的健全必须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人是生物,不免于死,死亡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因之也威胁着未死者的健全生活。因之,任何社区都得预备下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以维持人口的安定。
02
家庭和婚姻
9、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的家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有共同的收支预算,他们通过劳动的分工过着共同的生活。儿童们也是在这个群体中出生、养育并继承了财物、知识及社会地位。
10、家,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它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它也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
11、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是维持社会结构完整和绵续的机构,抚育孩子不是一件个人可以随意取舍的私事,而是有关社会生存和安全的工作;因之,社会在这里竟会干预到个人生活最私的角落里,造下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12、为了要保障孩子们能得到必需的抚育,社会用婚姻来把男女结成夫妇,要他们共同负责担任这些工作中主要的事务。社会虽则用了各种手段来使男女就范,可是不论法律的或宗教的制裁,至多不过能维持夫妇关系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夫妇之间一定能融洽合作。清官难断家务事,上帝也不能强迫人相敬相爱。夫妇们能否胜任愉快地履行社会所指派给他们的事务,还得看夫妇关系的内容。
13、每个父母都是个艺术家。把一个无知的小细胞培养成一个伶俐活泼的孩子,虽则事实上是生物力的展化,但在父母看来,却似乎都是自己的创造。夺天之功的父母永远听不厌别人对于自己子女的恭维。谁都知道得人欢心的法门,是赞扬人家的文章和子女。
14、在人寿有限、生死无常的变动中,一个人的生活却依赖于一个完整的社会分工结构,所以社会不能不不断地预备下新人物等着去接替旧人物死亡和退伍所发生的缺位。
15、“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孩子为了对得起祖宗,听来似乎是相当迂阔,除非我们相信死后在冥界的生活还得依赖人间的纸箔。所谓冥界原不过是我们现实的投影,无后所引起的不利,倒不一定是祖宗的羹饭无人照顾,这一点我们既无法否认,也无法证实。
16、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我们若细察父母们的心理,颇像一个艺术家。一个雕刻家把他的理想实现在一块顽石上,创造出一具美丽的维纳斯。
03
农业与土地
17、计时法不论如何简单,它是每一种文化的实际的需要,也是感情上的需要。人类每一群体的成员都需要对各种活动进行协调,例如为未来的活动选定日期,对过去的事进行追忆,对过去和未来时期的长短进行测量。
18、一直在某一块土地上劳动,一个人就会熟悉这块土地,这也是对土地产生个人感情的原因。人们从刚刚长大成人起,就在那同一块土地上一直干到死,这种现象是很普通的。如果说人们的土地就是他们人格整体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夸张。
19、巫术不是一个自发的个人的行动,而是一种有组织的制度。有一个固定的人,他拥有魔力并负责施展巫术。其次,有一套传统的礼仪来唤起超自然的干预。最后还有一些神话来维护这种礼仪和巫术师的能力。
20、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21、如果《西行漫记》的作者是正确的话,驱使成百万农民进行英勇的长征,其主要动力不是别的而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
22、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
04
文化与个体
23、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24、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25、文化本来是人造的,凡是人造的——并不是我有意小视人类的创造力——不完全是常事。
26、普通的人总是生在家庭里,长在家庭里,死在家庭里。因之,我们要了解个人,自不能不从家庭生活入手。家庭结构的内容总是很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一个人的性格。
27、我们若肯仔细分析自己烦恼的原因,时常会发现在我们心中有着两个自我在纠缠:一个是理想的自我,一个是现实的自我。
28、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在于他是生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度时间中。人不能没有计划地生活。在他决定现在的行为时,他眼睛望着将来。他至少要假定明天一定还是活着,才能倒头睡下去。若是我们对于将来觉得一切都在未知之列,一切的遭遇都属可能,我们委实就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才好。我们总是觉得现在不过是将来的预备。
29、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30、所谓天下事岂能尽如人意,就表明了在时间的推移中,我们每每发现现实的自我永远是有缺陷的。它尽管追赶着理想的自我,但总是差一步。于是,我们若胆敢把往事来重提,哪一事不能令人懊丧追悔?懊丧追悔有什么用呢?时光不倒流,亡羊补牢并不能收回已失去的羊群。人生的历史不能重写也许是人间最大的憾事罢。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砸琴(节选)
张 炜
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位的。琴是中国古琴,但延续到后来,各种琴都受人喜爱了。这里的人特别喜欢一种蟒皮制成的琴,因为它的声音仿佛来自海滩深处,听起来格外撩动人心。许多人听了,都觉得这声音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由于专门的乐器店少见这种琴,所以就要倚仗当地的制琴师傅。有名的师傅都是祖传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遵守传儿不传女的老规矩。爱琴的人不一定是弹琴的好手,他们只是爱,只是精于收藏而已。收藏是一种奇怪的嗜好,是一种癖,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
那儿有一位有名的制琴师,出自他手的琴在方圆几百里都享有盛名。他会制作好几种琴,然而最有名的还是那种蟒皮琴。城镇的一户收藏世家存有一把上百年的古琴,一切保护良好,唯有蟒皮裂开了。无奈中也只有找这个制琴师傅重新镶造了。内行人都知道,一把琴的高下贵贱,最关键的就是这蟒皮的搭配与选择,更有制作功夫的粗精。凡艺术都倚仗灵感,制琴当然是门大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穴位就在琴体与蟒皮之间。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他好大年纪才娶了一个妻子,两年后生子,老年得子疼爱得不得了,平时他和妻子与孩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他的家住在城镇边缘,靠近一片林子,这里常常有一些野物跑出来玩儿,他与妻子从不伤害它们。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灶上忙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出门去了,她一时也没在意。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尖叫声,她一听是自己孩子的声音,就不顾一切冲了出去。原来孩子只戴了个红肚兜,这会儿蜷在一个草垛旁边,不远处就有两只豺狗模样的东西,它们一纵一纵地围着孩子跳,只是不敢近前。她拿起柴棒驱赶它们,到了跟前一看,只见一条不大的蟒蛇用身子围住了孩子,高高探起的头颅四处盯视,身上满是鲜血和伤痕。她吓得不敢喘气,定下魂来才知道是这条蟒蛇刚才与两只豺狗搏斗,救下了孩子的一条性命!她呼叫孩子时,那条蟒蛇就用嘴巴摩挲着孩子的腮,孩子很快就不哭了。这时蟒蛇才把身子放开,在一旁看着她把孩子抱起,缓缓地爬回了林子里。她最后一眼记住的,就是这条蟒蛇脖子处有一块金黄色的大斑。
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这时他的宝贝古琴已经送到那个师傅手中许久了,对方回答说这种事急不得。大约又过去了一个月,制琴师傅终于把修复的古琴拿回来了。这一天算是一个重要日子,男人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他洗了脸洗了手,又换了衣服才去接那把琴,就差没有焚香沐浴了。制琴师傅当即拨弄了那把琴,声音韵味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这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就算重生了。
师傅走后,妻子凑近了正在低头抚琴的丈夫,抬头端量了一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她说她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肯定是那条蟒蛇的皮。她这一叫,男人脸都白了。他赶紧放了琴,然后出门追赶制琴师傅。
他拦住那个人,开口就问蟒皮的来历。师傅说:要为这把古琴寻找合适的蟒皮就难了,所以才拖了这么久,家中贮存的所有原料都不合适,而自己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琴需要配的是年纪合适的雌性蟒皮,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样的蟒皮会发出一种“金声”。师傅长叹,然后一脸欣慰说,他为了这把古琴不得不四处寻觅那种蟒皮,几次都想作罢,巧的是本城一个老猎人告诉他,说这边林子里就发现过这种蟒,于是他约了好几个猎人,徘徊在林子中数日才得手。
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这时妻子已经把那把古琴归到了专门的屋子里,这里藏有几十把琴。男人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他对妻子点点头,然后抄起一把锤子就进了藏琴的屋子。
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介绍古琴制作恪守祖传方式,工艺精益求精,使用的材料也颇有讲究,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也使小说具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B.从“收藏家”爱琴如痴,以致家徒四壁,好大年纪才结婚生子,到最后怒砸古琴,小说表现了他迷途知返,不愿再玩物丧志的心理历程,可谓波澜起伏。
C.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蟒蛇善良通灵,为保护孩子与豺狗搏斗以致伤痕累累,蛇的灵性触动了人的人性,虚构的情节不显虚假,正是这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
D.小说写“制琴师”为找到合适的蟒皮修补古琴,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甚至冒险捕蛇取皮,可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传统技艺得以延续下去的关键,这也是作者要突出的主题。
2.修琴所用的就是救孩子的那条蟒蛇的蛇皮,文中有多处伏笔,使砸琴之举合乎情理,请找出这些伏笔。(6分)
3.小说结尾处,“收藏家”为什么“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请结合文本谈谈原因。(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3分)C (A.小说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蛇的灵性上;B.“收藏家”砸琴的原因并非懊悔自己玩物丧志;D.选项中所述是小说主题之一,但主要突出的主题是艺术的追求与人性的矛盾。)
2.(6分)①妻子最后一眼记住了蛇的脖子上有金黄色的斑,与“制琴师”所说的“金环扣”花纹特征吻合。
②制琴需要雌性的蟒蛇,与蛇救孩子、哄孩子的行为相吻合。
③蛇是在海边的林子里捕得,蛇救孩子也是在海边林子附近,地点吻合。
3.(6分)①对蟒蛇被杀的愤怒和痛惜;②对自己先前的收藏和爱好厌恶和憎恨;③出于知恩图报。他得知蛇为救子而受伤,特意去找蛇,蛇因琴而被杀,他甘愿舍弃对古琴的嗜好;④人性的醒悟。他砸掉的不是“那把”古琴,而是“所有的”古琴,因为好的古琴需要蟒皮做材料,而像自己一样的人对古琴的爱好其实驱使了“制琴师”以及猎人捕蛇杀蛇,这种艺术追求是以蛇的生命为代价的,体现了人性的关照。⑤寄寓了作者的反思:真正的艺术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纯洁的情感,不能以残害生命为代价。(答对三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可酌情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