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700(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700(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12: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700期)
文学知识篇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方法(三)
【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萧红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我们叫她“怪物”。教师点名时每次一喊到王亚明,她都起来,把两只青黑手垂得很直,肩头落下去,面向着棚顶说:“到,到,到。”
全班的同学都在笑。可是王亚明却安然地坐下去,青黑色的手开始翻转着书页。
数学课上,她读起算题来也和读文章一样;午餐的桌上,那青黑色的手已经抓到了馒头,她还想着地理课本;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她的眼睛爬满着红丝条;贪婪,和那青黑色的手一样在争取她不能满足的愿望。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就洗不净了吗?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条手臂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呀!真特别。”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黑色手,好像是害怕,微微有点抑止着呼吸,就如同让她去接触黑色的已经死掉的鸟类似的。“学校的墙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又多,他们常常停在墙外看的。等你的手褪掉颜色再上早操吧!”
大风在窗外倒拔着杨树的那天,她背向着教室,也背向着我们,对着窗外的大风哭了,她用那已经开始在褪着色的青黑色的手捧着眼泪。这一次,好像风声都停止了,她还没有停止。
宿舍搬家的那天,我似乎已经睡着了,但能听到隔壁在吵叫着:“我不要她,我不和她并床……”“我也不和她并床。”
我再细听,就什么也听不清了,只听到嗡嗡的笑声和绞成一团的吵嚷。夜里我偶然起来到过道去喝了一次水。长椅上睡着一个人,立刻就被我认出来,那是王亚明。两只青黑手遮着脸孔。我想她一定又是借着过道的灯光在夜里读书,可是她的旁边也没有什么书本,包袱和一些零碎就在地板上围绕着她。
我看着墙上的影子,那影子印在墙上也和头发一样颜色。
“惯了,就是地板也一样睡,念书是要紧的……爹爹可是说啦!三年毕业,再多半年,他也不能供给我学费……这英国话,我的舌头可真转不过弯来。”
她读书的样子完全和刚来的时候不一样,那喉咙渐渐窄小了似的,只是喃喃着,并且那两边摇动的肩头也显着紧缩和偏狭,背脊已经弓了起来。
我读着小说,很小的声音读着,怕是搅扰了她。我读的是《屠场》中女工马利亚昏倒在雪地上的那段。王亚明站在我的背后,我一点也不知道。
“你有什么看过的书,也借给我一本……”我就把《屠场》放在她的手上,因为我已经读过了。
一天,我听到床头上有沙沙的声音,我仰过头去,在月光下我看到了是王亚明的青黑手,并且把我借给她的那本书放在我的旁边。
我问她:“看得有趣吗?”
她并不回答我,头发也像在抖着似的,用着那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手横在脸上。“马利亚,真像有这个人一样,……那医生知道她是没有钱的人,就不给她看病……呵呵!”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我也去请过医生,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他先向我要马车钱,我说钱在家里,先坐车来吧!人要不行了……他站在院心问我:‘你家是干什么的?’不知为什么,一告诉他是开‘染缸房’的,他就拉开门进屋去了……姐姐定亲的那年,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呀!那杀人的手!’从这起,爹爹就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
“你的妹妹没有读书?”
“没有,我将来教她们,可是我也不知道我读得好不好,读不好连妹妹都对不起……他们在家吃咸盐的钱都给我拿来啦……我哪能不用心念书,我哪能?”她又去摸触那本书。
我看着地板上的花纹,我想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高贵得多。
还不到放寒假时,一天的早晨,王亚明整理着手提箱和零碎,没有人和她告别。
“我的父亲还没有来,多学一点钟是一点钟……”
这最后的每一点钟都使她流着汗,在英文课上她忙着用小册子记下来黑板上所有的生字,连教师随手写的她也记了下来。地理课上她又费着力气模仿着黑板上教师画的地图,……好像所有这最末一天经过她的思想都重要起来,都必得留下一个痕迹。
下课,我看了她的小册子,那完全记错了:英文字母,有的脱落一个,有的她多加上一个……她的心情已经慌乱了。
太阳停在颤抖的挂着雪的树枝上面,鸟雀刚出巢的时候,她的父亲来了。他用围着脖子的白毛巾掳去胡须上的冰溜:
“你落了榜吗?你……”冰溜在楼梯上溶成小小的水珠。
“没有,还没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我不用考啦,不能及格的……”
她的父亲站在楼梯口,腰间挂着的白手巾动也不动。
“再来,把书回家好好读读再来。呵……呵。”不知道她向谁在说着。
那被朝阳拖得细长的影子,跳动着在人的前面先爬上了木栅门。从窗子看去,人也好像和影子一般轻浮,他们就向着远方,向着迷漫着朝阳的方向走去。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刚强,刺痛了我的眼睛。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染衣匠的女儿王亚明由于劳作而染成的一双黑手,成为她洗刷不掉的耻辱,受尽歧视,最后被校长无情地赶出了校门。
B.校长严厉地训诫王亚明,不允许王亚明出操,是因为她认为王亚明不讲卫生,一双青黑色的手有碍观瞻,破坏了学校形象。
C.“我也不和她并床。”同学对王亚明的排斥让王亚明陷入了被孤立的处境,而这种排斥和孤立,与校长的看法和行为是有关系的。
D.小说反映了在那个贫富悬殊又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以王亚明及其父亲为代表的农村底层阶级意图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愿望注定是失败的。
2.文中描写王亚明落泪的细节,“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如何理解这句话?
3.小说以“手”为题,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地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①,到了?”大哥很着急地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得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②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偷偷地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选自《湘西往事》,有删改)
【注】①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叔人很精壮,他能担着“我”和大哥去隔城四十多里的乡下,正像妈常说的,四叔是个“会走路的人”。
B.“乡里有趣多了”“事事都感到新奇”“什么事情都有味”,这些感慨充分说明在“我”这个孩子眼里,乡下生活是新鲜的。
C.四叔照鱼、满姑偷桃等细节体现了乡下生活的自由有趣,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细节体现了姨婆等人对“我”的疼爱。
D.文章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了对比,体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倦。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运用了大量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B.文章开头介绍的“我”在城里生活的情况,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C.满姑是最小的姑母,她为我们到后园坎上偷桃子的情节,既突出了满姑的调皮淘气,又反衬了“我”的天真无邪。
D.文章倒数第三段在写姨婆喂的野鸡时,用白描的写法突出了鸡不怕人的特点;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6.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文中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B项,“是因为她认为王亚明不讲卫生”错误。校长的举动反映的是对底层劳动人民的鄙视。
2.①笑和流泪都是悲伤的外在表现。②流泪是因为小说里悲惨的情节,勾起她心灵深处的痛楚,想起妈妈的死。③书中人物的遭遇与自己惊人相似,笑是她对这金钱至上的冷漠社会的嘲讽。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小说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此处的“笑”并非高兴的笑,而是她把小说情节与现实联系对照起来后,发出的惨痛之笑,故而“眼泪”会借着笑的抖动滚落下来。②小说中“那医生知道她是没有钱的人,就不给她看病”,现实中“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他先向我要马车钱,我说钱在家里,先坐车来吧!人要不行了……他站在院心问我:‘你家是干什么的?’不知为什么,一告诉他是开‘染缸房’的,他就拉开门进屋去了”。③没有钱就不看病的小说情节与她遭遇的现实完全一致,让她既为小说的真实而感怀,又为母亲的悲惨命运而痛苦。
因此这“笑”也是对社会冷漠、拜金主义的嘲笑与无奈。
3.①情节结构上,“手”的意象贯穿全文,是小说的一条线索,使小说的情节更为紧密;②形象刻画上,“青黑色的手”凸显了王亚明贫苦的身世,刻画出一个底层勤苦女孩的形象;③表现手法上,王亚明的“青黑色的手”与女校长“透明的手指”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阶层的差异;④主题表达上,小说通过叙述王亚明因一双“青黑色的手”而饱受歧视的事实,揭示了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和意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分析标题的含义,并到文中找到包含标题的内容。本文的标题是“手”,文中重点描写王亚明的手——那双青黑色的手,还提到女校长的手。
接着就要从情节、形象、主旨以及手法上分析作用。从文中来看,“手”是文章中的重要物象,它是主人公王亚明的手,它之所以青黑,是因为王亚明家境贫寒,所以“手”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其次,这双手受到了人们的歧视,从校长(校长的手很白)到同学们,进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是贯穿全文故事情节重要线索;从主旨上来看,这样一双劳动人民的手,却倍受歧视,反映了文章深刻的思想主旨——他们歧视的不是一双青黑的手,而是劳动人民一双双勤劳能干的手。
4.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概括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和对城里生活的厌倦”说法错误,文章只是体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并没有写“我”对城里生活的态度。
5.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满姑偷桃主要突出了满姑对“我”的疼爱,不能理解为“反衬了‘我’的天真无邪”。
6.①暗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②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突出“我”幼年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③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④表达“我”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为下文写淳朴的人情关系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算来我是六岁。因为第二次我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分析,四叔剪去了辫子,暗示了故事的社会背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②结合“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分析可知,“辫子”表现人物形象,写出了我的“淘气”和四叔的和和气气、温和憨厚。③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开头提及四叔的“辫子”,文中写四叔担“我”去乡下的途中又两次提及“辫子”,结构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小说的整体性。④写四叔的辫子,写四叔借“我”去农村的事情,表达“我”对美好往事的怀念,歌颂了美好的人情关系,为下文写满姑偷桃、四叔照鱼,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表现淳朴的人情关系的事情做铺垫。
7.①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更能表现乡村人的人性之善;②叙写众人之善,更能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③淡化个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点明题意;④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这样更能突出这类人整体的形象特征,表现当地乡村人淳朴的人情之美,突出强调这种美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民风。其次,在渲染的环境氛围上,营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在沈从文笔下,总能感受到那流露出的淳朴的乡村气息,朴素勤劳的民风。再者,在文章的主旨上,文章题目为“往事”,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群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往事写起,更能表现文章主旨,突出乡村人的人性之善。最后,在叙述语言上,更加随意,显得恬淡闲远,这也符合作者沈从文通过描写乡村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的写作特色,体现了他“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主题时评精彩段落(一)
01
《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国一体、家国同心,始终是每个人内心不变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流淌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始终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文明逻辑。过去一年,面对疫情,正是因为这样深厚的家国情怀,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家国担当,亿万中华儿女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今天,许多人与远方的亲人道一声保重,退掉早已订好的车票机票,就地过年,这同样是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是对疫情防控的大力支持。
【微评】由小见大,由就地过年引出背后家与国的关系,传递出浓浓的家国情怀。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
02
《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微评】列举古往今来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具体表现,牛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
【适用主题】三牛精神
03
《奋斗是青春最高的礼赞》
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所比喻的,少年之人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青年人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不可能。大学毕业后放弃其他机会,选择在颐和园当个小小讲解员的“80后”姑娘韩笑,以“想给游客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要求自己,把讲解工作做到极致,成了颐和园里的“金话筒”;年轻的“快递小哥”田追子,热衷钻研,发明的快递“神器”节省超七成人工,使水果寄递出港时效提升1小时;三十来岁的“农创客”杨艳军,返乡创业,给内蒙古老家的农村牧区带去增收致富的新点子、新技能……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微评】排比句式,举例论证,一幅幅鲜活的奋斗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形象。
【适用主题】奋斗;青年
04
《“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这才是最真实的、最动人的“真人版”英雄。
【微评】引用名人名言,指出新时代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立意深刻。
【适用主题】英雄;平凡与伟大
05
《“文化自信”三喻》
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微评】比喻论证,运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适用主题】文化自信
06
《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修身立德没有捷径。广大青年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做到“见贤思齐”,在提高自我修养方面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收获。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把记载自己缺点的日志晒出来,公示己过,在众人监督下完善自己;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去世后,人们在其病床的枕头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些榜样矗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也为广大青年点亮了人生航向。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微评】解决问题,举例论证,指出修身立德需要不断反思自己和加强学习
【适用主题】德育;自省
07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微评】引用哲学家的话,描绘美好愿景,让结尾充满了诗意,韵味无穷。
【适用主题】美育;教育
08
《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岁月催生华发,却消磨不了殷殷之情、拳拳之心。由此而言,少年气可以存在于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不久前,一位消防员拎着装备,一路蹦蹦跳跳去上班的视频令网友直呼“太可爱了”,打动大家的正是消防服里那颗纯真向上的少年之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方舱医院里翩翩起舞的身影、醉心读书的姿态,感动众人的也是那股充满力量的少年之气。可见,“少年气”无关年龄、无关境遇,只要心中有爱、热烈生长,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平淡的生活中也能活出不平淡的滋味。
【微评】升华立意,由消防员和方舱医院的例子,论证少年气与年龄无关,可以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
【适用主题】青春;少年
09
《读书“三境”》
宋代的《五灯会元》里,有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禅师青原行思谈及他的参禅过程,认为经历了三种境界,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由懵懂无知,到雾里看花,再到透彻明悟,有我、无我、忘我,三种境界,依次展开,引人深思。
其实,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哲人有言,“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某种意义上,读书给人带来的,除了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恐怕是心境的提炼和升华。成就大学问,实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或许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够达到的,但读书所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是每一个人可以追求的。正如参禅,读书也有三境。
【微评】立意高远,由禅的三种境界引出文章主题,充满了哲思。以参禅类比读书,提出读书也有三境,要注重心境的提炼和升华。
【适用主题】阅读
10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微评】深层剖析,运用排比句挖掘“工匠精神”的精神底蕴。
【适用主题】工匠精神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琥珀手串
宗璞
祝小凤当护工已经六七年了,照顾的大多是老太太。她做事细心,手脚又麻利,是上等的护工。
这一次,祝小凤照顾的这位老太太,姓林。老太太只有一个女儿,在一家大公司做事,人称林总,母女俩相依为命。
祝小凤心里羡慕林老太的女儿。林总的衣着,那真是千变万化。有时毛衣上开几个洞,像是怕风钻不进去;有时靴子上挂两个球,走起路来乱甩。跟着她的人对老太太说:“林总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报道中总少不了介绍她的服装。”老太太叹一口气,摇摇头。
这一天,林总来了。她穿了一件黑毛衣,完整的,没有窟窿;胸前有一件蜜色挂坠,非常光润;手上戴了同样颜色的手串,随意套在毛衣袖子外面,发着幽幽的光。小凤只觉得好看,不知道是什么材质。林老太看着女儿说:“今天穿得还算正规,黄和黑这两种颜色搭配,很典雅。”女儿便把手串褪下来,说:“这叫蜜蜡,琥珀中的上品,做工也好。”林老太随手模了摸,说:“戴首饰越简单越好。好在你不太喜欢这些东西。”
祝小凤照顾林老太吃晚饭,问了一句:“琥珀很贵吗?”林老太说:“要看质地……”说着便呛咳起来。祝小凤忙倒水、捶背,不敢再多话。
过了几天,祝小凤的丈夫来看她。二人去逛市场,忽然看到一个小摊。祝小凤站住了,她的目光落在一件饰物上,那俨然是一件琥珀手串。她拿起手串,摸了又摸,看了又看,看不出和林总的有什么不一样,几次放下,又拿起来。丈夫善解人意,和摊主讨价还价,花了五块钱,把手串买下了。小凤明知这钱是自己挣的,心里还是荡漾过一阵暖意。
回到医院,小凤指着手腕上的手串,请林老太猜值多少钱。林老太说:“做得真像。十块?二十块?”小凤道:“您出个价,我卖给您。”二人都笑了。
晚饭后,护工们议论起小凤新戴的手串。一个说,一看就是假的,玻璃珠子罢了;另一个说,别看是假的,做得真像呢;还有一个说,管它真的假的,好看就行。
晚上,林总来了,祝小凤拿起自己的手串请她过目。林老太忽然说:“小凤这么喜欢这样的手串,你们两个换着戴几天。”女儿笑着把手串褪下来。小凤不敢接,林总说:“换着戴吧,怕什么,只要妈妈高兴。”说着,她把手串放在桌上。小凤便也把自己那串放在桌上,取了林总那串戴上。
林老太拿起祝小凤的手串,仔细端详着说:“真像,只是光泽不一样,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林老太看了看女儿,不由得叹道:“东西戴在你手上,假的也是真的。”说着又摇了摇头。
林总出了医院,回到办公室,随手把手串扔在桌上。次日,一个半生不熟求林总办事的人来,见了说:“这么贵重的东西,就丢在这里?”回去物色了一个精致的盒子送过来,说:“好东西要有好穿戴,原来一定有的,添一个是我的心意。”秘书收了盒子,林总瞥了一眼,心想,可以给妈妈看,证明妈妈的话。
祝小凤戴上真的琥珀手串,有些飘飘然。护士长来了,看着祝小凤戴的手串说:“呀,这么好看!”祝小凤觉得护士长识货,便抬起手让护士长看。不料她说:“做得真像,看上去很贵重似的。”祝小凤说:“你仔细看看,这是真的呀!”护士长笑着说:“戴在你身上,真的也是假的。”
林总去美国出差,几天没有来医院,病房里很平静。凌晨时分,祝小凤听到林老太哼了几声,没有在意。等她起来梳洗后,见老太太没有动静,过去看时,见她双目微合,神态安详,叫了几声都不应,已经停止了呼吸。
后来,祝小凤想起她拿着林总的真琥珀手串,应该去把自己的那件换回来。她不愿意用自己不值钱的东西去换别人值钱的东西,况且她的手串是丈夫给她买的。
听她说明来意后,林总拿出那精致的盒子,递给她。祝小凤去取盒子里的手串。林总按住盒子,向前推了推,示意祝小凤连盒子收下。她戴上自己的真琥珀手串,喃喃道:“妈妈说这样很好看。”林总明亮的眼睛里装满了泪,一滴滴落在衣服上。那天她穿了一身黑衣服。
时间流逝,祝小凤的生活也一如往常,送走旧病人,迎接新病人。她把手串连同盒子放在箱子里,再想到取出来戴时,已是次年暮春了。这时,她的病人仍是一位老太太,见了说“好看”。祝小凤故意说:“这是琥珀手串。”老太太疑惑地上下打量着她,慢慢地说:“假的吧?”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老太是一个有思想、有审美品位的老人,她对女儿平时的衣着打扮不太满意;在女儿和小凤交换手串后她立即就猜到人们对手串的看法。
B.“心里荡漾过一阵暖意”运用了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将小凤内心的暖意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知,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小凤内心的感动之情。
C.“喃喃道:‘妈妈说这样很好看’”,写出了林总对母亲的思念,她忙于事业,无暇照顾母亲,说这句话意在表明她理解了母亲晚年的凄凉和孤寂。
D.文章结尾处“老太太疑惑地上下打量着她”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并和前文“戴在你身上真的也是假的”相照应,引人深思。
2.祝小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用“琥珀手串”做题目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与解析篇
1.C
2.①工作认真、优秀。她细心,做事麻利,是一个优秀的护工,她和病人相处得很融洽。②爱美却不虚荣。她经常关注林总的衣服,并在喜欢上林总的琥珀手串后,自己也买了一个相仿的赝品。③纯洁、善良、重情。在林老太去世后,她主动找林总将琥珀手串换回,不贪图便宜,珍惜夫妻真情。
3.①“琥珀手串”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使文章内容结构严谨。②小说主要情节都与“琥珀手串”有关,以此为题紧扣文章内容。③小说通过“琥珀手串”来突显主题。祝小凤的丈夫买手串和祝小凤主动换回自己的琥珀手串,表现了平凡夫妻间的真情;林老太主动要求女儿和小凤交换琥珀手串,表现了林老太对祝小凤的关爱之情;通过“琥珀手串”揭露了一些人迷惑于钱势,以人看物,不辨真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