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30 12:48:15

文档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3学习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引导学生内化并将其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教学难点 学习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引导学生内化并将其贯彻到平日的学习生活中。
教学方法 朗读课文,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等配合教学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教师为同学们播放《七子之歌》,问同学们它是谁创作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闻一多。二、简介闻一多1.多媒体课件展示闻一多。2.介绍闻一多闻一多先生 (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三、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二人关系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四、检查预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地壳(qiào)仰之弥高(mí)兀兀穷年(wù) 校补(jiào)锲而不舍(qiè)沥尽心血(lì) 赫然(hè) 炯炯目光(jiǒng)群蚁排衙(yá) 函寄(hán)目不窥园(kuī)迥乎不同(jiǒn 漂白(piǎo)警报迭起(dié)气冲斗牛(dǒu)2.词语积累:目不窥园:诗兴不作:一反既往:衰微:赫然:潜心贯注:慷慨淋漓:五、朗读课文自读测试: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六、课堂小结七、作业查找闻一多先生的有关资料。第二课时复习检查(听写词语)合作理解1、朗读作为学者的闻一多部分思考:(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2、朗读作为战士的闻一多部分思考:(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说了就做,言行一致(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3、列表比较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战士的闻一多的不同表现结构第一部分(1—7)第二部分(8—20)内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特征“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说”了就“做”,既“说”又“做”具体表现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词“补校”;又向“古典新义”迈进。起草政治传单;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作《最后一次讲演》,壮烈献身。目的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献身民主事业。4、思考: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总承上文,总起下文;相提并论,对比鲜明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6、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7、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三、品读赏析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四、小结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五、拓展训练1.演讲比赛(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2)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死水》2.名人赞颂闻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为民主 为和平 为大众 成仁取义反独裁 反内战 反特务 虽死犹生 ——周恩来 邓颖超六、作业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颁奖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同桌互相提问自主概括分角色朗读小组互相检查小组讨论个人朗诵与集体朗诵相结合
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 口的巨人 坐在书斋卓越 学 者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行的高标 走出书斋大勇革命家言行一致
课后反思课题 15.《孙权劝学》 课时 1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并积累文言词语。3.感受文章对话描写的妙处,揣摩人物形象,从中受到启发。 4.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并积累文言词语。感受文章对话描写的妙处,揣摩人物形象,从中受到启发。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对话描写的妙处,揣摩人物形象,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方法 阅读、启发——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背景简介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三.正课:(一)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2.读准停顿(二)读懂文意1.小组合作,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理解重点词义: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今:现在。 涂:同“途”。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务:事务。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指学位的一个等级。涉猎:粗略地阅读。猎,本意猎取,本文为阅读。更:更新。但:只。遂:于是,就。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邪:吗。表反问语气。2.翻译课文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3.话说东吴“三友”:孙权,吕蒙,鲁肃。(三)读出语气A.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3.“卿言多务,孰若孤 ” ——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用心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例如:孙权:(面对吕蒙,扶其肩,耐心 劝告)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四)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吕蒙:勤奋好学,自信。鲁肃:慧眼识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最初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 军中多务3、孙权给吕蒙提供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5、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6、鲁肃为何与吕蒙结友? 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7、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五)理解本文成语【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四.拓展延伸:文中吕蒙从不学到就学的变化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从吕蒙的变化,我懂得了……”写一写你的看法。 五.我的积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六.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七.作业:背默本文,完成研讨与联系 学生收集史料结合资料了解作者一读课文 齐读二读课文小组合作 理解文意三读课文 用心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结合课文 探究问题加深理解本课成语提升写作本领加强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课后反思课题 综合性学习 我也追星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了解和认识名人,对“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通过搜集整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拓读书视野。3.通过口语活动,培养合作探究精神,锻炼表达能力。4.通过写作训练,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通过本次活动,了解和认识名人,对“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难点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学生动手搜集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首歌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当红歌星周杰伦的“菊花台”。如果没说错的话,周杰伦是大部分同学的偶像。今天,我们的活动就与“追星”有关。二.说追星 说到追星,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崇拜的偶像,追星也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审美体现。那么,请问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呢?你为什么崇拜他(她)?你是如何追星的? 提示:崇拜的理由是什么?如:形象好,才艺高,品德美,贡献大。三.议追星1.各抒己见 ☆赞成追星如果崇拜一个明星,就会以他(她)为榜样去激发自己,自然地去学习敬业爱业的精神、刻苦奋斗的品质。从这方面来看,追星是有利的。☆不赞成追星 盲目崇拜、狂热追求、刻意模仿明星,如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消耗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大量的金钱,影响正常的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这方面看,追星是有弊的。2.案例分析兰州女孩杨丽娟不顾家长死活狂追刘德华,你如何看待?3.一点建议 对于明星,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既不能盲目崇拜、迷信追求、刻意模仿,也不必追求完美对其吹毛求疵苛刻责备。我们要清醒、理智,名人形象的高大,并不在于他使用了良好的物品,而是崇拜者自己先屈膝去仰视的结果;把别人看作耸入云际的高山,把自己视为山下的黄土。其实若站直了看名人,就会发现在显赫声名的背后也只是一副普通平凡的身材,只不过穿了特制的名袍罢了,无须那般景仰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不免让人为他们感到遗憾。因此,我们对名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求全责备。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只是他们可能在某一个方面为社会作出了比较多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生的各个方面都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比如,我们常看到或听到,某某歌星偷逃税款、某某主持人索要高额出场费,等等。不要把敬仰与崇拜混为一谈,敬仰与崇拜是两码事。敬仰是尊敬、爱戴、信仰的集合体,敬仰是清醒的、有理智的表现,敬仰者完全能够自己把握住自己。崇拜则不同,崇拜是一种盲目、狂热、迷信的结果,崇拜者完全失去自己、不能自已。人,需要的是敬仰,而不是崇拜。盲目崇拜,不但于己无益,而且会影响到社会。某歌星在某市办演唱会,竟有数人为争得与之握手的“殊荣”而惨死于狂热的挤踏之中就是一个小证。因为盲目崇拜领袖而导致的狂热行为,早已证明了崇拜名人对社会的某种破坏性。其实,名人形象的高大,并不在于他多吃了几斤盐或使用了增高鞋垫,而是崇拜者自己先屈下膝去仰视的结果:把别人看作耸入云际的高山,视自己则为山下一黄土。若能站直了看名人,就会发现在他们显赫声名的背后,原来也是一副普通的身材,只不过穿了特制的名袍而已,无须那般景仰的。也可能有人会说:“我崇拜科学,崇拜真理。”其实,科学与真理并不需要崇拜,你只要心口如一尊重它、信仰它、实践它、发展它就行。倘若你把它奉为“圣旨”似的崇拜,那就无法革新、创造和发展了。所以,请记住一句话吧:敬仰使人明智,崇拜使人愚昧。四、追明星 狭义的明星指的是娱乐明星、体坛明星,广义的明星应还指政界伟人、科学先锋、文学巨匠,亦指默默奉献的英雄人物,他可能鲜为人知,他可能声名显赫,只是我们没有把他定格在光荣榜里。 现在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明星的照片,看你知道他多少。如:丰功伟绩、轶闻趣事、名言警句。 古人说:“见贤思齐焉。”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敬佩名人,崇拜英雄,我们会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有不少收获:一知道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课外的知识无穷无尽,生活中存在无限的学习资源,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来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如上网、图书馆等来搜索资料图片。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找到课本所没有但又必须的学习资料,又可以通过搜索资料的过程捉拿中学到了各种方法技能。二知道真正的学习,需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比如团结合作探究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和速度。三知道对名人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要正确 “追星”,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六、布置作业请以你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学生聆听。学生自由发言。个别学生展示。学生表明观点,陈述理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看法。学生聆听。看图片,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说追星我也追“星” 议追星追明星
课后反思课题 《音乐巨人贝多芬》 课时1 授课时间 2013 年 4 月 日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准备贝多芬的资料短片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导入课文二、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四、体验反思,人物速写五、走近音乐,走近大师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一、倾听音乐,“命运”引读
  1、倾听音乐: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意图:导入新课,课文与《命运交响曲》都表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提示本节课的学法:通过欣赏音乐来领会文章的内容。)
  2、“命运”引读:
  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
  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1、诵读积累:学生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
  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③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1、合作探究:
  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②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③(出示贝多芬画像),进行"外貌对比"。
  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2、品读赏析: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
  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1、体验反思:
 ①请同学们试着为课文重拟标题,以此提炼中心。
 ②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③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
2、人物速写:
  五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1、走近音乐:
  再次倾听贝多芬的音乐,展开想象,畅谈感受,写下心灵随笔。
2、走近大师:
  ①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②名人评语:
  罗曼·罗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1、总结存储:
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
  今天我们要学习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只有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才能战胜他们。 2、拓展延伸: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章)。
 (3)像贝多芬这样“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很多,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聆听思索讨论发言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跳读课文 讨论思索准备回答品读思考各抒己见整体思考各抒己见快速练笔展示作品审美感知提高情趣总结把握提升认识课外拓展提高素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课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课时 1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根据时间线索,梳理文章脉络。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2、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3、揣摩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情感目标: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在客观描述中插入作者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方法 圈点句画法、讨论鉴赏法、文献查阅法、展示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2、查阅四位作家有关资料,了解名家名作。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2、名家相关文字资料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走近作家:了解作品三、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四、整体感知:对号入座 五、深入探究:善于发现六、拓展延伸:小试身手七、布置作业:能力提升 一、导入新课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周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二、指名学生简介作家、教师补充。1.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受教于福楼拜,1880年发表短篇小说《羊脂球》,一跃登上法国文坛,从此专门从事创作。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俊友》、《一生》等。三、检查预习1、出示幻灯片:抽生读准字音简陋 lòu 白皙 xī滑稽  jī 轮廓kuò捋胡子 lǚ 头颅lú脚踝 huái 荒谬miù义愤填膺 yīng 魁梧kuí2、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师:本文是一篇人物群像速写,这些人物是怎样组织串联起来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核心人物、依次出场的人物以及出场的标志性词语。并且说说他们的身份和作品。学生讨论后师明确:展示课件 师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用“时间顺序”把众多的人物组织起来的。(师板书“时间顺序”和人物)小组汇报人物介绍师补充。抽生说说:这几位作家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整体感知:对号入座找一找: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的?众多人物,肖像不同,性格迥异,你能不能将书中的人物与插图里的人物对号入座呢? 1、这么多人物中,福楼拜是中心人物。那么,已经认定福楼拜的请举手。要求学生指认,并朗读有关描写内容。 小结:认定福楼拜是作者动作描写的成功。2、图中三个坐着的人物中,你认出都德了吗?要求学生指认,并朗读相关描写内容。 小结:我们之所以准确认定都德,是因为作者突出刻画都德的“肖像”特点。3、同样的方式,找出其他作家,对号入座。4、作家们坐到一起,不说话吗?文中有没有“语言”呢?明确:没有直接描写,但是有间接描写,请同学们以福楼拜为例,找出具体语言描写。小结: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要靠语言描写。五、深入探究:善于发现你认为作者为何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如此鲜明,将人物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1、善于发现:作者除了对人物进行客观的描写,还插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你发现了吗?a、抓住了四位作家不同的特点,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b、和以往的纯客观描写不同,作者在记叙、描写的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了恰切的议论和抒情。2、善于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描写更生动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六、拓展延伸:小试身手1、请大家试用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作肖像描写(可适当展开想象)。 2、假设在这个星期天,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试根据四人各自的性格特征想象一下他们的表情、语言、动作。教师小结:学习本文后的收获。阅读方面:1、抓住时间词语,可以快速梳理文章脉络。2、善于体会客观描写和作者插入的议论抒情文字,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品格。写作方面:1、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2、借助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七、布置作业1、同学们,我们刻画一个人物,可以模仿本文,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写语言动作,外貌等。下面,你也来模仿本文,以班级某位同学为模特,抓住人物的特征,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写一个描写人物的片段( 200字左右)。不记名,要让大家一下猜出来。2、利用课余时间,选读一篇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都德的作品,并做好读书笔记。 学生回答提问与老师互动学生结合注解了解作者并简介作者、了解作品。 学生个别读,其他同学听读并纠错。学生回答提问生:“第一个到来的是伊万· 屠格涅夫”“过了一会儿,督德也来了”,“接着来的是左拉”,“渐渐地人越来”“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走了”。学生依据课前查到的资料分别介绍这些人物的身份和作品。学生细读文章与插图对照学生指认,朗读课文相关描写。同上学生默读画句。朗读课文学生试举例朗读,谈感受。学生安静地写作分享创作片段。学生分享后呈现并朗读,增强记忆。学生自由发言谈收获课下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法)顺序 人物 写法屠格涅夫 时间顺序 都德 肖像左拉 借助修辞福楼拜 动作 语言
课后反思课题 邓稼先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 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1.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2.1967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这都与一个人物分不开,他就是邓稼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邓稼先。二、简介邓稼先和杨振宁1.个人简介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二人的关系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三、介绍文章体裁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四、朗读课文提示:1.注意朗读的语调和感情----赞美、自豪、深情。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文中的小标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五、朗读检查1.检查生字词热泪盈眶(kuàng)可歌可泣(qì)鞠躬尽瘁(cuì)彷徨(páng huáng)殷红(yān)殷切(yīn)鲜红(xiān)鲜为人知(xiǎn)2.成语积累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3.自读测试: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 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一国哪一所大学读理论物理? (美国,普渡大学)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 4、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奥本海默) 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是什么? (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6、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地点是哪里?(古罗布泊)六、课文理解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2.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3.概括文章六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了鲜为人知、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着重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七、课堂小结八、作业搜集邓稼先的有关资料。第二课时复习检查(听写词语)合作理解1、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写起?------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2、邓稼先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由于他的作用,改变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可是课文中却说他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这样写是否矛盾?------这看似矛盾的两种形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做人原则和高尚品德,也愈见其人格的伟大。3、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4、你是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5、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6、“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7、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8、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9、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小中见大探究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或品质值得终身学习?(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课堂小结世界上不断涌现一些杰出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不同的领域开拓进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在核武器领域里奋斗一生的卓越的科学家。掩卷沉思,我们对邓稼先的敬佩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篇荡气回肠的元勋颂,一曲情文并茂的正气歌。五、作业积累优美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提问自主概括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 邓稼先 事迹 精神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并设计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写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勇敢、公正、无私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