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8 15:45:2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为长者折枝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①盖亦反其本矣 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①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①愿夫子辅吾志 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
A项,①句意为: 为长者折树枝。引申义较多。后比喻为长者效劳。 “枝”同“肢”,肢体;②句意为: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颁”同“斑”。
B项,①句意为: 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 “盖”同“盍”,何不;②句意为: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C项,①句意为: 还是因为好看的颜色用眼看不够。 “采”同“彩”;②句意为: 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罔”同“网”。
D项,①句意为: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无通假字;②句意为: 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涂”同“途”,道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怎么、哪里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爱惜
D.不识有诸 识:知道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为: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 就:走向。解释正确;
B句意为: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恶:怎么、哪里。解释正确;
C句意为: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爱,吝惜,舍不得。解释错误;
D句意为: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识:知道。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用法。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俯足以畜妻子
D.则牛羊何择焉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项,句意为: 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的连词。
B项,句意为: 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埃 。古义:两个词。于,对;是,代词,这。今义:连词,表示承接。
C项,句意为: 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D项, 句意为:那牛或羊都是一样的,又有什么选择的必要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4.(2022高一下·农安月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不足以畜妻子 畜:养活 B.明君制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统治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齐桓晋文之事
【解析】【分析】B项,制,规定。句意: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故排除A项。
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应区别于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该考虑在B、D两项中作选择。
④①都含有“既有”“则有”,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6.解释一词多义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4)不求闻达于诸侯:   
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答案】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汉语一词多义的能力。正确理解词类活用,最重要的是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故答案为: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二、文言文阅读
7.(2019高一下·蓟州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戈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节俭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弱天下之民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谨庠序之教 ②耻学于师
B.①树之以桑 ②吾师道也
C.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尊贤而重士
(4)最能体现孟子“仁政”思想,即“王道”主张的具体措施的一组是(  )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黎民不饥不寒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⑥民养生丧死无憾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④⑤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意在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C.孟子认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最终目的,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诫统治者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这才是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答案】(1)C
(2)A
(3)B
(4)D
(5)C
(6)①这样(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事。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C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句中的“检”应解释为“制止、约束”,如解释为“节俭”,则和语境不合。故选C。
(2)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比。B项,第一个“以”,介词,表凭借,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第一个“之”,音节助词,无意义,衬字;第二个“之”是代词,代“子”。D项,第一个“而”,连词,承接;第二个“而”是连词,表修饰。故选A。
(3)A项,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办好;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B项,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师,名词作动词,学习。C项,生,动词作名词,生者;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项,斗,动词使动,使……斗;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故选B。
(4)题中,“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民养生丧死无憾”不是措施,而应该是施行王道主张的结果,所以可以排除①③⑥句,这就可以排除ABC三项。故选D。
(5)C项,“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最终目的”错误,从文中来看,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并非最终目的。故选C。
(6)①中,“然而”,然,这样,而,却;“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②中,乃,于是;北,名作状,到北方;藩篱,边境;却,使动,意为击退、使……退却。
故答案为:⑴C;⑵A;⑶B;⑷D;⑸C;
⑹①这样(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事。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此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这句话是说规矩既有(  ),也有规范性。既然(  )了规矩,便要有规范。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以规范的形式书写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共识。书写汉字,除了有形, ① ,这样才能形神兼备,这也是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特点。但在信息化时代, ② ,认为只要会写汉字,笔画顺序错误、书写随意,并无大碍。殊不知,这样的看法是忽视了汉字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独特文化魅力,行不具,则神必失。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汉宇的“形”赋予其“神”更深厚的意蕴,因此 ③ 。 。如果对每个汉字寻根溯源,其中的笔画都有示意,表形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形义关系。因此,书写规范对识字、读文、释意这一认知系列而言非常重要。汉字本身就是天地万物变化莫测的(  )。汉字形体犹如自然物象,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长有扁,有正有斜,有断有连,有高有低……我们不可断章取义,破形断字。
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实用性 竖立 历久弥新 观照
B.工具性 竖立 经久不衰 观照
C.工具性 树立 历久弥新 写照
D.实用性 树立 经久不衰 写照
9.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更有利于中文学习。
B.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规范汉字书写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C.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书写汉字不仅有利于中文学习,又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D.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8.C
9.D
10.①还应有神;②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③规范汉字书写很重要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 本题考查语意表达连贯这个考点。要补充完整所缺失的句子,关键在于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们才能推断划横线的地方需要怎样的表述才能将上下文连接起来。另外注意字数的要求。
8.第一空,“实用性”指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特性。“工具性”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效的特性。第一空所在的句子是对前一句孟子的话的解释。“规矩”指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从本来的意思上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说没有规和矩就不能画成方和圆的图形,所以这里强调的是“规矩”的工具性,应选“工具性”。第二空,“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竖立”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事物,而语境中修饰的是抽象事物“规矩”,应选“树立”。第三空,“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也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经久不衰”指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衰减。两者都含有“经历时间久”的意思,但“历久弥新”强调“弥新”,而“经久不衰”则强调“不衰”。联系第三空所在的句子可知,选“历久弥新”更合适。第四空,“观照”指仔细观察,审视。“写照”指对事物的描写刻画。语境指对天地万物的刻画,应选“写照”。
9.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根据内容的递进关系,应该是“有利于中文学习”在前,“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在后,据此可排除A项;二是语序不当,根据句子内容,“有助于…”和“有利于……”的主语应该都是“规范汉字书写”,“规范汉宇书写”应该移至“不仅”之前,据此可排除B项。C项,“不仅……又……”搭配不当。故答案为:D。
10.第①处,横线前说的是“形”,横线后说“这样才能形神兼备”,由此可推知应填“还应有神”。第②处,根据横线后“认为只要会写汉宇……”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填总括性的句子,表达当今存在对汉字书写的误解意思的句子。第③处,根据上文现代人对规范书写汉字的误解,以及下文规范书写汉字的意义可知,此处应填“规范汉字书写很重要”之类的观点句。
11.在下面一段文字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文人的狂言狂事,数也数不清。但细分文人之狂,   ,一种是才狂,一种是疯狂。才狂,不难理解,也可以说一般文人都恃才而狂,是性情之狂。而疯狂就需区别待之:有的是不随流俗执着个性的佯狂,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否定文人之狂,   。正如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及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文人的狂性情,怎么看,也都是中国文脉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答案】要多从正面来解读文人之狂;有的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轻狂;要多从正面来解读文人之狂
【知识点】语句连贯;齐桓晋文之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重点研讨横线前后的内容。第一处后面说“一种是才狂,一种是疯狂”,故前面应是总说“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体现”;第二处前面说“而疯狂就需区别待之:有的是不随流俗执着个性的佯狂”,后面自然是“有的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轻狂”;第三处后面说“正如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及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前面自然是:“要多从正面来解读文人之狂”。做这类题目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高考试题中比较常出现。连贯题要注意其说明顺序或表达的逻辑,从前后照应关系中理出语句的前后顺序即可
12.汉字文化魅力无穷,儒释道文化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参照下面的示例,从结构特点和蕴含道理两方面对“儒”字和“道”字做简要解析。
佛:左边是“人”,右边是“弗”,合起来仿佛是说“人不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摆脱私心的束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即“放得下”。
儒:   
道:   
【答案】儒:左边是“人”,右边是“需”,合起来仿佛是说“人需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满足自己精神的需求,积极进取、主动担当,即“拿得起”;道:左边(外面)是“走”,右边(里面)是“首”,合起来仿佛是说要“走脑子”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脑中要想透彻,依道而行、顺应规律,即“想得开”。
【知识点】仿写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首先要研究清楚例句,然后明确仿写的要求,此题要求从结构特点和蕴含道理两方面对“儒”字和“道”字做简要解析,根据例句特征,首先从字形分析,即把字拆开,然后把拆开的字放到一起产生新的内容——做事的方法,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即可。
故答案为:儒:左边是“人”,右边是“需”,合起来仿佛是说“人需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满足自己精神的需求,积极进取、主动担当,即“拿得起”;道:左边(外面)是“走”,右边(里面)是“首”,合起来仿佛是说要“走脑子”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脑中要想透彻,依道而行、顺应规律,即“想得开”。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为长者折枝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①盖亦反其本矣 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①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①愿夫子辅吾志 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怎么、哪里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爱惜
D.不识有诸 识:知道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俯足以畜妻子
D.则牛羊何择焉
4.(2022高一下·农安月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不足以畜妻子 畜:养活 B.明君制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统治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6.解释一词多义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4)不求闻达于诸侯:   
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二、文言文阅读
7.(2019高一下·蓟州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戈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节俭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弱天下之民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谨庠序之教 ②耻学于师
B.①树之以桑 ②吾师道也
C.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尊贤而重士
(4)最能体现孟子“仁政”思想,即“王道”主张的具体措施的一组是(  )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黎民不饥不寒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⑥民养生丧死无憾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④⑤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意在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C.孟子认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最终目的,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诫统治者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这才是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这句话是说规矩既有(  ),也有规范性。既然(  )了规矩,便要有规范。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以规范的形式书写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共识。书写汉字,除了有形, ① ,这样才能形神兼备,这也是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特点。但在信息化时代, ② ,认为只要会写汉字,笔画顺序错误、书写随意,并无大碍。殊不知,这样的看法是忽视了汉字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独特文化魅力,行不具,则神必失。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汉宇的“形”赋予其“神”更深厚的意蕴,因此 ③ 。 。如果对每个汉字寻根溯源,其中的笔画都有示意,表形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形义关系。因此,书写规范对识字、读文、释意这一认知系列而言非常重要。汉字本身就是天地万物变化莫测的(  )。汉字形体犹如自然物象,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长有扁,有正有斜,有断有连,有高有低……我们不可断章取义,破形断字。
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实用性 竖立 历久弥新 观照
B.工具性 竖立 经久不衰 观照
C.工具性 树立 历久弥新 写照
D.实用性 树立 经久不衰 写照
9.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更有利于中文学习。
B.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规范汉字书写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C.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书写汉字不仅有利于中文学习,又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D.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1.在下面一段文字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文人的狂言狂事,数也数不清。但细分文人之狂,   ,一种是才狂,一种是疯狂。才狂,不难理解,也可以说一般文人都恃才而狂,是性情之狂。而疯狂就需区别待之:有的是不随流俗执着个性的佯狂,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否定文人之狂,   。正如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及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文人的狂性情,怎么看,也都是中国文脉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12.汉字文化魅力无穷,儒释道文化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参照下面的示例,从结构特点和蕴含道理两方面对“儒”字和“道”字做简要解析。
佛:左边是“人”,右边是“弗”,合起来仿佛是说“人不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摆脱私心的束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即“放得下”。
儒:   
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
A项,①句意为: 为长者折树枝。引申义较多。后比喻为长者效劳。 “枝”同“肢”,肢体;②句意为: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颁”同“斑”。
B项,①句意为: 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 “盖”同“盍”,何不;②句意为: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C项,①句意为: 还是因为好看的颜色用眼看不够。 “采”同“彩”;②句意为: 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罔”同“网”。
D项,①句意为: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无通假字;②句意为: 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涂”同“途”,道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2.【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为: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 就:走向。解释正确;
B句意为: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恶:怎么、哪里。解释正确;
C句意为: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爱,吝惜,舍不得。解释错误;
D句意为: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识:知道。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用法。
3.【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项,句意为: 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的连词。
B项,句意为: 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埃 。古义:两个词。于,对;是,代词,这。今义:连词,表示承接。
C项,句意为: 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D项, 句意为:那牛或羊都是一样的,又有什么选择的必要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4.【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齐桓晋文之事
【解析】【分析】B项,制,规定。句意: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5.【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故排除A项。
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应区别于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该考虑在B、D两项中作选择。
④①都含有“既有”“则有”,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6.【答案】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汉语一词多义的能力。正确理解词类活用,最重要的是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故答案为: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7.【答案】(1)C
(2)A
(3)B
(4)D
(5)C
(6)①这样(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事。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C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句中的“检”应解释为“制止、约束”,如解释为“节俭”,则和语境不合。故选C。
(2)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比。B项,第一个“以”,介词,表凭借,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第一个“之”,音节助词,无意义,衬字;第二个“之”是代词,代“子”。D项,第一个“而”,连词,承接;第二个“而”是连词,表修饰。故选A。
(3)A项,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办好;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B项,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师,名词作动词,学习。C项,生,动词作名词,生者;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项,斗,动词使动,使……斗;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故选B。
(4)题中,“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民养生丧死无憾”不是措施,而应该是施行王道主张的结果,所以可以排除①③⑥句,这就可以排除ABC三项。故选D。
(5)C项,“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最终目的”错误,从文中来看,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并非最终目的。故选C。
(6)①中,“然而”,然,这样,而,却;“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②中,乃,于是;北,名作状,到北方;藩篱,边境;却,使动,意为击退、使……退却。
故答案为:⑴C;⑵A;⑶B;⑷D;⑸C;
⑹①这样(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事。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此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答案】8.C
9.D
10.①还应有神;②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③规范汉字书写很重要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词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 本题考查语意表达连贯这个考点。要补充完整所缺失的句子,关键在于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们才能推断划横线的地方需要怎样的表述才能将上下文连接起来。另外注意字数的要求。
8.第一空,“实用性”指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特性。“工具性”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效的特性。第一空所在的句子是对前一句孟子的话的解释。“规矩”指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从本来的意思上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说没有规和矩就不能画成方和圆的图形,所以这里强调的是“规矩”的工具性,应选“工具性”。第二空,“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竖立”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事物,而语境中修饰的是抽象事物“规矩”,应选“树立”。第三空,“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也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经久不衰”指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衰减。两者都含有“经历时间久”的意思,但“历久弥新”强调“弥新”,而“经久不衰”则强调“不衰”。联系第三空所在的句子可知,选“历久弥新”更合适。第四空,“观照”指仔细观察,审视。“写照”指对事物的描写刻画。语境指对天地万物的刻画,应选“写照”。
9.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根据内容的递进关系,应该是“有利于中文学习”在前,“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在后,据此可排除A项;二是语序不当,根据句子内容,“有助于…”和“有利于……”的主语应该都是“规范汉字书写”,“规范汉宇书写”应该移至“不仅”之前,据此可排除B项。C项,“不仅……又……”搭配不当。故答案为:D。
10.第①处,横线前说的是“形”,横线后说“这样才能形神兼备”,由此可推知应填“还应有神”。第②处,根据横线后“认为只要会写汉宇……”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填总括性的句子,表达当今存在对汉字书写的误解意思的句子。第③处,根据上文现代人对规范书写汉字的误解,以及下文规范书写汉字的意义可知,此处应填“规范汉字书写很重要”之类的观点句。
11.【答案】要多从正面来解读文人之狂;有的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轻狂;要多从正面来解读文人之狂
【知识点】语句连贯;齐桓晋文之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重点研讨横线前后的内容。第一处后面说“一种是才狂,一种是疯狂”,故前面应是总说“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体现”;第二处前面说“而疯狂就需区别待之:有的是不随流俗执着个性的佯狂”,后面自然是“有的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轻狂”;第三处后面说“正如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及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前面自然是:“要多从正面来解读文人之狂”。做这类题目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高考试题中比较常出现。连贯题要注意其说明顺序或表达的逻辑,从前后照应关系中理出语句的前后顺序即可
12.【答案】儒:左边是“人”,右边是“需”,合起来仿佛是说“人需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满足自己精神的需求,积极进取、主动担当,即“拿得起”;道:左边(外面)是“走”,右边(里面)是“首”,合起来仿佛是说要“走脑子”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脑中要想透彻,依道而行、顺应规律,即“想得开”。
【知识点】仿写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首先要研究清楚例句,然后明确仿写的要求,此题要求从结构特点和蕴含道理两方面对“儒”字和“道”字做简要解析,根据例句特征,首先从字形分析,即把字拆开,然后把拆开的字放到一起产生新的内容——做事的方法,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即可。
故答案为:儒:左边是“人”,右边是“需”,合起来仿佛是说“人需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满足自己精神的需求,积极进取、主动担当,即“拿得起”;道:左边(外面)是“走”,右边(里面)是“首”,合起来仿佛是说要“走脑子”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脑中要想透彻,依道而行、顺应规律,即“想得开”。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