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年代。——黄仁宇
苏绰、卢辩诸人,卒为北周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
失望的深渊?
全盛的基石?
VS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重点难点】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政权更迭·统一之势
二、北人南迁·江南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乱中之和·民族交融
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理解“乱世”的内涵:请把上述图表填写完整并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夹在前后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跨度大约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是名副其实的一段“乱世”。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页。
一、政权更迭·统一之势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征
国家分裂、战乱频繁、政权更迭 短暂统一、局部统一、趋向统一
1.政治局面:政权更迭,统一之势
从分裂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但历史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政权纷争·统一之势
二、北人南迁·江南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乱中之和·民族交融
二、北人南迁·江南开发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反映了什么?
江南经济开发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增加
在丝织、制瓷、造船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梁朝时有28万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材料三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二、北人南迁·江南开发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材料一(南方)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宴如(安定)也。
—南朝《宋书》
材料二 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南朝《宋书》
思考: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北方战乱频繁;
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劳动力;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赋税相对较轻。
社会安定
手工业发达
江南经济大发展
材料一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手工业发展
东晋“织成履”
二、北人南迁·江南开发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农业发展
促进民族大交融
材料二 对南方开发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
——吕思勉《中国通史》
据材料,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社会安定
手工业发达
江南经济大发展
二、北人南迁·江南开发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农业发展
促进民族大交融
据材料,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促进南方文化科技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草原、中原、江南三个词语,以民族交融为主题写一段话。(要求:紧扣主题;史实准确;条理清晰;字数在50字左右)
材料一 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
材料二
思考探究:请你来阐述历史
北魏进入中原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政权纷争·统一之势
二、北人南迁·江南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乱中之和·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要义是尊重差异。民族交融的实现在于相互学习和相互接近,达到相互认同和国家认同。和民族融合相比较,民族交融更强调过程,民族融合更强调结果。
民族交融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
——迁徙
北人南迁
——迁徙
十六国民族关系
——治理
战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乱中之和·民族交融
经济领域:均田制(土地制度)
租调制(赋税制度)
政治领域:整顿吏治;俸禄制;
三长制(前身:宗主督护制);
迁都洛阳
社会生活:移风易俗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乱中之和·民族交融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经济领域-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目的:政府收入;缓和矛盾
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作用:一定程度限制土地兼并;推动经济发展;巩固统治,稳定社会。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乱中之和·民族交融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经济领域-租调制
经济领域:均田制(土地制度)
租调制(赋税制度)
政治领域:整顿吏治;俸禄制;
三长制(前身:宗主督护制);
迁都洛阳
社会生活:移风易俗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一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相对减轻农民负担,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税收收入。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乱中之和·民族交融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政治领域-迁都
经济领域:均田制(土地制度)
租调制(赋税制度)
政治领域:整顿吏治;俸禄制;
三长制(前身:宗主督护制);
迁都洛阳
社会生活:移风易俗
平城 洛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 争取汉族地主合作
改汉姓
说汉话
与汉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汉地
穿汉服
三、乱中之和·民族交融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社会生活-移风易俗
经济领域:均田制(土地制度)
租调制(赋税制度)
政治领域:整顿吏治;俸禄制;
三长制(前身:宗主督护制);
迁都洛阳
社会生活:移风易俗
《耕耙图》
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谥号多采用“孝”字
木兰辞
(北朝民歌)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放牧图》
“子贵母死”制度源自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即凡是被立为太子的皇子,其母必须自尽
从游牧到农耕
从可汗到皇帝
从子贵母死到父天母地(孝)
均田制
政府按一定的标准把掌握的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承担赋役。
三、乱中之和·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封建化
【探究】结合材料和“史料阅读”栏目,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乱中之和·民族交融
改革的意义:
对北魏: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对中国: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国时期
220-280
西晋
280-316
东晋
317-420
420-589
南北朝十六国
乱世孕新,统一之势
五族内迁
江南开发
民族交融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统一与创新
统一与繁荣
……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草原的视野与武功、中原的精神与财富,整合为一体,涵养了民族精神,扩大了历史的张力,成就了一个庄严恢弘、灿烂夺目的隋唐帝国。
从北朝走出了一个因民族交融而生机勃勃的新生中华民族 ——阎步克
在分裂再现之时,中国人并不自安于分裂,分争各方总是力求寻得恢复统一的路径。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感情、文化交流、经济联系、政治交往,也自然而然地孕育再统一的条件,使统一成为全社会不可抗拒的潮流。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后期,“统一成为全社会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