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8 14:54:1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字形、释义有误的一组是(  )
A.汜南(fán) 缒(zhuì) 鄙(当作边邑)
B.佚之狐(yì) 不知(知道) 共(gōng,供给)其乏困
C.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 逢孙(páng)
D.阙(quē,损害) 行李(外交使者) 失其所与(结交)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同音字字形分辨;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释义的能力。 B不知,不明智的。知,同“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释义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2022高一下·农安月考)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B.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C.国危矣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故忠臣尽忠于公
【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A项第一个“也”为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第二个为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
B项第一个“焉”为句末语气词;第二个为疑问副词,为什么。
C项第一个“矣”为句末语气词;第二个为句末语气词。
D项第一个“然”为表转折,然而,但是;第二个为代词,这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 军:驻扎
B.既东封郑 封:边邑
C.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B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疆界。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4.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B.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顺承。
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对。
C项,其:代词,这/其: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项,焉:疑问代词,哪里/焉:语气词,可不译。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6.(2022高一下·连城月考)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以乱易整,不武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答案】B
【知识点】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考生可以抓住“烛之武”“机智善辩”进行排除。
①是佚之狐的话,是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智过人。
②④⑤都是烛之武对秦伯所说的话,都是直接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③“以乱易整,不武”是晋侯所说,表现晋侯的头脑冷静,随机应变。
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A.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B.进行系统记述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C.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被系统地记述
D.把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系统记述
【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从衔接的角度分析,C项填入造成中途易辙,可直接排除;B项表述时存在语病,可排除;A项、D项均承前句主语,但A项的句式与横线后“同时也具体地描绘了……”的句式保持一致,衔接紧密,由此可知A项更合适。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8.(2022高三上·龙江开学考)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赤壁赋》“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 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国也”中的寡人 , 即为寡德之人 ,是古代君主 、诸侯 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 “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另有称 “不谷”和 “孤”的 。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中“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赤壁赋;烛之武退秦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史记》与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说法错误,应该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的史官。
C.《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论述外交辞令,叙事条理清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左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左传》的解读。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D《公羊传》《谷梁传》是对《春秋》的解读,《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2021高一上·仁寿期中)文言文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答案】(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得。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在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4)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来归顺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了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
(5)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呀。父亲、母亲、族人,都被杀戮和没收。
(6)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带着白帽来送荆轲。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知识点】翻译;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1)“鄙”,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焉用……?”特殊疑问句式,为什么要……呢?“陪”,增加;
(2)“东道主”古今异义,这里意思是“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古今异义, 出使的人 ;“共”同“供”,供给;
(3)“东”“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在东(西)边”;第一个“封”,动词使动用法, 使……成为它的边境;第二个“封”,名词,边境;“肆”,扩张;“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焉”,哪里。
(4)“以”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这里是指走投无路;“更”另外再……。
(5)“遇”,对待;“深”,刻毒;“为”,表被动;“戮没”,杀戮与没收。
(6)“ 宾客知其事者”属于定语后置句式,应译为“知道这件事的宾客”;“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带着白帽 ;“ 祖 ”,祭过路神。
故答案为:⑴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得。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⑵ 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⑶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在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⑷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来归顺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了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
⑸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呀。父亲、母亲、族人,都被杀戮和没收。
⑹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带着白帽来送荆轲。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注】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1.用“/”给文中画框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侯、伯、子、男,是我国古代爵位名称,其中以“公”级别最大。
B.崤指崤山,是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C.寡君是古代君王的谦称。文中的“寡君”是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叙述了蹇叔谏阻、哭师、哭子和秦穆公拒谏、诅咒等情节,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B.第二段叙述了弦高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
C.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就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D.文章叙写战争,却不是把战争本身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答案】11.D
12.D
13.C
14.①(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②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有听说过。军队精疲力竭,远方国家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士兵)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三十三年春季,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到成周做买卖,碰到秦军,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引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说:“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敝邑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弦高同时又派传车紧急地向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了。派皇武子辞谢他们。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存有希望了。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灭亡了滑国就回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11.根据句意断句。“劳师”和“袭远”是以“以”连接的顺接动宾结构,不可拆,排除AB句中“无乃….….乎”是固定搭配,排除C。译文: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故答案为:D
12.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有误,《左传》属于编年体,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故答案为:D
13.C.秦穆公听信杞子逸言”错,文中没有依据表明杞子所说是谗言。
故答案为:C
14.①“居”,住;具”供给、准备;积”,食粮;“卫”保卫工作。译文:(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②“之”,代词,皆指郑国;“克”,战胜;“继”,后援的军队;“其”还是,表商量语气。译文:进攻它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2021高一下·东莞月考)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共, 通“供”,供给。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丢失。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D.又欲肆其西封 肆 ,延伸,扩张。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而出 吾尝跂而望矣
B.是寡人之过也 行李之往来
C.敢以烦执事 阙秦以利晋
D.子亦有不利焉 且焉置土石
1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敢以烦执事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15.B
16.A
17.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点评】 (1)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在考场上,还要结合上下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上下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附参考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的“亡”解释为“丢失”错误,依语法推断,“亡”作动词时,后面原本不能带宾语,但在此语境中,“亡”后接了宾语“郑”,故“亡”在此处是使动用法,使……灭亡。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表修饰/表修饰B.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介词,用/表目的,来;D.语气助词,无义/疑问代词,哪里。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夫晋,何厌之有”是以“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宾语是“何厌”,“有”是谓语,“之”起提宾作用;正常语序:夫晋,有何厌。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是省略句,正常语序:“若舍郑以(之)为”的省略。B.“敢以烦执事”是省略句,是“以(之)烦执事”的省略;正常语序:敢以(之)烦执事。C.“是寡人之过也”是“……也”为标志的判断句;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故选D。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让之 让:谦让 B.奢不能难 难:困难
C.妾请无随坐 坐:坐下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布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与,且降矣 且焉置土石
B.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先帝不以臣卑鄙
C.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君知其难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②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4)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案】(1)D
(2)B
(3)①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
②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
(4)①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②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利禄。③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1)A项,让:责备。
B项,难:反驳,驳诘。
C项,坐:定罪。
(2)A项,副词,将要/连词,况且。
B项,介词,因为。
C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D项,介词,他的/代词,其中的。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①句关键词:将(做大将)、身(亲自)、与(给)。
第②句关键词:如(动词,往、到)、发(征发、征调)。“民年十五以上”,定语后置句式要翻译出来。
(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从“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可概括出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从“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概括出赵括急于追求利禄,不能礼贤下士。从“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可概括出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等。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①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
②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
⑷①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②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利禄。③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
【点评】(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附参考译文】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守营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而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责备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于是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而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人死亡的险境,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可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任命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军吏拜见,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仰望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他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看到可买的良田美宅就买下来。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赵母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担任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废除原来的所有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布置下两支奇兵截击赵军。赵括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派轻兵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便坚筑营垒等待援兵。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食。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向齐国请求借粮,齐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内部暗中互相残杀,吞食人肉。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与秦军搏战,被秦兵射杀。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用欺诈的手段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国虏兵四十五万人,赵人大为震惊。
三、综合运用
19.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片忠心实在难得。
事迹:   
点评:   
【答案】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本题烛之武是高中课文中较为出名的人物,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在作答的时候注意句式和内容的相似。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烛之武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 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故答案为: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而且做这类题目,要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要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注意字数限制。
20.下面是有人根据《烛之武退秦师》前两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幕后台词空缺。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
结合课文和剧情,将其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我想派您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想了想)那……好吧。
幕落
【答案】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移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幕后台词的能力。
本题主要围绕背景介绍。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故答案为: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移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幕后台词的能力。 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
21.下面是有人根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前两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幕后台词空缺。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请你结合课文和剧情,将其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我想派您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想了想)那……好吧。
幕落
【答案】(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水之南驻扎。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幕后台词,需要符合剧情发展,语言简明、准确,有感染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熟悉改编的剧本,然后拟写出剧本的幕后台词。
本题需要拟写的幕后台词,从台词的位置可以看出,下文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这里是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解说,以便于故事的展开。需要用现代汉语指出,秦晋围郑,郑国危急的形势。
故答案为:(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水之南驻扎。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读写: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应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字形、释义有误的一组是(  )
A.汜南(fán) 缒(zhuì) 鄙(当作边邑)
B.佚之狐(yì) 不知(知道) 共(gōng,供给)其乏困
C.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 逢孙(páng)
D.阙(quē,损害) 行李(外交使者) 失其所与(结交)
2.(2022高一下·农安月考)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B.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C.国危矣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故忠臣尽忠于公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 军:驻扎
B.既东封郑 封:边邑
C.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4.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B.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2022高一下·连城月考)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以乱易整,不武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A.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B.进行系统记述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C.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被系统地记述
D.把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系统记述
8.(2022高三上·龙江开学考)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赤壁赋》“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 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国也”中的寡人 , 即为寡德之人 ,是古代君主 、诸侯 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 “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另有称 “不谷”和 “孤”的 。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中“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的史官。
C.《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论述外交辞令,叙事条理清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左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左传》的解读。
10.(2021高一上·仁寿期中)文言文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注】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1.用“/”给文中画框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侯、伯、子、男,是我国古代爵位名称,其中以“公”级别最大。
B.崤指崤山,是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C.寡君是古代君王的谦称。文中的“寡君”是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叙述了蹇叔谏阻、哭师、哭子和秦穆公拒谏、诅咒等情节,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B.第二段叙述了弦高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
C.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就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D.文章叙写战争,却不是把战争本身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21高一下·东莞月考)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共, 通“供”,供给。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丢失。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D.又欲肆其西封 肆 ,延伸,扩张。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而出 吾尝跂而望矣
B.是寡人之过也 行李之往来
C.敢以烦执事 阙秦以利晋
D.子亦有不利焉 且焉置土石
1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敢以烦执事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让之 让:谦让 B.奢不能难 难:困难
C.妾请无随坐 坐:坐下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布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与,且降矣 且焉置土石
B.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先帝不以臣卑鄙
C.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君知其难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②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4)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
三、综合运用
19.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片忠心实在难得。
事迹:   
点评:   
20.下面是有人根据《烛之武退秦师》前两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幕后台词空缺。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
结合课文和剧情,将其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我想派您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想了想)那……好吧。
幕落
21.下面是有人根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前两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幕后台词空缺。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请你结合课文和剧情,将其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我想派您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想了想)那……好吧。
幕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同音字字形分辨;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释义的能力。 B不知,不明智的。知,同“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释义的能力。要做到正确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A项第一个“也”为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第二个为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
B项第一个“焉”为句末语气词;第二个为疑问副词,为什么。
C项第一个“矣”为句末语气词;第二个为句末语气词。
D项第一个“然”为表转折,然而,但是;第二个为代词,这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B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疆界。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4.【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顺承。
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对。
C项,其:代词,这/其: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项,焉:疑问代词,哪里/焉:语气词,可不译。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5.【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6.【答案】B
【知识点】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考生可以抓住“烛之武”“机智善辩”进行排除。
①是佚之狐的话,是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智过人。
②④⑤都是烛之武对秦伯所说的话,都是直接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③“以乱易整,不武”是晋侯所说,表现晋侯的头脑冷静,随机应变。
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7.【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从衔接的角度分析,C项填入造成中途易辙,可直接排除;B项表述时存在语病,可排除;A项、D项均承前句主语,但A项的句式与横线后“同时也具体地描绘了……”的句式保持一致,衔接紧密,由此可知A项更合适。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8.【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赤壁赋;烛之武退秦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史记》与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说法错误,应该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9.【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D《公羊传》《谷梁传》是对《春秋》的解读,《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答案】(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得。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在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4)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来归顺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了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
(5)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呀。父亲、母亲、族人,都被杀戮和没收。
(6)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带着白帽来送荆轲。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知识点】翻译;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1)“鄙”,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焉用……?”特殊疑问句式,为什么要……呢?“陪”,增加;
(2)“东道主”古今异义,这里意思是“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古今异义, 出使的人 ;“共”同“供”,供给;
(3)“东”“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在东(西)边”;第一个“封”,动词使动用法, 使……成为它的边境;第二个“封”,名词,边境;“肆”,扩张;“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焉”,哪里。
(4)“以”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这里是指走投无路;“更”另外再……。
(5)“遇”,对待;“深”,刻毒;“为”,表被动;“戮没”,杀戮与没收。
(6)“ 宾客知其事者”属于定语后置句式,应译为“知道这件事的宾客”;“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带着白帽 ;“ 祖 ”,祭过路神。
故答案为:⑴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得。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⑵ 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⑶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在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⑷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来归顺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了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
⑸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呀。父亲、母亲、族人,都被杀戮和没收。
⑹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带着白帽来送荆轲。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答案】11.D
12.D
13.C
14.①(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②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有听说过。军队精疲力竭,远方国家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士兵)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三十三年春季,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到成周做买卖,碰到秦军,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引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说:“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敝邑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弦高同时又派传车紧急地向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了。派皇武子辞谢他们。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存有希望了。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灭亡了滑国就回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11.根据句意断句。“劳师”和“袭远”是以“以”连接的顺接动宾结构,不可拆,排除AB句中“无乃….….乎”是固定搭配,排除C。译文: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故答案为:D
12.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有误,《左传》属于编年体,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故答案为:D
13.C.秦穆公听信杞子逸言”错,文中没有依据表明杞子所说是谗言。
故答案为:C
14.①“居”,住;具”供给、准备;积”,食粮;“卫”保卫工作。译文:(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②“之”,代词,皆指郑国;“克”,战胜;“继”,后援的军队;“其”还是,表商量语气。译文:进攻它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答案】15.B
16.A
17.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点评】 (1)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在考场上,还要结合上下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上下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附参考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的“亡”解释为“丢失”错误,依语法推断,“亡”作动词时,后面原本不能带宾语,但在此语境中,“亡”后接了宾语“郑”,故“亡”在此处是使动用法,使……灭亡。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表修饰/表修饰B.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介词,用/表目的,来;D.语气助词,无义/疑问代词,哪里。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夫晋,何厌之有”是以“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宾语是“何厌”,“有”是谓语,“之”起提宾作用;正常语序:夫晋,有何厌。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是省略句,正常语序:“若舍郑以(之)为”的省略。B.“敢以烦执事”是省略句,是“以(之)烦执事”的省略;正常语序:敢以(之)烦执事。C.“是寡人之过也”是“……也”为标志的判断句;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故选D。
18.【答案】(1)D
(2)B
(3)①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
②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
(4)①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②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利禄。③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1)A项,让:责备。
B项,难:反驳,驳诘。
C项,坐:定罪。
(2)A项,副词,将要/连词,况且。
B项,介词,因为。
C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D项,介词,他的/代词,其中的。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①句关键词:将(做大将)、身(亲自)、与(给)。
第②句关键词:如(动词,往、到)、发(征发、征调)。“民年十五以上”,定语后置句式要翻译出来。
(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从“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可概括出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从“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概括出赵括急于追求利禄,不能礼贤下士。从“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可概括出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等。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①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
②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
⑷①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②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利禄。③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
【点评】(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附参考译文】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守营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而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责备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于是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而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人死亡的险境,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可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任命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军吏拜见,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仰望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他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看到可买的良田美宅就买下来。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赵母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担任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废除原来的所有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布置下两支奇兵截击赵军。赵括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派轻兵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便坚筑营垒等待援兵。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食。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向齐国请求借粮,齐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内部暗中互相残杀,吞食人肉。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与秦军搏战,被秦兵射杀。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用欺诈的手段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国虏兵四十五万人,赵人大为震惊。
19.【答案】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本题烛之武是高中课文中较为出名的人物,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在作答的时候注意句式和内容的相似。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烛之武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 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故答案为: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而且做这类题目,要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要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注意字数限制。
20.【答案】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移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幕后台词的能力。
本题主要围绕背景介绍。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故答案为: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移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幕后台词的能力。 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
21.【答案】(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水之南驻扎。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幕后台词,需要符合剧情发展,语言简明、准确,有感染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熟悉改编的剧本,然后拟写出剧本的幕后台词。
本题需要拟写的幕后台词,从台词的位置可以看出,下文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这里是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解说,以便于故事的展开。需要用现代汉语指出,秦晋围郑,郑国危急的形势。
故答案为:(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水之南驻扎。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读写: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应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