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各个区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2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
(2022·北京门头沟·统考一模)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独具中国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一诗一画,尽显中国气韵。借此机会,初三年级打造年级“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文化墙开篇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来源,请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早期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被分为七十二候,根据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征候编写而成。它以五天为一候,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共有72候。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1)文化墙的标题要从以下三幅字中选择一幅,要求能够体现二十四节气的特点。请你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甲】
【乙】
【丙】
选择:_______
理由:_______
(2)一位同学查阅字典找到“候”的义项有:①等待②时节③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等。根据文段内容、字典释义和教材中《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内容,帮他解释“物候”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墙的主体是二十四节气的介绍。下面是同学们改编的三则材料,请帮助他们解决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的明信片。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两个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①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地,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清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时节,草木萌发,时有知时节的好雨悄然而至。看吧,在蒙蒙细雨中,小草精神抖擞地绿着,鹅黄色的柳枝轻歌漫舞,青黑色的粗糙的老树皮。②在雨的滋润下,似乎也有了几分青春的颜色。雨后天晴,清新的空气中多了些泥土的味道,暖暖春阳中,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
处暑:_暑气止矣,迎来了家家户户丰收的景象
每年的处暑都是在农历的七月中下旬,有书解释:“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人们告别炎热的夏天,享受着“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惬意。立秋之后,人们开始收割庄稼;到了处暑,基本完成,可谓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仓有粮”。可见,处暑是幸福感最强的节气。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悄”应读为“qiǎo” B.“明信片”应写为“名信片”
C.“处”应读为“chǔ” D.“轻歌漫舞”应写为“轻歌曼舞”
(2)有同学对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请你帮他选出修改正确的一项(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3)请仿照其他两个节气的“一句话”解说,在横线上也用一句话解说“清明”。
________
(4)文化墙上,“大寒”节气介绍中链接了一则小故事,请你将故事中的对联补充完整。
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便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______。”此联一出,成为绝对。若干年后,才有人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3.参与年级“二十四节气”文化墙设计的同学,在周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活动感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四句七言的节气歌,用简洁的方式完成了人们的自然启蒙。这是一种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巧妙的组合。它带着生命的密码和丰富的信息,汇聚成一条浩荡的生命长河。
如果我们顺着节气的根脉追溯,最早显现春之端倪的并非柳梢枝头,而是残冬瑞雪。白雪是写满春汛的素笺,草地就是春潮萌生的家园。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就像天地孕育的二十四个角色,迎来送往,相互守望,在运转自如的秩序中完成四季的轮回。
(1)依据语境,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________
(2)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22·北京房山·一模)学校开展“回望长江”历史文化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4.某同学通过数字博物馆观看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江关万里——长江文化展”,摘录了该展览前言的部分文字分享给全班同学。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千万年来,自然消融的万年冰雪由青藏高原各拉丹冬雪山奔腾而下,经巴蜀,过荆楚,行赣院,穿吴越,茫茫九脉,浩荡东流,千回百转之间形成了这条世界第三大河。万里长江横惯东西,支流辐辏,两岸沿线港埠星罗,物畅其流。滔滔江水以其不舍昼夜的丰厚滋养和兼收并蓄的广阔胸怀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康续与发展,连接着中国与世界,中华民族由此奔向海洋。
(1)有的同学对加点字的读音有疑问,有的同学认为加点词语中有错别字,下列判断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行”应读为“xíng” B.“转”应读为“zhuǎn”
C.“横惯”应写为“横贯” D.“滋养”应写为“资养”
(2)有同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查到文段中画横线的“辐辏”一词的意思是: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辐,读fú,辐条。)集中于车毂(毂,读gǔ,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一样。根据文段内容和词典释义,你认为“辐辏”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观看了纪录片《话说长江》,记录了部分解说词分享给全班同学。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四川盆地的边缘,是由巫山、大类山、大凉山、邛莱山、岷山、米仓山兜圈子组结起来的。由于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要出入四川就很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千古魂销蜀道难,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的诗句,就是① 。
古时候人们出入四川盆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栈道,一条是长江。出入四川盆地的这段长江又叫川江。川江险滩密布、暗礁林立,而且水流很急。栈道是古人在悬崖陵壁上开凿出来、架设起来的路。人们先在峭壁上凿出了千千万万个洞,再把木桩打进石洞,然后在桩子上铺上木头,这才铺出来一条勉强供人行走的路。其实啊,这样的找道,【甲】说是一条路,【乙】说它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桥。
(1)根据语境,在文段中横线①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对四川交通的写照。 B.古人对四川地形的写照。
C.古人对四川地势的写照。 D.古人对四川多山特点的写照。
(2)根据语境,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
(3)根据语境,在文段中【甲】【乙】两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然……不如…… B.或者……或者……
C.与其……不如…… D.要么……要么……
6.某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一篇介绍“长江三胜”之一滕王阁的文章,摘抄了文章中部分文字分享给全班同学。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还是登上膝王阁看看吧。楼阁共七层,每层墙壁都在说话【甲】一层饰有礼器及编钟编磐,盛唐之音从远处传来,朦胧又清晰【乙】二层画有江西历代名人壁画,如① 园诗人陶渊明,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燕等。大师身影就在眼前,平仄之声犹在耳畔。三层绘有壁画《临川梦》,传说汤显祖在此排演过《牡丹亭》。其余各层,不再赘述。
(1)在文段中【甲】【乙】两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在文段中横线①处填入诗人所属朝代,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 B.南宋 C.东汉 D.东晋
(3)这位同学还分享了从网上找到的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书法作品《滕王阁序》的图片,下列选项中对该作品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草书书体,平正婉和,温润秀劲。 B.行书书体,笔势潇洒,自然流畅。
C.行书书体,连绵回环,自由飘逸。 D.楷书书体,结构匀整,端庄通畅。
(2022·北京平谷·统考一模)牛辞胜岁,虎跃新程。2022年是农历壬寅虎年,班级开展“虎年话虎”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的三个活动版块,完成下面任务。
【版块一】
寻常百姓的虎
老虎历来看做阳兽,有阳刚之美,因此常被赋予镇宅的寓意。在我国传说中,人们相信虎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因此虎画经常被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我国民间还常将老虎视为儿童的保护神,制作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虎(xíng)香袋等实用物品或饰品,祈求孩子们拥有强健体魄,能够健康成长。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了一件唐代虎头帽襁褓陶(yǒng),是婴孩头戴虎头帽最早的实物例证。
7.对材料中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以及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赋予”中的“予”是“给”的意思,“赋予”中“予”读作“yǔ”
B.“祈求”的意思是“恳切地希望或请求”,“祈求”中“祈”读作“qǐ”
C.“虎xíng”中“xíng”的意思是“形状”,“xíng”应写作“形”
D.“陶yǒng”中的“yǒng”的意思是“古代殉葬的偶像”,“yǒng”应写作“俑”
8.根据语境,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修改。
【版块二】
王权贵胄的虎
虎因有着威严的形象令人敬畏,在古代军队中备受推崇,也成为权力的象征。古代骁勇善战的部队,称为“虎师”;英勇善战的将领,称为“虎将”①《三国演义》中刘备册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勇猛之士称为“虎士”;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称为“虎符”②虎符自春秋战国一直应用到秦汉时期,因外形似卧虎而得名。分为左右两半,中央与统帅各持半符。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两片符相吻合才能出兵。图一是先秦时期的杜虎符,它是目前发现最早且保存完好的一兵符。
9.阐释“兵符”称为“虎符”的原因。
10.如果给虎符图片配上文字,下面的“虎”字你认为哪一个最恰当。选出来并说明理由。
甲 乙 丙
11.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版块三】
古诗词中的虎
古诗词中歌咏“虎”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305篇中,有11篇17次提到了老虎。《诗经·小雅》:“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其意是取虎威猛之性状。李白的《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甲]作者借“虎蛇”活画出了割据一方军阀的穷凶极恶,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乙]作者以孙权自比,表达他志在杀敌报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鲁迅的《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wū tú,虎的别称)。”[丙]该诗借用虎不食子、虎有情的温情一面,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不应当有柔软内心的看法。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丁]这里的虎,既指南京地势之凶险,也可以指人民解放军坚毅勇敢,是勇猛之虎,又是胜利之虎。
12.《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13.文中对[甲][乙][丙][丁]四处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活动最后,一位同学为初三学子写的一段祝福语。结合语境,横线处所填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少年挂云帆济沧海, 。个个生龙活虎,个个虎虎生威,让我们运筹龙韬虎略,闯荡虎穴龙潭,成就虎震龙威。不负韶华,让青春在拼搏奋斗中闪光!
A.猛虎啸山林震神州 B.玉虎迎新春纳五福
C.猛虎藏山林震寰宇 D.虎啸东方江山如画
(2022·北京丰台·统考一模)2022年是农历千寅虎年,学校组织“虎年说虎”系列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5.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介绍历史文物“虎符”的文字。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常将铜制兵符刻成伏虎形,所以用虎符来命名。国家博物馆的展品中就有一对汉代错银“堂阳侯”虎符。虎符分为左右两半,中央与统帅各持半符,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两片符相吻合才能出兵。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战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既让后世了解了古代兵符的用法,也为虎符增添了传奇色彩。
要想仿制虎符,难度堪比上青天。据秦史记载,秦始皇时代的虎符为青铜铸造,分为左右两部分,虎背上用错金工艺铸刻有12个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虎符上面的这种书体看似端正,但是相连的纹理是非常难以仿制的,即使详细了解虎符上面的文字,也束手无策。
(1)根据材料内容,你认为虎符上的文字应该使用哪种书体。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甲】篆书
【乙】草书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①__________(朝代)司马迁所著的《②__________》。
16.下面是老师找来的一段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虎”的文字。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虎,毛色浅黄或棕黄色,其间分布黝黑色横纹,凶狠勇猛,力量强大,在古代被作为权利的象征。古代调兵的信物就用了伏虎的形状,称为虎符。虎的形象也用于祭祀之中,圆明园曾被掠夺的西周青铜礼器虎蓥(ying),其整体造型典雅,文饰精美,具有重要的信仰意义。此外,虎还为古今文人所喜爱,清初画家马负图的《荒崖乳虎图》,画了一只小老虎舒展地趴卧于山崖之上,让人看到了“山大王”也有憨顽的一面。虎的形象也出现在百姓的生活里,虎是百兽之王,在传统观念中是一种瑞兽,能镇邪,驱邪。民间流行给幼儿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期望能够保护他们不受外界风雨的侵扰,健康茁壮地成长。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中国人太多美好的愿望。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黝”应读为“yōu” B.“权利”应写为“权力”
C.“文饰”应写为“纹饰” D.“掠”应读为“lüè”
(2)结合语境,你认为“风雨”一词在文段中的意思是( )
【甲】自然界的狂风暴雨
【乙】艰难困苦的事情
【丙】纷纷的议论和传闻
(3)根据语境,在文中画线处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威严的虎、勇猛的虎、顽皮的虎、吉祥的虎
B.勇猛的虎、威严的虎、吉祥的虎、顽皮的虎
C.威严的虎、勇猛的虎、吉祥的虎、顽皮的虎
D.勇猛的虎、威严的虎、顽皮的虎、吉祥的虎
17.学校组织参观国家博物馆“瑞虎佑安”新春展览。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宣传稿,请你为其中引用的对联选择恰当的词语。( )
国家博物馆北1展厅内,“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正在展出。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不断绽放的虚拟烟花、墙面投影的“虎年大吉”文字,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展品品类丰富,既有反映虎文化的铜器、玉器、陶瓷、丝织品等文物,又有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书画作品。其中有一副对联,将虎文化与春节的喜庆结合在一起,上联是“宝地钟灵,_____①_____千业旺”,下联是“华年集瑞,_____②_____万民欢”。展厅中还有体现虎元素的展品,这些展品上起商代,下迄21世纪初,涵盖了信仰礼制、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领域。古老的虎符、精美的瓷枕、笑容可掬的花布小老虎都凝结了虎的形貌,融入了虎的神韵。
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多媒体互动体验区,应用动态捕捉技术,让观众体验剪纸艺术,感受科技力量和传统艺术结合所带来的乐趣。假期里,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国博,感受欢庆虎年的祥和氛围。人们希望借助虎的锐气与吉祥,驱散疫情的阴霾,自由昂扬地生活。
A.①虎跃神州 ②风调雨顺
B.①虎年虎威 ②春临盛世
C.①虎年虎威 ②风调雨顺
D.①虎跃神州 ②春临盛世
18.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同学们分享对“虎文化”的感受。下面四位同学的分享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同学一:“展厅的布置很有特色,有大量的文物,还有充满科技元素的多媒体互动体验区,让人流连忘返。”
B.同学二:“调兵信物虎符和祭祀重器虎鎣都巧妙地借用了虎的形象,体现了虎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C.同学三:“活泼可爱的布老虎,寄托了人们希望孩子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的美好祝福,体现了吉祥的寓意。”
D.同学四:“虎的形象威风凛凛,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用虎的威严辟恶驱邪,保佑家人幸福,喜乐,安康。”
参考答案:
1. 示例:选择甲,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气候、物候特征进行的灵动总结,与行书的飘逸连贯相近。选择乙,因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源远流长,与隶书古朴厚重的历史感相近。 物候,即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2. B D 清明:天朗气清,展现着万事万物生长的明净。 小雪 3. 这是一种巧妙的组合,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D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概括能力。
(1)问,通过材料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可知二十四节气源远流长,具有古朴厚重的历史,三幅字中乙为隶书,出现最早,可与之对应;通过“根据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征候编写而成”,可知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灵动连贯的特点,与甲的行书字体的自由流动相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开创性的灵性总结,与丙中的“颜体”缔造独特的书学境界,卓越灵性,自然瑰丽相契合。因此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对应三种字体的不同特征,说出合理的理由即可。
(2)问,根据文中“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可知“物候”是一种周期性变化,对应字典中“候”的义项③: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再结合《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内容“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概括出“物候”的意思是: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2.本题考查字体、读音、标点和内容概括等。
(1)B.“明信片”写法正确。明信片所写的内容公开,可被他人所看见,内容通常不涉及隐私权之虞,故称为明信。故选B。
(2)①处“遐想”后面为所想到的内容,应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②处“青黑色的粗糙的老树皮”为主语,与“在雨的滋润下……”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应用逗号。故选D。
(3)其他两个节气的“一句话”解说,高度概括了节气的特点。在这段材料中,写草木萌发,写雨中的植物,写天晴后的空气、暖阳和孩子,展现出清明时万物生长的清丽景象,抓住这个特点,加以概括即可。
示例1:阳和雨润,万物滋养在清新明朗之中。
示例2:天气清朗,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4)由下联“春分时雨到清明”中的“清明”可知,上联空缺处应填一个节气名称。“茅屋上一片白霜”,这样的景象,通过联想,霜与雪相似,因此可填节气为“小雪”。
3.本题考查病句与修辞。
(1)“这是……更是……”是一种递进关系,“智慧的结晶”比“巧妙的组合”意义更为深广,二者应交换顺序。
(2)画线句“白雪是……素笺,草地是……家园”,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A.句意: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运用拟人,将明月拟人化,把它看作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B.“钟”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生动地突出泰山自然景色之美;“割”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阔;
C.“落红”即落花,这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颜色代指本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赋予了花以人的动作感情,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D.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梨花,描写了北国突降大雪时的情形,这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景象,就像是一夜春风吹来,漫山遍野的梨花盛开了;
故选D。
4. D 示例:长江的支流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在长江干流两侧。 5. A 示例:古时候人们出入四川盆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栈道。 C 6. C D B
【解析】4.(1)“滋养”意思是养育,培养,供给养分。“滋养”为正确书写。
故选D。
(2)根据文段内容“万里长江横贯东西,支流辐辏”和词典释义“形容人或物聚集”,可知“辐辏”在这里的意思是:长江的各条支流就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紧密聚集在长江干流的两侧。
5.(1)根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意为四川一带的山路,非常地难以攀爬,走这样的道路,比上天还难。)”“千古魂销蜀道难,畏途巉岩不可攀(大意为干百年来这蜀地道路的艰险与困难都让人心神沮丧,山路险道峭岩实在难以攀登。)”可知,这两句诗词是古人描写蜀地道路的艰险与困难,正是对四川交通艰难险阻的真实写照。
故选A。
(2)根据材料“出入四川盆地的这段长江又叫川江”“栈道是古人在悬崖陵壁上开凿出来、架设起来的路”可知,作者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先介绍了川江,再介绍栈道,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和事实发展顺序,因此这句话需调换前后顺序以与后文一一照应,改为:古时候人们出入四川盆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栈道。
(3)A.“既然……不如……”关联词搭配不当;
B.“或者……或者……”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
C.“与其……不如……”前后分句表示两种不同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中,只有一种更合适,且已经做出了取舍,前舍后取;
D.“要么……要么……”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
结合句子“说是一条路”“说它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桥”可知,一种是把栈道形容成路,一种是形容成无与伦比的桥,通过栈道的特点“栈道是古人在悬崖陵壁上开凿出来、架设起来的路”可知,形容成无与伦比的桥更合适,作者做出了取舍,前舍后取;故选C。
6.(1)甲处,“楼阁共七层,每层墙壁都在说话”这是一个说明事实,文意完整的陈述句,因此这里用句号;
乙处,“一层饰有礼器及编钟编磐,盛唐之音从远处传来,朦胧又清晰”是完整的陈述句,文中指一层的介绍到这里结束;再结合“三层绘有壁画《临川梦》,传说汤显祖在此排演过《牡丹亭》”前的句号可知,这里也应用句号。
故选C。
(2)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故选D。
(3)首先,根据图片中的字迹可判断出字体是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因此可以排除A、D;
其次,行书的书写特点是笔势潇洒,自然流畅;而C选项中“连绵回环,自由飘逸”是草书的特点。
故选B。
7.B 8.答案示例:老虎历来被看做阳兽,有阳刚之美,也因此常被赋予镇宅、保护儿童(保护神、保平安)的寓意。 9.①外形特点②虎是权力的象征 10.甲 理由示例一:杜虎符是先秦时期的兵符,先秦使用的书体是篆书。理由示例二:杜虎符身上的文字是篆书,本着统一美观的原则所以配文字也应该是篆书。 11.C 12.苏轼 13.C 14.A
【解析】7.B. “祈求”中“祈”读作“qí”。故选B。
8.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第一处:“老虎历来看做阳兽”的主语是“老虎”,应该改为“被字句”。
第二处:本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概括不全。结合下文可知,应该概括“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和“老虎视为儿童的保护神”两个功能。据此改为:老虎历来被看做阳兽,有阳刚之美,也因此常被赋予镇宅、保护儿童(保护神、保平安)的寓意。
9.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虎因有着威严的形象令人敬畏,在古代军队中备受推崇,也成为权力的象征”概括得出:虎是权力的象征;
根据“虎符自春秋战国一直应用到秦汉时期,因外形似卧虎而得名”得出:虎符外形似卧虎而得名。
10.本题考查理解赏析。首先明确态度。甲图合适。根据“图一是先秦时期的杜虎符,它是目前发现最早且保存完好的一兵符”可知,因为在先秦时代,文字是篆书。据此分析,甲图合适。
1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下句“《三国演义》中刘备册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是对上句“虎将”的举例说明,①应该用逗号。②处是举例完成,是这一句话的结束,应该用“句号”。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1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的意思是: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据此分析“该诗借用虎不食子、虎有情的温情一面,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不应当有柔软内心的看法”有误。没有借用“虎不食子”的意思,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也应当有柔软内心的看法。故选C。
14.本题考查对联。
根据词性相当和内容相关分析,“少年”是名词,“挂”是动词,“云帆”是动词,“济”是动词,“沧海”是名词。
B.“玉虎迎新春纳五福”是新春联;
C.“猛虎藏山林震寰宇”中“藏”不合适,“藏”在山林中,不会“震寰宇”。
D.“虎啸东方江山如画”与“少年挂云帆济沧海”词性不相当;
故选A。
15. 答案示例:选甲, 文中提到虎符是秦始皇时代的,并且说明虎符上面字体看似端正、纹理相连,所以应该是篆书。 汉代 史记 16. A 乙 D 17.D 18.A
【解析】15.本题考查字体特点及文学常识。
(1)根据材料“据秦史记载,秦始皇时代的虎符为青铜铸造”可知文中提到的虎符是秦始皇时代的,当时秦始皇统一的字体是小篆;
根据材料“虎符上面的这种书体看似端正,但是相连的纹理是非常难以仿制的,即使详细了解虎符上面的文字,也束手无策”可知虎符上面字体看似端正、纹理相连,而篆书的特点是字体优美,颇具古风古韵,篆刻后不易模仿,两者极其相似;
综上所述,虎符上的字体应该是篆书。
(2)《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本题两空依次应填:汉代、史记。
16.本题考查基础应用。
(1)A“黝”应读为“yǒu”,而不是“yōu”。故选A。
(2)风雨:①风和雨。②比喻艰难困苦。句中说大家期望虎头帽、虎头鞋能够保护幼儿不受外界风雨的侵扰,应选第二种解释。故本题选乙。
(3)材料中说了四种与虎相关的内容,第一种是被作为权力象征的凶狠勇猛的虎;第二种是用于祭祀之中的具有重要的信仰意义的虎;第三种是清初画家马负图的《荒崖乳虎图》中憨顽的虎;第四种是能镇邪,驱邪的出现在百姓生活中的瑞兽。于此相呼应,四种虎依次应为勇猛的虎、威严的虎、顽皮的虎、吉祥的虎。故选D。
17.本题考查对仗。
对联讲究对仗工整,上下联所选词语要结构相同,语意相关。“虎年虎威”和“风调雨顺” 结构不同,不能对仗,“虎跃神州”对“春临盛世”,故选D。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题中老师要求同学们分享对“虎文化”的感受,A项中所述内容均为对活动展厅的布置进行赞美,与老师要求不符,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