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启发学生体会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努力来完善和充实自己,并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在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2.通过师生交流,深入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4 孙权劝学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作品介绍(出示课件5)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6)
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很快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4)文学常识(出示课件7)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5)人物资料(出示课件8、9、10)
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据江东。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吕蒙(178-219),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吕蒙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名扬三国。杀死关羽后,吕蒙不久病死。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鲁肃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他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鲁肃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友好关系。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11)
(2)词语解释。 (出示课件12)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出示课件13)
预设: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教师: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理清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4)
教师方法指导:(出示课件15)
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代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一下课文部分内容吧。
师生疏通:(出示课件16、17)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什么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在刚刚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一下这段文字。
预设:(出示课件18)【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典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一下课文部分内容吧。
师生疏通:(出示课件19)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什么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在刚刚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一下这段文字。
预设:(出示课件20)
【译文】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而后就分别了。
教师: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出示课件21)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教师追问:同学们,请你们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21)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读书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出示课件22)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孙权一劝(出示课件23)
出示语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学生: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对他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教师总结: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劝不成。
教师:孙权二劝(出示课件24)
出示语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学生:“邪”后虽用叹号,但有一种强烈的反问,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出示语句:(出示课件2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学生:孙权接着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循循善诱,言辞恳切。
教师总结:蒙乃始就学。
教师:(出示课件26)吕蒙读书有没有取得成效?文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出示语句:(出示课件27)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学生: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识有了进步。“大惊”及感叹语气的句子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出示语句:(出示课件28)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学生: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教师:(出示课件29)同学们,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孙权、鲁肃、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出示课件30)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要求严格,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学生:(出示课件31)吕蒙,胸怀坦荡,机敏自信,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学生:(出示课件31)鲁肃,极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2)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故事情节。这节课让我们细读课文,归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课件33)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回答。)
学生: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教师:同学们,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出示课件34)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1:①开卷有益。
预设2:②劝人要讲究策略。
预设3:③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预设4: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知错就改。
预设5:⑤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预设6:⑥不能因事情的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预设7:⑦抓紧时间,勤奋学习。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
1.语气词(出示课件35)
2.称谓词(出示课件36)
3.古今异义(出示课件37)
4.一词多义(出示课件39、40)
5.文言句式(出示课件41)
三、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出示课件42)
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出示课件43) 感悟一: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从中受到不少启发。首先,我们认识到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其次,我们认识到只要肯学,就会有所收获,学有所成。
预设2:(出示课件43)感悟二: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且才略进步惊人;方仲永聪明过人,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年长好学,学有所成;年幼不学,毫无所成,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出示课件44) 记事简练而完整。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再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
预设2:(出示课件45) 详略得当,剪裁精当。
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4.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6)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出示课件47-50)
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一)积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出示课件51)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书到用时方恨少。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知识就是力量。
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二)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诫子书》,回答问题。(出示课件52-58)
(三)拓展阅读刘向的《师旷劝学》,回答问题。(出示课件59-61)
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出示课件62)
你的同桌张明同学头脑聪明,成绩较好,但最近他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急剧下滑,班长请你前去劝劝他,你将如何劝导呢?
示例:张明同学,你是我交往的朋友中最聪明的一个,可我发现你最近经常玩网络游戏,成绩有所下滑。我真诚地希望你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让你的聪明才智有用武之地。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课本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翻译的不良习惯,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及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的能力,培养文言语感。文言文学习要让学生更加充分地阅读课文,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预习作业】
1.预习单元写作《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学习如何运用具体的描写、叙议结合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