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一张奇特的脸 (教案 表格式)人美版 美术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一张奇特的脸 (教案 表格式)人美版 美术三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2-21 14: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一张奇特的脸 课型 造型表现 共 节 第 节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艺术作品运用写实、夸张、变形的创作手法对脸部进行塑造表现的方法;运用多种泥塑技法制作奇特的脸。 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感受、观察分析中发现形象各异的脸的特征和艺术魅力,在体验探究活动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创新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艺术作品生动奇特的美感,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积极性,体验泥塑造型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艺术作品中五官、表情、脸型的独特造型,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制作奇特的脸。 难点:脸部形象变化丰富,特点突出、避免无序、杂乱的组合装饰
教具学具 1、课件2、教具3、展台4、陶艺工具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意图 和时间
全体学生 特需生
课前两分钟 游戏导入 谢谢XX同学的精彩两分钟,今天我们也一起来一起玩一个游戏《变脸》,当老师说出一种情况请大家立刻做出相应的表情,看看谁的反应快,谁最像 测查得了优异的成绩,妈妈奖励了一辆自行车 骑车玩耍后妈妈为你冲了一杯热奶茶,不小心被烫到了 爸爸看到后为你舌头上涂了一层苦苦的药水 同学们的表情可真丰富,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上一节关于表情和五官的课《一张奇特的脸》 新授 观察、探究: 今天教师准备了一些奇特的脸带到了我们的各组,请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并讨论: 这些脸奇特在哪里? 奇特的脸与普通脸有何不同? 教师小结:中国戏曲脸谱—色彩奇特、非洲面具—花纹奇特、贵州地戏面具—头饰奇特、云南辟邪面具—脸型奇特、云南辟邪面具—表情奇特、马勺—花纹、五官奇特 这些奇特的脸是在真实的脸部基础上进行夸张和变形,在五官、表情、色彩上夸张,在脸形、五官都进行了变形。 作品欣赏、回忆技法 艺术家们用了这些夸张和变形的方法把脸变得很奇特,有许多同学用了泥塑的方法也制作了许多奇特的脸,现在请大家边看边回忆这些作品中用到哪些陶艺技法?(生:揉、搓、压、捏、刻) 教师示范、解决难点 我们一起欣赏了艺术家和同学们制作的奇特的脸,今天孟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奇特的脸,(出示一张无五官的脸)奇特吗?(生:不奇特,没有五官),对没有五官呢,有谁想上来给这张脸添加上五官,(学生上台前添加五官),那你们觉得现在这张脸奇特了吗?(不奇特,可以再添加装饰),没错当添加完五官后,我们就可以为这张奇特的脸添加装饰,既可以用泥进行装饰同时也可以用一些装饰材料进行装饰。 实践 运用多种泥塑技法做一张奇特的脸,并加以装饰使其与众不同。 评价 评价要点:外形奇特夸张,运用了丰富的形象 课后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艺术作品中用脸部造型进行装饰,课后大家可以再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奇特的脸 学生课前两分钟 学生游戏 小组探究艺术作品中的面具,戏曲脸谱、非洲面具、马勺、贵州地戏面具、云南辟邪面具 学生回答:五官奇特、颜色奇特、花纹奇特…… 学生回答:搓、捏、卷、刻等 学生到黑板上尝试脸部表情拼摆 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 学生创作实践 学生评价 2’ 通过游戏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脸部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8’ 引导学生回忆陶艺技法,知识迁移3’ 引导学生发现艺术创作的元素,表现新颖美观的想象,解决教学重难点5’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5’ 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评价,锻炼欣赏和语言表达能力。4’
板书设计: 一张奇特的脸 夸张:五官、表情、色彩 变形:脸形、五官
作业设计: 运用多种泥塑技法做一张奇特的脸,并加以装饰使其与众不同。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制作奇特的脸,不仅是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挥,于奇特之中发现美,创造美.既然是"奇特的脸"我认为课的设计也应该体现一些奇思妙想,这样一节课的学习可堪称"珠联壁合"。 巧设课前两分钟 在本课中脸部的表情的夸张表现和五官的变形是本课的重难点,而这也正好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川剧变脸”,在课前两分钟学生设计了川剧变脸的环节,为同学们扩展了思路的同时也为本节课做好铺垫作用。 变脸游戏激发兴趣 情境变脸,在游戏中同学们根据老师所叙述的情境进行表情变化的表演,我把它作为课题导入,旧游戏新玩法,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奇特",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塑造出了许多生动奇特的脸,孩子们在玩中快乐的创造着,体验着,欣赏着不同的脸造型。 小组讨论有实效 接着就要"趁热打铁",这个"热"是孩子们刚刚在游戏中焕发出的创作热情,而这种热情和创作意识还只是无形的,或者说是散随的,原始的,从艺术角度看仍然需要引导,修饰,使之成为真正的具有美感的"艺术品"."打铁"就是要锻造这种刚刚萌发的创作之火,使之成"钢",成为具有美的意义的东西.于是我让古今中外的头像艺术品映入学生的眼帘.非洲的木雕、中国的京剧脸谱、马勺面具、云南东巴挂件以及贵州安顺地戏面具…….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品奇特造型的同时欣赏其中的美。 由于艺术家们的作品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所以多数作品看上去很恐怖,很丑陋,这么丑的形象需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帮助他们认识理解这些造型,不仅要引导学生的感受,重在引导和启发,使他们发现"奇特"之中蕴含的美.教师以不同的形象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使学生体会出奇特本身并不都是非常美的,但其中充满了美,包含着艺术气息.作为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从中将美的东西挖掘出来,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变丑为美.有意识的讲解会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他们虽小,但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速度快,不仅增强了感悟美的能力,更激发他们继续创造的欲望,也为他们的创造指点了"迷津". 师生互动共示范 本次课的示范环节也体现着“奇特”二字,我改变了以往教师示范,学生观看的传统示范方法,而是采取学生参与到教师示范的环节,而教师的示范也是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加强评价语言的艺术 教学中教师的表扬,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再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说得最多的是“你真厉害”“你真聪明”“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做得非常好”“你的头像真有创意”……积极肯定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这些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如同兴奋剂一般,源源不断注入学生的心田,但我也明显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于学生评价语言的匮乏,在今后的课程中我要加强对于评价形式和语言的训练,使他们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因为赞赏而把学习活动当作愉快的享受。 只有不断的改进我相信我的课堂才能更"奇",更"特",但要"奇"的合理,"特"的有味.鼓励学生大胆的将泥塑材料与其他材料结合,拓展学生的创作空间.结果呈现出了许多具有个性化的作品,似乎每一件作品都孕育着一个奇特的故事.孩子们在喜悦声中编织,讲述那一张张奇特的脸背后的美丽故事.将学生潜在的趣味储备和临场的想象力激活,层次鲜明的穿插拧绕在一起,欢乐愉悦的课堂情景自然会营运而生—《一张奇特的脸》,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洒下奇特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