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关键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4.学习航天人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科学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2.训练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提取及重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1)
板书课题:23 太空一日(出示课件3)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
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此后,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本课选自“航天英雄”杨利伟撰写了个人传记《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2)走进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舒婷”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是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同年11月,他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获“航天功勋”奖章。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8)
(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9)
(3) 释一释重点词。 (出示课件10、11)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12)同学们,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此故事的大致内容讲给大家听。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归纳)
学生: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学生:我看到了什么
学生:神秘的敲击声
学生: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教师:同学们, 杨利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出示课件1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
学生: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快速浏览课文,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状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出示课件14)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第一次意外 26秒的共振 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学生:第二次意外 本末倒置 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学生:第三次意外 神秘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学生:第四次意外 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学生:第五次意外 抛伞开伞震动很大 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教师: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自由朗读文章,找出能够体现杨利伟作为一个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的句子。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15)①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当时痛苦的感受。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15)②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眼见为实。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16)③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当不能确定看到的是什么的时候连用三个表示推测的词语,体现了杨利伟表达时语言的严谨性。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16)④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不光写出了从飞船上看到的北京白天的样子,也描述了它夜晚的样子。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17)⑤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如果说在太空能够看到地球上唯一的建筑物长城,那将更令中国人骄傲,但是杨利伟却实事求是。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17)⑥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实事求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18)⑦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离地面100公里,逐渐进入稠密大气层。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准确的记录体现的是科学的准确和严谨。
教师:同学们,大声朗读下面的句子,看看该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联系上下文体会句中蕴含的情感。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19)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
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0)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及对战友和亲人的想念之情。
学生勾画语句:(出示课件20)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心理描写,表达了“我”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飞行任务并成功着陆后的激动心情,平安着陆,回到祖国,喜不自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2.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1)
上节课我们跟随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太空经历了紧张、刺激而又充满自豪的一天,感受到了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不畏困难、镇定、坚韧、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加深对英雄的认识。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杨利伟不但记录了航天过程,而且把不同阶段的感受告诉了研究员和航天员?(出示课件22)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 这是一种科学求实精神的体现,也是作为一名航天员为国家科技进步负责任的态度的体现。
学生:他在航天过程中的每一个体验,每一种感受,每一份资料都是极为珍贵的,对航天事业的进步也是极为可贵的,可以让研究员和航天员少走许多弯路。
教师:同学们,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国有什么重大意义? (出示课件23)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教师:同学们,是否只有为国捐躯才能称为英雄?(出示课件24)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并非如此,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应该给予英雄的荣誉。
学生:本课描述了诸多细节,可以说突发事件、危急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
三、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出示课件25) 本文借助四个小标题,通过写“我”乘坐飞船升空,遨游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飞船落地,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和亲友的热爱,洋溢着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出示课件26)感悟一:我们应佩服杨利伟敢于说“我没有看到长城”的难能可贵的求实严谨的态度。他庄严地肩负起一个航天员的职责,用首飞的经历来促进改进航天技术,把宝贵的经验传给后来的航天员。
预设2:(出示课件27)感悟二: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行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中国几代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铸就中华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即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出示课件28) 以时间为顺序再辅以小标题的方式,全文思路清晰而各有侧重。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写飞船起飞的过程及作者的感受,小标题非常吸引眼球。
“意外出现”后,不仅让作者“几乎无法承受”,让“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也让读者为之揪心。
“我看到了什么”,既写了见到什么,也写了没有见到长城,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神秘的敲击声”写出了飞船飞行过程中的未解之谜。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写回归过程中的惊险。
作者的叙述虽然平实,但写出了鲜为人知的内容,又写出了自己细致的观察、真切的体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预设2:(出示课件29) 语言准确,生动严谨。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板书设计:(出示课件30)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再要求学生巩固。(出示课件31-35)
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6-43)
1.阅读《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杨利伟在《天地九重》一书中回忆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时的感受,“以前不理解文学描写中‘美得让人窒息’是什么情形,而此时我真的是屏住呼吸,久久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激动得不得了”。他在书中描绘说:“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而随着飞船的飞行,地球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她的形象使得所有的地图苍白简单,也使所有的地球仪呆板无趣。”
2.感动中国颁奖词——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3.阅读杨利伟的《这一刻,突然看见太空奇景》,回答下列问题。
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出示课件44-46)
1.作者在文中多处用写实的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如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在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我”紧张的心理。
请你也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烘托人物的心理。
例文:拿着沾着污迹的卷子,我无奈地走出了校门。夕阳无力地沉了下去,黑暗在第一时间布满了天空。一阵狂风刮过,路旁的树枝“啪啪”作响,继而被暴风卷走。枯黄的落叶,在树枝上做着最后的挣扎,尽管那样猛烈,但是被树枝无情地抛掉,砸落在地上,月亮好不容易从阴暗的云里冲出来,却又立刻被云缠住。
2.假如杨利伟叔叔要到你们学校进行演讲,学校安排你做小记者采访杨利伟叔叔,你准备问他什么问题呢?
示例:杨利伟叔叔,您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英雄,您的文章《太空一日》令我震撼。假如有第二次进入太空的机会,您还会去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思路清晰,阅读方法落实到位。但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人物精神的分析和对文章句子的赏析可以重点去呈现。前半部分的概括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独立完成,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结尾时可以再次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自豪之情。
【预习作业】
1.预习《带上她的眼睛》,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句,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预习本课,说说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人公是谁?
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