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单选题
1.1965 年,考古学家在中国西部邻国阿富汗发掘出阿伊·哈努姆遗址,距今两千多年,规模 较大,有宫殿、卫城、神殿、街道、柱廊式广场、体育场、游泳池、圆形剧场、壁柱、浮 雕以及希腊语碑文和赫尔墨斯神像。此种风格的城市之所以出现在阿富汗,与此相关的是
( )
A.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 B.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C.亚历山大帝国的出现 D.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出现
2.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帝国之间存在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这主要得益于
A.罗马帝国的征服 B.铁犁牛耕使用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两国政治清明
3.据史料记载,波斯帝国时期,有许多希腊人来到波斯,他们之中既有医生、学者、工匠,也有失意的政治家。波斯历代国王喜用希腊医生为御医,希腊工匠在波斯秉承国王的意旨,采用希腊风格和东方审美观,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这反映了当时( )
A.相互学习、多元一体 B.创立制度、彼此借鉴
C.人口流动、融合发展 D.依据大河、农耕为主
4.公元前241年,西西里省成立,行省总督在财政上只起监督作用,具体事务由罗马国家派去的财务官负责;当地居民-般案件的审判权由西西里的城市法庭掌握;同时还设立了专门审理控诉行省总督案件的特殊法庭。西西里省的设立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平衡 B.推动了罗马民主政治的建立
C.提供了有效治理地方的经验 D.巩固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成果
5.公元前7世纪,大量希腊人到达埃及,学到了古埃及的雕刻技术,最初的雕像带有浓厚的埃及风格。除雕刻外,古希腊人开始广泛将石头作为建筑材料。该材料体现当时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
A.技术传播 B.经贸往来 C.制度研讨 D.思想交流
6.世界最初的文明主要发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反映出古代文明
A.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B.建立完善的国家机器
C.相互间处于封闭隔绝状态 D.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
7.下列有关古代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古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
B.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向东方学习
C.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促进了罗马文化的传播
D.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8.伴随亚历山大东征,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等地,其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A.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给亚洲带来巨大的灾难
C.加速了地中海世界的统一 D.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
9.下图为考古学家在甘肃、陕西等地发掘的大量“铅饼”之一,正面雕刻有象征皇权威严的蟠螭,背面刻有希腊文字母和汉代印戳。专家推断其可能是希腊化的中亚西亚地区的货币。由此可知汉代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 B.与希腊罗马的交流非常有限
C.外贸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D.统治范围已扩及中亚西亚地区
10.公元前242年,罗马统治者开始任命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判官,让他们参照公民法中可以对罗马公民和非罗马公民共同适用的部分、罗马周围各部落、城邦公社和其他国家的去律进行审理。这一举措
A.适应了罗马帝同的打张 B.有助于罗马法的发展
C.造成了罗马平民的不满 D.扩大了罗马公民群体
11.有学者评价:亚历山大帝国任用“外人”治国,如沿袭波斯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在军事上则用马其顿军事体系来组建陆海军,因此其是“最开化的帝国”。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A.具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B.坚持国家统一的原则
C.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 D.体现独裁和专制的特色
12.苏格拉底告诉他的学生,“善行、恶行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任何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通过学习拥有知识,才能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注重社会教化 B.认为美德至上
C.提倡理性思考 D.反对权威崇拜
13.公元前6世纪,埃及法老将瑙克拉提斯城赐予了希腊人。在这里,不少希腊人开始使用埃及人传统的陪葬品一陪葬俑。同时,希腊商人还将铁器带到这里,而铁器则改变了埃及人传统的生产工具及武器。这主要反映了古代
A.地域文化的交流 B.埃及手工业的落后
C.宗教信仰的融合 D.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14.造成早期古代文明呈现多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宗教信仰 D.文化传承
15.罗马是古典帝国主义和古典殖民主义的典范,也是除民主制以外的各种政治制度的试验场,还是古典法制国家的典范。罗马法中的自然法与罗马人的最高理念—正义密切关联,是人不可抗拒的本源存在。当基督教出现后,这种本源被置换成上帝。材料表明
A.继承雅典民主制的罗马对后世影响深远 B.军事、法律和宗教是罗马统治的重要支柱
C.作为本源存在的罗马法无需适应外界变化 D.堪称海洋法系典范的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化人类学家博厄斯指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
你是否赞同上述观点?请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17.材料一 某电视台栏目组拍摄了专题片《文明之路》,让我们追随摄制组的足迹,共同见证人类的早期文明。
材料二: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
---李铁将选译《古代伊朗史选集》
(1)图一是哪一大河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 图二石柱上雕刻的是哪一部法典 并指出这部法典的地位。
(2)图三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佛教的创始人在当时属于哪一等级
(3)上述三幅图片所示都是什么政治制度下的产物
(4)图四中的场景出现在古希腊哪个重要城邦 该城邦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5)材料二是 哪个地跨欧亚非三洲奴隶制帝国的国王? 并举另外两个此性质大帝国的名称?再说出两个中世纪 时期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名称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A
6.A
7.B
8.A
9.A
10.B
11.C
12.C
13.A
14.A
15.B
16.示例 同意上述观点
观点:各地区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的进步。
论述: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文化成果传入欧洲,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欧洲的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欧洲崛起后,又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尽管带有殖民扩张性,但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总之。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只有相互学习借鉴,才能共同发展进步。
17.(1)尼罗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2)种姓制度。刹帝利。
(3)奴隶主专制制度。
(4)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5)波斯帝国。亚力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任选两个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