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诗中“平陈业”是
A.隋朝建立 B.隋朝统一全国 C.开凿大运河 D.隋朝灭亡
3.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 )
A.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D.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础
4.隋朝时期修筑的以下哪条河( )
A.黄河 B.长江 C.大运河 D.尼罗河
5.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唐太宗建立唐朝,平定全国
D.唐太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鼓励士人报考
6.(2022·新疆·统考中考真题)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
A.开通了大运河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开创了科举制 D.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7.做笔记是历史学习方法之一。有同学学习某历史人物时在笔记中写道“君舟民水”“天可汗”“贞观之治”,由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8.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选项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唐朝以造型精美和色彩靓丽文明,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是(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青花瓷
11.下列关于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友好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历代回纥可汗都接受唐朝册封的汗号 B.回纥出兵平定“安史之乱”
C.回纥与唐多次和亲 D.唐与回纥之间保持绢、马贸易
12.唐太宗说:“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13.(2022·新疆昌吉·统考一模)640年,唐朝在西域设立的军政统治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伊犁将军府
14.唐朝时期被称为诗仙的是以下哪位( )
A.李白 B.李商隐 C.白居易 D.杜甫
15.唐朝书法名家辈出,属于“方折峻丽,笔力险劲”的书法风格的是
A.欧阳询 B.颜真卿 C.柳公权 D.王羲之
16.唐朝时,中国的“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节日及风俗习惯传到日本,流传至今。与此相关的是( )
A.玄奘西行 B.遣唐使来华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怀仁可汗”
17.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
C.唐三彩 D.经济重心南移
20.(2022·新疆·统考模拟预测)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下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疆域范围的辽阔
C.对外开放的气象 D.开明的民族政策
21.唐朝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2.“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平定了安史之乱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二、综合题
2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图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通的?
(2)根据材料一的图示,指出大运河的中心,并说出大运河的地位.
(3)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三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以上材料中的话是谁说的?他在位时开创了什么盛世局面?
(2) 材料一体现了这位皇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 材料二“以人为镜”中的人指谁?
(4) 材料三说明这位皇帝意识到了什么重要的问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衡卿》
材料二:日本最大在野党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2012年10月17日参拜了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日本政要的参拜行为招致全球众多媒体的谴责。
(1)材料一和二反映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鉴真东渡去了哪个国家?玄奘西行著作什么一书??
(3)鉴真和玄奘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材料一中的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杰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唐代新政中是通过什么制度选拔人才的?
(5)请你就安倍晋三祭拜靖国神社伤害了两国人民的感情的事实,结合史实,向你的某位日本中学生朋友说一句话。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活动。
诗句 探究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1)与诗中“登科”有关的是 ①(制度),贞观时期 ②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合感俱丰实。——(唐)杜甫《忆昔》 (2)诗中“开元全盛”出现在③(皇帝)当政时期。根据诗中描述,唐朝时主要粮食作物有④和⑤。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陆龟蒙《秘色越器》 (3)诗中描写了⑥(行业)中⑦(品种)的发展水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4)诗中“国破”与⑧(事件)有关,此后唐朝逐渐形成⑨的局面。
(5)从以上唐诗中你感受到唐朝怎样的社会变化?
参考答案:
1.D
【详解】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秦朝修长城,隋朝修建大运河,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秦朝传到秦二世,隋朝到二世隋炀帝,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等,隋朝三省六部制等。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当时在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所以诗中的“平陈业”是指隋朝统一全国,故选B项;隋朝建立时,陈朝尚未被消灭,故排除A项;开凿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与“平陈业”无关,故排除C项;隋朝灭亡时,陈朝早已平定,故排除D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可知,其诗大意为:都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你看)大运河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倘若不是因为隋炀帝乘坐浩大的龙船巡幸南游,他的功劳比起大禹来也不会低多少。据此可知,皮日休认为,开凿大运河是“弊在当代,功在千秋”之举,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虽然造成了当时民生的艰难、社会的动乱,以至于隋朝因“河”而亡,但是大运河至今仍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军事、交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生产,也没有涉及对唐朝的影响,排除BD项;C项与题干“尽道隋亡为此河”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全长2000 多千米,C项正确;ABD三项不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18年,李渊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勒死的消息后,便把杨侑赶下了台,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唐朝,历史上称他为唐高祖。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D项符合题意;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鼓励士人报考。所以,其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排除AB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促进了政治的稳定,B项正确;隋朝开通了大运河 、 开创了科举制,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贞观之治”,B正确;唐高祖、武则天、唐玄宗与题干的“君舟民水”“天可汗”“贞观之治”不符,排除ACD。故选B。
8.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开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唐高祖是唐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排除B项;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地动仪是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②曲辕犁是唐代农业耕作工具;③筒车是唐代灌溉农具;④罗盘,又叫罗经仪,是用于风水探测的工具,理气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非农具;②③正确;D项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朝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C正确;唐朝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排除A;唐朝刑窑的白瓷类雪似银,排除B;题干描述的不是青花瓷,排除D。故选C。
11.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时,回纥曾出兵援助,但不能说“安史之乱”是回纥出兵平定的,B项符合题意;“历代回纥可汗都接受唐朝册封的汗号”、“回纥与唐多次和亲”和“唐与回纥之间保持绢、马贸易”均是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友好关系的体现,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自古以来都重视汉族人,轻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只有我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说明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故选B。
13.C
【详解】依据课本知识可知,640年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唐太宗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C符合题意;西汉时期设西域都护府,A排除;武则天统治时期设北庭都护府,B排除;清朝时期设伊犁将军,D排除。故选择C。
1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朝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李白被称为诗仙,A项正确;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排除B项;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 元稹 共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 ,世称“元白”,与 刘禹锡 并称“刘白”,排除C项;杜甫被称为诗圣,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键。C项正确;AB项也是唐朝的书法家,风格与主旨不符合,排除AB项;D项是东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节到中国进行学习,将中国的节日习俗也传到了日本,B项正确;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天竺,文成公主入藏是与吐蕃和亲,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体现的是民族关系,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的僧人,①符合题意;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历经艰辛取回佛经,传播了佛学文化,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传播了唐朝文化和佛学文化,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都对唐朝的对外交往有重大贡献,②符合题意;两位高僧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③符合题意;两位高僧的身上都体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④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密切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①②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和为贵”、“和平交往”。A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倭是武力抗击日本倭寇的侵略,不符合题干中的“和平交往”,排除含④的BCD,故选A。
19.B
【详解】根据题干“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说明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事例有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B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唐三彩反映手工业水平的高超,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现象,体现了唐朝的对外开放,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现象,不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与疆域范围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现象,没有体现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诗人杜甫所经历的“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故选C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故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故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此时杜甫早已去世,故排除D项。
22.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结合所学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集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唐末农民起义没有平定安史之乱,排除A项;唐末农民起义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3.(1)隋炀帝
(2)洛阳;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赞同。皮日休批评了将隋亡原因归于开运河的片面看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大运河在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写道具体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也给分)
【详解】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大运河的相关史实。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为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从涿郡到洛阳这段叫永济渠、从洛阳到淮水叫通济渠、从淮水到江都叫邗沟、从江都到余杭叫江南河。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北至南途径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重大贡献的准确识记。隋朝是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皮日休批评了将隋亡原因归于开运河的片面看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大运河在历史的影响和作用,所以赞同皮日休的观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24.(1) 唐太宗;贞观之治。
(2)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3)魏征
(4)统治者与百姓的依存关系
【详解】试题分析:(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唐太宗说的话,体现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治国思想。“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语出唐太宗,说明他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自古以来都重视汉族人,轻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只有我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说明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的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政府对吐蕃采取了和亲的政策,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依据学过的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魏征被唐太宗比作一面“知得失”的镜子。
(4)依据学过的知识可知,“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语出唐太宗,说明他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把君民关系比作水和舟的关系。因为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了统治者与百姓的依存关系。
25.(1)开放的政策。
(2)日本;《大唐西域记》。
(3)为了理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4)科举制。
(5)中日友好源远流长,许多中日友好使者为这种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呼吁那些不承认历史的好战势力及时悔悟,否则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详解】(1)根据材料一“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大致意思是日本友人晁衡卿,辞别长安回家乡,乘坐帆船远去东方回蓬莱群岛。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苍白的云彩笼罩着云台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
(2)根据所学知识,鉴真东渡日本;高僧玄奘,在天竺那烂陀寺游学佛经,由弟子编写了《大唐西域记》。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和玄奘的精神是为了理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4)根据所学知识,唐朝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唐太宗增加考试的科目、唐玄宗增加诗赋和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写为中日友好源远流长,许多中日友好使者为这种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呼吁那些不承认历史的好战势力及时悔悟,否则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26.(1)①科举制;②进士科;
(2)③唐玄宗;④水稻;⑤粟米;
(3)⑥制瓷业;⑦越瓷;
(4)⑧安史之乱;⑨藩镇割据;
(5)唐朝由盛及衰的社会变化。
【详解】(1)根据材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与诗中“登科”有关的是科举制;②贞观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
(2)③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用能,重用姚崇、宋璟等人,整肃吏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史称开元盛世;④⑤根据材料“稻米流脂粟米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和粟米。
(3)根据材料“越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描写了制瓷业中越瓷的发展水平。
(4)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国破”与安史之乱有关,此后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唐诗反映了唐朝由盛及衰的社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