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14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9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14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28 20:5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从考点重点来看,近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是反封建斗争的檄文、英美法中四国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实践及特点是命题的主要考点。
2.从考查的题型看,除个别省份作为必考外,多数新课标地区仍将以材料解析式的主观题为主,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知识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从考查角度看,高考特别注重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一是考查中外民主制度建立过程及新旧势力的尖锐斗争;二是将中外民主化进程及政治文献进行比较,考查民主思想对革命和政治化的促进作用。
4.从热点角度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国家的建设是当前国家政治建设的热点问题,高考可能会适当联系民主与法制建设,制度创新等社会热点问题,隐性地考查近代中外民主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一、西方的专制理论与西方的民主思想
1.专制理论
(1)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教权和王权的矛盾更为尖锐。为了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阿奎那提出“君权神圣”思想。
(2)内容:教权高于王权,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君主应服从教会和教皇;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2.西方的民主思想:
(1)斯宾诺莎:提出包含人权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最优论。
(2)洛克: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提出自由、法治的原则。
(3)卢梭: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天赋人权”,提出主权在民。
二、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1.《权利法案》:查理一世和议会因税收矛盾尖锐,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要求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新税。但查理一世解散了议会。《权利请愿书》为资产阶级新贵族与专制王权的斗争提供了法律依据。
2.《大抗议书》:1641年,议会通过《大抗议书》,抨击王权,提出废除滥用王权的行为,进行改革的要求,查理一世拒不接受,导致内战。
3.民主与法制的反复斗争
(1)国王挑起内战,议会胜利,国王被处死,成立了英吉利共和国。
(2)克伦威尔掌权后,解散长期议会,建立独裁的护国主政体。
(3)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4)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三、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美国的《独立宣言》 (1)体现了民主思想、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等。(2)它使资产阶级理想的政府学说首次贯彻到建立近代国家的政治实践中。
2.法国的《人权宣言》:阐明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观念。具有明显的宪法色彩,推动了欧美许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的观念,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民主化。
四、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权利法案》:它规定了议会主权的原则,并限制王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7世纪初的枢密院发展为内阁;“统而不治”后,内阁成为常设机构;18世纪沃尔波特完善内阁制度;19世纪中期,内阁对议会负责的代议制民主正式确立。(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间接民主、包容性和自由度。
2.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确立联邦制、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2)影响: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3.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相同点: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都实行分权和制衡的原则;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都保护私有财产原则。
(2)不同点:国家元首的职权不同:美国国家元首拥有实权,英国国家元首无实权;政府体制不同: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五、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颁布《人权宣言》,否定了封建专制;制订1791年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民主与共和的反复斗争:从第一帝国到波帮王朝复辟,从七月王朝到第二帝国,从第二帝国到第三共和国。
3.斗争的最终结果: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六、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创办革命团体,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2.维护共和的斗争: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斗争的认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通过向民主的道路艰难曲折,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比较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康有为与梁启超 (1)相同:主张君主立宪制。(2)不同:梁启超的思想比康有为更为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后来更进一步接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学说。
康有为与孙中山 (1)相同: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2)不同点:康有为主张保留君主,通过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国家;孙中山主张推翻君主,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梁启超与孙中山 (1)相同:吸收启蒙思想的学说,民权思想比较突出。(2)不同点:梁启超没有突破君主立宪的思想;孙中山明确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主张。
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英国的宪章运动:1837年,《人民宪章》的起草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始。此后英国的工人阶级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请愿运动,对社会政治制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2.第一国际: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在各国建立支部,支持工人罢工及进步运动。
3.巴黎公社:在实行人民普选制,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加强法制等方面尝试民主制度的建设。
4.第二国际:倡导合法的议会斗争,为工人争取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利。积极推动工人为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劳动生活而斗争。
5.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1)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等民主实践,取得显著成效。(2)全国人民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斗争;抗战胜利后围绕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6.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三种政治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民主党派,这三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前途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其实践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主张:国民党主张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中共主张推翻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原因: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在于它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和历史发展潮流;中共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民主党派受挫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加上国民党、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人民的反对。
考点1、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的斗争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服从,而只是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法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洛克和卢梭思想的核心,指出其与专制理论不同的根本原因。
(2)17世纪以来民主思想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指出其表现。
考点2、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 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考点3、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解析】第(1)问,“主要思想”在材料一中找相关语句(“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保君权;“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自上而下变法;“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结合19世纪末的政治、经济状况回答。第(2)问的“同”据所学知识回答(两人都是维新派,倡导民权),“异”从材料中概括对君权的态度。
例1、 (2013·山东高考)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 重以土匪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
【特别提醒】对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在反专制斗争中作用的认识
(1)从历史角度:在倡导“去君统、张民权”的同时,强调中国民力低下、民智未开、民德未兴,反映了维新派在宣传上比较激进而实际上又软弱无力的矛盾。
(2)从现实角度:孙中山融合了中西政治文化之精华,创立了以民权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例2、(2013·全国卷Ⅱ高考)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
【特别提醒】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区别
1.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民主思想代表近代新兴的、进步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其反抗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专制理论代表封建地主贵族和特权等级的利益和要求,是为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
2. 对人的民主权利认识不同
(1)民主思想强调人、人的权利和尊严;专制理论轻视人,无视并践踏人的权利和尊严。
(2)民主思想强调人格独立,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专制理论则认为臣民只是供统治者任意驱使,没有任何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奴隶,应绝对服从君主。
(3)民主思想坚持人民权利平等,都有权、有机会参与和影响国家政治;专制理论认为出身和血统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权利和身份也各不相同,只有少数人能参与国家政治。
3. 对国家权力的认识不同:民主思想认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有权选择、推翻政府;专制理论则认为权力来自上帝,神圣不可侵犯,不受人民和法律的约束。
4. 对治国原则的认识不同:民主思想主张法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超越法律的个人和政府;专制理论则主张人治,特权阶级“出身高贵”,是社会的上层,属于统治阶级,应享有特权,在法律上不能和下等人平等。
1、奥林普·德·古兹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位女政治活动家,在《人权宣言》发布后,她起草并发表了《妇女和女性公民宣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条 妇女生而自由,在权利的享有方面与男人平等。
第二条 一切政治结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自然的与不因时效而消灭的妇女与男人的权利,这些权力是自由、所有权、安全与尤其是对压迫的反抗。
第三条 一切主权的根源基本上在于国民,即男女的联合。任何团体、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利。
条文 条文所主张的妇女权利(不得抄录原文) 相应的理论根据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妇女和女性公民宣言》(转引自《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上表。
(2)从内容上看,《妇女和女性公民宣言》与《人权宣言》的关系如何?指出《妇女和女性公民宣言》发表的特殊意义。
【答案】(1)
条文 条文所主张的妇女权利(不得抄录原文) 相应的理论根据
第一条 妇女的平等权利(男女平等) 天赋人权
第二条 妇女的基本人权(自由、安全、反抗压迫) 社会契约论
第三条 妇女的主人翁地位(政治地位) 人民主权说
(2)关系:《妇女和女性公民宣言》是对《人权宣言》的具体实施。
意义:关注妇女权益,倡导彻底的自由平等人权,有利于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
【解析】第(1)问先分别概括一、二、三条内容,注意不要摘抄原文,相应的理论依据应结合《人权宣言》的内容回答,如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等;第(2)问通过第(1)问可以看出《妇女和女性公民宣言》是《人权宣言》内容在妇女权益上的具体体现,它的发表有利于妇女解放、彻底实现自由平等等人权和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干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二 近年来,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如:既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何后来会发生袁世凯复辟?《临时约法》是否真正巩固了革命成果?为什么后来又出现新文化运动呢? ——《辛亥革命研究资料汇编》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树干断了,树墩还在”?
(2)你是否同意“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用史实说明法国革命如何“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
(2)依据材料,归纳作者观点并指出理由。
【答案】(1)颁布《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2)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
理由:君主领导完成革命可以避免政局动荡,社会遭到破坏,成为一个自由民族。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梁启超思想主张的不同特点。
(2)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两者思想主张本质是否一致?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你的判断。
【答案】(1)孟:法律限定公民与政体的自由程度。梁:强调宪法与民权相互保障。
(2)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强调宪法(或法律)与公民权(或公民自由)是不可分割的;突出强调法治。
5. (2013·全国卷Ⅰ高考)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胡适指出:民十三以后,他(孙中山)改造的国民党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我们如果平心估量这二十多年的盘账单,终不能不承认我们在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
傅斯年指出:“国民党今日之站得住者,不是他自身充分的有站得住的力量,乃是其他结合没有站得住的力量。今日之大难题,即在国民党自身弄得没有办法,而中国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取而代之。”
蒋廷黻指出:“所谓中央政府的缺点,许多是因为他是中央,全国注目所在,一有错处,容易发现……实在中央政府大概说来要比地方政府高明。”
——以上材料均选自1932年创刊的《独立评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及“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理由。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上述历史人物的态度。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教仁曾指责袁世凯:“自民国成立,迄今二载,纵观国事,几无一善状可述。”袁对宋忌恨颇深,“目下最讨厌者,即宋教仁一人。”
【图注】 右图为《〈真相画报〉刊登的刺杀宋教仁有关人犯》,标题为“谋杀宋教仁先生之关系者”,主使者袁世凯(上行中间)。
材料二 宋教仁临终前给袁世凯发了一个电报,既悲愤又沉痛地说:“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教仁案发生的背景及袁世凯指使刺客暗杀宋教仁的动机。
(2)据材料二图文,宋教仁遭暗杀反映了什么道理?临终电报表明了什么?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权利请愿书》本已在国会全体会议上批准,但由于一项非法宣言而遭毁坏,该宣言使请愿书对其本身、对国会权力、对臣民自由以及对发布此请愿书的目的都起了破坏作用;现在这……只能说明:在法律和自由已经严肃而明确地宣示之后,那些大臣们依然飞扬跋扈,竟敢破坏王国的法律和压制王国的自由。
——《大抗议书》(1641年)节选
(1)材料表达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为实现上述主张进行了怎样的斗争?说明了什么?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
材料二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北美殖民地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