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0课 小石潭记 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0课 小石潭记 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14: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小石潭记 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2.学习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通过学习《小石潭记》,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古文语言美的能力。
语言运用:疏通文意,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讲解】
第一段
1.第一段中,作者写自己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用了哪些动词?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未见其景/人,先闻其声”(手法)
好处:描写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准确的动词,使读者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游历,感受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探奇的情趣。
2.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写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第二段
1.本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写游鱼的这一节,极为细腻传神,采用了什么手法?写鱼除了表现潭水的清澈外,还有何用意?
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同时,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语,既表现了作者在赏景中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潭水有什么特点?用的是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澈澄净。
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衬托潭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第三、四、五段
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小石潭的?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
从作者立足潭边的远视角度,侧面描写小石潭。同时又抓住了溪水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两者动静相映,各具特色。
2.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3.分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表达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情景交融,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凄清寂静、令人感到忧伤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被贬后凄苦孤寂的心情。
最后一段:记录同游者
【讨论交流】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情感的第一个层次:隔篁竹→听到水声→内心之“乐”
情感的第二个层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水、奇石、郁树→内心愉悦→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情感的第三个层次:西南而望→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 →幽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孤寂、凄凉的心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知人论世】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柳宗元《梓人传》
参与永贞革新,众人瞩目的那一年,他才三十二岁;革新失败,贬谪永州,同僚知己或杀或贬,那一年,他三十四岁;在永州日子里,他失去了居所,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妻女,失去了知己,失去了……召回京城以为可以再展抱负的那一年,他已经四十四岁;刚踏上京城的脚步停滞了,又被驱逐到了更偏远的柳州,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五岁;生命终结于柳州,那一年,他,才四十七岁。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怀才不遇,他可以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像吴均一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可是,他却没这样做。他选择“乃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
在永州,柳宗元被贬10年,由在京城时直接从事革新活动,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这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在柳州,是柳宗元人生最后一站,仍然放不下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所作所为,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的:“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死去。”
同学们从材料中又读出了什么?
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
总结:
作者因听水声而心生喜悦,继而发现石潭,石潭秀美景色让他陶醉其间,其乐为寄情山水之乐,而这种快乐竟是短暂的。作者才华卓著却为朝廷抛掷永州这样的荒凉之地,心中自然长存怀才不遇的志士之悲。小石潭景色秀美却为竹树所囚,闲置荒郊无人欣赏,遭遇凄清,作者和小石潭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明丽的小石潭也蒙上了一层凄清的色彩。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色优美,充满了生机,却位于偏僻之地,不被外人所知。小石潭的遭遇正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