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3张PPT。课件展示说明 本课件为基于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
内容
单元总结提升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目 录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1节 │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5)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三维目标第1节 │ 三维目标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信息,学会鉴别,选择和分析运用并分享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2)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第1节 │ 三维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达尔文的生平及科学活动”,感受达尔文深入自然、思索问题、积累资料的唯实精神,以及用毕生精力打破思维禁锢、确立“进化论”的坚强意志,从中领悟科学精神的真谛,增强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勇气与欲望。
(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第1节 │ 重点难点[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重点难点第1节 │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的安排顺序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这样的顺序是按照生物学说发展的时间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教学建议第1节 │ 教学建议 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达尔文生平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具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介绍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发表对该学说的看法,在学生初步的议论之后,教师可以教材中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为参照,扼要解说该学说的基本要点。在解说过程中,应充实一些事例,要体现出事实和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第1节 │ 新课导入[导入一]
导入: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
通过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那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新课导入第1节 │ 新课导入[导入二]
通过观察生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这已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但生物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的进化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7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1节 │ 新课感知新课感知长颈鹿因其长长的颈而得名,在生物进化研究的历史上,对于长颈的形成原因曾经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长颈鹿的祖先,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环境里,不得不经常努力地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由于经常使用,颈和前肢逐渐地变得长了一些,并且这些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经过许多年代,最后进化成为现在所看到的长颈鹿。你觉得这个解释合理吗,到底长颈鹿的长颈是怎么形成的呢?[答案]不合理。自然选择的结果。第1节 │ 新课感知图7-1-1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进化而来的。
(2)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由低等到_______逐渐进化的。
(3)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意义:(1)否定了神创论和____________,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基础。
(2)拉马克最早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是__________的奠基人。第1节 │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更古老的生物 高等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物种不变论 进化学说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1)生物都有___________的倾向。(2)物种内的个体数量能保持________。(3)生存的________是有限的。以上得出的推论是个体间存在____________,加之个体间普遍存在________,许多变异是可以________的,进而推出的结论是通过____________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______类型。第1节 │ 自主探究过度繁殖 稳定 资源 生存斗争 差异 遗传 有利变异 新 2.评价:(1)进步性:达尔文创立的进化理论从丰富的事实出发,论证了生物是不断________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______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它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_______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__________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________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________的内在联系。它给予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武器。第1节 │ 自主探究进化 原因 神学 统一性 多样性 一定 神创论 物种不变论 (2)局限性: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______和______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关于遗传的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观点。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________水平。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___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_____________等现象。第1节 │ 自主探究遗传 变异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个体 渐变 物种大爆发 [想一想] 什么叫自然选择?
[答案] 达尔文把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第1节 │ 自主探究三、达尔文以后进化论的发展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________水平深入到______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______为单位发展到以______为基本单位。这样就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 │ 自主探究性状 基因 个体 种群 自然选择学说 第1节 │ 典例类析典例类析? 类型 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理解
1.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不同的个体间具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选择的手段,是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包括三个方面: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生存斗争第1节 │ 典例类析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第1节 │ 典例类析(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存或淘汰,自然选择只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的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使之得以积累加强,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生物新类型。同时,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生物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是自然选择的因素。
第1节 │ 典例类析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7-1-2所示:
图7-1-2第1节 │ 典例类析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足
(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作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4)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第1节 │ 典例类析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
(1)它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2)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统一性的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较好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它指出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4)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的基础。第1节 │ 典例类析例 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昆虫抗药性形成的原因是农药引起了昆虫的变异
B.生活在洞穴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退化
C.长颈鹿的祖先中的颈短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
D.猎豹和斑马通过单向选择而进化
[答案]C
[解析] 昆虫本身具有抗药性和无抗药性的变异,农药对其起了选择作用,无抗药性的个性被淘汰;B选项体现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猎豹和斑马通过双向选择而向善于奔跑这一方向进化。第1节 │ 典例类析变式 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在的雄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
A.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
B.繁殖后代的需要
C.变异朝着有利方向定向发展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由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知,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就是适应环境的,而没有生存下来的则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1节 │ 正误立判1.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
[答案]×
[解析] 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
2.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器官的反复使用。( )
[答案]×
[解析] 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正误立判第1节 │ 正误立判3.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
[答案]√
4.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的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
[答案]√
5.达尔文完全否定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强调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
[答案]×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
主要内容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节 │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5)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6)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以及处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7)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8)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抽样调查的方法。三维目标第2节 │ 三维目标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或实验所取的数据,培养学生以事实或实验结果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第2节 │ 重点难点[重点]
(1)种群、物种、隔离、基因频率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重点难点第2节 │ 教学建议 本小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前后顺序逻辑严密,以系列的问题推进教学进程,以教师讲解、讨论、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材做简单的处理,如: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部分,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的理解与应用。教学中配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从而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打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重点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教学建议第2节 │ 教学建议 学生在学习本节后两小节内容的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第2节 │ 新课导入[导入一]
复习探究导入:课件提供图片(树干上的桦尺蠖),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
探究下列问题:
(1)桦尺蠖体色的黑色(S)和浅色(s)是一对相对性状,当时树干上均因长满地衣呈浅色,请判断哪种体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为什么?
(2)如果后来由于环境污染使地衣不能生存,所以树干呈现黑褐色,你认为两种桦尺蠖的数量是否会发生改变?为什么?新课导入第2节 │ 新课导入(3)你认为该地区的桦尺蠖有没有进化?
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导入本课。
[导入二]
情境创设
通过语言陈述或设问与学生对话交流的形式复习有关进化的基础知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之上,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有又了什么新进展?”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第2节 │ 新课导入[导入三]
简单复习上节课的探究内容:根据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颜色桦尺蠖数目的变化回答问题:
(1)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两种颜色的桦尺蠖是同属一个物种还是两个物种?
(2)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引出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回忆种群概念,举例:一片草原中所有的马和所有的黄牛。
由“牛种群个体间或马种群个体间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吗?”“马和牛能交配吗?”这些问题引出物种的概念。第1课时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第1课时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选择的基础是____________,选择的手段是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内因是__________,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____。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揭示了生命现象的__________,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受到科学水平的限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__水平;对于______________也没有做出科学的解释;强调了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第1课时 │ 新课感知新课感知[答案]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统一性和多样性 个体 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第1课时 │ 新课感知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________区域的________生物的________个体叫做种群。例如: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
2.种群的特点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________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________,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________传给后代。第1课时 │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定 同种 全部 机械 交配 基因 3.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1)基因库:一个________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________。
(2)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_____________数的比率。
[想一想]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是一个种群吗?
[答案] 不是。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包括多个物种,而种群是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第1课时 │ 自主探究种群 基因 全部等位基因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______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变化。达尔文曾明确指出,__________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_______。
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________变异。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______的,_________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第1课时 │ 自主探究等位 基因频率 可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突变 基因重组 可遗传 随机 不定向 方向 [想一想] 生物进化过程中能产生新基因、新性状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什么?
[答案] 基因突变。第1课时 │ 自主探究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________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________。第1课时 │ 自主探究定向 进化 第1课时 │ 典例类析典例类析? 类型一 对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
(1)同种:指同一物种,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
(2)全部:指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下该区域这一物种的所有个体,无年龄、性别、强弱之分。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种群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同一物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形成不同的种群,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第1课时 │ 典例类析3.两个基本单位
(1)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两个实质
(1)内涵:它是同一物种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区域所有个体的集合体,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2)外延:种群内存在复杂的种内关系,如生殖、亲缘、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等。第1课时 │ 典例类析例1 [2012·长春模拟]在一块地里,建造了A、B、C三个鱼塘,鱼塘中全部养的是鲤鱼,其中A和B两个池塘之间有涵洞,鲤鱼能够自由通过,则这三个鱼塘中的鲤鱼是( )
A.一个种群 B.两个种群
C.三个种群 D.无法判断第1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B
[解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由于A和B两个鱼塘通过涵洞进行交流,所以属于同一个种群。
[点评] 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种群,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同一地域,二是必须是同一物种。第1课时 │ 典例类析变式 下列生物属于同一种群的是( )
A.鲫鱼和鲢鱼
B.太湖中的所有鱼
C.太湖中的鲫鱼和黄河中的鲫鱼
D.太湖中的两条大小不同的鲫鱼第1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D
[解析] 生活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鲫鱼和鲢鱼属于不同种的生物;太湖中的所有鱼有好多种;太湖中的鲫鱼和黄河中的鲫鱼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只有D项符合种群的概念。
第1课时 │ 典例类析? 类型二 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种群基因频率保持稳定不变的条件
(1)种群是极大的。
(2)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即种群中每一个个体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
(3)没有突变产生。
(4)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
(5)没有自然选择。第1课时 │ 典例类析3.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方法推导:
设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是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PA=(2n1+n2)/2N=n1/N+1/2×(n2/N)=PAA+(1/2)Paa
Pa=(2n3+n2)/2N=n3/N+1/2×(n2/N)=Paa+(1/2)PAa
由以上公式可得出下列结论:
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②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第1课时 │ 典例类析(2)计算实例: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例如:
从某个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60、30和10个。
方法1: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100个个体的基因型为30个AA、60个Aa、10个aa,就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做含两个等位基因,那么,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其中A基因有2×30+60=120个,a基因有2×10+60=80个。于是在这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20÷200=60%,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80÷200=40%。第1课时 │ 典例类析方法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已知AA的频率=30%,Aa的频率=60%,aa的频率=10%,则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30%+1/2×60%=60%。
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10%+1/2×60%=40%。
提醒:上述两种方法都是指种群处在理想状态,种群基因频率保持稳定不变,在自然条件下,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第1课时 │ 典例类析例2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_、不发生_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第1课时 │ 典例类析(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第1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1)0.5
(2)非常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
(3)0.4 0.2 0.4 会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AA=0.3、Aa=0.4、aa=0.3,所以a=0.4×1/2+0.3=0.5。
(2)由a=0.5,可以计算出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0.5×0.5=0.25,且该基因型的频率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该结论的前提条件是种群非常大、不发生基因突变(或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第1课时 │ 典例类析(3)题中叙述的情况相当于植物自交,结果如下:由0.3(AA×
AA)得到0.3AA,0.4(Aa×Aa)得到0.1AA、0.2Aa、0.1aa,0.3(aa×aa)得到0.3aa,所以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交配,后代中AA=0.3+0.1=0.4,Aa=0.2,aa=0.3+0.1=0.4;同理可以计算出该种群子一代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后代中AA=0.45,Aa=0.1,aa=0.45,所以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点评] 在理想的条件下,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当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进行交配时,子代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但是基因频率不变。第1课时 │ 典例类析变式 [2012·南京二检]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 )
A.43% B.48% C.52% D.57%第1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C
[解析] 随机交配,基因频率保持不变,入侵2 000只MM果蝇,所以计算出22 000只果蝇中m的基因频率即为F1中m的基因频率,即 第1课时 │ 典例类析? 类型三 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关系
1.可遗传的变异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1)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的改变。
①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可产生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②突变具有低频性,但一个种群中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第1课时 │ 典例类析③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这些变异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所以说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1课时 │ 典例类析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自然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②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第1课时 │ 典例类析(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捕食、寄生)、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4)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断进行,通过一代代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生物的变异被定向积累和加强,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第1课时 │ 典例类析(5)图解自然选择的过程:
第1课时 │ 典例类析例3 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为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尺蛾的数量变化:
第1课时 │ 典例类析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定向变异的作用
B.自然选择的作用
C.灰尺蛾迁入,黑尺蛾迁出
D.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成黑尺蛾
[答案]B
[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点评] 本题考查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第1课时 │ 典例类析变式 科学家发现某地某种蝴蝶中不同体色个体的数量如图
7-2-1所示,该现象能说明( )
A.蝴蝶向中间体色发生定向变异
B.该种群中,中间体色基因的基因频率高
C.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D.这种蝴蝶以后的进化方向是由浅体色和深体色向着中间体色方向进化图7-2-1第1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C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中间体色基因型的比例较高,但不能说中间体色的基因频率高,基因频率高低需要通过计算得出具体数值进行比较,B项错误;蝴蝶中间体色个体的数量比例较高,可见其更适应环境,被环境所选择保留,C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环境决定,以后的进化方向取决于以后的环境变化情况,D项错误。
第1课时 │ 正误立判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答案]√
2.基因库是指生物体内的全部基因,是固定不变的。( )
[答案]×
[解析]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答案]×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正误立判第1课时 │ 正误立判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则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
[答案]√
5.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生物的进化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答案]√ 第2课时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第2课时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第2课时 │ 新课感知新课感知生活在绿色树丛中的某种灰色翅昆虫的群体(基因型为AA)中,偶然出现一个绿色翅的变异个体(基因型为aa)。那么,该变异对昆虫的存活有什么影响?这只绿色个体能一直生存下去吗?如何才能把a基因传递下去呢?第2课时 │ 新课感知提示:在树丛中绿色翅不容易被天敌所发现,所以对于昆虫的存活是有利的,生物个体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亡,生物只有通过生殖才能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由于控制绿色翅的是隐性基因(a),所以这只变异的绿色翅昆虫与野生灰色翅昆虫杂交的后代是杂合的灰色翅,只有在这个群体中继续繁殖才能产生绿色翅昆虫,这个群体就是种群。一、隔离与物种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__________并且产生___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2.隔离
(1)概念:不同______之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______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常见的类型
①生殖隔离:__________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____________的现象。第2课时 │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交配 可育 种群 基因 不同物种 可育的后代 ②地理隔离:__________生物由于________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________,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__________的现象。
[想一想] 人工培育的三倍体无子西瓜是不是一个新物种呢?为什么?
[答案] 不是,因为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第2课时 │ 自主探究同一种 地理 种群 基因交流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2.结论:________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第2课时 │ 自主探究突变 基因重组 基因交流 食物 栖息条件 基因频率 基因库 隔离 第2课时 │ 典例类析典例类析? 类型一 种群与物种的比较第2课时 │ 典例类析第2课时 │ 典例类析例1 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第2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A
[解析] 同一物种、种群的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后均能产生可育后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物种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可能由于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由于各种原因,种群的基因频率是不断变化的,则物种的基因频率也是不断变化的;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存在地理隔离,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异。第2课时 │ 典例类析[点评] 区别物种和种群从以下几点考虑:①从范围上说,物种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中,而种群必需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②从判断标准上说,同一物种的生物形态特征相似,且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具有种群的特征。③从二者的关系上说,物种可包括多个种群,种群间由于地理隔离而存在基因交流的障碍,但它们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后都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第2课时 │ 典例类析变式 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B.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物功能,能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
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第2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C
[解析] 种群是某一区域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同一物种可以构成不同的种群,因为区域可以不同;属于同一物种的生物不仅相互之间可以交配并且能够产生可育后代;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有地理隔离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如东北虎、华南虎,产生生殖隔离不一定需要有地理隔离,如多倍体育种。 第2课时 │ 典例类析? 类型二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形成模式图图7-2-2第2课时 │ 典例类析分析:物种的形成过程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1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同,自然选择的不同导致基因库出现明显的差异,从而达到生殖隔离,出现新的物种2、3、4。
第2课时 │ 典例类析2.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关系
(1)地理隔离只是地理空间上的隔离。一定的地理隔离有助于亚种的形成,进一步地理隔离使它们各自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形成更大的差异,直至形成生殖隔离,就形成了几个新物种。所以说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间真正的界限,仅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只能产生生物新类型(或亚种),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3)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第2课时 │ 典例类析3.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第2课时 │ 典例类析点拨:物种形成还有一种方式——爆发式
主要是通过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如图
7-2-3所示:图7-2-3第2课时 │ 典例类析例2 [2012·沈阳联考]图7-2-4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短时间内会导致生殖隔离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图7-2-4第2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B
[解析] 图中A表示进化的原材料,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其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前提,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地理隔离才能形成生殖隔离;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具有生殖隔离的个体之间可以杂交,但是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第2课时 │ 典例类析[点评] 掌握物种的形成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其中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通常会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第2课时 │ 典例类析变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
D.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第2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B
[解析] 解题关键是了解物种的形成方式。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必需的过程。根据物种的概念可知,当生殖隔离出现时,两个个体就分别属于两个物种了。当然,地理隔离不是达到生殖隔离的必备条件。第2课时 │ 正误立判1.马与驴能够交配产生后代骡子,所以二者属于同一物种。( )
[答案]×
[解析] 由于骡子不能生育后代,所以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2.东北虎和华南虎是经过生殖隔离而形成的两个亚种。( )
[答案]×
[解析] 东北虎和华南虎是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二者不具有生殖隔离。正误立判第2课时 │ 正误立判3.生物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
[答案]×
[解析] 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4.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
[答案]√ 第3课时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第3课时 共同进化与生物的多样性的形成 第3课时 │ 新课感知新课感知在一片草地上,有一个昆虫种群“快乐”地生活着,雌雄昆虫间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这说明什么?一条人工运河将它们分开,此时它们的种群数是多少?几千年后,河流干枯,它们之间还能自由交配产生后代吗?
第3课时 │ 新课感知提示:说明它们是同一物种,被人工运河分隔为两部分后,成为两个种群,由于地理隔离,两种群的遗传和变异被不同环境所选择,基因库差异逐渐增大,最后可能导致二者不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形成了两种不同种的昆虫,增加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一、共同进化
不同________之间、生物与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3课时 │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物种 无机环境 物种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多样性。
2.进化历程:距今35亿年前至1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距今约15亿年前,________生物出现以后,__________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了。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的_______,这就增强了生物______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________。第3课时 │ 自主探究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蓝藻 细菌 真核 有性生殖 重组 变异 加快 [想一想] 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答案] 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第3课时 │ 自主探究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观点1: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对生物________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或非害即益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______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的逐渐积累,而非自然选择。
2.观点2:也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和迅速形成新物种__________的过程。
3.影响广泛的观点:以____________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3课时 │ 自主探究适应性 中性 中性突变 交替出现 自然选择学说 第3课时 │ 典例类析典例类析? 类型一 对共同进化的理解
1.共同进化的内涵
(1)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如猎豹和斑马。
(2)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3)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影响无机环境。例如:最早的生物是厌氧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第3课时 │ 典例类析2.意义:共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
例1 [2012·烟台检测]下列选项不支持共同进化观点的是( )
A.昆虫和体内共生菌的关系
B.有长着细长花柱的兰花,就必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
D.随着光合放氧生物蓝藻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前提条件第3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C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草原上狼的灭绝与鹿的数量激增并没有体现出二者的不断进化与发展。
[点评] 掌握共同进化注意两点内容,一是它包括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第3课时 │ 典例类析变式 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不利于被捕食者,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
B.对二者均不利,双方最终都趋向消亡
C.二者得失相当,和平共处
D.对两者均有利,共同进化第3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D
[解析] 自然选择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灵敏的个体,同样也有利于捕食者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实际上,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被捕食者也对捕食者起到选择作用,淘汰其中年老、病弱的个体,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点评] 根据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食物联系及共同进化的含义解题。第3课时 │ 典例类析? 类型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内容及原因
(1)形成过程: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不同的选择方向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不同的物种,其基因库中的基因组成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2)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第3课时 │ 典例类析(3)原因
①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②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由于基因重组的结果。
③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以及遗传、变异、隔离等综合利用的结果。
④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通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如转基因等)也可以定向地培育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第3课时 │ 典例类析提醒: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反过来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基因多样性。
第3课时 │ 典例类析2.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的方向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从异养生物到自养生物,从厌氧生物到需氧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2)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①真核生物出现以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②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影响。③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第3课时 │ 典例类析例2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的不断形成过程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D.有性生殖的出现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增强了生物的变异第3课时 │ 典例类析[答案]D
[解析] 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不能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的不断形成过程;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共同发展的,不同物种之间包括种间互助和种间斗争,所以C项错误;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后代重组出更多的变异类型,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第3课时 │ 典例类析变式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
A.需氧的生物最早出现的
B.植物登陆时间早于动物
C.多细胞的生物最先出现在陆地上
D.恐龙绝灭于寒武纪
[答案]B
[解析]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生物,A项错误;多细胞生物大多出现在寒武纪,它们生活在海洋中,C项错误;恐龙的绝灭是在白垩纪末期,故D项错误。 第3课时 │ 正误立判1.共同进化是指各种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下共同发展、进化。( )
[答案]×
2.无机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
[答案]√ 正误立判第3课时 │ 正误立判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
[答案]×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原始生物出现之后,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无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
[答案]√ 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单元总结提升 │ 知识网络知识网络? 类型一 生物变异的类型和特点
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判断的依据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遗传物质改变的是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条件引起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其变异性状只表现在当代,而不能遗传给后代。根据遗传物质变异的本质(基因突变改变的是分子的结构,基因重组是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而染色体变异会导致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区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整合拓展例1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2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图3-T-1[答案]C
[解析] 甲图中发生的是染色体变异,属于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乙图中细胞在着丝点分裂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使子细胞中染色体多了一条,也属于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因此选C。而③项中乙图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甲图可是减数分裂也可是有丝分裂。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变异的实质和特点。解答本题需明确染色体上某一片段的重复、缺失或颠倒都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分裂异常导致染色体分布不均而引起染色体数量的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变式 田间种植的三倍体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其变异来源通常不可能来自(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变化
[答案]A
[解析] 三倍体香蕉由于其细胞内每对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正常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所以不能进行有性生殖,而基因重组只能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类型二 育种方案的设计
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式,它们分别利用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的原理以及植物组织培养、花药离体培养等技术手段,以达到育种的目的。这些育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育种过程中需针对育种的目的选取相对应的方法。如下表: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1.基因重组发生于有性生殖中,不能打破生殖隔离,而基因工程则可实现异种生物的基因转移。
2.基因工程可使受体获得新的基因,表现出新的性状,该技术可看做是一种广义的基因重组。
3.转基因动、植物的培育,因其细胞全能性不同,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也不同,培育转基因动物的受体细胞一般为受精卵;培育转基因植物的受体细胞可用生殖细胞,也可用体细胞再进行组织培养。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例2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使用的都是杂交种,杂交种的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因此,农民每年都需要购买玉米杂交种。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现有长果穗(A)白粒(b)和短果穗(a)黄粒(B)两个玉米杂合子品种,为了达到长期培育长果穗黄粒(AaBb)杂交种玉米的目的,请你以遗传图解并简要说明的形式,设计出你的育种方案。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答案]
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解析] 根据题干中“农业生产中玉米使用的都是杂交种”,以及“长期培育长果穗黄粒(AaBb)杂交种玉米”,就必须获得AABB和aabb这样的亲本,然后进行杂交(或得到AAbb、aaBB这样的亲本进行杂交)。
[点评] 本题属于实践应用方面的问题,考查学生对育种方法的理解及方法设计能力。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变式 现有三个番茄品种,A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B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分别控制叶形、花色和果形三对相对性状。请回答:
(1)如何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利用以上三个品种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用文字简要描述获得过程即可)
(2)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最少需要____年?
(3)如果要缩短获得aabbdd植株的时间,可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方法的名称即可)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答案](1)A与B杂交得到杂交一代,杂交一代与C杂交,得到杂交二代,杂交二代自交,可以得到基因型为aabbdd的种子,该种子可长成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 (2)4 (3)单倍体育种。
[解析] 用A与B杂交得到杂交一代,杂交一代与C杂交得到杂交二代,杂交二代自交(或A与C杂交得到杂交一代,杂交一代与B杂交得到杂交二代,杂交二代自交;或B与C杂交得到杂交一代,杂交一代与A杂交得到杂交二代,杂交二代自交),可得基因型为aabbdd的种子,该种子可长成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因为获得杂交一代、杂交二代各需要一年,杂交二代自交需要一年,从获得并播种aabbdd的种子到获得aabbdd的植株需一年。因此,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至少需要4年,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类型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综合进化理论。它较为深入地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在环境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例3 [2011·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答案]C
[解析] 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种群基因库在世代之间传递,所以C项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加,D项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解答本题需抓住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等关键词,理解生物进化的方向和实质、基因频率改变实质上是种群基因库改变,基因库中的基因在世代间传递。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变式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下),下列叙述不属于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图3-T-2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D项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和完善的内容。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体验高考1. [2012·广东卷] 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答案]D
[解析]题干中“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酵母菌仍能发生变异,A正确。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中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与原来酵母菌的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故酵母菌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来决定。
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2.[2012·江苏卷]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答案]D
[解析]种间竞争使两个种群的生物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化石是古代生物在特有的条件下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资料。外来物种能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可以改变生物进化的进程。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3.[2011·安徽卷] 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 )
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序列改变
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答案]C
[解析] 131I对细胞的影响是其射线,属于物理因素,A、B两项描述的插入和替换都属于某些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而131I本身并不能作为碱基插入或替换原DNA中碱基,A、B错误;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不能通过生殖细胞传给下一代,D错误。
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4.[2011·江苏卷](多选)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图3-T-3所示),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图3-T-3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Ⅰ—2
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若Ⅲ—4和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的遗传病,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Ⅱ-4与Ⅱ-5个体婚配,生了一个正常的Ⅲ-7个体,说明甲病是显性遗传病,Ⅱ-2与Ⅱ-3个体生了一个有病的Ⅲ-1,说明甲病不是伴X遗传,而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与Ⅱ-5个体婚配,生了一个患乙病的Ⅲ-6个体,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据题干信息得出是X染色体遗传病,A正确;Ⅱ-3患甲、乙两病,且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其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其母亲Ⅰ-1,B错误;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Ⅱ-2不患病,却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Ⅲ-1和一个患乙病的女儿Ⅲ-2,Ⅱ-2的基因型只能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是aaXBXb,Ⅱ-4与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Ⅲ-8只患甲病,不患乙病,故肯定有一个A基因和一个B基因,其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C正确;Ⅲ-4的基因型为AaXBXb,Ⅲ-5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AaXBXb与1/3AAXbY所生孩子两病都患的概率为1/3×1×1/2=1/6,AaXBXb与2/3AaXbY所生孩子两病都患的概率为2/3×3/4×1/2=1/4,1/6+1/4=5/12,D正确。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5.[2011·浙江卷]将ada(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通过质粒pET28b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腺苷酸脱氨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大肠杆菌细胞至少含一个重组质粒
B.每个重组质粒至少含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
C.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至少插入一个ada
D.每个插入的ada至少表达一个腺苷酸脱氨酶分子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中重组质粒的构建相关知识。据题意,ada基因通过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并得到成功表达,说明目的基因已成功与质粒完成拼接,并在受体细胞得以表达,故A、B、D正确。构建重组质粒时,ada基因仅插入被切开的限制酶识别位点处,故C项错误。
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6.[2012·浙江卷] 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请回答:
(1)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________获得再生植株。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____种配子。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
[答案] (1)表达 有害性 基因突变
(2)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 胚状体
(3)4
(4)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和变异,综合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推理和应用能力。由于是该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导致最终相应表达产物不能合成,说明表达(转录和翻译)不能正常进行,发生在基因内部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此变异对该生物来说不利于其生存,所以是有害突变(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用射线照射说明用了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在获得愈伤组织后可以通过悬浮培养获得单细胞,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这种单细胞发育成胚状体,胚状体继续发育,可以形成植株。乙和丙得到的抗病高秆植株基因组成是AaBb,经过减数分裂得到的配子基因组成有:AB、Ab、aB、ab四种。遗传图解见答案。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7.[2011·浙江卷] 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图3-T-4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请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在仅考虑乙病的情况下,Ⅲ-2与一男性为双亲,生育了一个患乙病的女孩。若这对夫妇再生育,请推测子女的可能情况,用遗传图解表示。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3)B基因可编码瘦素蛋白。转录时,首先与B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________。B基因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有4 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瘦素蛋白仅由167个氨基酸组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B基因中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G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mRNA上的________为终止密码子。
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bXDXd或BbXDXD
(2)
(3)RNA聚合酶 转录出来的RNA需要加工才能翻译 一条mRNA上有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 UGA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解析] (1)系谱图中,由Ⅱ-3和Ⅱ-4均不患甲病生出患病的Ⅲ-5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由Ⅱ-1和Ⅱ-2不患乙病生出Ⅲ-1和Ⅲ-3均患乙病可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Ⅰ-1的基因型是BbXDXD或BbXDXd。(2)仅考虑乙病时,Ⅲ-2的基因型为XDXd,与一男子生育了一患病女孩,说明该男子的基因型是XdY,则这对夫妇再生育的男孩中有一半是患病的,一半是正常的,生育的女孩中一半是患病的,一半是正常的。书写遗传图解时要注意基因型、表现型和比例关系要正确,以及杂交符号、上下代之间的关系等都要写正确。(3)基因转录时与基因结合的酶是RNA聚合酶,由于转录出来的RNA不能直接进行翻译,需要进行加工,因而形成的瘦素蛋白的氨基酸数较少。单元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一条mRNA上可以同时有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这样大大地节省了翻译的时间。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于基因上是ACT,则形成的mRNA上密码子为UGA,导致翻译终止,因此UGA是终止密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