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中国(前221年---220年)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统编新教材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资料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秦始皇病逝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西汉建立击破六国秦朝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时空定位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考考情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Ⅱ】25·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海南·汉承秦制;浙江·汉代冶铁技术;江苏·汉代选官制度;重农抑商2019【Ⅰ】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Ⅱ】2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Ⅱ】25·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Ⅲ】25·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浙江·汉代“刺史”;江苏·郡国并行制;汉代选官;北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手工业2020【Ⅲ】25·东汉屯田制浙江·著名水利工程(空间布局);秦汉政治沿革;山东·重农抑商政策2021【乙】汉代经济发展【甲】汉代监察制度浙江·素纱襌衣;秦兵马俑;儒家思想;郡县制2022广东·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湖南·汉武帝以农为本的理念湖北·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备考方向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1.结合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秦朝统一的功绩;2.结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其意义;3.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认识秦亡汉兴的历史过程,培养执政为民的思想情怀。阶段特征政治: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暴政导致短命而亡。经济:小农经济初步发展;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思想文化:实行思想文化的专制,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一)背景(原因):(1)政治上: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经济上: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1)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2)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3)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盛;(4)远交近攻的策略。2.主观条件:1.客观条件:(二)过程:1.建立秦朝:前230---221年,灭六国,建秦朝2.开疆拓土:南征百越、控西南夷、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朝疆域图北起阴山至辽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东至海暨朝鲜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三)巩固: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①由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②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皇权至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位世袭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皇 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牵制)(统率)直接控制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军事(虚设)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①构成及职责:(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②特征及作用:特征作用分工严密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互相牵制利于加强专制皇权大臣朝议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家国同治“家天下” 色彩浓厚(三)巩固: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①历史沿革:(3)郡县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②内容:春秋战国陆续出现,秦朝推广到全国。*思考:与分封制之间的差异?(三)巩固: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郡县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两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异同?B.不同点:A.相同点:(三)巩固: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思考:官僚政治的内涵?【概念理解】官僚政治含义:“官” 为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选官制、俸禄、监察】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3)郡县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③意义:A.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三)巩固: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三)巩固:2.其他方面:(1)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2)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3)法律:颁行法律,以法为教(4)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5)社会: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整顿社会风俗统一货币:秦半两统一度量衡小篆为国家官方文字车轮距离统一为6尺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国家的统一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夯实基础选必二链接:P67古代水陆交通秦朝修筑的驰道、五尺道、直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作用:帝国的军队与政令,可以通过高效的官僚与四通八达的交通,通往全国各地。〖名词解析〗驰道:从咸阳通往全国各地主要郡县都有驰道与首都咸阳相通。直道:自咸阳直通九原郡的大道,称为直道。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五尺道: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四)意义: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以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1.奠定了国家的基本疆域;2.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4.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观念。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秦朝的暴政及其短命而亡(一)灭亡原因: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暴政表现:赋役沉重;刑法严苛;思想专制。2.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夯实基础知识储备一:秦朝的暴政及其短命而亡(一)灭亡过程:大泽乡起义楚汉之争示意图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核心突破拓展深化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深度理解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含义:(1)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2)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来说的一种管理方式,主要特征是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2.原因:核心突破拓展深化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深度理解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概况:核心突破拓展深化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深度理解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评价:核心突破拓展深化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深度理解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评价:核心突破拓展深化二:秦文化与秦的兴衰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问题一:根据材料,从文化角度说明秦兴的原因。材料一:“据尚志儒考证:秦始置丞相的时间为秦惠文君前元四年,即公元前334年。从此直到秦灭亡的百余年中,担任秦相要职者共24人,而国籍可考的17人中,16人是以客的身份任相。”——陈怀健:《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材料二:“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他们不屑于仁义礼乐的哲学论证,更无心于超越时空、驰骋古今的玄想,对人伦关系的道德要求也远不如东方各国那样严格。”——田文棠:《秦文化的历史构成与现代诠释》材料三:“以武勇为根基的尚武民风,使每个秦人自出生之日起,就受到以武立国、以武强国的文化熏陶,以至于他们渴望通过前线杀敌来建立军功,从而光宗耀祖,这使秦军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秦的国君们也沿袭了秦人的尚武之风,所以能够锐意进取,终使嬴政一统天下。”——邬昊洋:《秦文化对秦朝兴亡的影响》开放包容务实性进取性核心突破拓展深化二:秦文化与秦的兴衰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问题二:根据材料,从文化角度说明秦亡的原因。材料五:“为追求天下大一统,秦始皇实行专制的思想文化政策,焚书不仅造成大量文化典籍的毁灭,限制了思想自由发展,还导致秦朝世风日益恶化。这一举措,即使秦政权既丧失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又丧失了激活创造新文化新制度的文化原动力。”——雷依群:《重新认识秦亡汉兴》材料六:“任何一个王朝建立之初,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文化趋同期,但秦却趋异。由于秦王朝建立以后秦的统治政策,政治文化,或者说统治者强力推行的社会核心价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不一致,所以就产生文化离心力。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集权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没有构建起大一统的全社会成员所共遵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统治者的意志没有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上下阻隔,离心离德。”——王琪玖:《秦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现代性转换》材料四:“战争的环境是法家文化盛行的土壤,秦统一后,法家独尊的政治文化背离了社会民众的要求,要想以法家文化为指导,实现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这无疑是南辕北辙。”——王绍东:《秦朝兴亡的文化探讨》强化的法家思想粗暴的文化政策与民相悖的治国观念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链接高考1.(2015·海南高考·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2.(2012·海南高考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链接高考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4.(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链接高考5.(2016.4·浙江高考·3)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B.闽南、两广一带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D.宁夏、陕西一带6.(2016.10·浙江高考·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官制AC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链接高考7.(2021.1·浙江高考·2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